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2008

西藏:200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西藏
  • 2008
  • 地震
  • 災難
  • 社會
  • 文化
  • 曆史
  • 紀錄
  • 中國
  • 少數民族
  • 藏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三年之後的證言故事  壓迫之下的勇氣陳述

  那年,藏曆土鼠年8月某日,貢嘎機場檢查森嚴,母親抑製著淚水,與我額頭相觸,以示告彆。「現在的拉薩已不是去年的拉薩瞭,現在的你也不是去年的你瞭……」耳邊響起這意味深長的哀嘆,讓我猶自神傷。

  2008年3月10日,拉薩主要寺院的僧人為瞭紀念1959年藏人起義四十九周年,在拉薩進行瞭和平請願遊行,然而卻引發中國政府的武力鎮壓,整起事件延燒到3月14日,爆發成為西藏各地大規模的反中國示威活動,結果造成數百名藏人死亡、受傷,無數藏人被捕入獄。然而,由於中國政府試圖控製從西藏各地傳齣來的媒體影像,並且封鎖瞭此地區,不讓國際媒體進入,嚴禁藏人透露消息,以緻於外界無從得知事件的真像。

  藏人作傢唯色決定親自查訪、搜尋資料。在無數匿名者的幫助下,作者以詳實的照片及敘述,勇敢地寫齣西藏抗暴事件中許許多多不為人知的感人小故事。讓讀者看到這些年來,強力的商業化和中共的文化打壓,如何無情地改變瞭西藏的樣貌。雖然如此,透過她詩意的文筆和濃厚的情感,卻也讓人深刻地感受到,在這瞬息萬變的錶像下,永恆不摧的是藏人世代傳承的堅定信仰。

作者簡介

唯色(Woeser)

  全名茨仁唯色(Tsering Woeser)。藏人。齣生於文化大革命中的拉薩。曾在西藏東部康地及中國漢地生活、學習二十年。1988年畢業於西南民族學院漢語文係,就職甘孜報社任記者兼編輯。1990年春天重返拉薩,至2004年6月,就職《西藏文學》雜誌社任編輯。2003年因在中國齣版的散文集《西藏筆記》,被當局認為有「政治錯誤」而遭查禁,並被解除公職。現為獨立作傢,居北京、拉薩二地,自況為中國境內的流亡藏人。

  著有曆史評述《殺劫》、《西藏記憶》、圖文集《看不見的西藏》、2008年西藏事件大事記《鼠年雪獅吼》、詩選《名為西藏的詩》、《雪域的白》;並與王力雄閤著時評集《聽說西藏》。另有詩歌、散文、小說、時評等選入十多種選集。作品曾被譯為藏文、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挪威文、日文、芬蘭文、丹麥文、義大利文、保加利亞文等多種文字。

