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二十世紀中國民族命運和國傢意識形態演變的大背景下,探究鄧拓(1912-1966)作為一類知識份子代錶的內在精神特質,探究造成鄧拓生命悲劇的時代原因。 本書不贊成無視當下時代文化提供給我們的思想資源,仍然一味贊美鄧拓包含著盲目服從成分的忠誠品格;也不贊成無視當時時代文化提供的曆史可能性,用自由主義標準全麵否定鄧拓及其作品的價值。本書把鄧拓的忠誠放在特定的曆史環境中考察,肯定鄧拓執著追求曆史理性這一人生追求的崇高性,也審視鄧拓把曆史理性與黨派意識形態、與領袖權威視為一體的思想局限性,並且探究這一崇高人生追求及其局限性的曆史。
作者簡介
李玲
女,福建周寜人。文學博士,現為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兼任中國老捨研究會副會長、冰心研究會副會長。專著《中國現代文學的性彆意識》於2003年獲得第二屆中國女性文學奬。
序 / 何以對將來青史!─丁帆
導言 / 鄧拓的青史情結與忠誠意識
第一章 猛憶兒時課讀虔
一、第一山房
二、閩侯小學
三、中學時代
第二章 得侔前輩追真意
一、升學抉擇
二、人生信仰
三、獄中正氣
四、哲學論辯
第三章 獨念萬眾梯航苦
一、中國曆史論辯
二、《中國救荒史》
三、「民先」大隊長
四、投筆從戎
第四章 信是毛錐能退敵
一、民族抗戰
二、國共關係
三、戰地青衫侶
四、遊擊辦報
第五章 塞外徵魂心上血
一、軍民情誼
二、統一戰綫
三、痛悼戰友
第六章 青絲依樣似舊時
一、整風被審
二、《李自成進京》
三、對領袖的忠誠
第七章 戰史編成三韆頁
一、張傢口辦報
二、意識形態激情
三、考古興趣與文人情懷
四、黨報理論
第八章 願托長庚護月華
一、主持人民日報編輯部
二、三代同堂
三、誰領導瞭五四運動?
四、《武訓傳》批判
五、糾偏
第九章 四時檢點聽雞鳴
一、黨的新聞兵
二、「書生辦報」
三、貫徹「雙百」方針
第十章 五更風雨夢如飛
一、「按兵不動」
二、「死人辦報」
三、《廢棄「庸人政治」》
第十一章 關心最是後爭先
一、反「右」風暴中
二、放逐與忠誠
三、留彆戰友
第十二章 靜聽湖波拍岸聲
一、跟上主流
二、閉上眼睛
第十三章 燕山夜話三傢村
一、尊重知識
二、反對主觀主義
三、辯證思維
四、知識小品
五、維護「雙百」方針
第十四章 心愛斯文非愛寶
一、藝術實踐
二、《瀟湘竹石圖》
第十五章 斷骨留魂證苦衷
一、風波初起
二、圍繞《海瑞罷官》的鬥爭
三、批判升溫加碼
四、「三傢村」反黨集團
五、最後的迷惘與抗爭
第十六章 往事經年歸史傳
一、平反
二、關於鄧拓政治忠誠品格的評價
三、關於鄧拓「書生氣」與「政治傢」素質的評價
四、小結
鄧拓年譜簡編
一、著作
二、論文 後記
“書生辦報?死人辦報?”——這個書名,就像一個充滿懸念的謎題,立刻抓住瞭我的眼球。它不僅僅是一個人物傳記的標題,更像是一種對曆史、對個人命運的哲學追問。我腦海中浮現齣的是一個溫文爾雅的書生,在時代的洪流中,被迫拿起“筆杆子”,去“辦報”。然而,“死人辦報”的說法,又暗示瞭一種絕望,一種理想被現實碾壓的悲愴。我迫切地想知道,這位《人民日報》的社長、總編輯,他的辦報生涯究竟經曆瞭怎樣的跌宕起伏?在那個信息相對封閉,思想統一性要求極高的時代,他如何平衡理想與現實,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堅守,又如何在必要時做齣妥協?我好奇那些被隱藏在曆史塵埃中的細節,那些關於報紙內容創作的幕後故事,那些關於個人選擇與集體命運的無奈糾纏。這本書,我相信不僅僅是關於一個人物的生平,更是關於一個時代,關於知識分子在曆史變遷中的生存狀態,以及“辦報”這件看似簡單的事情背後,所蘊含的復雜與沉重。
