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識太魯閣族的曆史印記、樂舞風采與族群麵容?旮日羿.吉宏(Kaji Cihung)《太魯閣族部落史與祭儀樂舞傳記》之完成,是為太魯閣族人說故事的起點。此書從三個嚮度道齣瞭太魯閣族群曆史與樂舞的相遇:首先,針對花蓮立霧溪流域與木瓜溪流域的太魯閣族進行口述調查,造訪耆老過程中,不僅迸發各自傢族相異的山水遷徙經驗,也形塑瞭太魯閣族曆史想像與感性認知。其次,本書整理瞭早期太魯閣族祭儀的調查記錄,並與1991年復振的祖靈祭、感恩祭詞歌謠對照分析,從中探索並反思曆史變動的軌跡,此外,作者也透過太魯閣族音樂傢之探訪,瞭解他們的部落經驗與樂舞體現,交會之際,無疑是大時代之下的真切迴應。其三,有關太魯閣族歌謠樂舞的傳習體現,由「財團法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成員們共同設計戲劇舞碼,以「尋迴.失落的印記」為主軸,在舞颱展演中敘述一段遙遠卻又貼近自身的族群記憶,在現代劇場與樂舞傳統的激盪下,觸動瞭太魯閣族人最深刻的靈魂。這是旮日羿.吉宏與「原舞者」閤作之下,將田調資料轉化為動態樂舞的另一嘗試,書中也呈現其思考轉摺與心路曆程。
原民會主委孫大川於序文中錶示,這是一部消化日治時代文獻、步履太魯閣耆老馬紹.莫那(廖守臣)的芳錶、加上作者的再踏查記錄所綜閤集結而成的巨構,是旮日羿.吉宏十幾年來的心血結晶。如果從學術發展的角度來看,可視為原住民以第一人稱主體身分贏迴本族人文化,並深化其曆史解釋權的一部作品,值得肯定與期待,若從傳記的角度來看,太魯閣族也將藉由此書留下生命的精彩。
作者簡介
旮日羿.吉宏(Kaji Cihung)
1962年生,花蓮縣秀林鄉銅門村太魯閣族人。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現為花蓮縣秀林鄉富世國民小學教師,教學內容以國小課程、太魯閣族語為主。著作:2004年《即興與超越:太魯閣族村落祭典與祖靈形象》(碩士論文)、2006年《曆史、係譜與文化交錯:Yayung Mkruh(木瓜溪)流域Seejiq Truku部落生命史調查研究成果報告書》、2006年《太魯閣國傢公園原住民文化盤點及口述曆史之研究》、2007年《慕榖慕魚生態廊道景觀體驗導覽專書》、2008年《植物、文化與部落産業:太魯閣族的民族植物及其生態概念調查研究成果報告書》、2010年《黏係、滑離與巫醫當代書寫成果報告書》。
孫大川序
曆史與樂舞的相遇 孫大川(Paelabang danapan)
「原舞者」搬遷到花蓮鯉魚潭的池南村之後,我們就一直想有一些比較大的改變,試圖讓傳統樂舞的舞颱演齣,能有更大密度的意義呈現、更精準的部落觀點;這不僅意謂著我們必須謹慎地選擇錶演的主題,同時也顯示未來將有更巨大的田野壓力、文獻閱讀和樂舞排練等待著我們。於是,2007年先有《杜鵑山的迴憶》、再有2008年《七腳川事件》的製作。前者以阿裏山鄒族耆老高一生悲劇的一生為對象,後者則探討七腳川部落因戰爭而造成的百年離散與重聚。兩齣劇本編寫、排練和演齣的過程,將我們帶進濃密的曆史森林,親炙族人個人遭遇的無常和近百年來部落集體不知為何而戰、為誰而戰的荒謬……。
這之前,其實我們原本就有演齣太魯閣族的念頭。我個人在東華大學任教期間,不但主持瞭《秀林鄉誌》的編撰工作,也完成瞭太魯閣國傢公園原住民文化盤點及口述曆史的研究,更早在2002年便參與「太魯閣正名促進會」所主導的巡迴說明會和連署活動,對太魯閣族的過去和現況,不算太陌生。但幾經討論,「原舞者」的同仁都錶示實在不敢貿然行事。一方麵,是由於太魯閣族人正處在「正名」運動的浪頭上,任何相關的議題都可能觸及敏感、尖銳的族群神經;另一方麵,麵對正奮力從泛泰雅族群中掙脫齣來的太魯閣族人,我們一時還無法精確地掌握她文化、語言、曆史或樂舞的獨特風貌,並將其從泛泰雅係中清楚地切割齣來。真正讓我們有勇氣並下定決心進行太魯閣樂舞製作的,不是彆人,就是旮日羿.吉宏本人。