  個人博客:
  看不見的西藏woeser.middle-way.net/
  絳紅色的地圖map.woeser.com/?viewmode=normal

《絲綢之路上的古老迴響:中亞草原文明的興衰》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中亞草原地區,特彆是天山南北兩麓,自史前至中世紀晚期,波瀾壯闊的文明演進曆程。我們聚焦於構成這一獨特地理區域的文化互動、遊牧民族的社會結構、以及他們與定居農耕文明之間復雜而持久的交流與衝突。這不是一部簡單的曆史編年史,而是一次對人類適應極端環境、構建跨文化橋梁能力的細緻考察。 本書的敘事始於青銅時代的塔裏木盆地,考察瞭最早定居點與周邊文化的影響,如楚剋-阿凡納謝沃文化與塔吉剋文化在灌溉技術與早期畜牧業上的貢獻。隨後,我們將筆觸投嚮瞭鐵器時代的巨大變革——斯基泰(Scythian)遊牧集團的興起。通過對烏孫、塞人(Saka)等部族的考古發現、古代文獻(包括波斯、希臘及中國史料)的交叉印證,我們描繪瞭他們精湛的金銀器工藝、獨特的薩滿信仰體係,以及其軍事力量如何成為塑造歐亞大陸早期政治格局的關鍵因素。 中亞草原是連接東西方的天然通道,其曆史的脈絡中,“絲綢之路”的開闢與繁榮無疑是核心篇章。我們詳細分析瞭張騫鑿空西域的時代背景,以及隨後的漢朝對西域諸國的經營與影響。本書特彆關注瞭絲綢之路不僅僅是一條貿易路綫,更是一個文化、宗教和技術的交流走廊。例如,佛教藝術如何沿著這條道路傳播,從犍陀羅風格的興衰,到剋孜爾石窟、敦煌莫高窟的壁畫風格演變,都體現瞭中亞作為文化熔爐的關鍵作用。 本書投入瞭大量篇幅來研究粟特人在貿易網絡中的核心地位。這些以商業為生的伊朗語族群體,以其卓越的語言能力和商業組織能力,構建瞭連接拜占庭、波斯薩珊王朝直到唐朝都城的龐大商業帝國。我們探討瞭粟特語文獻的重要性,揭示瞭他們在宗教(如摩尼教、祆教的傳播)和財政管理上的獨特貢獻。 隨著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本書進入瞭突厥汗國的時代。從第一突厥汗國的分裂與再統一,到後突厥帝國的興衰,我們試圖揭示草原遊牧民族在麵對定居文明的農業資源和官僚體係時,是如何調整其政治策略與軍事思想的。突厥人的崛起不僅改變瞭中亞的民族構成,也深刻地影響瞭拜占庭與唐朝的邊疆安全格局。我們詳細分析瞭鄂爾渾碑文的史學價值,它們是研究突厥早期政治理想與社會倫理的珍貴一手資料。 公元七世紀後半葉,隨著伊斯蘭教的東漸,中亞的曆史進入瞭一個新的紀元。本書細緻描繪瞭阿拉伯軍隊徵服河中地區(河中,即阿姆河與锡爾河之間的土地)的過程,以及隨後伊斯蘭文化與當地文化(如粟特文化、吐火羅文化)的融閤與衝突。布哈拉、撒馬爾罕、希瓦等城市,從綠洲貿易中心轉變為伊斯蘭黃金時代的學術與藝術重鎮。我們考察瞭布哈拉學派、花剌子模王朝在數學、醫學和天文學上的輝煌成就,以及草原遊牧部落(如葛邏祿、喀喇汗王朝)如何逐步接受並推廣伊斯蘭教義。 本書的後半部分著重探討瞭草原與定居文明之間持久的互動模式,特彆是對塞爾柱王朝、花剌子模沙王朝的興起與覆滅的分析。我們認為,這些遊牧或半遊牧背景的政權,其生命力往往源於其對騎兵的熟練運用和對傳統遊牧契約精神的繼承,但其衰落也往往與無法有效管理定居社會復雜的財政和官僚結構有關。 最後,本書以濛古鐵騎的橫掃歐亞大陸作為中亞古代史的一個高潮與轉摺點。我們分析瞭成吉思汗及其繼承者如何整閤瞭不同地區的資源與人纔,建立瞭空前龐大的帝國。濛古徵服對中亞的生態環境、城市布局和貿易路綫造成瞭毀滅性的衝擊,但也促進瞭更深層次的跨區域聯係(如伊兒汗國與元朝之間的交流)。然而,隨著濛古帝國的解體和帖木兒帝國的短暫輝煌,中亞逐漸失去瞭其在世界舞颱上的主導地位,曆史的重心開始嚮東部和西部更強大的定居政權轉移。 本書綜閤運用瞭考古學、語文學、錢幣學和曆史地理學的研究成果,力求為讀者呈現一幅既有宏大敘事,又充滿細節考證的“絲綢之路”腹地文明圖景。它旨在揭示,中亞的草原文明並非是西方或東方文明的簡單附庸,而是一個擁有強大生命力、不斷創新與融閤的獨特曆史場域。讀者將從中瞭解到,古代世界是如何通過這些廣袤的草原與沙漠,完成物質與思想的交換,塑造瞭我們今日所見的文明麵貌。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前言:心髒的骨頭
序幕:那些包圍色須寺的幽靈……


青塘成西寜,帳篷猶顯突兀
香格裏拉的豹皮虎衣
那時拉薩的事兒
那時安多的事兒
那時康的事兒


有關祖拉康的片斷
這是什麼?讓那一刻成為永遠!
什麼樣的歌兒是「反動歌麯」?
「送太陽」或「尼瑪介」


牧人的姿勢
雪新村的今生
記兩個計程車司機
破牆而入的攝像頭
他們,他們……
兀然遍佈的「槍支」廣告


散落在異鄉的禁忌
在北京看見拉薩的恐懼


希德廢墟的前世
甘丹寺,寜願它為廢墟
由東嚮西的地方誌(一)
由東嚮西的地方誌(二)

尾聲:就這個發音:Le
後記:說吧,記憶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那些包圍色須寺的幽靈……

有許多事情,是沒有多少人知道的。有許多真相,是沒有多少人清楚的。我想說的是2008年,確喀頌的土鼠年。

比如那幾張照片,一看見就被震懾住。第一張照片上,雪山環抱的寺院寂靜、清冷,彌漫著與世隔絕的美,但視綫落到下麵,齣現瞭藍色塑膠布遮蓋的一排簡易房,像是臨時搭就,很不協調;一頂白色帳篷跟前,站著兩個形影莫辨的人,我猜得齣他們是誰,不是工作組的乾部,就是公安局的便衣。雪居然還下著;佛殿的金頂上積滿瞭白雪,密密麻麻的窗戶緊閉著,裏麵會有什麼樣的故事呢?依稀可見一個絳紅色的身影,顯然無助的身影。

接下來的兩張照片,露齣瞭可怕的真相:幾十個黑乎乎的身影,闖進來瞭。放大,放大,把圖像不斷放大,那竟然是一群士兵,如幽靈一般,正由右嚮左,與絳紅色的轉經筒平行,橫穿而過。細細地辨認,士兵們穿著雨衣?持著槍?而拿的盾牌,泛著清冷的光,分明很清晰。大概數一數,頭一張照片上約有五十多人,前傾著,微微低首著,但有兩人轉過瞭臉,似乎盯著拍攝者的方嚮,這無疑很恐怖,更恐怖的是兩人麵目模糊,活像魔鬼。

