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帥張學良與四小姐趙一荻,在新竹深山僻地的囚禁歲月,
一段無奈的曆史,一場無悔的愛戀,一個隱沒在荒煙漫草中的故事,
透過未曾公開的珍貴照片、親筆手稿,完整再現。
他是北洋軍閥張作霖的長子,一位英氣逼人的少帥;他曾經廝殺疆場,騁馳於廣袤的森林與黑土;他宣布「東北易幟」,助國民政府北伐統一;他強忍日本間諜的殺父之仇,維持境內的和平。1936年,他發動瞭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挾持蔣介石逼他聯共抗日。西安事變是中國近現代曆史的轉摺點,也是張學良人生的轉摺點,從此他失去自由,在旁人的監視管束下渡過餘生。他曾在迴憶錄裏說:「我的事情隻到三十六歲,以後就沒有瞭。」
她是趙傢的四小姐,十七歲認識瞭張學良,成為他的情人,十九歲與他生下一子。二十八歲時,為瞭追隨被囚禁在貴州的張學良,她忍痛把兒子送到美國,卻沒有料到這一彆就是十五年。從此,她跟著張學良四處移監,照料他的起居,陪伴他渡過孤寂喪誌的時光,過著與世隔絕的幽居生活。
本書是張學良、趙一荻於1946-1960年在新竹清泉溫泉軟禁生活的紀錄,保存瞭許多不曾公開的珍貴照片及手稿,並根據張學良的日記、口述梳理編撰成冊,讓我們見證瞭一段時代的無情與捉弄,和一場愛情的永恆與絕美。
作者簡介
張閭蘅、張閭芝
張學良的兩個姪女,第五個弟弟張學森的女兒。由於張學良的子女都不在身邊,1967年以後,張閭蘅與妹妹張閭芝便成瞭張學良最親密的傢人,兩人不僅協助照顧張學良與趙一荻晚年的生活,在他們過逝後,更負責整理保存他們留下來的大量珍貴文物及照片。
前言
記憶中的大伯大媽 張閭蘅
我與大伯大媽有約 張閭芝
一 輾轉重慶 飛越海峽
二 陳儀造訪 感慨良多
三 山中睏境 莫老情深
四 兩張匯報 寬嚴皆到
五 總統下野 張趙南迂
六 重兵看守 屈居兵捨
七 夫人牽綫 大洋傢書
八 友人重逢 禮輕情重
九 互贈書畫 迴饋友情
十 疾病襲來 兩地掛念
十一 奉命筆耕 夜不能寐
十二 嘔心雜憶 告彆井上
十三 總統召見 管束依舊
十四 安排傢事 夫人操心
十五 信奉基督 教堂亮相
十六 颱北購地 營造新居
張學良颱灣幽禁期間讀書影像
序1
記憶中的大伯大媽
人的記憶有時會隨著時光的流逝慢慢被稀釋,但有些人與事卻隨著歲月沉澱而日益清晰,成為生命中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並影響你的言行或改變你的人生軌跡。對於我來說,他們就是我的大伯、大媽:張學良、趙一荻。
一
我們張傢真是一個大傢族,後來我纔知道,我有那麼多的親戚。我的奶奶是東北張作霖的五夫人,我父親張學森在張傢中行五。我們一傢原先一直住在天津,一九四六年纔搬到颱灣。當時我尚年幼,不明白為何搬到颱灣來,離開熟悉的環境到這麼一個既陌生又貧窮的小島上。我沒有想到,正是因為搬到颱灣,在後來的日子裏,我們一傢成為大伯、大媽最為親近的人,這種互相的依持不僅僅是血緣維係,而是彼此都成瞭對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我到颱灣繼續上小學,在我上五年級的那年(大約是一九五四年),有一天,每天接我上下學的三輪車車夫給我一張紙條,說媽媽讓我放學後直接到颱北中心診所找她。我很高興,因為這個中心診所是颱北當時醫療條件比較好的醫院,院長是我們傢的遠房親戚盧緻德,他的手下有個廚師,會做一手地道的西餐,平時要想吃到他做的西餐,是要提前預訂的。我以為一定是媽媽讓我開開「洋葷」。
我到瞭診所,覺得不對,媽媽在醫院樓上的病房等我,再一看,全傢人都在。一嚮纔知道,不是來吃西餐,而是來看「大伯、大媽」,失望的心情是可以想見的。看到媽媽及傢人焦急的樣子,同時也覺得好奇,「大伯、大媽」長什麼模樣?一會兒,聽到廊道有動靜,傢人都貼在門縫往外看,我呢,好不容易纔看清大媽的模樣,而大伯隻見瞭背影。媽媽說,因為大媽生病要住院開刀,大伯、大媽纔從山裏到颱北。
這是我第一次見到我的大伯、大媽。我無法理解,探視大伯、大媽乾嗎要這樣「偷偷摸摸」,我怎麼也無法將課本中的「張學良」與大伯聯係在一起,為什麼他們也在颱灣,卻不能與我們來往呢?記得,奶奶常念叨說大伯、大媽被關在山裏很長時間瞭,不知他們過得怎麼樣?奶奶每每提及「大伯」總是神情憂傷。在我的印象中,那段時間,傢裏人時常提及大伯、大媽,好像他們住在一個很遙遠的地方。後來我纔知道,大伯、大媽從一九四六年十一月被押往颱灣後,一直幽禁在新竹縣清泉的大山中。颱灣當年的交通遠未及今天這麼便利,新竹在我的記憶中,已經是很遙遠瞭。大伯、大媽在人煙稀少的山裏一待就是十餘年呀!
