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第一部分為現實主義,包含古典現實主義及結構現實主義。第二部分自由主義,包含古典自由主義、新自由主義及新自由製度主義。第三部分反思主義,包含規範理論、後現代建構主義、女性主義及曆史社會學。第四部分社會學派批判性理論,包含馬剋思主義、英國學派、亞洲學派及社會建構論。第五部分為現實主義與自由主義的延伸及超越,包含權力轉移理論、外交政策理論、國際政治經濟學以及全球治理。不同理論間有其共通之處,也有截然不同的地方。
在論辯過程中,往往是一種跨學科,跨領域間的激盪,這些理論背後有政治、經濟、社會、曆史、哲學,甚至自然科學的思維背景,而透過實證經驗及理論間的建設性對話,可以增刪補遺,為學術社群帶來更多創見與精闢論述。
作者簡介
蔡政文
現職: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係教授、颱灣大學政治學係名譽教授
學曆:比利時魯汶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
明居正
現職:颱灣大學政治學係教授
學曆:美國聖母大學政治學博士
包宗和
現職:颱灣大學政治學係教授兼副校長
學曆: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政治學博士
鄭端耀
現職: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學曆:美國喬治亞大學政治學博士
曾國祥
現職: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
學曆:英國倫敦政經學院(the LSE)政府學係政治學博士
徐斯勤
現職:颱灣大學政治學係副教授
學曆:美國丹佛大學政治學博士
宋學文
現職: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學曆:美國匹茲堡大學公共事務與國際事務學博士
林炫嚮
現職:佛光大學政治學係助理教授
學曆:美國丹佛大學國際研究博士
陳牧民
現職: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副教授
學曆:美國丹佛大學國際研究博士
莫大華
現職:國防大學政戰學院政治學係副教授
學曆: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博士
黃競涓
現職: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副教授
學曆:美國馬裏蘭大學政治學博士
汪宏倫
現職: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學曆: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博士
洪鎌德
現職:颱灣大學國傢發展研究所兼任教授
學曆:維也納大學政治學博士
薑傢雄
現職:政治大學外交學係副教授
學曆: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政治學係博士
石之瑜
現職:颱灣大學政治學係講座教授
學曆:美國丹佛大學國際研究博士
袁 易
現職: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學曆: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政治學博士
吳玉山
現職:颱灣大學政治學係教授、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特聘研究員兼主任
學曆:美國加州大學柏剋萊分校政治學博士
林碧炤
現職:政治大學外交學係教授兼副校長
學曆:英國威爾斯大學政治學類博士
硃雲漢
現職:颱灣大學政治學係教授、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特聘研究員
學曆: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政治學博士
曹俊漢
現職: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係特聘教授兼社會科學院院長
學曆:美國奧剋拉荷馬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政治學博士
第一章 國際關係理論與當前颱灣國際關係應有的研究方嚮(蔡政文)
第一節 當前國際關係理論的建構與種類
第二節 當前我國國際關係的研究方嚮
PART 1 現實主義
第二章 古典現實主義之反思(明居正)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人性與國際關係
第三節 自然狀態
第四節 主權
第五節 國傢
第六節 國傢利益
第七節 權力平衡(權力均衡、權力均勢、BOP)
第八節 結語
第三章 結構現實主義的論點、辯述與反思(包宗和)
第一節 前言:結構現實主義與古典現實主義的關聯和對照
第二節 結構現實主義的觀點
第三節 守勢現實主義與攻勢現實主義
第四節 新自由主義的挑戰
第五節 囚徒睏境賽局與兩大理論
第六節 實證層麵的挑戰
第七節 結構現實主義的辯述與反思
第八節 結論
第四章 搶救權力平衡理論(鄭端耀)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搶救權力平衡
第三節 分析評論
第四節 結論
PART 2 自由主義
第五章 古典自由主義:政治思想與國際關係的對話(曾國祥)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主要論證
第三節 懷疑主義
第四節 格老秀斯
第五節 霍布斯
第六節 洛剋
第七節 康德
第八節 永恆的睏境
第六章 新自由主義與新自由製度主義(徐斯勤)
第一節 緒論
第二節 新自由主義的基本概念
第三節 新自由製度主義
第七章 新自由製度主義之過去、現在與未來(宋學文)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新自由製度主義之起源
第三節 新自由製度主義之本質
第四節 新自由製度主義之發展
第五節 結論
PART 3 反思主義
第八章 國際關係規範理論(林炫嚮、陳牧民)
第一節 規範理論的復興
第二節 規範研究的層次與傳統
第三節 政治哲學傢的規範理論
第四節 國際關係學界的規範研究
第五節 結語:作為實踐科學的規範研究
第九章 國際關係後現代建構主義理論的知識論立場(莫大華)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建構主義內部的知識論分類
第三節 國際關係後現代主義理論的知識論
第四節 對國際關係後現代主義理論的批評與贊美
第五節 國際關係後現代主義與建構主義的未來發展方嚮
第十章 女性主義 / 國關理論:若即若離抑或各行其道?(黃競涓)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女性主義國際關係之曆史發展、貢獻與爭議
第三節 女性主義國關之研究導嚮與議程
第四節 女性主義國關學者之自我評估
第五節 女性主義國際關係理論之未來發展(代結論)
第十一章 國傢與戰爭:曆史社會學與國際關係的邂逅(汪宏倫)
第一節 「意外的邂逅」:為什麼是曆史社會學?
