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經的20世紀是社會激蕩的百年,亦是新舊觀念混雜、東西文化碰撞的百年。本書以國人“衣”生活的視角,梳理瞭服裝領域這百年的曆史變遷。從清末的長袍、馬褂、瓜皮帽、鑲滾襖裙,到民國的燕尾服、圓筒帽、旗袍、西裝、中山裝,再到1949年以後的列寜裝、人民裝、紅衛兵裝,以及改革開放後的喇叭褲、文化衫、吊帶裙等,評述服飾興衰,探究風尚源流,笑談百年“衣裳”。
作為服裝學者的兩位作者從政治、社會、文化角度加以鈎沉,於生活史的廣闊空間縱橫開闔:從文獻、報章,到小說、俚語,所呈現的公共記憶與私人記憶,立體地勾畫齣中國人穿衣現象中的時代烙印。
385幀圖像,既有曆史照片、傢庭寫真、服裝實物及老月份牌畫、老插圖等作為重現,亦有當代名傢的水墨題圖、淡彩插圖以為點睛。
作者簡介
袁仄
1948年生於上海。畢業於蘇州絲綢工學院,文學碩士,哲學碩士,北京服裝學院教授。從事服裝史論、傳統服飾文化搶救及設計藝術史等方麵教學研究。
鬍月
1957年生於江蘇南京。畢業於蘇州絲綢工學院,北京服裝學院教授。中國女裝品牌“例外”設計總監,從事服裝設計教學和服飾文化理論研究。
為衣作序/黃宗江
代序/許覺民
第一章 世紀初(1901-1910)
1.“垂衣裳而天下治”
2.固守其舊為社稷
3.洋貨與洋風漸入
4.長袍馬褂瓜皮帽
5.滿漢融閤的女裝
第二章 1910年代(1911-1920)
1.新舊之間
2.剪辮與放足之徑
3.服製立法為先
4.亦破亦立,服飾教化
5.舶來洋裝與長袍馬褂
6.中西莫辨,倫類難分
7.摒棄流風遺俗
第三章 1920年代(1921-1930)
1.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2.政治理想催生中山裝
3.“女人穿上瞭長袍”
4.“美的人生觀”
5.中西不悖,土洋結閤
6.扮美的自覺
第四章 1930年代(19311-1940)
1.旗袍的黃金時代
2.海派的摩登歲月
3.“有損觀瞻”的時髦女郎
4.“新生活”與運動
5.月份牌上的“新女性”
6.男女裝的民國模式
7.救國與國貨運動
第五章 1940年代(1941-1950)
1.民國時尚素描
2.旗袍,再度黃金時代
3.從鳳冠霞帔到婚紗
4.體育文明與運動服裝
第六章 1950年代(1951-1960)
1.一場嬗變
2.“洗澡”與製服
3.“同誌”年代與列寜裝
4.凋零的旗袍
5.泛政治化服飾
6.短暫的繁榮
7.縫縫補補又三年
8.大辮子、乾部帽和“韆層底”
第七章 1960年代(1961-1970)
1.“數字化生存”──票證年代
2.不愛紅裝愛武裝
3.造反狂飆與“紅衛兵裝”
4.席捲“四舊”服飾殘雲
5.服飾的“安全係數”
6.從“毛裝”到“一軍二乾三工”
第八章 1970年代(1971-1980)
1.荒謬年代的畸形審美
2.徘徊的服裝産業
3.暗潮湧動
4.委屈的女性
5.“□子”已打破
第九章 1980年代(1981-1990)
1.進發的慾望
2.時髦的褲子
3.以服裝為龍頭
4.西裝熱
5.文化衫與另類文化
6.與國際時尚接軌
7.“傻子過年看隔壁”
第十章 1990年代(1991-2000)
1.“作秀”不僅僅是姿態
2.品牌與扮“酷”
3.直視直言的性感
4.新新人類與新時尚
5.後現代的花樣年華
後記
序言
“雲想衣裳花想容”,詩也。雲想,花想,其實是人想。
衣是人的生活必需,是藝術要求、美學追索,是人的文明史,文化史中的大篇章,非大手筆難書也。
袁仄、鬍月這一雙小兒女居然寫齣瞭這麼一部可稱宏偉的《百年衣裳》。稱這一對年輕中年的夫妻為小兒女,我是由衷地叫得齣的。鬍月是我的好友、密友鬍石言的愛女,袁仄是愛婿,把他倆的此生交付瞭服裝此一行業,此一美業。石言是電影《柳堡的故事》並其主題歌《九九艷陽天》的創作者,而我是他的首席伴奏。曆經瞭曆史性的坎坷,我們仍有著共同的心聲、理想:“我是一個愛國主義者,更是一個‘人類主義’者。”(見鬍石言舊劄中的一句遺言)
這三言兩語裏有著我們共同的曆史性的樂觀的悲劇,並悲觀的喜劇。我也沒想到百年衣裳卻包容瞭我們和我們的父母子女所經曆的百年曆史。且不說慈禧太後為洋人擺樣拍照,蔣介石與毛澤東均著中山裝閤影……就說“柳堡”中小戰士的舊軍裝,石言和我倆人都穿瞭大半生。在祖國大動亂後的一個早晨,我仍著舊軍裝,在什□海邊晨練,一位京韻老太太悄悄走過來,悄悄說:“您怎麼還穿這個,誰看著都不閤適!”俱往矣,如今誰看著都還閤適,且可自以為榮。
又沒想到此書藉用瞭不少我的私傢照,我幾乎看到瞭我個人的傢史與自傳。彆位讀者當然不可能經曆相同,但你總能感到自己親曆過的或遠或近的曆史。那就很有意思瞭,是吧?我這欲言又止的三言兩語能勾起你一閱一翻的興趣嗎?那也就算對得起大時代小兒女曆史性的重託,為之小序,如斯。
國內著名戲劇學傢 黃宗江
最近讀完一本關於20世紀中國服裝變遷的書,真是大開眼界。書裏詳細描繪瞭從晚清到改革開放初期,各個曆史時期女性服飾的演變過程。我最驚喜的是,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對旗袍、中山裝這些標誌性服飾的簡單羅列,而是深入挖掘瞭服裝背後所承載的社會文化、政治思潮和經濟發展。比如,書中詳細分析瞭民國時期新女性的崛起如何體現在她們大膽剪短發、穿上西式改良服裝的現象,這不僅僅是時尚的改變,更是思想解放的縮影。又如,建國初期“樸素實用”的服裝風尚,如何反映瞭那個年代全民建設的熱情和集體主義的價值觀。作者引用瞭大量的曆史照片、當時的報刊雜誌文章,甚至包括一些老百姓的口述迴憶,讓整個敘述既有宏觀的曆史深度,又不失鮮活的個體體驗。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瞭時空,親眼見證瞭那些流逝的年代,也更深刻地理解瞭服裝不僅僅是蔽體之物,更是時代的鏡子,映照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審美情趣乃至內心世界的種種變化。這本書的編排也很用心,圖文並茂,許多老照片的修復效果令人驚嘆,仿佛泛黃的記憶重又鮮活起來。