認識旮日羿是很早以前的事瞭,他曾參加「山海」舉辦的文學奬,寫詩、寫散文。而真正的私下往來,則是在口考他的碩士論文《即興與超越:太魯閣族村落祭典與祖靈形象》之後。知道他長期調查記錄太魯閣族部落遷移的曆史,對太魯閣族植物生態乃至傢族及個人口述生命史積纍瞭龐大的資料。我在東華大學期間,邀他閤作完成太魯閣國傢公園文化盤點的計畫,對他的「學力」留下深刻的印象。2006年我轉任政大颱文所教職。2007年主持國科會「曆史係譜與樂舞演化:太魯閣族部落史調查與祭儀樂舞展演之研究」三年計畫,這是一個嘗試結閤「原舞者」的展演、傢族史調查、神話傳說的研究,以及太魯閣族傳統樂器和音樂人傳記的大型綜閤研究和實踐的計畫,我第一個想到要找來幫忙的當然還是旮日羿.吉宏。三年來,他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時間,整閤、補充他多年來巨大、龐雜、多樣的資料;帶領「原舞者」下田野並講解文獻。2009年「原舞者」演齣《再見太魯閣──尋迴.失落的印記》,花蓮首演那一場,族人聽到失落多年的古謠,驚嘆、落淚,旮日羿說我們的展演觸摸到太魯閣族人的靈魂。這當然是他的功勞。
經過半年的修改,厚厚四百頁的巨著終於完成瞭。這是一部消化日治時代的文獻、步履太魯閣耆老馬紹.莫那(廖守臣)的芳錶、加上作者的再踏查記錄,綜閤集結的巨構,應該是旮日羿.吉宏十幾年來心血的結晶。如果從原住民學術發展的角度看,我認為它是原住民以第一人稱主體的身分贏迴自己本族人文化、曆史解釋權的進一步深化。而在這一條學術主體性建構的道路上,旮日羿.吉宏,一直是一個標竿,也一直是一個可以期待的人。
讀完這本書,我的腦海裏留下的是一幅幅粗綫條勾勒齣的畫麵,關於太魯閣族的生活畫捲,雖然絢爛,卻少瞭幾分生動。我能感受到作者對這片土地深厚的感情,以及對太魯閣族文化的熱情,然而,這種熱情更多地體現在對宏觀背景的描繪上,比如山川地貌的壯麗,部落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以及祖先的偉大足跡。書中提到瞭一些關於祭儀的場景,那些充滿象徵意義的動作和歌謠,似乎都籠罩著一層神秘的麵紗,讓人窺探到一絲端倪,卻無法深入理解其背後復雜的情感和信仰體係。例如,關於成年禮的描述,雖然提及瞭儀式的存在,但對於具體的參與者、儀式的時間、所進行的活動以及其對年輕一代成長和身份認同的影響,書中並沒有詳細的交代。我嘗試從中尋找關於部落內部權力結構演變的綫索,比如首領是如何産生的,他們的權威是如何被確立和維持的,以及是否存在權力鬥爭和製衡機製,但這些內容都顯得非常模糊,像是遠處飄來的風聲,隻能感受到其存在,卻無法捕捉其形態。同樣,對於部落與其他族群之間的交流與衝突,書中也隻是輕描淡寫,未能提供具體的曆史事件和影響分析。這本書更像是一篇散文,充滿瞭詩意和感性,但對於曆史愛好者來說,可能需要更多的史料支撐和細節考證,纔能真正構建起一個完整的太魯閣族曆史圖景。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受是,它像是一幅巨大的壁畫,色彩斑斕,氣勢磅礴,但卻在許多關鍵的細節處留下瞭大片的空白,讓人不得不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補。我讀到瞭一些關於太魯閣族神話傳說和早期社會形態的片段,這些片段如同一顆顆散落在山林間的寶石,閃爍著誘人的光芒,卻未能串聯成一條完整的項鏈。比如,書中提到瞭一些與自然崇拜相關的儀式,但對於這些儀式在部落成員生活中的具體意義,它們如何維係社群的凝聚力,以及在不同曆史時期可能發生的演變,書中並沒有詳細的闡述。我試圖從中找到關於部落內部社會等級製度的綫索,關於不同氏族之間的權力分配,以及這些分配是如何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化的,但這些信息也隻是零星地齣現在文字的縫隙中,缺乏係統性的梳理。我還注意到書中對太魯閣族傳統生産生活方式的描繪,比如狩獵、采集以及早期的農耕,但對於這些活動在技術、工具以及勞作組織上的具體細節,以及它們如何受到地理環境和社會結構的影響,書中並沒有深入的挖掘。我感覺作者似乎有意保留瞭許多神秘感,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産生疑問,但這種做法也可能讓一些期待獲得清晰曆史脈絡的讀者感到一絲迷失,如同置身於一片濃霧之中,雖然能感受到景色的輪廓,卻無法辨認清晰的路徑。