我上高中時,大伯、大媽纔從高雄搬迴颱北,但還是不允許與傢人見麵。記得一個星期天,迪剋(盧政德)約我們一傢去作客,他傢隔壁住著董顯光(原「駐美大使」),聽說那天大伯、大媽會到董顯光傢作客,這次,我們是隔著大玻璃窗觀望。我終於看清瞭大伯的模樣:個不太高,有些發福,頭發灰白,幾乎掉光瞭。哦!這就是張學良?我的大伯!這就是奶奶、父母牽腸掛肚、時時念叨的大伯?我怎麼也想像不齣當年「英俊少帥」的樣子。心裏甚感不平的是,這個政府真不講道理!為什麼把我們長輩關瞭那麼久?見一麵跟「做賊」一樣。太不公平!
那一天,大伯、大媽的模樣,凝刻在我的記憶中。
二
高中畢業後,我到美國留學。一九六五年是我留學後第一次返颱省親,也正是這一年,我在傢中與大伯、大媽見瞭麵。聽傢人說,大伯、大媽搬到颱北後,在北投復興崗建房,與過去相比,稍許自由些,大伯到颱北市區總會來我傢坐坐。
說是正式見麵,畢竟隔瞭兩代人。大伯是張傢的長子,與我父親為同父異母的兄弟,但年齡懸殊甚大。大伯帶兵打仗時,我父親還是一個嬉戲打鬧的頑童。在傢人介紹、寒暄之餘,我看著兩位長輩,歲月的滄桑似乎都刻在他們臉上,大伯的言語中不失機敏活潑,大媽話不多,眼神中總有一些淡淡憂鬱。他們大都與奶奶、媽媽交談,我在旁邊聽著,大伯會不時地看著我,眼神裏充滿瞭親情與關愛……這次迴颱灣,與大伯、大媽見瞭兩三次,我就又迴到瞭紐約。現在想來,當時見麵,沒有好奇與激動,彷彿原本就熟悉,並無初次會麵常有的陌生感。淡淡的問候中,能感受到大伯、大媽對親情的渴望和希望同張傢晚輩即我們姐妹聊聊天……大伯、大媽身邊沒有彆的親人,他們的子女均遠在美國,隻能靠書信來往。大伯知道我在美國留學,見到我是否會想起他們在美國的兒女呢?不知道。但他看似不經意的凝視眼神,卻留在我的記憶中。
三
讀完大學,自然是找份工作。我已習慣和熟悉瞭美國的生活節奏與環境,如果不是生瞭一場病,我可能會一直待在美國。在紐約期間,一入鞦我就傷風,越冷越嚴重,並伴隨著水腫,腸胃功能紊亂,吃什麼藥也不見好轉。美國的大夫建議說,最好換個環境,到溫暖的地方待上一段時期,否則很難恢復。沒辦法,我隻好迴颱灣,想先迴傢休息一陣再說。在外一人又多病,還是傢好,這樣我又迴颱灣瞭。
一九六七年,我迴到颱灣,迴傢的感覺真好!我們在颱灣的親人,大大小小好幾十口,如果聚在一起,真是不一般的熱鬧。最常來的總是大伯、大媽,一九六四年他們在颱灣經曆瞭「離婚」、「結婚」,人生對於他們來說,除瞭相依相伴,形影不離,已到瞭無欲無求的境界。每星期起碼來我們傢三到五次,每次來,總要弄齣很大的「動靜」。一群時刻跟隨的「服侍」先進傢轉一圈,看是否有陌生人後,便在門外警戒,有時甚至坐在屋裏,麵無錶情地聽我們傢人聊天。
大伯似乎已經習慣瞭這種被人監視的生活,非常坦然,依舊與我們傢人大擺「龍門陣」,聊到高興時,笑聲朗朗。有時他還拉我們一同去下館子,邊吃邊聊。我就是從那時起,纔真正認識瞭我這位「鼎鼎有名」的大伯,我與大伯的感情,也是在這段交往中,在聽他的講述中慢慢建立起來的。
大伯喜歡講述東北的往事,講述他童年的故事,大伯的講述喚醒瞭我童年時在天津饞吃冰花的記憶,海峽那邊是我們的老傢!我忽然想迴老傢看看,迴大陸去看看……這一想法,徹底改變瞭我所有的計畫,這也是後來我決定到香港發展,並在一九七九年冒著風險返迴大陸的初衷。
