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革命在香港

中山革命在香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孫中山
  • 香港曆史
  • 辛亥革命
  • 近代史
  • 革命史
  • 政治史
  • 傳記
  • 曆史研究
  • 中國近現代史
  • 中山先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中山革命」與香港關係十分密切,在香港的活動尤為豐富多彩。孫中山在香港完成瞭自己的西醫學業,1895年在香港建立瞭興中會總機關。隻是由於策劃廣州起義失敗,纔被迫長期離開香港,直到1911年12月下旬纔經由香港迴國。1905年在東京成立的同盟會,仍然以香港為推動革命的海外基地。而在其後成立的中華革命黨和中國國民黨,也始終以香港作為反袁、護國、護法等曆次革命運動的重要依託。香港為中國培育齣一代革命偉人,並且成為中國革命的主要策源地。把香港視為近代自由民主思想的搖籃與辛亥革命的源頭之一,已成為多數學者的共識,而且並非言過其實。

作者簡介

莫世祥教授

  1985至1988年師從華中師範大學校長章開沅教授,獲授曆史學博士學位。1988至1998年任教於暨南大學曆史係;1991年任該係係主任,1993年評聘為教授;1998至2007年調任深圳大學教授,兼任該校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深圳市政協委員。2007年起任香港樹仁大學曆史係教授。研究範圍包括中國近現代史、港澳颱地區及中國經濟特區的曆史與現狀。著有《護法運動史》(1991)、《日落香江:香港對日作戰紀實》(1997)、《接閤與更替》(1997)、《開放經濟的比較優勢:珠江口特區群及颱灣的實証》(2003) 等。

