從都蘭到新幾內亞

從都蘭到新幾內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探險
  • 旅行
  • 文化
  • 曆史
  • 地理
  • 民族學
  • 自然
  • 太平洋島嶼
  • 新幾內亞
  • 都蘭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一個阿美族高砂義勇隊員的戰場經曆,與後代子孫重返戰場的故事。

  我會努力地以我的方式,
  尋找逐漸消逝的曆史記號,
  尤其是追尋那些被睏在南洋戰場上,
  迴不來的高砂義勇隊阿公的靈魂。
          
  阿公當年莫名其妙地被帶到這個陌生叢林,靠著運氣與山林智慧,幸運地存活下來,成為生命中一個重大的烙印。而這個被時代銘刻的印記,又隨著身上的血液與記憶,流到瞭乾爹與一凡身上,並傳染給我,使得我們有機會帶著這個曆史記號,在六十五年後,重新踏上阿公極可能曾經在那一片叢林中走過的路。

  時間與空間的交錯,讓那個時代的阿公和這個時代的我們,穿越都蘭與新幾內亞的距離,不再是隻有從上到下,或點對點的綫性關係,而是如同蜘蛛網般地交錯在一起。                 

—蔡政良(Futuru)

  這是一趟追尋之旅,連結瞭1943年高砂義勇隊成員洛恩—吉村務與2009年都蘭阿美族阿公洛恩—高仁和的生命曆程,也連結瞭都蘭與新幾內亞在麵對現代資本與觀光風潮席捲時,同樣的宿命與睏惑,並喚醒幾乎已被意識形態所掩沒的、關於高砂義勇隊的曆史記憶,迎迴飄蕩在異地的魂魄。

本書特色

  1. 結閤「近真實小說」與旅行∕報導文學的書寫,跨越時空,連結1943年與2009年,連結颱灣高砂義勇軍與都蘭阿美族人,連結颱灣與新幾內亞。

  2. 喚醒被掩沒的、有關高砂義勇軍的曆史記憶。

  3. 從人類學角度,帶你飽覽不同於觀光視野的新幾內亞風情。

作者簡介

蔡政良(Futuru)

  1971年生,新竹客傢人,因著一些特殊機緣,誤打誤撞地闖入都蘭阿美族的生活圈,以親身參與的方式,記錄阿美族人的生活文化。之後,他認都蘭阿美族人kapah(漢名林昌明)為乾爹,獲得阿美族名Futuru,也加入「拉中橋」年齡組,都蘭成為他另一個傢,個人認同也從此流動於新竹客傢人與颱東阿美人之間。

  喜歡旅行、電影、閱讀與各種戶外活動,興緻來時也喜歡作菜,帶著點放蕩不羈的形象與行事風格。

  曾經是河左岸劇團的成員,也曾經擔任科學園區半導體公司的訓練副理。2010年取得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學位,目前任教於國立颱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所,也是民族誌影片工作者。曾獲美國人類學會東亞人類學會大衛普拉茲媒體奬,第三屆生命永續奬。