現在想起那段與大伯、大媽在一起的時光,令人難忘。大伯傢在北投,那塊地皮是他買的,那棟房的格局是他設計的,他自己花錢蓋的自然傾注他的情感。在他們傢裏,除瞭跟隨他們同生死共患難、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吳媽之外,其餘「服侍」的人,都是保密局派來的看守特務。在大伯傢的外圍,也布滿保密局的警衛點,不讓外人靠近。我們平時不能常去大伯傢,偶爾去瞭,傢人總要再三交代,說話要小心,隔牆有耳,不能口無遮攔,免得給他們添麻煩。當時我真是無法理解,看著他們宛如生活在「鳥籠」中,心裏很壓抑,也很氣憤。大伯的「自由」是很有限的,來往的朋友也少得可憐,除瞭傢人,隻有張群、張大韆、王新衡、大衛黃(黃仁霖的兒子)等幾傢可以走動。大伯每次外齣都要提前報告,齣門時,總是兩輛車,前一輛是大伯、大媽,跟隨的一輛就是便衣特務或警衛。
大伯、大媽最開心的日子是逢年過節。每到年三十,我們與大伯、大媽一起在北投過年。平時他們傢冷清寂寞,連玩牌都不允許,這一天可以例外。大媽忙裏忙外準備年夜飯,她燒得一手好菜,中西餐都很拿手,尤其是西式蛋糕更是一絕,小巧精緻、香甜誘人。吃過年夜飯,大伯帶頭玩牌,彆看他的視力聽力均不好,每次贏傢總是他,我們口袋裏的「紅包」還未焐熱,大部分的壓歲錢都迴到瞭他手裏。看我們沮喪的樣子,他嗬嗬一笑說:「要錢,你們差遠瞭,我是拜過師的!」有好幾年,都是大媽下令:「散局!」大伯纔肯放人。這就是我的大伯,天性愛熱鬧、愛玩、愛生活。有時我會想,那些囚禁的日子、與世隔絕的時光,大伯、大媽是怎樣熬過來的?在他的記憶中,那是一段什麼樣的日子呢?
後來我在香港定居瞭,往返颱灣很方便,隻要我迴到颱灣,大伯幾乎每天都來。他往屋裏一坐,打開「話匣子」,我們都成為他的聽眾,他講他的童年、他在東北的往事,講祖父張作霖的趣事,偶爾也會講起睏禁生活中逗樂的事……在他的講述中,張傢的「老事」、人與物似乎都鮮活地呈現在我麵前,那些原本遙遠、陌生的人與事,對於我們這些從小生活在颱灣的張傢後人來說,清晰得似可觸摸。
四
日子久瞭,我與妹妹閭芝成為大伯最好的傾訴對象。常常是我們三人聊,大媽有時就避開,因為她一見我們總是談《聖經》或上帝。彆說我們,有時大伯也煩,就打斷她說「換個話題」。我理解大伯,他在漫長的囚禁生活中,除瞭大媽,無人可聊,他是靠迴憶和讀書度過那段難熬的日子的,他的周圍全是看守監視的人,那些人還時時提醒他「不能跟陌生人交談!」大伯的心裏積存瞭太多太多想說的話。
記得有一次,大伯笑著對我妹妹說:「你大姐一迴來,那批跟班可忙壞瞭!」因為我好交際,朋友多,隻要我迴颱灣,傢中便「高朋滿座」,熱鬧無比。大伯來瞭,很開心地看著我們,並不時與我的朋友聊上幾句,這讓那批「跟班」非常緊張。當時,凡是與大伯說過話或見過麵的人,都是「跟班」調查的對象,都必須一一詢問,記錄在案。「跟班」知道都是我的朋友,他們不好意思直截瞭當嚮我盤問,常常問傢裏的傭人、司機或樓下看更打聽,但他們哪能百分百掌握實情?有很多時候,我有意弄虛作假,這些大伯看在眼裏,心裏跟我一樣得意高興!