香港百年風雲錄:城市變遷與社會脈動 作者: 陸景鴻 齣版社: 鴻鵠文庫 齣版日期: 2024年5月 定價: 128.00 港元 --- 內容提要: 《香港百年風雲錄:城市變遷與社會脈動》並非聚焦於單一曆史事件或某位特定人物的生平,而是以一種宏觀的、社會學的視角,全麵梳理瞭香港自十九世紀中葉開埠以來,在不同曆史階段所經曆的經濟結構轉型、社會階層分化、文化認同的建構與掙紮,以及其獨特的法律與治理模式如何塑造瞭這座城市的精神氣質。本書旨在描繪一幅多層次、立體化的香港畫捲,深入探討影響這座“東方之珠”走嚮的深層結構性力量。 本書的敘事脈絡清晰而富有層次感,它沒有局限於傳統的政治史敘事,而是將筆觸延伸至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從早期漁村的漁業與貿易,到殖民地時期工業化的興衰,再到戰後基建狂潮與金融中心的崛起,直至迴歸後全球化背景下的新挑戰。作者通過梳理大量的檔案資料、口述曆史片段以及社會調查報告,力求還原一個充滿活力、矛盾重重且不斷自我重塑的香港形象。 第一部:殖民初啼與早期拓殖(1841-1914)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香港如何從一個無名小漁村,通過《南京條約》的簽訂而被納入大英帝國的版圖。作者著重探討瞭早期殖民政府的治理邏輯——一種高度務實且實用主義的“二元治理”結構,即在維護英國商業利益的同時,對華人社會進行有限度的自治和管理。 重點分析瞭早期的社會構成:包括南遷的士紳、在口岸尋求機會的內地移民、以及協助殖民政府運作的買辦階層。書中細緻描繪瞭早期社會資源的分配不均,以及華人社群內部的行會組織與宗族關係在城市生活中的作用。例如,對太平紳士製度的建立、早期華人法庭的運作,以及華人社會如何通過地方性的慈善組織來彌補殖民政府在社會福利上的缺失,進行瞭詳盡的論述。香港早期的經濟基礎——轉口貿易和鴉片貿易的興衰,如何奠定瞭這座城市“世界市場前哨”的初步地位,亦是本部分的核心議題。 第二部:工業化浪潮與社會結構重塑(1915-1960) 這一階段是香港社會結構發生質變的關鍵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地緣政治的變動使得大量華商和技術工人湧入香港,加速瞭本地製造業的萌芽。本書詳細考察瞭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香港製造業,特彆是紡織業、玩具製造業的初步發展。 對二戰期間香港的經曆進行瞭冷靜的迴顧,探討瞭戰爭對城市人口結構、物資供應以及社會信心的深遠影響。戰後,隨著大量難民湧入,城市空間和資源麵臨前所未有的壓力。作者著重分析瞭五六十年代的公共住房危機(如寮屋區問題),以及香港政府為應對此危機而采取的如徙置區計劃等重要公共政策。這些政策不僅是解決居住問題的手段,更是政府介入社會治理、塑造新一代城市居民身份認同的重要嘗試。此外,本部分也探討瞭戰後初期工會運動的興起,以及新興的本土身份認同意識如何在經濟壓力下開始萌芽。 第三部:黃金時代與身份的辯證(1961-1997) 本書認為,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是香港“經濟奇跡”的體現,但其光鮮的背後,隱藏著復雜的社會張力。金融和服務業的崛起,促使香港完成瞭從製造業中心到國際金融樞紐的蛻變。作者引入瞭“流動性社會”的概念,來描述這一時期香港居民對嚮上流動的強烈渴望,以及隨之而來的傢庭結構變化和消費主義的興盛。 重點關注瞭城市基礎設施的大規模建設(如地下鐵網絡的規劃與實施),以及這些工程如何重塑瞭市民對“效率”和“現代性”的理解。同時,文化層麵的探討也占據瞭重要篇幅:本地電視文化的興起如何構建瞭共同的流行文化符號;精英教育體係的擴大如何培養瞭新的社會中堅力量;以及隨著本土意識的覺醒,對自身曆史和未來命運的嚴肅探討是如何在社會各個階層間展開的。本書對中英談判期間,香港社會各界心態的變化,以及市民對“未來”這一概念所産生的集體焦慮和適應機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和整理。 第四部:迴歸後的新常態與城市治理的挑戰(1997至今) 迴歸後的香港,進入瞭一個全新的曆史語境。本部分聚焦於在全球化逆流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香港如何調整其經濟策略,並在“一國兩製”的框架下尋求新的發展定位。作者客觀分析瞭迴歸後在經濟自由度、金融監管、以及社會保障體係等方麵所麵臨的結構性挑戰。 討論瞭全球資本流動對本地房地産市場和貧富差距的持續影響。更重要的是,本書詳細梳理瞭社會運動、公民參與的擴大化現象,將其置於城市治理權力的再分配和市民政治參與意識覺醒的宏大背景下進行考察。作者強調,理解後迴歸時代的香港,必須考察傳統精英階層、新一代政治參與者、以及新興的跨國資本勢力之間復雜的互動關係。城市空間(如土地規劃、公共設施分配)如何成為社會矛盾的載體,也得到瞭充分的展現。 結語:永恒的張力與未來塑造者 作者總結道,香港的百年曆史,本質上是一部關於“張力”的曆史: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自由市場與政府乾預、本土身份與世界都會形象之間的永恒拉扯。香港的獨特之處,並非在於其擁有的財富,而在於它如何成功地管理和轉化這些內在的矛盾。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香港復雜性的工具箱,而非提供單一的答案,鼓勵讀者以更開闊的視野,去審視這座城市在未來變局中的角色與命運。 --- 目標讀者: 曆史學者、社會學研究人員、政治經濟觀察傢,以及所有對香港城市發展史和當代社會結構有濃厚興趣的讀者。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對那些關於革命的“隱秘戰綫”充滿好奇。《中山革命在香港》如果能描繪齣這場革命在香港運作的“地下工作”,我會非常感興趣。我希望看到書中能夠詳細介紹革命黨人在香港建立的秘密組織、聯絡方式、籌款渠道,以及他們如何利用香港作為庇護所和活動基地。有沒有關於策反、情報收集、武器運輸等方麵的具體案例?書裏是否能展現齣一些在香港從事革命活動的“關鍵人物”,他們是如何在警衛森嚴的殖民地政府的眼皮底下,巧妙地開展工作的?我尤其想瞭解,在那個信息不發達的年代,他們是如何剋服重重睏難,保持通訊暢通,並與其他地方的革命力量取得聯係的。這本書能否讓我窺見革命者在香港的“諜影重重”,感受到他們所承受的巨大壓力和風險,以及他們憑藉智慧和勇氣,在這片土地上播撒革命火種的艱辛曆程?

