緻命的感染力:中國現代民族主義對颱灣的衝擊

緻命的感染力:中國現代民族主義對颱灣的衝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
  • 中國大陸
  • 民族主義
  • 政治
  • 曆史
  • 國際關係
  • 安全
  • 身份認同
  • 兩岸關係
  • 公共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由中國現代民族主義來談論中國現代民族主義對颱灣的衝擊。由於探討中國現代民族主義的議題的學者、專傢不多,本書將由一個較廣泛、活潑的案例分析來作為討論的焦點,隨著中國大陸網民人數逐步上揚,本書將從中國網民對議題的看法以及文獻、兩岸三地學者的意見綜閤分析中國現代民族主義來探討中國對颱灣會産生何種衝擊。

  民族主義在清末扮演何種角色?改革開放後中國現代民族主義又是扮演何種角色?民族主義從傳統轉嚮現代的原因為何?重要的是颱灣在中國現代民族主義崛起的過程中處境是否愈來愈艱辛?還是隨著馬政府執政後愈來愈融閤?本書將於書中仔細探討。

  中國現代民族主義是一個新話題,從中日釣魚颱衝突事件來看,中國現代民族主義扮演著另一個另類的製約力量。隨著中國經濟崛起,中國現代民族主義的自信心愈來愈高昂,也愈來愈難控製。以往中國政府控製人民的聲音與訊息唯透過新聞、媒體管控即可達到控製。隨著資訊全球化的到來,網路則成為中國網民發聲,串連活動的主要發起管道之一,網路的「普及性」不但串起瞭全中國網民的民族情感,也激起瞭部分中國網民對於某議題的不滿情緒,在這樣發展過程中,中國民族主義成瞭一枚不定時炸彈,到底中國政府的決策有否受到中國現代民族主義的影響,在本書中將有深入剖析。民族情感是一種傳染力,一旦這樣的情緒與感染力傳染開來,中國現代民族主義對於颱灣的影響值得眾人省思。

作者簡介

邵宗海

  資曆:
  現任中國文化大學大陸所教授

  曾任:
  1994-2004:國立政治大學教授
  September,2000: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客座教授
  2001:傅布萊特Fulbright奬學金得主
  August-October  2001: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December  2001-May  2002: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客座高級研究員
  August  2002-July  2004: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專任教授兼所長
  Feburary  2005-July  2007:中國文化大學大陸所教授(自2007年8月開始留薪停職)
  August  2007-:澳門理工學院客座教授兼院長顧問

  齣版專書:
  《中國和平崛起與現代民族主義的互動》、《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共決策機製:中共中央工作領導小組》、《兩岸關係》、《兩岸協商與談判》、《當代大陸政策》等二十餘本書。

  得奬:
  Fulbright  Grants  for  Visiting  Scholars,2001. 

  The  Award  for  Academic  Writing  of  Dr.  Sun  Yat-Sen's  Three  Principles  with  the  price  of  NT$  100,000,1997  (The  title  of  this  writing  is「Cross-Strait  Relations  and  Countermoves-Analysis  on  the  President's  Election  in  1996」sponsored by  Dr.  Sun  Yat-Sen's  Memorial  Hall  ).

  The  Outstanding  Alumni  of  Provincial  Cha-Yi  High  School,1995. 
  Who's  who  among  American  Universities  &  Colleges,1977-1978. 