調皮愛熱鬧的性格跟我們這批年輕人一拍即閤,隻要我們在,大伯幾乎每天都來。這也是大伯喜歡到我們傢的緣故吧。有時一待就是半天,吃瞭晚飯還沒有動身的意思,「跟班」就不時上樓來催,大媽有些緊張,可大伯正聊到興頭,故意裝聽不見,能多待一會兒,他就多「賴」一會兒……每次看到大伯如貪玩的頑童不願「迴傢」,而「跟班」又不停地催促,心裏又痛又恨!大伯、大媽已經被他們囚禁瞭那麼久,為什麼還不放過他們?這種「管束」的日子何時纔能結束呢?聽大伯講,他在上世紀三0年代就擁有自己的「私人飛機」,甚至自己駕駛飛到南京開會,再想想現在,這叫什麼日子?他內心的痛楚,是言語無法錶達的。環境、容貌都在改變,但他唯一沒變的,是他性格中的開朗豁達與率真。連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傢有一個「頑童」般的大伯,喜歡與他聊天,聽他講故事。隻要你跟他待一會兒,你就會被他的睿智魅力所吸引。
五
我常對自己說,我真幸運有這麼一位長輩,從他那裏,我學會瞭許多做人處事的道理。他對我們的嗬護、關愛,細微無聲,常常隻是簡單的一句話或一個眼神。他認為我們做得不對時,最多說一句「你們不懂」或「糊塗」,然後他會告訴你,應該如何去做,像對朋友一樣娓娓道來。從他言談中,我能感受到他對傢人、傢鄉、國傢、民族的摯愛。談起這些話題時,他興奮不已、神采飛揚,有時說著說著,黯然神傷,音落神凝。即便現在,一想起他陷入沉思中的傷感神情,我的淚水仍會奪眶而齣。他的心時時牽掛著兩頭,一邊是他的老傢故土,一邊是是遠在異國的兒女……正因為我們能感受到他內心的寂寞與思念,我們想為他做點事,我與妹妹閭芝的生活都改變瞭。妹妹先是成瞭大伯、大媽的「管傢」,而後提前「退休」陪伴他們。我呢,一九七九年「貿然」進瞭中國大陸,乘火車去瞭廣州。
這是我自一九四八年離開天津後,第一次返迴大陸。迴到香港後急不可待地飛往颱灣,想把我在大陸的所見所聞告訴大伯。見瞭大伯後,還未開口,大伯悄悄先問瞭一句:「你迴大陸瞭?」嚇瞭我瞭一跳!我去大陸沒告訴任何人,擔心乘飛機,航空公司要登記纔改乘火車,大伯怎麼會知道呢?後來大伯告訴我,當局對講齣大陸的人是密切「關注」的,那些「跟班」已知道瞭情況,是要大伯找我核實。大伯告訴他們,要問你們自己問!但除瞭大伯,始終也沒人找過我,他們知道問也白問。
有驚無險,反正也是「記錄在案」,我依舊不管不顧地講。我去瞭許多地方,也認識瞭不少新朋友,大伯說過的地方,我都會去看看、聽聽。迴颱灣後,趕緊一一告訴大伯,我就是想讓大伯多知道些曾經在他夢中牽掛的人與事。一九八二年,我到北京,見到瞭時任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楊虎城將軍之子楊拯民。他熱情款待瞭我,介紹我認識一些大伯的熟人,我也告之大伯的情況。迴颱灣後,我嚮大伯轉達瞭他們的問候。大伯聽瞭很高興!他悄悄告訴我,再迴大陸,可以找兩個人,一位是呂正操,一位是萬毅。說這兩位都是他以前的老部下……
我按大伯的意思去做,無形中變成大伯與他部屬之間的「聯絡員」,也成為自一九三六年西安事變之後,尤其是一九四九年海峽兩岸經曆多年隔絕之後,大伯與中國大陸可以互通信息的唯一渠道。一方麵是我的性格使然,另一方麵也是基於在颱灣,我們與大伯這種特殊的關係,這是無人可以替代的。但我心裏清楚,是大伯的言行影響和改變瞭我,改變瞭我和妹妹閭芝的人生。我曾希望在他有生之年,為他多做點事,讓他心裏的願望得以實現。這就是多年來催迫著我奔波於途的心願。
大伯、大媽後來去瞭夏威夷,我們全傢陪著他們一同沐浴陽光與海風,這樣自由自在的時光對於他們來說,來得太晚瞭!眼看著他挽起袖子生氣勃勃的軀體日漸枯乾,炯炯有神的目光在悄然暗淡……我讀懂瞭什麼叫「力不從心」!我無法阻擋時間的腳步,在大媽去世一年後,2001年,大伯也畫上瞭人生句號。大伯走瞭,帶著遺憾走瞭!隻有我知道,大伯的有些願望是永遠無法實現瞭!每每念及,潸然淚下,傷感無限!遺憾無限!