评分當我翻開這本書時,便仿佛置身於太魯閣壯麗的山林之中,耳邊迴蕩著古老的迴聲,眼前浮現齣祖先的輪廓。然而,這份沉浸感並非源於對具體曆史細節的深入描繪,而是作者用充滿詩意和感性的筆觸,勾勒齣一幅宏大的文化畫捲。書中對太魯閣族傳統祭儀樂舞的描述,雖然極具畫麵感,但更多的是一種氛圍的營造,而非對每一個音符、每一個舞步背後所蘊含的意義的詳盡解讀。我渴望瞭解更多關於祭儀的起源,它們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的,以及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它們在部落成員的心靈寄托和社會凝聚力方麵所扮演的角色。書中提及瞭一些關於部落發展的裏程碑事件,但這些事件的背景、起因、過程以及對太魯閣族社會結構和文化産生的深遠影響,似乎都隱藏在文字的背後,等待著讀者去自行探索。我試圖從中找到關於部落內部權力結構的演變,以及不同氏族之間關係的微妙變化,例如,在麵對外部壓力時,部落是如何團結一緻的,又是如何在內部達成共識的,但這些信息都顯得非常模糊,如同遠山上的薄霧,朦朧不清。這本書更像是一篇充滿人文關懷的散文,它引人入勝,卻又在關鍵之處留下瞭想象的空間,讓讀者在閱讀後,仍然對太魯閣族更深層次的曆史圖景充滿瞭好奇。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最深刻的印象,便是那些意境悠遠的文字,它們如同古老的山歌,在我的耳畔迴響,卻又在最精彩的部分戛然而止。我能感覺到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太魯閣族文化的某種情懷,一種對曆史的追溯,一種對傳統的敬仰,但這份情懷似乎更多地體現在對族群整體形象的塑造,而非對個體命運和具體事件的刻畫。書中提到瞭一些與祭儀相關的描述,例如那些莊嚴的儀式和神秘的歌謠,它們如同遠方傳來的迴聲,勾勒齣一種古老而神聖的氣息,但對於儀式進行的具體流程、參與者的情感體驗,以及儀式在部落社會中的功能性作用,書中並沒有提供深入的細節。我試圖從中找到關於部落內部社會組織的詳細信息,例如氏族的分支、婚姻製度的演變,以及傢庭結構的變化,但這些信息都顯得非常零散,如同散落在地上的碎片,缺乏有效的整閤。我還注意到書中對太魯閣族傳統技藝的提及,例如編織和雕刻,但對於這些技藝的起源、發展過程、材料的選取以及作品的象徵意義,書中並沒有進行詳細的闡述。這本書更像是一本意境化的曆史隨筆,它營造瞭一種氛圍,但對於渴望深入瞭解太魯閣族曆史和社會運作機製的讀者來說,可能還需要更多的信息補充和理論分析,纔能真正理解其精髓。
评分這本書絕對是一次關於太魯閣族文化的深度探索,雖然我翻閱瞭它,但並未能深入到其核心敘事,書中描繪的宏偉山巒與古老傳說交織的場景,似乎總是在引人入勝的序麯之後戛然而止,留下無盡的遐想。那些關於氏族起源的隻言片語,那些對於祖靈祭儀的模糊描繪,都如同隔著一層薄紗,讓人渴望觸碰更真實的脈絡。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間流淌的熱情,他對這片土地的依戀,以及對先民智慧的敬畏,然而,這份熱情似乎更多地體現在對廣闊背景的勾勒,而非對具體曆史事件和人物的細緻呈現。例如,書中提到的幾次部落遷徙,雖然點齣瞭方嚮和大緻時間,卻缺少瞭遷徙過程中麵臨的挑戰、與其他族群的互動、以及每一次遷徙對太魯閣族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造成的具體影響。同樣,對於那些在部落曆史上留下印記的領袖人物,書中也隻是泛泛而談,未能深入挖掘他們的決策過程、個人魅力,以及他們如何影響瞭部落的命運。我可以想象,在這廣袤的太魯閣峽榖深處,一定隱藏著更多不為人知的傳奇故事,關於勇士的榮耀,關於智者的謀略,關於女性的堅韌,關於孩童的歡笑與淚水。但這本書,似乎更像是一份宏觀的導覽,引領讀者走近太魯閣族,卻又在關鍵之處留下瞭空白,等待著有心人去細細品味,去填補那些未曾言說的細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