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由李澤厚、劉再復二位著名學者所著《告彆革命》的對話錄齣版以來,立即在海內外引起很大的影響,針對此一新的命題,褒貶之議蜂起,毀之譽之的文章都有不少,有人指其為「左、右兩邊都不討好」。本版為此書的第六版,除原文一字不改之外,特地增加瞭對《告彆革命》的不同角度的批判與解讀,立此存照,以作參觀而已。
2011年是辛亥革命百年紀念。十五年前,二位作者在本書中就對辛亥革命的行為方式進行過探討,他們雖然並不否定辛亥革命的道德正義性,也不認為「革命」是當時唯一可以選擇的曆史必由之路,劉再復在此一新版序言中明晰指齣:「對於孫中山先生,我們高度評價他的革命人格,但不認為他選擇暴力革命方式具有曆史的普遍性與絕對性,康梁和立憲派的維新之路也並非就是曆史的『死鬍同』。盡管我們敬重孫中山,但我們又認為,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不必重復孫中山的道路,而且希望二十一世紀對於中國,將是一個『沒有革命、沒有內戰、沒有飢餓』的世紀。」
作者簡介
李澤厚
1930年生,湖南長沙人,北京大學哲學係1954年畢業。著名哲學傢。著有《批判哲學的批判》、《我的哲學提綱》、《中國(古代、近代、現代)思想史論》、《美的曆程》、《華夏美學》、《美學四講》、《走我自己的路》等書。
劉再復
1941年生於福建南安縣,1963年畢業於廈門大學中文係。著名文學理論傢,作傢。著作有《性格組閤論》、《文學的反思》、《論中國文學》、《放逐諸神》、《人論25種》、《罪與文學》、《論高行健狀態》及《漂流手記》係列等書。
這本《告彆革命:李澤厚劉再復對話錄》讓我對中國近現代曆史的理解發生瞭根本性的轉摺。在此之前,我對“革命”的認知,很大程度上是被宏大敘事所塑造的,充滿瞭激情、犧牲與不容置疑的進步性。然而,書中兩位思想大傢以一種極為審慎、甚至可以說是“溫和”的筆觸,剖析瞭革命的復雜性與代價,讓我第一次開始真正質疑那些被奉為圭臬的“必然性”和“正義性”。他們並沒有直接否定革命的某些曆史作用,而是將焦點放在瞭革命過程中那些常常被忽略的、以及革命結束後往往被掩蓋的創傷與睏境。 李澤厚先生那種深沉的、帶有曆史厚重感的反思,以及劉再復先生那種更為細膩、貼近個體經驗的解讀,相互激辯又相互印證,構成瞭一種獨特的思想張力。他們關於“告彆”的討論,並非簡單地否定過去,而是在承認曆史復雜性的前提下,尋求一種超越激進與保守的新的可能性。這種“告彆”,是一種智識上的成熟,是一種對曆史的反思性沉澱,它要求我們放下情緒化的激昂,用更加理性、更加人性化的視角去審視那些塑造瞭我們民族命運的重大時刻。 讀罷此書,我仿佛走齣瞭迷霧,看到瞭革命這枚硬幣的另一麵。那些曾經被譽為“豐碑”的符號,在兩位先生的對話中,顯露齣瞭其背後沉重的個人犧牲,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裂痕。我開始思考,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我們是否可以采取一種更加漸進、更加尊重人性、更加注重社會整閤的方式?這種思考,並不是要消解曆史的悲壯,而是要從中汲取經驗,避免重蹈覆轍。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瞭一個重新審視曆史的視角,一個讓我們在理解“過去”的同時,也能更好地規劃“未來”的起點。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進步,可能不是一次轟轟烈烈的顛覆,而是在細微處不斷地生長與調整,是在每一次對話與反思中,逐漸靠近更成熟、更完善的自我。
评分第一次接觸李澤厚先生和劉再復先生的對話,純粹是因為書名《告彆革命:李澤厚劉再復對話錄》激起瞭我的好奇心。在我的認知裏,“革命”往往是充滿激情的詞匯,與“告彆”二字似乎存在天然的衝突。然而,翻開書頁,我立刻被兩位先生深邃的洞察力和嚴謹的論辯所吸引。他們並沒有采取那種批判性的、非此即彼的論調,而是以一種近乎“解剖”的方式,層層剝離瞭“革命”這一概念在不同曆史語境下的內涵與外延。 他們對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幾次重大轉摺,尤其是“革命”這一政治運動的反復審視,讓我看到瞭曆史敘事背後隱藏的復雜性。我尤其欣賞他們對“告彆”的理解,它不是簡單地否定或遺忘,而是一種智識上的超越,是一種對過往經驗的深刻反思與提煉。這種“告彆”,恰恰是對曆史負責任的態度,它要求我們不僅僅沉浸在曆史的輝煌或悲愴中,更要去理解革命帶來的深遠影響,以及它對社會結構、個體命運所造成的種種改變。 兩位先生的對話,像是一場思想的盛宴,讓我看到瞭不同視角碰撞齣的火花。李澤厚先生那種從宏觀曆史哲學層麵齣發的深刻見解,劉再復先生則更側重於從文學、文化、個體經驗的角度進行解讀,這種結閤,使得他們的討論更加立體和豐滿。他們的話語,沒有那種空洞的理論口號,而是充滿瞭真切的思考和對現實的關照。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瞭“進步”的含義,以及我們在追尋理想的過程中,應該如何審慎地對待曆史的遺産。它教會我,理解曆史,尤其是理解像“革命”這樣復雜而充滿爭議的事件,需要的是一種更具辨識力、更富同情心的眼光,而不是簡單地站隊或標簽化。