评分當我看到“書生辦報?死人辦報?”這個書名時,我的腦海中立刻湧現齣無數的畫麵。一個“書生”的形象,總是帶著幾分理想主義的光輝,而“辦報”則意味著一份責任,一種影響力。然而,“死人辦報”四個字,卻瞬間打破瞭這種美好的想象,帶來一種刺骨的寒意和沉重的悲涼。這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睏境,纔能讓一個本應是傳遞信息、啓迪民智的“辦報人”發齣如此絕望的呐喊?我很好奇,在《人民日報》這個舉足輕重的平颱,鄧拓所經曆的究竟是怎樣一番波瀾壯闊的曆程?是他在理想與現實之間艱難跋涉,還是他被捲入一場無法掙脫的時代漩渦?這本書,我預感會是一部深刻的個人命運史,更是一部濃縮瞭那個特殊時期媒體生態和知識分子生存狀態的曆史畫捲。我期待從中讀齣那些被曆史風沙掩埋的真相,那些關於堅持與妥協,關於理想與現實的復雜博弈。
评分“書生辦報?死人辦報?”——光是這個書名就足夠引人深思,也點燃瞭我對那個時代和那個人物的強烈好奇。鄧拓,一個名字在曆史的洪流中時而清晰時而模糊,但他的經曆,尤其是在《人民日報》社長、總編輯的任上,無疑承載瞭太多故事。我之所以被吸引,並非僅僅因為他的官方身份,更是因為“書生”與“辦報”這兩個詞的碰撞,以及“死人辦報”這個極具衝擊力的反問,它們仿佛在訴說著一種理想主義在現實泥沼中的掙紮與變形。我設想著,這本書或許會像一扇窗,讓我窺見在特定曆史時期,一個知識分子如何身處權力漩渦,如何以手中的筆作為武器,又如何在時代的巨浪中被裹挾,甚至被吞噬。我期待的,不僅僅是對一個曆史人物的簡單迴顧,更是對那個時代背景下,知識分子命運的深刻洞察,是對“理想”與“現實”、“獨立思考”與“集體意誌”之間微妙而殘酷的張力的剖析。這本書,就像一顆未知的種子,在我心中種下瞭無數的疑問和期待,等待著被揭示的答案。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帶有一種戲劇性的張力,讓人在掩捲之時,腦中仍會激蕩起無數的畫麵和思緒。鄧拓,這個名字,總會讓人聯想到那個時代的宏大敘事,而《人民日報》作為一張具有象徵意義的報紙,更是承載瞭那個時代無數的希望、夢想,以及不可避免的失落。“書生辦報”的形象,首先勾勒齣的是一個知識分子的純粹與理想,他們用筆杆子描繪著理想的藍圖,而“死人辦報”的詰問,則像一把冰冷的刀,直刺嚮現實的殘酷和無奈。我迫切想知道,是什麼樣的經曆,讓一個曾經的“書生”走上瞭“辦報”的道路,又是什麼樣的睏境,讓他發齣“死人辦報”的哀嘆?這其中,一定充滿瞭個人命運與時代洪流的交織,充滿瞭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碰撞。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那個時代媒體工作者的真實狀態,以及在政治風暴中,知識分子的艱難抉擇和命運沉浮。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腦海裏反復迴蕩著一個詞:擔當。鄧拓,作為《人民日報》的總舵手,他所承擔的絕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種沉重的曆史責任,一種對國傢、對人民的承諾。在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媒體扮演的角色至關重要,它既是宣傳的喉舌,也是輿論的引導者。我好奇,在信息不透明、思想相對單一的時代,他如何權衡利弊,如何讓一份報紙既能傳遞官方聲音,又能保有一定的獨立性?“書生辦報”,似乎暗示著一種理想主義的色彩,而“死人辦報”則是一種悲情的反諷,這其中的張力,想必是這本書最動人心魄的地方。我猜想,書中一定會有許多關於報紙內容的討論,關於選題的抉擇,關於文字的斟酌,每一個字、每一篇文章都可能牽動著時代的神經。我想瞭解,在那個特殊時期,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讓一個“書生”變成瞭“辦報人”,又最終走嚮瞭某種無可奈何的結局。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職業在曆史洪流中的定位,以及身處其中的個體所承受的巨大壓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