六
西安事變已經過去七十年瞭。西安變事是中國近代曆史的轉摺點,也是我大伯人生「大起大落」的轉摺點。在國難當頭之際,他用槍扣押瞭「上司」,逼其抗日,又抱著犧牲自我的精神,經受瞭遙遙無期的「管束」,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自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大伯、大媽被押往颱灣井上溫泉,他們的消息被嚴密封鎖,幸好大伯留有大量的日記、照片、手稿、這些資料都是從未發錶過的,我們將其分段編撰成冊,通過這些圖文並茂的真實記錄,讓海內外所有關心張學良、趙一荻的讀者,瞭解他們是如何相依相伴度過那段人生苦旅的。在許多人的眼中,他們是曾經的風雲人物。的確,他們的一生始終被人「前呼後擁」著:早年是他眾多的部下,晚年是各種訪客與媒體,其間漫長的幽禁歲月則是一群甩都甩不掉的「跟班」……人生起伏,榮辱煙雲,坦然處之,這就是我眼中的張學良、趙一荻,我可親可愛的大伯、大媽,他們永遠活在我的記憶中。
張閭蘅
序2
我與大伯大媽有約
我的父親張學森是張學良將軍的五弟,兄弟年齡差距廿歲。常聽大伯提及當年在瀋陽大帥府有外賓來訪,見院中一群兒童正玩耍嬉鬧,大伯問客人介紹這群孩子,有的是兒子,有的是弟弟,兩代人玩在一起,實是有趣現象。傢父自幼對他的大哥尊敬如父(祖父張作霖皇姑屯遇難時,傢父僅八歲),大哥對小弟弟的親情與關懷更是融入瞭父子般的疼愛。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大帥府被日本人侵占,倉惶中一傢人分散至北平或天津,也有至英、美的;傢父隨著祖母在天津求學、成傢。一九三六年西安事變後,被「嚴加管束」的大伯與親屬的聯係受限,於一九三八年及一九三九年我父母在香港及美國見到趙一荻小姐,得知大伯的消息。此後則音訊全無,直到一九四六年祖母於天津收到大伯來自颱灣的信,纔知他們已到瞭颱灣。一九四八年繈褓中的我隨著祖母、父母及兩個姊姊從天津到瞭颱灣,父母雖多方嘗試著想與大伯聯係都未成功,大伯已聽說五弟也到瞭颱灣,在其一九五五年二月二十七日的日記中,未加注明悄悄地記下瞭我們當時在颱北的住址。直到一九六一年九月,大伯纔得到「當局」獲準與親屬見麵,祖母及父親與大伯這一彆足足等瞭二十五年矣!迴想見麵的情景感人至深,大伯仔細端詳著每一個人;十四歲的我大聲地叫一聲「大爺」(北方人稱大伯為大爺),跪地叩頭行大禮。這就是我第一次見到瞭曆史課本中的「張少帥」,接著我見到瞭「大媽」趙一荻小姐。是親情使然,還是受祖母及父親的激動所感染?眼前這位大伯的氣度風範,立刻深深感動瞭我。
這一年是大伯軟禁生活的一個轉摺點,一個新生活的開始。在宋美齡女士及蔣經國先生的協助安排下,由自己齣資選地設計興建住所,在颱北市近郊北投復興崗建瞭一棟西式二層房屋,院內有假山、魚池、花房等,與過去二十五年的居住環境真是天壤之彆。我們一傢人經常去他們傢,一去就是大半天,大伯也經常齣現在我們傢。他稱我的祖母壽夫人為「五姨」。我看得齣大伯對這位五姨非常尊敬。大伯告訴我:「你的奶奶可不簡單,最得老帥喜歡,也最能和老帥說上話,大帥府裏上上下下都聽她的,接待外賓也得心應手,生你爸爸時,全府連慶數日。五爺可是個寶貝。老帥老來一連得四子,你奶奶真是大帥府的大紅人。」自幼我就常隨在祖母身邊,愛聽大人談話,祖母非常健談,記憶力又強,與大伯談及往事精彩有趣,他們聊天我一定靜坐在旁聆聽。
當時在颱灣居住的親屬還有大伯稱「六姨」的馬夫人,育有一女,即我的六姑張懷敏女士,她一直在颱灣從事教育工作。祖母和六奶奶感情很好,相處融洽,我們兩傢是一起自天津到颱灣的。
後來六叔張學浚從澳門,七叔張學英從香港與傢人相繼來到颱灣,所有親屬逢年過節或是慶祝生日皆是在大伯傢歡度。每年除夕,三代親屬歡聚一堂,年夜飯後,由大伯、大媽率領全體晚輩嚮兩位老奶奶叩頭辭歲,一過十二點再叩頭拜年,接著放鞭炮。每年都是由大伯持燭點炮,一片歡樂聲中吃元寶(餃子)。這時每人手中一疊壓歲錢準備推牌九,先坐莊的一定是大伯,接著是我父親,好不熱鬧;其實說是推牌九,不如說是看大伯錶演,他說,那是付瞭不少學費學來的。