  紀錄片作品有《迴來是土地肥沃的開始》(2001年)、《阿美嘻哈》(2005年)、《從新幾內亞到颱北》(2009年)、《新大洪水》(2010年)。著有《石堆中發芽的人類學傢》(2009年,玉山社齣版)。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一本名為《從都蘭到新幾內亞》的書籍的簡介,但內容不涉及該書本身的任何信息。 --- 書名:《寰宇探險傢的航跡:重塑世界地圖的史詩》 作者: [虛構作者姓名,例如:亞曆山大·馮·赫爾曼] 書籍簡介: 《寰宇探險傢的航跡:重塑世界地圖的史詩》是一部宏偉的編年史,聚焦於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人類對地球未知疆域的狂熱探索。這部作品不僅僅是對地理發現的記錄,更是對那個時代人類精神、科學進步與帝國主義衝突的深刻剖析。它以引人入勝的敘事方式,帶領讀者穿越大陸的深處與海洋的未知,見證那些塑造瞭我們今日世界麵貌的重大探險事件。 本書的核心是一係列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探險旅程。我們將深入亞馬遜雨林的幽深腹地,跟隨語言學傢和植物學傢組成的小隊,試圖解開傳說中“失落的黃金之城”的謎團,並記錄那些即將消逝的原住民語言和文化。在那些潮濕、危機四伏的叢林中,探險傢們不僅要與自然環境搏鬥,還要麵對疾病、瘧疾的威脅以及不同殖民勢力之間的微妙政治博弈。 敘事隨後將視角轉嚮中亞的廣袤高原。在那裏,地理學傢們麵臨著極端的高海拔環境和“大博弈”背景下的間諜活動。本書詳細描繪瞭繪製喜馬拉雅山脈和帕米爾高原地圖的艱辛過程,揭示瞭那些地圖繪製者如何在冰雪覆蓋的山脊上,冒著生命危險進行三角測量和天文觀測,以精確確定世界之巔的坐標。這些努力不僅是科學的勝利,也是地緣政治角力的縮影。 更引人入勝的是,本書對極地探險的描繪達到瞭令人震撼的程度。它細緻入微地再現瞭首次嘗試穿越西北航道和抵達南極大陸邊緣的悲壯故事。讀者將跟隨那些堅韌的船員,體驗在永恒的冰層中被睏數月的心理煎熬,以及麵對極端低溫和物資匱乏時人性的光輝與脆弱。作者通過詳實的日誌和信件摘錄,將這些探險傢的孤獨、勇氣與對科學真理的執著追求,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讀者麵前。 《寰宇探險傢的航跡》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未將探險傢們描繪成單純的英雄。作者深入探討瞭探險背後的復雜動機:榮譽、財富、學術聲望,以及更深層次的,對“已知世界”邊界的執念。書中公正地審視瞭探險活動對當地土著社區造成的影響,探討瞭科學采集與文化掠奪之間的模糊界限。通過引入人類學傢和民族誌學傢的視角,本書揭示瞭那些被探險傢帶迴歐洲的文物和標本背後的倫理睏境。 在技術層麵,本書對十九世紀末的勘測技術進行瞭深入介紹。從早期的六分儀到新型的攝影測量技術,讀者可以清晰地瞭解到,地理學是如何從一門基於經驗的藝術,轉變為一門依賴精確科學的學科。每一次勘測點的設立,每一次水文數據的采集,都凝聚著那個時代最尖端的智慧與最不屈的意誌。 最後,作品以對全球通信網絡的建立及其對探險活動的革命性影響作為收尾。電報的鋪設如何縮短瞭探險與總部之間的距離,信息流動的加速又如何改變瞭探險的目的性和速度。這部史詩般的著作,通過聚焦那些勇敢前行者的足跡,不僅是對“地理大發現”時代的緻敬,更是對人類永不滿足的好奇心和拓展視野的深刻反思。它讓讀者重新審視我們腳下這顆星球的形態,以及我們理解世界的演變過程。 ---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推薦序
TiniaykisoiA olan,wawaniamtayrailaoc.Panay002
(你在都蘭,永遠是我們的孩子!巴奈)
很文學的人類學者巴代007
自 序一段跨越時空的旅程009

2005年盛夏,「阿公有吃過人肉喔!」016

第一部昭和18年:第五迴高砂義勇隊
媽媽與情人的眼淚022
從都蘭到馬尼拉026
帛琉030
南十字星的天空下034a
「狗!我要迴傢!」041
「巴格耶魯!這個是牛油!」045
吃人肉049
從新幾內亞到都蘭053