评分我最近有幸讀到瞭一本關於20世紀中國服裝的著作,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情感的共鳴。作者以一種極具穿透力的筆觸,展現瞭20世紀中國服裝的百年變遷,而這種變遷,不僅僅是麵料、款式、顔色的變化,更是時代精神、社會風貌和人們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我被書中那些生動形象的描述所打動,仿佛親眼目睹瞭旗袍在民國時期如何風情萬種,又如何在特定年代被悄然“改造”;也看到瞭人民裝在特定曆史時期如何成為一種象徵,承載著時代的記憶。作者非常善於從細微之處著眼,通過對一件件衣裳的解讀,勾勒齣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圖景,以及他們在這個時代中的選擇與掙紮。書中還包含瞭大量珍貴的曆史圖片,這些圖片不僅是服飾的佐證,更是那個時代的絕佳注腳,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仿佛與曆史對話,與過往的人們進行心靈的交流。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看到,服裝不僅僅是物質的存在,更是文化、曆史和情感的載體。
评分最近讀完瞭一本關於20世紀中國服裝的書,這本書的視角非常新穎,它不僅僅關注服裝的款式變化,更著力於探討服裝與時代、與社會、與人的精神之間的聯係。作者以一種旁觀者的視角,卻又飽含深情地描繪瞭20世紀中國服裝的流變軌跡。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對於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地域、不同年齡人群的服裝特點進行瞭細緻的對比和分析,這讓我看到瞭服裝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比如,書中對於城市女性和農村女性在服裝上的差異,以及在不同時期這種差異如何演變,都進行瞭深入的探討。此外,作者還非常巧妙地將服裝的演變與當時的經濟政策、國際潮流以及文化價值觀相結閤,使得整本書的解讀更加全麵和深入。我尤其欣賞的是,作者在敘述中穿插瞭許多生動的故事和軼事,這些故事讓冰冷的曆史變得鮮活起來,也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普通人有瞭更深的同情和理解。總而言之,這是一本既有學術深度,又不失閱讀趣味的優秀作品。
评分一本關於20世紀中國服裝的書,讓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特彆,它沒有采用枯燥的學術論述,而是以一種更加感性、更具畫麵感的方式,帶領讀者走進那個時代的衣櫥。從幾十年前泛黃的老照片,到生動有趣的文字描述,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引領我穿梭於不同年代的街頭巷尾,感受那個時代人們的穿著風格。我最喜歡的是書中對一些細節的刻畫,比如在某個特定時期,為什麼大傢會偏愛某種顔色的衣服?某種款式的褲子為什麼會成為潮流?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細節,卻串聯起瞭整個時代的脈絡。書中還引用瞭大量的文學作品和電影片段,將服裝的變遷與當時的文化藝術思潮巧妙地結閤起來,讓整個閱讀過程既充實又有趣。我特彆感動的是,作者並沒有迴避那個時代的一些沉重話題,比如在特殊時期,服裝如何被賦予瞭政治意義,又如何成為人們錶達態度的一種方式。通過這些,我不僅看到瞭服裝的外在變化,更體會到瞭服裝背後所承載的個體情感和集體記憶。
评分我最近剛翻完一本關於20世紀中國服裝的書,這本書給我留下瞭非常深刻的印象。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服飾的書,更像是一部濃縮的中國社會史。作者非常細緻地梳理瞭20世紀中國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各個層麵的變動如何深刻地影響瞭人們的穿著打扮。從舊中國的傳統服飾到新中國成立後的統一風格,再到改革開放後多元化的時尚湧現,每一個時期的服裝變化都被賦予瞭豐富的曆史解讀。我尤其被書中對特定時期服裝流行背後原因的剖析所吸引,比如在特定曆史時期,為什麼某種款式的服裝會突然風靡全國?這種風靡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社會心理和價值取嚮?作者通過大量的史料考證和生動的文字描述,將這些復雜的社會現象層層剝開,讓我對那個時代的人們有瞭更立體、更生動的認識。這本書的敘述角度也非常獨特,不是簡單地羅列服飾的款式和演變,而是將服裝作為切入點,去展現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狀態、思想觀念以及社會思潮的流變。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瞭解瞭服裝的變遷,更是對20世紀中國社會的發展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