其餘的親屬,有的留居大陸,有的選在美國,難得聯係。大伯與鳳至大媽生的女兒閭瑛住舊金山,與夫婿陶鵬飛偶爾來颱。長子閭珣未婚,自美搬至颱灣,因健康問題,長期住在醫院,我們難得一見。次子閭玗一傢人與鳳至大媽住在洛杉磯,從未來過颱灣,見到他們,是我隨著母親至洛杉磯傢中時,特意去拜見鳳至大媽的。大伯和一荻大媽(趙一荻小姐)生的兒子閭琳一傢人住舊金山,常來颱灣。大伯最高興的就是見到閭琳的兩個兒子:居信、居仰。
我於一九七0年赴美國夏威夷攻讀旅遊業管理,經常接到大伯和大媽鼓勵的信。我寄瞭許多風景照片並嚮他們描述瞭當地優美的居住環境,由此他們對夏威夷的嚮往便在心中萌生。一九七六年我返迴颱灣工作時,祖母已安享天年過世,父母遷至夏威夷,兩位姐姐均留居國外,隻有我一人住在颱灣。工作之餘,經常去大伯傢看望,我陪著他們郊遊、上館子、購物,每周日去教堂做禮拜及特定準許交往的朋友聚會等。
有一段時間,大姊閭蘅因事業關係在颱灣住瞭幾年,他們一傢的到來帶給大伯、大媽很多歡樂。這其中除瞭各人忙各人的事以外,我們總是歡聚在一起,最令我神怡的還下聽大伯追述往事,往事就是曆史,有嚴肅的、也有趣味的。最難得的是,幾十年裏,我從未聽過他有一聲怨言,總是笑聲洋溢,侃侃而談,其聲其景令我難忘。後讀他的日記,我的乳名「領弟」(父母希望我領個弟弟)不時齣現其中,纔恍然伯侄間原是如此的親昵接近。
一日大媽因骨摺臥病在床,把我叫到床前,麵色凝重地對我說:「領弟,你大伯和我都漸漸年紀大瞭,我們的子女不在身邊,我的身體不好,如果一旦我不在瞭,你是否願意好好照顧大伯?」說這最後幾個字時,她淚水湧齣,哽咽著說不下去!我迴答:「我當然願意,我不就在你們身邊嗎?」大媽接著說;「你大伯很喜歡你,今天對你的談話,是你大伯和我商量過的,雖然你和我們時常在一起,也最明白我們的生活情況,大伯的意思是讓你管理及處理我們的事,如果你願意,我們將會有許多事要交代給你,大伯和我都覺得你最閤適,對你我們完全信任放心。如果你願意答應,我們也瞭卻一椿心事。」我的立即承諾,從此帶來瞭無限的牽掛。不知多少次,大媽一提到如果她先離世……總是淚流滿麵,後來她體會到我愛大伯如同父親,逐漸流露齣欣慰之情。
大媽常說:「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一九九四年大伯、大媽選擇在夏威夷定居,我的父母已在該地居住多年,很順利地就將兄嫂的居住安頓妥善。當地的朋友熱烈地歡迎他們的到來,一連串的邀請聚會活動紛至遝來。大伯興緻高,有請必樂意齣席,這時為瞭大伯九十高齡的身體,大媽不得不執行她飽含關愛的「管束」。大伯稱大媽為「總司令」,從不抗命,大伯的風趣,常常引得大傢開懷大笑。我一有假期就飛夏威夷,因大媽覺得在電話上交代我的事情不夠清楚,同時在颱灣,我也忙於處理他們搬遷後的善後工作。
一九九五年九月,傢父應邀赴北京參加慶祝抗戰勝利五十周年活動,臨行前,兄弟二人暢談此行的目的及意義,很是高興。孰料就在會議閉幕的當晚,傢父不幸心肌梗塞,救治無效與世長辭。噩耗傳至夏威夷,大伯頓時驚呆瞭,昏花的老眼淚水盈盈,失去瞭在異鄉相依為命的弟弟,怎能讓他不心痛至極!父親過世,閭蘅大姊和我本可以將母親接到香港或颱灣同住,便於奉養照顧,然大伯他們剛剛遷居夏威夷不久,母親怎能於此時搬離?於是,次年我決定辭去颱灣待遇優厚的工作,遷居至夏威夷與母親作伴,同時也繼續執行對大伯、大媽的承諾。我們一傢人與大伯、大媽朝夕共處在藍天綠海間,一同沐浴著清爽怡人的海風,他們的臉上時時漾著孩童般的微笑,愉悅中我卻有一絲隱痛:大媽曾患肺癌,割除瞭一片肺葉,時時離不開氧氣的補充,大伯四十餘歲時患嚴重眼疾,因居住深山中未能及時得到有效的治療,視力差到看人隻是影子,打麻將全靠手感,一耳全聾,一耳微有聽力。多年來,大媽就是大伯的眼及耳,但一大聲說話,即喘不過氣來,非常辛苦。兩人以輪椅代步相依度日,對於來自各方難卻的盛情,無奈之下不得不卻。這也是讓盼望他們返故鄉的許許多多人最終失望和遺憾的原因。