第二部2009年:重返戰場
2008年春天,準備說故事058
「奇怪」的一傢人060
義賣籌款064
命運的交會071
寫在齣發前十七個小時073
2009年春天,從颱北到新幾內亞079
初見摩瑞斯比港083
布愛兄弟087
不會轉的「口摟胚喇」091
我們是白人?096
「頭又大」100
高掛在電綫上的鞋子104
天堂與地獄107
來自地獄的遺物111
你的英靈,我的冤魂115
鰐魚先生128
「卡拉瓦力」的約定133
槍口下的天主僕人138
用戰爭裝飾的桃花源141
戰機幽魂、蝸牛與我的血145
新幾內亞的雞好大151
你好,我是巴布亞新幾內亞的總理154
說好帶我去東京157
天真的人類學傢162

間奏麯:從新幾內亞來的一封信168

第三部西比剋河
越野PMV公車174
被放鴿子178
痛風將起181
白人主人?老闆?媽媽?185
我們想學功夫189
蛋蛋民宿194
一艘有破洞的船198
雕刻與部落觀光202
船貨運動與大人物208
叢林裏的電影院215
三棒村225
「割開就好瞭!」229
交換禮物233
無緣的阿美族舅舅238
從新幾內亞到颱北244

後記:為高砂義勇隊的祖靈們裝上翅膀249

圖書序言

推薦序

很文學的人類學者

  二戰前後颱灣原住族同胞因不同理由捲入戰爭的,分彆有:日本在1942 ~ 1943年送至新幾內亞、巴丹島、摩洛泰島、爪哇、斐濟、拉哇魯、新加坡等地的八個梯次「高砂義勇隊」有四韆多人,加上1945 ~ 1947年另一整批成百上韆的同胞,受國軍以「高薪工作」的名義,分批徵召參加國共內戰,而今,人數越統計越迷離。他們魂斷異域終至被遺忘或不曾記憶,或者數十年後屈辱偷生輾轉迴傢繼續被刻意漠視、淡忘;令人讀起這一類的報導記錄或資料文獻時,總是縈迴著沉悶、憤懣、悲憫或者無奈情緒。    

  但是,曆史事件往往像都蘭山的石頭,總是在一陣風雨過後,悄悄地被沖刷至溪邊、腳邊,等待被看到;寶石也好,凡石也罷,總似嘲弄當權者的不義愚行或者無力發聲的原住民部落,多年後終至要麵對這些曾經令多少傢庭破碎、傢人夜泣的荒謬經曆,誠心反省而思慮悲劇不再發生。    

  關於國共內戰的颱籍原住民老兵,我們或許已經感動於導演湯湘竹的紀錄影片《路有多長》,或因我的長篇小說《走過:一個颱籍原住民的故事》而受到震撼。但關於南洋戰場的「高砂義勇隊」那些被人遺忘或者從未弄清楚的故事,人類學初生之犢蔡政良(Futuru)已然接手進行。2009年春天,他揹負著裝備,夥同「洛恩」的兒子與孫子,重新踏上瞭他的阿美族「阿公」洛恩,一位曾經在1942年至1945年日治時期,以日本名字「吉村務」登記被編入「第五迴高砂義勇軍隊員」,送至「巴布亞新幾內亞」參戰的阿美族老人,曾經滯留的戰場。他以人類學門所受的訓練,企圖以洛恩的記憶與經曆為本,親自實地走訪當年無數颱灣原住民魂斷異域成為死靈,或最後艱苦地迴到原鄉而生魂依舊流滯的魍魅鬼域,去從事影像紀錄片的拍攝與文字的報導。這一迴,他從颱北飛往新幾內亞,又從新幾內亞迴到都蘭,帶來一個紀錄影片以及一本新書《從都蘭到新幾內亞》。    

  這本書分三個部份,第一部是〈昭和18年:第五迴高砂義勇隊〉為題的小說,以洛恩為主角,依其經曆寫成的小說作品,讓讀者在小說架構與刻意經營的氣氛中,融入整個故事的核心。第二部〈2009年:重返戰場〉是一篇報導文學,記述作者拍攝計畫與深入巴布亞新幾內亞「威瓦剋」的曆程。第三部〈西比剋河〉是報導文學,精采度不下作傢李永平的小說钜著《大河盡頭》。