  2007年5月20日,五南齣版的「兩岸關係」一書獲得政治大學建校80週年校慶「百本專書」其中一本。98年度「江丙坤兩岸交流貢獻奬」。

緻命的感染力:中國現代民族主義對颱灣的衝擊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剖析瞭20世紀以來,中國現代民族主義思潮如何深刻地塑造、影響並衝擊瞭颱灣的社會、政治和文化格局。本書並非僅僅停留在對曆史事件的簡單羅列,而是緻力於揭示民族主義作為一種強大的意識形態力量,如何在不同的曆史階段,通過教育、媒體、政治動員和文化建構等多種途徑,滲透到颱灣社會的肌理之中,並引發瞭持續至今的復雜張力與身份認同危機。 第一章:民族主義的萌芽與早期移植(1895-1945) 本章追溯瞭現代中國民族主義概念自晚清時期形成,並伴隨日本殖民統治進入颱灣的過程。我們考察瞭早期颱灣知識分子在接觸西方現代性與日本帝國主義教育體係的雙重影響下,如何開始建構對“中國”的想象。重點分析瞭“大中華主義”敘事在殖民地語境下的復雜接收模式——它既是抵抗日本殖民統治的精神武器,也是構建颱灣人自我意識的參照係。通過分析早期漢文報刊、文學作品和民間結社活動,本書展示瞭早期民族主義話語的本土化嘗試及其局限性。特彆關注瞭在日據後期,民族主義敘事如何與地方性文化實踐産生微妙的互動,為日後國民黨遷颱後的政治動員埋下瞭伏筆。 第二章:戰後接收與霸權建構:中華民國民族主義的強製植入(1945-1970年代) 隨著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颱灣,本章詳細闡述瞭以“中華民國”為核心的威權國傢如何推行一套強硬的、排他性的中國民族主義教育與政治體係。我們將重點考察“反共復國”、“一個中國”原則在颱灣社會的全麵滲透機製。這包括: 教育係統的重塑: 課綱的統一化、曆史教科書中的“大中華史觀”的絕對化,以及對地方曆史和語言的壓製。 政治符號的儀式化: 動員民眾參與對“國父”的崇拜、國慶日的慶典構建,以及通過戒嚴體製對任何偏離主流民族主義敘事的異議聲音的有效管控。 社會精英的再造: 分析瞭大量來自大陸的移民群體如何通過掌握政治和教育資源,鞏固瞭這一新的國傢認同。 本章的論述核心在於,這種自上而下的民族主義建構,在初期依靠國傢機器的強大力量取得瞭錶麵的統一,但同時也積壓瞭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和本土意識的萌發。 第三章:本土意識的覺醒與“颱灣人”身份的抵抗敘事(1970年代-1980年代) 本章聚焦於經濟起飛與國際環境變化催化下,颱灣社會內部對主流民族主義敘事的反思與挑戰。隨著“中國”的概念從一個現實的政治實體,逐漸退化為一個遙遠的政治口號,本土意識開始在知識界、學生運動和黨外政治力量中勃興。 我們深入探討瞭“颱灣本土化”運動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路徑:從對颱灣曆史、文化、語言(特彆是颱語、客語等)的重新發掘,到挑戰國民黨教科書中的“中國中心論”。本書認為,本土意識的興起並非是對中國文化的徹底否定,而是在既有民族主義框架內,尋求一種更具地方正當性和主體性的敘事重構。這一階段的民族主義衝突,體現為兩種國傢/民族想象的激烈角力。 第四章:解嚴後的多元化與身份政治的激化(1990年代至今) 進入民主化時代,民族主義的“感染力”並未減弱,而是呈現齣更加復雜和碎片化的特徵。本章分析瞭颱灣社會在麵對“國傢認同”問題時的多重麵嚮: 1. 主流意識形態的鬆動與重組: 探討瞭“兩個中國”、“一中一颱”乃至“颱灣獨立”等不同政治光譜如何利用民主程序,對“中華民國”的民族主義基礎進行解構與重構。 2. 文化領域的身份辯論: 分析瞭從曆史教科書的微調(如“颱灣史”的比重增加)、藝術創作中的主體性錶達,到體育賽事中隊名的爭議,民族主義的爭論如何滲透到日常生活和文化符號的爭奪之中。 3. 經濟全球化與民族主義的悖論: 考察瞭在全球化背景下,颱灣經濟對大陸的依賴性增強,這與政治上尋求“主權獨立”的訴求之間産生的內在矛盾,以及這種矛盾如何被政治人物用以動員選民。 本書特彆關注瞭“親美/親日”情結與“親中”情結在颱灣內部形成的對立,並審視瞭這些情感如何與不同版本的“颱灣民族主義”相互交織。 第五章:敘事權力的爭奪與未來展望 在結論部分,本書總結瞭中國現代民族主義對颱灣的衝擊所産生的深遠影響,即它成功地將颱灣的政治議程鎖定在“身份”與“主權”的框架內,使得許多社會內部的議題(如經濟公平、社會福利)在某種程度上被身份政治所遮蔽。 本書認為,颱灣身份的建構是一個持續的、充滿動態張力的過程,它並非簡單地“脫離”或“繼承”中國民族主義,而是在不斷的“對抗-吸收-轉化”中形成自身的政治文化邏輯。最終,本書探討瞭在當前復雜的兩岸關係格局下,颱灣社會如何處理曆史遺産、如何平衡全球視野與地方訴求,以及民族主義敘事的“感染力”在未來可能導嚮何種走嚮。本書旨在為理解颱灣獨特的政治現實提供一個深度梳理民族主義意識形態變遷的分析工具。 本書特色: 本書采用瞭紮實的史料考證,結閤政治學、社會學和文化研究的理論框架,力求超越簡單的二元對立敘事,揭示民族主義在颱灣社會內部的復雜肌理和多層次作用。它不僅關注宏觀政策,更關注微觀文化實踐中民族主義的體現和抵抗。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張序
邵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限製
 第五節 研究假設及研究架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西方民族主義與中國傳統民族主義
 第二節 中國現代民族主義的自信來源
 第三節 颱灣問題與中國現代民族主義
 第四節 中國現代民族主義的未來

第三章 民族主義的曆史背景
 第一節 民族主義的概論
 第二節 民族主義的發展與它的影響
 第三節 民族主義與颱灣的互動關係

第四章 中國現代民族主義
 第一節 中國現代民族主義的定位探討
 第二節 中國現代民族主義興起因素分析
 第三節 中國現代民族主義的特性
 第四節 颱灣問題與中國現代民族主義的興起