第二節 新韋伯學派曆史社會學中的「國際因素」:戰爭與國傢暴力
第三節 重新概念化「戰爭」與「國傢」:現代性與組織化暴力
第四節 結語:邁嚮「國際關係 / 全球社會的曆史社會學」
PART 4 社會學派批判性理論發展
第十二章 馬剋思主義與國際關係的理論:曆史的迴顧與當前的論述(洪鎌德)
第一節 導言:馬剋思主義不容於主流派國際關係理論的原因
第二節 馬剋思和恩格斯對國際關係理論的貢獻
第三節 馬派人士的帝國主義理論之産生與評析
第四節 西馬與新馬影響下的國際關係理論:世界體係理論與依賴理論
第五節 結論
第十三章 英國學派(薑傢雄)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英國學派:源自何方?
第三節 英國學派:必也正名乎?
第四節 英國學派的核心內涵
第五節 結論
第十四章 文明與國際關係理論:亞洲學派的不 / 可行性(石之瑜)
第一節 從亞洲開展國際關係的地方性學派
第二節 活躍中的國際關係東亞學派
第三節 探討亞洲其他地方性學派的可能
第四節 省思亞洲國際關係的可行性
第十五章 社會建構論:Onuf、Kratochwil和Wendt的建構主義世界(袁易)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重新閱讀三本社會建構論之代錶作:創立與傳承
第三節 奧努夫之《我們造就的世界》
第四節 剋拉托赫維爾之《規則、規範和決策》
第五節 溫特之《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
第六節 社會建構論的理論意義
第七節 結論:理論與實踐
PART 5 現實主義與自由主義的延伸及超越
第十六章 權力轉移理論:悲劇預言?(吳玉山)
第一節 權力轉移理論的發展
第二節 權力轉移與其他層級理論
第三節 權力轉移理論與其他現實主義流派的比較
第四節 美國與中國大陸的權力轉移
第五節 結論:關鍵點在製度彈性
第十七章 外交政策理論與製定過程之分析(林碧炤)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外交政策的研究
第三節 外交政策的本質
第四節 外交政策的決策者
第五節 外交決策的結構及過程
第六節 外交文化
第七節 結語
第十八章 邁嚮二十一世紀的國際政治經濟學:超越與突破(硃雲漢)
第一節 導言
第二節 世紀之交的美國國際政治經濟學
第三節 蒼白麵對曆史結構巨變
第四節 英國學派的啓示
第五節 結語
第十九章 全球治理下國際關係的新思維:多元治理角色運作機製的分析(曹俊漢)
第一節 引言:從國際治理到全球治理
第二節 國傢角色的重要性及其麵臨挑戰
第三節 全球治理中國際組織角色的評量
第四節 非政府組織參與全球治理的重要性
第五節 私部門對全球治理的協同作用
第六節 結論
閱讀《國際關係理論》的過程,對我最大的衝擊來自於它如何揭示瞭“權力”在國際關係中的復雜性。我們平時總說“實力”,但書裏對此進行瞭更細緻的劃分和分析。不僅僅是軍事和經濟上的硬實力,還有軟實力、話語權、製度構建等多種形式。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強大”的認知。原來,一個國傢的影響力,並非僅僅取決於它的坦剋數量或者GDP總額,更在於它能否通過價值觀、文化、製度吸引其他國傢,能否在國際規則的製定中擁有話語權。這本書也讓我理解瞭為什麼有些國傢雖然錶麵上看起來不那麼強勢,卻能在國際舞颱上發揮重要的作用,因為它們可能掌握瞭某種關鍵的“規則製定權”,或者擁有強大的“議程設置能力”。這種對權力的多層次理解,讓我對國際政治的博弈有瞭更深的體會,不再是簡單的“強權即公理”這麼簡單。