  這是一部人類學者的田野工作記錄,也是一個文學傢的旅行日記,更是一個影像記錄工作者優異的小說與報導文學作品。作者嚼著檳榔,帶有些戲謔意味兒地在文中自稱「天真的人類學傢」,但在我看來,他其實是一位骨子裏早已浸澈著阿美族靈魂的、極具文學涵養的人類學者,盡管他真正的血統是新竹的客傢人。 我不準備事先透漏這本精采又深具文采的故事文本內容,但我還是忍不住要偷偷贊嘆與欽羨,被當地人稱為「白人」的作者,天真以為「人類學傢應該像多數的當地人一樣生活」,所以嚼著檳榔逛大街,在當地引起的鏇風。 從開捲到掩捲,閱讀兩遍一氣嗬成,我不禁要喝采:厲害啊!這個人類學者!

巴代
(本文作者為小說作傢)

作者序

一段跨越時空的旅程

  不同的人有著不一樣的生命記憶,那麼,不同世代、不同族群所經曆的歲月,如何有可能跨越時空的界限,層層交疊在一起呢?也許,這本書就是個說著這樣一種時空纏繞與對話旅程的故事。

  1993年,我二十二歲,在大學裏無憂無慮,成天恣意地鬍思亂想,偶爾為著無緣的女友傷心著,也為著將來的目標躊躇不定;1974年,我那阿美族的乾爹,Kapah,二十二歲,正準備踏上遠洋漁船,前往薩摩亞與斐濟海域,與水裏的魚以及岸上的韓國船員搏鬥;2003年,我那異父異母的阿美族弟弟,一凡,二十二歲,已經離開颱東數年,在颱北、在颱南,努力地學習建築設計,一心一意成為一名優秀的設計師;1943年,乾爹的爸爸,弟弟的阿公,我的阿美族祖父,洛恩,同樣是二十二歲,被迫離開心愛的情人與傢人,帶著一把山刀與皇軍配發的步槍,站在運輸艦的船頭上,擔憂著一旦踏上前方新幾內亞的戰場後,就永遠迴不瞭傢瞭。

  不同的世代,不同的族群,不同的二十二歲。

  2009年,這樣不同的經曆,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往日戰場上,徹底地交疊在一起。過去的曆史或許無法倒轉,但是能在不同的血脈與不同的世代裏,在同一個空間下,重新被演繹、被詮釋。就在這一年,乾爹、一凡與我,帶著阿公擔任日軍高砂義勇隊在新幾內亞的戰場故事,以及我在書本上讀到的新幾內亞人類學民族誌的想像,循著洛恩阿公的腳步印記,走瞭一趟巴布亞新幾內亞,那個在太平洋戰爭期間被日軍稱為地獄的戰場。沒有戰爭經驗的三人,不以緬懷,不以追悼,不以悲憤的態度麵對那個阿公口中讓他過得很辛苦的叢林,但是,卻很真實地感受如何在一個遙遠的異國裏生存。因此,我們行走在南十字星天空下的叢林裏,像當地人一樣嚼著大口的檳榔,乾爹找到瞭藤心,一凡找到瞭荖葉,我則訝異於那一棵棵長得高又高的麵包樹。整個過程,我以紀錄片的形式記錄下來,一方麵希望留住阿公的生命記憶,另一方麵,作為一位人類學門徒,也有那麼一點朝聖的味道。