「心有餘而力不足」,終讓大伯、大媽的鄉愁成瞭永遠的鄉愁。
迴顧一九三六年西安事變後,大伯經過在浙江奉化,安徽黃山,江西萍鄉,湖南郴州、沅陵,貴陽修文縣、陽明洞、靈山麒麟洞、開陽縣、桐梓縣,重慶等地的輾轉遷徙和顛沛流離,於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二日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到瞭颱灣,幽禁於新竹縣竹東鎮的清泉井上溫泉,後於一九五七年十月遷至南部高雄西子灣,1960年遷至颱北近郊北投的安全局招待所,一年後遷入自建的房屋,直到一九九四年移居夏威夷,幽禁歲月超過瞭半個世紀,耗盡瞭他們一生最好的年華,懷想之餘,怎不令人欷歔!
在新竹井上溫泉與世隔絕的深山中,大伯與大媽互拍些照片寄給在美國的傢屬,存在身邊的多是些底片。一九九0年前後,發現這些底片均已受潮,大媽見這些黏在一起的底片囑我丟棄,我不捨得。閭蘅大姐認為他們二位這段時間的生活鮮為人知,而照片最為可貴,於是不計費用,經過很長時間,尋求高技術處理,幸得部分可展示給讀者。從這些殘存的照片中,可以看到他們當時居住的環境及歲月的痕跡。這是大伯、大媽在颱灣早期幽禁期間最真實的記錄與寫照。
今天能有此機會,迴顧往事,訴之於筆,真是感慨萬韆。這本書的起止年限為一九四六~一九六0年。文字部分是依據大伯的記事簿、日記、信函及他們二位的口述,希望在讀者欣賞照片時,提供一些他們生活情況的背景資料。我與大伯、大媽有約,要讓世人更多地瞭解他們的真實情況。這僅僅是開始,我們將繼續整理他們留下的資料。
張閶芝
這本書的書名就仿佛一首婉轉的詩,將我帶入瞭一個充滿曆史厚重感又帶著幾分詩意的想象空間。《張學良與趙一荻的清泉幽禁歲月1946-1960》,僅僅是這個名字,就足以勾起我對那段塵封往事的無限遐想。張學良將軍,這位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人物,他的前半生充滿瞭波瀾壯闊,而後半生,尤其是與趙一荻小姐相伴的歲月,更是充滿瞭神秘與傳奇色彩。我一直對那些在曆史的洪流中,依然堅守情感與人性的人物充滿好奇。這段長達十四年的幽禁生活,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一段極其艱難的考驗。我非常渴望瞭解,在那樣的環境下,他們是如何排遣寂寞,如何維持生活的節奏,又如何用彼此的陪伴來溫暖漫長的歲月。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看到他們之間那份超越世俗的深情厚誼,看到他們在睏境中展現齣的堅韌與樂觀,看到他們如何在這片“清泉”之地,構建屬於自己的精神傢園。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那個時代、瞭解這兩位重要人物內心世界的新窗口。
评分這本《張學良與趙一荻的清泉幽禁歲月1946-1960》光是書名就充滿瞭故事感,讓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張學良將軍,這位在中國曆史上留下深刻印記的人物,他的傳奇一生總是引人遐想。而與趙一荻小姐相守的漫長歲月,特彆是那段被曆史定格的“清泉幽禁”時期,更是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和情感的張力。我一直對那些在曆史的洪流中,能夠堅守情感、保持尊嚴的個體充滿敬意。我非常好奇,在遠離政治舞颱、失去自由的漫長時光裏,他們是如何安排日常生活,如何排遣內心的孤寂?是什麼樣的力量支撐著他們互相扶持,共同走過那段艱難的歲月?“清泉幽禁”這個詞語,仿佛為我們描繪瞭一個相對靜謐卻又充滿挑戰的精神空間,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們走進他們真實的內心世界,瞭解他們在那個特殊時期裏,如何維係情感、尋找樂趣,以及他們的精神世界是如何在這份“清泉”般的陪伴中得到滋養的。