评分老實說,《國際關係理論》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與思想的深度對話。不同於那種能快速讀完,立刻獲得某種“結論”的書籍,它需要的是耐心和反芻。我時常會停下來,迴想某個理論的核心觀點,然後嘗試著將其套用到最近發生的一些國際事件上。舉個例子,當看到一些國傢之間的貿易摩擦升級時,我會下意識地去思考,這在現實主義的框架下意味著什麼?是不是國傢正在爭奪經濟霸權?而在自由主義的視角下,又該如何理解?是不是因為缺乏有效的國際貿易協定,或者國內利益集團的推動?這種不斷地在書本知識和現實觀察之間穿梭的過程,雖然耗費精力,但卻讓我收獲瞭前所未有的洞察力。書中的一些概念,比如“無政府狀態”、“均勢”、“集體安全”等等,一開始聽起來可能有些抽象,但隨著閱讀的深入,它們逐漸變得鮮活起來,成為理解國際關係運作邏輯的鑰匙。
评分讀《國際關係理論》的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我們對國際政治的認知,很多時候是被一些簡化甚至是片麵的敘事所裹挾。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揭示瞭不同理論視角下,同一國際現象可以呈現齣截然不同的解讀。比如,當我們在討論某個國傢為什麼要發動戰爭時,現實主義者可能會強調國傢生存的本能和權力擴張的欲望,而自由主義者則會關注國內的民主製度、經濟利益的聯係,甚至是國際規則和機構的作用。這種多維度的分析,讓我意識到,簡單地將國際事件歸結於單一原因,是多麼的“想當然”。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不僅僅是介紹這些理論,它還深入探討瞭每個理論的形成背景、核心假設,以及它們在解釋現實時存在的局限性。這就像是給我提供瞭一套“辨彆武器”,讓我能夠更審慎地看待新聞報道中的各種分析,不輕易被某個單一的論調所說服,而是能夠自己去思考,不同理論會如何看待這個問題,以及哪些理論更能解釋眼前的現實。
评分第一次翻開《國際關係理論》這本大部頭,其實我帶著一種既期待又有點忐忑的心情。期待的是,一直以來我對國際事務的理解都比較零散,像是看一幅未完成的拼圖,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一些理論的框架來串聯起那些零散的碎片。書名雖然有點學術,但它承諾的“理論”二字,讓我覺得或許能幫助我更係統地理解為什麼國傢之間會有衝突,為什麼會有聯盟,為什麼會有各種國際組織齣現。翻開目錄,幾個耳熟能詳的流派撲麵而來,現實主義、自由主義、建構主義……這些名詞在新聞和評論裏經常齣現,但到底它們是怎麼迴事,各自的邏輯是什麼,為什麼會有支持者和反對者,書裏會不會有清晰的解釋?我特彆希望它能提供一些生動的案例,比如冷戰的形成與瓦解,或者近期的地區衝突,用理論去解析這些真實世界的事件,那樣我理解起來會更有畫麵感,也更能體會到理論的實際意義。不隻是冰冷的學術概念,而是能夠觸及到國傢決策者的思考方式,以及曆史發展的脈絡。
评分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思考的工具箱”,而不是一份“標準答案”。《國際關係理論》讓我明白,理解國際關係,不可能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適性理論。每個理論都有其適用的場景和局限性,而曆史的復雜性恰恰在於,往往是多個理論的交織和碰撞,共同塑造瞭國際政治的格局。我開始學會去識彆不同理論的“偏見”,理解它們為什麼會提齣這樣的解釋。當我閱讀到關於某個國際組織或者某個條約的分析時,我不再僅僅滿足於知道“是什麼”,而是會追問“為什麼會是這樣?”“有哪些理論可以解釋它的齣現和運作?”這種追根溯源的閱讀習慣,讓我對國際事務的理解,從“知其然”上升到瞭“知其所以然”的層麵。它沒有直接告訴我該怎麼看世界,而是教會瞭我如何去看待這個世界,如何去分析它,如何去理解那些錯綜復雜的國傢行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