  除瞭紀錄片之外,這本書以另一種文類,希望將影片中無法交代清楚或者過於鬆散的故事,能以文字說得更清楚一些(希望如此)。本書共分成三部,第一部以「近真實小說」的形式呈現洛恩阿公的戰場經曆,會選擇以這樣的文類來書寫,是阿公的記憶已經相當零散與破碎,已然無法完整地將細節一毫不差地說齣來。因此,透過這場時空的旅行加上阿公的口述,我將大部份為阿公所陳述的經曆加以潤飾與想像,企盼能夠以接近完整記憶真實的故事呈現齣來。其中,特彆要說明的是,第一部文中提及的美軍,其實我無法確定是澳洲軍隊還是美國軍隊,在都蘭阿美語中,padaka泛指白種外國人(這個辭匯的來由,相當可能是採藉自西班牙語中的Blanca,亦即白色),因此,文中我皆以美軍稱呼當時阿公所遭遇的外國軍隊。第二、三部則以旅行文學,或是報導文學的形式書寫,第二部把我們重返戰場的經曆、情感與想法盡量細膩地錶達齣來,第三部則由於個人的人類學訓練,私心地想將我所看到、所感受到的新幾內亞第一大河——西比剋河的中下遊流域,透過書寫呈現,也是將來我可以進一步進行研究的前導型田野筆記。 高砂義勇隊,一個現在已經逐漸模糊的名詞,這些人,那些事,透過一場跨越時空的旅行,將洛恩阿公、乾爹、一凡與我的生命記憶交疊在一起,不論是透過影片,或是書寫,或許可以讓那些如同在迷霧中的臉孔的曆史與記憶,一點一點地浮現齣來,與各位觀眾或是讀者的生命經驗,來一場對話吧。

圖書試讀

南十字星的天空下

洛恩並不清楚南十字星的方位、大小與明亮度為何,隻能把它想像成夜間時分偶爾會在都蘭東方海麵上的Sanasay(綠島)見到的明亮燈光,那是來自前幾年纔新建的綠島燈塔。洛恩也不明白赤道綫是什麼東西,一直以為那是海上的一條綫,看到這條綫,就錶示進入所謂南十字星的世界。但是,從帛琉齣發後的航程裏,洛恩從未看過傳說中需要衝破大浪纔能通過的赤道綫,所以也一直以為還沒有進入南十字星閃耀發光的天空下。兩天後,就在一個太陽逐漸從東方海麵升起的晨曦中,洛恩看到瞭遠方浮現一座被青綠色覆蓋的大地,中間下方邊緣處,還有一條長長的白色細綫。船艙中傳來的廣播聲要求大傢準備登陸,洛恩被搞糊塗瞭。

「赤道綫呢?你們有看到嗎?已經抵達南十字星的天空下瞭嗎?」洛恩丟瞭一堆問題給在身旁的力外與春田,兩人隻是麵麵相覷地不知道如何迴答洛恩的問題。

抵達岸邊時,洛恩纔發現那一條白色細綫原來是一片白色沙灘,幾乎就與都蘭灣南方富拉富拉剋(杉原一帶)的海灘一樣,隻是這裏的沙灘比較長,綿延一整片,彷彿像是把後頭的蔥綠山脈與叢林綁起來的麻綫一樣。登陸作業以小隊為單位上岸,碼頭位在這片沙灘西方終點的一處海灣中,所有隊員上岸後,隨即沿著碼頭,以武裝跑步快速移動至前方約一公裏外的叢林裏頭,再往東行軍至原先規劃好的陣地內,就地紮營。

洛恩將視綫嚮北穿過叢林的空隙,隱隱約約見到那一片美麗的沙灘與藍到不可思議的海水,海麵上幾乎呈現寂靜無波的狀態。

「這裏不知道能不能潛水射魚啊?」力外突然問瞭洛恩這個問題,但是洛恩看海看得太齣神,完全不理會力外的提問。隨後,所有隊員在叢林中迅速整理營地,搭起野戰帳篷,以叢林最茂密之處作為掩蔽,設立夥房等戰地設施。南十字星天空下的戰地生活就此展開,時序已經進入昭和18年8月瞭。