评分

讀史如品茗,我更偏愛那些能夠引人深思、挖掘深層原因的書。《中山革命在香港》對我而言,不僅僅是關於一場發生在香港的革命事件的敘述,更是一次對曆史因果和時代背景的深度探尋。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對當時香港特殊的殖民地地位的深入分析,它如何在地理位置、政治環境、經濟模式上為革命活動提供瞭獨特的土壤和便利,又帶來瞭怎樣的限製與風險。我想知道,香港的法律體係和殖民政府的管理方式,是如何被革命者利用或規避的?那些活躍在香港的外國勢力,他們對這場革命持何種態度,是否從中扮演瞭某種角色?我期待本書能夠超越簡單的事件陳述,深入探討香港在那個曆史關口所麵臨的復雜地緣政治和國際關係,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共同塑造瞭中山革命在香港的進程與影響。這本書能否讓我明白,為什麼是香港,而不是其他地方,成為瞭這場革命如此重要的一個據點?

评分

剛拿到這本《中山革命在香港》的封麵,就被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所吸引。我對香港的曆史一直頗有興趣,尤其是近代史,總覺得這座城市在巨變時代扮演瞭太多不為人知的角色。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一些關於當時社會風貌、人們生活狀態的細緻描繪,比如那些隱藏在街巷角落裏的秘密聯絡點,那些在茶樓酒肆裏激蕩的革命思潮,還有那些冒著生命危險奔波傳遞消息的普通人。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展現齣香港在那個特殊時期,是如何在英殖民統治和國內革命浪潮的雙重夾擊下,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並為革命貢獻力量的。它是否描繪瞭當時香港的經濟狀況,商埠的繁榮與動蕩如何與革命活動相互影響?是否能看到一些具體的事件,比如某次重要的會議,某次秘密的集結,或者某位被曆史輕易忽略的革命者的身影?我希望作者能夠帶領我走進那個年代的香港,用生動的筆觸勾勒齣那個時代特有的氛圍,讓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曆史的脈搏。

评分

我一直認為,曆史的價值不僅在於記錄過去,更在於它能為我們理解現在提供鏡鑒。《中山革命在香港》如果能夠深入挖掘這場革命對香港乃至中國近代史産生的長遠影響,我會覺得這本書的價值非凡。我希望書中能夠探討,革命的思潮和活動,是如何塑造瞭香港的政治文化和社會認同,又如何為後來香港與內地的關係埋下瞭伏筆。是否能看到,這場革命在香港留下瞭哪些物質或精神的遺産?它對香港的社會結構、經濟發展、教育體係等方麵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更進一步,這本書能否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在那個時代,一個如此重要的革命活動會在香港展開,以及香港在這場更廣泛的民族解放和國傢建設的浪潮中,扮演瞭怎樣的獨特角色。我期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超越曆史事件本身的思考,讓我們從這場革命中,看到香港這座城市的獨特命運和曆史擔當。

评分

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時代的革命,不能僅僅關注領袖人物和宏大的敘事,更需要深入到基層的民眾和日常的生活之中。對於《中山革命在香港》,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否為我揭示這場革命在香港的“日常生活史”。例如,當時的香港媒體是如何報道或選擇性忽略革命相關的消息的?普通市民,無論是華人還是其他國籍的居民,他們是如何看待和參與這場革命的?是否有關於香港的商界人士,他們是如何在革命洪流中站隊的,是支持還是反對,又采取瞭怎樣的行動?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豐富的史料,哪怕是一些零碎的記載,比如當年的報紙剪報、個人日記、傢庭信件,甚至是街頭巷尾流傳的歌謠,都能成為解讀曆史的綫索。我渴望瞭解,在香港這座充滿活力的港口城市,革命的種子是如何生根發芽,又如何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激起漣漪的。這本書能否讓我看到,那些默默無聞的香港居民,他們是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參與到這場波瀾壯闊的曆史進程中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