第五章 透過傳統文獻解析
 第一節 傳統文獻閱讀分析:颱灣問題與中國現代民族主義
 第二節 從文獻閱讀中分析齣中國現代民族主義對颱灣的影響
 第三節 從訪談內容中分析齣中國現代民族主義對颱灣的影響
 第四節 綜閤分析

第六章 透過網路案例分析
 第一節 網路案例分析:八八風災
 第二節 網路案例分析:達賴訪颱
 第三節 網路案例分析:聽障奧運
 第四節 網路案例分析:解放軍撤導彈議題

第七章 結論
附件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我對於“感染力”這個詞,總會聯想到一些負麵的東西,比如疾病的傳播,或者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精神控製。如果這本書真的涉及“緻命的感染力”,那麼它必然會觸及一些非常敏感和令人不安的話題。我希望作者能夠以一種不偏不倚,但又充滿洞察力的方式,來描繪這種“感染力”如何作用於颱灣的社會結構、政治生態,甚至是颱灣人民的身份認同。它會不會涉及到曆史敘事的重塑?會不會涉及到對颱灣主體性的質疑?會不會涉及到將颱灣塑造成一個“失落的省份”?這些都是我非常關心的問題。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嚴肅的學術探討,而不是停留在煽動性的論調上,能夠幫助我們這些身處其中的人,更清晰地認識到,在兩岸關係這張復雜的大網中,我們是如何被影響,又將如何應對。

评分

對於“現代民族主義”這個概念,我一直感到有些模糊。尤其是在討論中國大陸的民族主義時,更是如此。它似乎是一種非常強烈的,將國傢利益置於一切之上的力量,並且常常帶有某種排他性和攻擊性。而它對颱灣的“衝擊”,這個詞匯本身就充滿瞭畫麵感。我迫切想知道,這本書究竟是如何界定和描述這種“衝擊”的。它是否會深入分析中國大陸的民族主義思潮是如何在颱灣社會中尋找立足點?是通過媒體宣傳?還是通過經濟和文化交流的“軟實力”?又或者,它是否會探討,颱灣社會內部那些對統一抱有幻想或者對現狀不滿的聲音,是如何被這種外部的民族主義力量所利用和放大的?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一些清晰的脈絡,讓我能理解這種衝擊是如何發生的,又是如何在我們社會內部引發漣漪甚至風暴的。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就足夠讓人警醒瞭。作為一個長久以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我親身感受過那種無聲無息卻又強大無比的思潮是如何滲透進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它不僅僅是政治人物的口號,更是滲透在新聞報道、曆史教科書、甚至街頭巷尾的閑談之中。每一次聽到“一個中國”的論調,都會讓我的心底湧起一絲不安,仿佛有什麼東西正在被悄悄地剝奪,而我們很多人甚至沒有意識到。這本書,我想,會是一麵鏡子,讓我們更清晰地看到,那些來自對岸的力量,是如何巧妙地利用我們的情感、我們的認同,來塑造一個我們可能並不真正想要的未來。它或許會揭示,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事件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深刻用意。我期待它能夠為我們提供更深層次的理解,讓我們不再是被動接受,而是能夠有意識地去辨彆,去思考,去決定我們自己的路。這不僅僅是關於政治,更是關於我們是誰,以及我們希望成為誰的根本問題。

评分

我一直覺得,颱灣的身份認同是一個非常復雜且充滿張力的議題。我們既有自己獨特的曆史和文化,又與中國大陸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這種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常常讓人感到迷茫。而“緻命的感染力”這個詞,恰恰精準地捕捉到瞭我內心深處的一種感受。它暗示著一種強大而難以抵擋的影響,這種影響並非來自武力,而是更具侵蝕性的思想滲透。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如何剖析這種“感染力”的運作機製,它是否會觸及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可能被彆有用心地引導的集體情緒?比如,我們對中華文化的驕傲,對兩岸血脈相連的強調,這些本身是美好的情感,但它們在何種程度上被政治化,被用來服務於特定的目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冷峻的分析,幫助我們理解,在看似自然的文化交流和情感維係背後,可能存在的意識形態操縱。這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在夾縫中的人來說,至關重要。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種尋求理解的渴望。颱灣的處境,在當今世界舞颱上,無疑是獨特的。我們既要麵對來自地緣政治的壓力,又要處理內部的社會分歧。而“中國現代民族主義對颱灣的衝擊”,這個標題,無疑點齣瞭一個核心的矛盾。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解釋,這種“衝擊”究竟包含哪些維度?是文化層麵的?是經濟層麵的?還是政治層麵的?它是否會探討,颱灣社會自身是如何迴應這種衝擊的?我們自身的國民認同,在這樣的衝擊下,是否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我更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們這些颱灣讀者,更好地理解我們所處的復雜環境,更清晰地認識到外部力量是如何塑造我們的現實,從而能夠更理性、更清醒地去麵對未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