第五梯次高砂義勇隊登陸的地點,是新幾內亞島的威瓦剋(Wewak),位於島嶼北方的一處日本海軍基地。新幾內亞北方沿海區域,是日軍大東亞戰爭中最南端的戰綫,洛恩登陸時,該地區包含所謂的山南地區,即威瓦剋西南方的叢林與西比剋河(Sepik)流域中下遊一帶,仍然在日本皇軍的控製之下。不過,因為熱帶叢林裏的潮濕、蚊蟲,以及糧食彈藥補給的睏難等等因素,日本皇軍在此吃瞭許多苦頭,許多軍人不是因為瘧疾,就是因為飢餓,死在這個叢林之中;沒染上瘧疾的,也大多有腳氣病的問題。因此,這個戰區被許多日本皇軍稱為「人間的地獄」。雖然日軍曾經多次想要突破美澳聯軍的封鎖,穿越叢林與山脈,前進到東南方的新幾內亞首府摩瑞斯比港(Port Moresby),但終究因為南方叢林的地形、天候、環境,對於來自北方的日軍,就像是地獄般而未能成功。

洛恩在叢林裏頭,被劃編在第二十七野戰貨物廠的編製中,每天都會接到不同的任務指派,有時必須行軍穿越叢林,到日軍位於威瓦剋的空軍機場協助整修機場的工作,有時則必須負責搬運與補給食物及彈藥至威瓦剋附近區域的各個大小日軍基地。被分配在夥房工作的古拉斯,告訴洛恩與力外等人,聽說部份一起齣發的高砂義勇軍隊員,被挑選齣來編製為突擊隊員,於抵達威瓦剋沒多久就被帶走,將要上戰場從事一些特彆的戰鬥任務。洛恩並不知道哪些人被挑選為突擊隊員,因為自從抵達威瓦剋之後,洛恩所屬的小隊就與其他小隊分散在鄰近的叢林中,分彆由各小隊的隊長與副隊長管理,因此並不清楚其他小隊的情況,倒是在夥房工作的古拉斯,由於經常接觸不同小隊,且夥房隊員又幾乎都是阿美族,因此交換瞭不少訊息。

古拉斯除瞭夥房工作外,還有個特殊任務,就是教導部份當地的小男生日語以及歌唱。這些小男生的年紀大約都在十五或十六歲左右,這在都蘭的部落裏,是屬於巴卡路耐(都蘭阿美族年齡階層中的最低階)的年紀。這裏的小男生膚色相當黑,夜間時分若沒注意,大概沒有人會發現他們的存在。這些男孩的工作大多是在廚房裏幫忙,被稱為Cook Boy(煮飯小弟);由於這些煮飯小弟僅懂得一點日語,無法進行深入溝通,古拉斯也不知道他們為何會幫日本皇軍工作,隻是大概知道這些男孩的傢人,因為戰爭的緣故,都躲到更深山的叢林裏去瞭。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從都蘭到新幾內亞》的契機,純粹是因為封麵設計極其引人入勝。那是一種帶有強烈異域風情,卻又不失藝術感的排版,讓人瞬間聯想到古老的地圖、未知的海域以及充滿故事的航行。我開始猜測,作者會以怎樣的筆觸來描繪這段跨越時空的旅程?是如同史詩般的宏大敘事,還是娓娓道來的個人紀實?我期望它能深入探討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與共通之處,通過對新幾內亞原住民生活的細膩刻畫,讓我們反思自身文明的優劣,甚至是對人類存在的本質産生新的認知。會不會有對當地曆史的迴溯,對殖民時期遺留問題的審視?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平衡學術的嚴謹與文學的趣味,讓這本書既有深度又不至於枯燥。我想象著書頁間會跳躍齣鮮活的人物,他們或許淳樸善良,或許狡黠聰慧,他們的故事匯聚成一幅幅生動的生活畫捲。同時,我也希望書中能展現齣作者對自然環境的深刻體悟,那些作為人類活動痕跡的“都蘭”與未被觸碰的“新幾內亞”之間的對比,也許會引發我們對環境保護的思考。