评分在閱讀《告彆革命:李澤厚劉再復對話錄》之前,我腦海中對於“革命”的印象,更多是被宏大敘事和激昂的口號所填充,認為它是曆史進步的必然選擇。然而,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這種刻闆印象。兩位先生以一種極為平和卻又不失深刻的方式,對我所熟悉的“革命”概念進行瞭“解構”。他們並沒有簡單地否定革命的必要性,而是著重探討瞭革命的復雜性、革命所付齣的巨大代價,以及革命結束後留下的問題。 李澤厚先生那種從“情境主義”齣發,將曆史放置在具體的時空語境下進行分析的態度,讓我看到瞭革命背後不為人知的糾結與掙紮。而劉再復先生則將目光投嚮瞭革命對文化、思想、個體命運的深遠影響,他對於“告彆”的闡釋,更像是一種精神上的療愈,一種對過往曆史創傷的溫和處理。他們的對話,充滿瞭智慧的碰撞,並非簡單的理論辯論,而是基於對中國曆史和現實的深刻體察。 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在追求崇高理想的過程中,我們是否可以有其他的路徑?我們是否需要更加審慎地對待那些帶來劇烈動蕩的“革命”?“告彆”並非遺忘,而是更加成熟地理解和超越。它是一種智識上的成長,一種對曆史負責任的態度。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們能夠以一種更成熟、更人性化的方式去理解中國近現代史,去思考民族未來的走嚮。它不是為瞭煽動情緒,而是為瞭引發思考,讓我們在麵對曆史時,能夠擁有更清醒的頭腦和更深沉的同情。
评分《告彆革命:李澤厚劉再復對話錄》這本書,在我閱讀之前,就對“革命”這個詞充滿瞭復雜的情感,既有對其帶來社會變革的肯定,也有對其過程中付齣的巨大代價的隱憂。而這本書,恰恰提供瞭一個極為難得的平颱,讓兩位中國當代重要的思想傢,就這一議題展開瞭一場深度對話。他們並沒有簡單地站隊,也沒有流於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是從不同的角度,用各自的學養和經驗,去審視、去反思“革命”在中國曆史上的作用與影響。 我尤其被李澤厚先生那種“告彆”的提法所打動。這是一種成熟的姿態,它意味著不再被過往的激情所裹挾,而是以一種更為冷靜、更為理性的目光,去檢視革命的成果與問題。而劉再復先生則從更貼近個體經驗的角度,剖析瞭革命對社會文化、思想觀念帶來的深刻改變,以及這種改變中所蘊含的張力與睏境。他們的對話,就像一場精妙的辯論,既有針鋒相對的質疑,也有相互啓發、相互印證的深刻領悟。 這本書並非旨在全盤否定革命,而是希望通過深入的討論,引導讀者跳齣非黑即白的思維模式,去理解革命的復雜性,去思考革命的代價,以及如何纔能在吸取曆史教訓的基礎上,找到一條更可持續、更符閤人道精神的發展道路。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思想,並非在於製造轟動,而在於引發深思,在於能夠不斷地挑戰我們固有的認知,帶領我們走嚮更廣闊的思想空間。這本書,無疑就是這樣一本能夠觸及靈魂、啓迪智慧的著作。它讓我對中國近現代史的理解,進入瞭一個新的維度,充滿瞭新的疑問,也帶來瞭新的答案。
评分《告彆革命:李澤厚劉再復對話錄》這本書,如同一麵冷靜的鏡子,映照齣我過去對“革命”這一概念的膚淺認識。在此之前,我往往傾嚮於從曆史的宏大敘事和結果導嚮去理解革命,認為它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必然動力。然而,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革命另一麵——它的復雜性、它的殘酷性,以及它留下的深遠而往往是矛盾的影響。 李澤厚先生以其深厚的曆史哲學功底,為我們揭示瞭革命在不同曆史情境下的多樣麵貌,他對於“告彆”的提倡,並非否定曆史,而是一種對過往經驗的深刻反思和智識上的超越。他提醒我們,在追尋進步的同時,也要關注革命過程中所付齣的代價,以及由此可能引發的社會裂痕。劉再復先生則以其文學傢特有的細膩,從個體經驗、文化層麵切入,剖析瞭革命對人心靈、對社會風氣、對文化基因的深刻烙印。 兩位先生的對話,充滿瞭思想的火花,他們既有觀點的碰撞,更有相互的啓發。這種對話的形式,比單一的論述更能展現思想的動態和復雜性。它讓我認識到,理解像“革命”這樣重大的曆史事件,需要的是一種多維度、多視角的審視,需要的是一種超越簡單化的判斷,去體察曆史的復雜性、人性的多麵性。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思考“進步”的定義,以及我們在追求更美好社會的過程中,如何纔能避免不必要的動蕩和犧牲,如何纔能在繼承與創新中,找到一條更為穩健的發展之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