评分這套書的封皮設計就很有質感,深邃的藍色背景,搭配泛黃的老照片,瞬間就將人拉迴瞭那個動蕩卻又充滿溫情的年代。我一直對民國時期的人物故事很感興趣,尤其是那些經曆過曆史洪流卻依然保持著人性光輝的個體。張學良將軍的名字,總是伴隨著傳奇和爭議,而趙一荻,這位“趙四小姐”,更是在風雨飄搖中,始終相伴左右,這份情誼本身就足夠引人入勝。我特彆好奇,在長達十幾年的幽禁歲月中,他們是如何維係這份感情的?他們的日常生活究竟是什麼樣的?沒有瞭硝煙與政治風波,在一方相對靜謐的天地裏,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在他們身上又會呈現齣怎樣的獨特姿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那些不為外人所知的細節,還原那些被曆史洪流掩蓋的真實情感,讓我們窺見那個時代下,兩位重要人物內心世界的波瀾壯闊,以及他們如何在這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尋找屬於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意義。這本書的書名也很有意境,“清泉幽禁”,仿佛暗示著即使身處睏境,也有一處滌蕩心靈的澄澈之地,這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感,讓人忍不住想翻開扉頁,一探究竟。
评分當我看到《張學良與趙一荻的清泉幽禁歲月1946-1960》這本書時,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探索欲。書名本身就帶有濃厚的意境,讓人聯想到寜靜而又被束縛的時光,仿佛能聞到曆史沉澱下來的淡淡墨香。張學良將軍的生平,無疑是中國近現代史上一段跌宕起伏的傳奇。而他與趙一荻小姐共同度過的漫長幽禁歲月,更是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和情感的深度。我一直在思考,在那樣一個失去自由、遠離塵囂的環境下,他們是如何度過日復一日的生活的?他們的精神世界又是如何維係的?這本書的書名“清泉幽禁”,讓我對他們在這段特殊的時期裏,如何尋找內心的平靜與慰藉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那些不為人知的細節,展現他們在那段歲月裏的真實情感、生活點滴以及精神世界的成長,讓我能夠更立體地去理解這兩位曆史人物,感受他們在那段艱難歲月中,依然閃耀的人性光輝。
评分當我拿到這本《張學良與趙一荻的清泉幽禁歲月1946-1960》時,一股濃厚的曆史氣息撲麵而來。封麵上的那張老照片,雖然略顯模糊,卻依然能感受到張學良將軍的堅毅與趙一荻小姐的溫婉,仿佛時間在這一刻凝固。我對那個年代的曆史事件耳熟能詳,但對於身處其中的人物,特彆是那些在時代巨輪下默默承受命運的人們,總有種想要深入瞭解的衝動。張學良將軍的傳奇一生,跌宕起伏,而他與趙一荻小姐相守的漫長歲月,更是充滿瞭人性的光輝與考驗。我很好奇,在長達十餘年的幽禁生涯中,他們是如何在失去自由的同時,保持著內心的尊嚴與對生活的熱愛?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撐著他們共同度過那段艱難的時光?這本書的標題“清泉幽禁”,本身就極具畫麵感,讓人聯想到即使身處囹圄,內心依然能保有如清泉般純淨與寜靜。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這兩位曆史人物在特定環境下的精神世界,以及他們之間那份超越物質與權勢的深厚情誼,從而對那個時代有更全麵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