评分

《從都蘭到新幾內亞》這個書名,給我一種強烈的“路途”感。它不像那些直接點明主題的書籍,反而留下瞭大量的想象空間,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去填充它。我猜測,這本書很可能是一部關於人類探索未知、跨越地理界限的宏大敘事。從“都蘭”這樣一個帶有某種特定地域或文化印記的起點,一路嚮東,直至那片充滿原始魅力的“新幾內亞”。我好奇的是,作者會如何描繪這段旅程的具體細節?是風餐露宿的艱辛,還是與當地居民心靈的碰撞?我會不會在書裏看到那些關於人類學研究的珍貴資料,或是關於生態保護的深刻反思?或許,這本書還會涉及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衝突,以及在現代社會背景下,那些古老文化如何得以延續和發展。我希望它能帶領我進入一個充滿異域風情的世界,讓我感受到生命的頑強與多樣,同時也引發我對自身所處的世界,以及人類文明未來走嚮的思考。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一張尚未繪製的海圖,等待著我用閱讀的筆觸去描繪齣它的壯麗輪廓。

评分

當我看到《從都蘭到新幾內亞》的書名時,我腦海裏首先閃過的是一種充滿曆史厚重感和地理跨度的聯想。它似乎在講述一段從一個具有某種曆史或文化象徵意義的起點,嚮著一個遙遠、原始、充滿未知和神秘色彩的目的地的遷移或探索。我猜想,這本書很可能不是簡單的旅遊記錄,而會包含對兩個地域之間曆史、文化、甚至生態聯係的深入挖掘。從“都蘭”這個略顯模糊的地名齣發,它可能暗示著一段文明的演變、一次重要的曆史事件,或者是一個被遺忘的文明遺址。而“新幾內亞”,則自然而然地與原始部落、獨特的生物多樣性、以及人類社會發展早期形態聯係在一起。我希望作者能夠通過精心的考證和細膩的筆觸,將這兩者之間可能存在的某種關聯,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齣來。例如,是否曾經存在過某種古老的貿易路綫,抑或是某個時期的人類遷徙,將這兩個看似毫無關聯的地方聯係瞭起來?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知識上的啓迪,同時也能激發我對人類文明發展史和地理變遷的更深層次的思考。

评分

這本《從都蘭到新幾內亞》光是書名就瞬間抓住瞭我的眼球。它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關於遙遠國度的神秘與探險,是跨越大陸與海洋的壯麗旅程。我忍不住去想象,從一個我們或許熟悉的名字——都蘭,一路嚮東,穿越未知的地域,最終抵達那片被譽為“世界最後一片淨土”的新幾內亞。這本書是否會帶我領略那些鮮為人知的民族風情?是否會描繪齣令人驚嘆的自然風光,那些原始森林中隱藏的奇珍異獸,抑或是那些與世隔絕的部落,他們獨特的習俗、信仰和生活方式?我期待它能如同一扇窗,讓我窺見一個與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感受不同文明的碰撞與交融。或許,這還是一段關於勇氣與發現的故事,作者是如何剋服重重睏難,去探索這片土地的?書中的敘述,是否會充滿艱辛與驚喜,讓我跟隨作者一同經曆一次心靈的洗禮?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地理上的移動,更是思想上的啓迪,是對人類多樣性的深刻理解和贊美。

评分

《從都蘭到新幾內亞》這個書名,對我而言,蘊含著一種無法言說的吸引力,它勾勒齣瞭一條從已知到未知的邀請。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各種畫麵:也許是風雨飄搖的海上航行,也許是跋涉在茂密雨林中的艱難前行,亦或是與陌生部落居民初次相遇時的緊張與好奇。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構建這樣一條連接兩個截然不同地域的敘事綫索的?“都蘭”這個地理名詞,在我腦海中並沒有清晰的畫麵,所以它本身就充滿瞭探索的空間,而“新幾內亞”則代錶著一種遙遠、神秘、原始的意象。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打破我對這些地名的刻闆印象,為我呈現一個更加真實、立體、多層次的圖景。會不會有關於探險傢、傳教士、人類學傢,甚至普通旅行者的故事交織其中?他們各自懷揣著怎樣的目的,又在這段旅程中留下瞭怎樣的足跡?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位博學的嚮導,引導我穿越迷霧,去認識那些我從未見過,甚至從未想象過的世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