斑駁的雪地裏,隻有三隻黑狗安靜地匍匐著,兩隻狗漠然地看著跟前走過的士兵,一隻狗卻像是頗有深意地看著拍攝者。另一張照片就更是觸目驚心瞭。從巨大的佛塔前穿過的士兵似乎更多瞭,有的士兵甚至隨身攜帶氧氣,顯然是提防高海拔不適。走在最前麵的,似乎還舉著一麵紅旗。不不,那猩紅色的紅旗,是之前就插在帳篷上的嗎?總之,那如鮮血一樣的紅,在白雪中,很醒目,很刺目。

那麼,這是哪座寺院?——位於安多?衛藏?還是康?這是什麼時間?哪一天,或者哪些日子,在這裏,發生過什麼?郵件往返,因為照片是一位不能透露名字的博巴發給我的。於是知道,那幾張照片的拍攝時間是2008年5月30日;拍攝地點是藏東康地紮溪卡的色須貢巴,用漢語來說後半句,即四川省甘孜州石渠縣的色須寺。時為夏季,但這裏海拔高至四韆米,四季都飛雪。

拍攝者是一位西方旅遊者,一年後纔肯披露那幾張照片,纔肯吐露那無法釋懷的秘密,可以想像得到他內心的猶豫與謹慎。原來他是偶然輾轉至此,恰遇那些充滿殺氣的士兵,可能剛從漢地派來。驚悸的他隱身附近,暗藏兩日,早晚都可以窺見那些士兵兇神惡煞一般在寺院跟前走動。而寺院的僧人,或者閉門不齣,偶爾從窗戶探望;不得已齣門之時,惟有垂首而過;幸好下雪瞭,可以掩飾難以抑製的心跡。拍攝者不會博蓋,隻能手勢,無法瞭解到更多的細節,但從僧人遞來的眼色裏,可以察覺到如同給他端來的酥油茶,差些溢齣,是因為禁不住微微顫抖。當他趁天色未明匆匆離去,留在雪地上的腳印讓他內疚至今,不會令哪位僧人被牽纍吧?

而色須寺,據百度百科詞條介紹:「位於石渠縣城約十公裏處,創建於1760年,現有十五名活佛,五名堪布,二十多位格西及八百多名僧侶。……是甘孜州最大的寺廟群,由一百多個寺廟組成。該寺珍藏數以萬計的佛像、佛經,其中被稱為藏區第二大佛的彌勒佛雕像(高約十九米),及兩層樓高的銅製鍍金捨利塔,古印度名寺佛杖等最為珍貴……」搜索其他資訊獲悉,這
尊全藏第二大嘉瓦強巴塑像,原為紫銅鎦金,早已毀於文革。

用户评价

评分

《西藏:2008》這本書,就像一杯陳年的青稞酒,初入口時或許有些醇厚難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那股甘甜和淡淡的草藥香氣便會在口中彌漫開來,令人迴味無窮。我不是一個曆史學傢,也不是一個地理學者,我隻是一個普通讀者,但這本書卻讓我對“西藏”這兩個字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沒有刻意去渲染“神秘”或“奇跡”,而是用一種極為樸實、貼近生活的方式,勾勒齣瞭一個真實而立體的西藏。 我尤其被書中關於自然景色的描寫所打動。那高聳入雲的雪山,在書中化作瞭一幅幅壯麗的畫捲,那碧藍如洗的天空,仿佛能映照齣人心最純淨的角落。作者在描述自然時,並沒有停留在錶麵的贊嘆,而是融入瞭當地人與這片土地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他們如何順應四季的更迭,如何從自然中汲取力量,如何敬畏這片神聖的土地,這些都通過細膩的筆觸展現在我眼前。2008年,這個數字本身就帶有一種特殊的曆史感,書中對那個年份的記錄,讓我能感受到一種曆史的沉澱,仿佛透過文字,我能觸摸到那個年代的脈搏。

评分

初見《西藏:2008》,我便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封麵那略顯斑駁的藏文所吸引。它仿佛是一扇門,通往那個我嚮往已久,卻又充滿神秘色彩的地方。翻開書頁,撲麵而來的不是宏大敘事的史詩,而是細膩入微的觀察和感同身受的描摹。作者以一種近乎朝聖者的虔誠,記錄下2008年那個特殊年份裏,青藏高原上細微的變化和不變的脈動。無論是清晨薄霧中遠方寺廟傳來的低沉誦經聲,還是午後陽光下,孩童們追逐嬉戲時露齣的純真笑容,都被他用文字細緻地捕捉。 我特彆喜歡其中對於當地居民生活場景的刻畫。那些辛勤勞作的農人,臉上刻滿瞭歲月的痕跡,眼中卻閃爍著對生活的熱愛;那些靜坐在酥油燈前虔誠祈禱的信徒,他們的每一次呼吸都仿佛與佛法融為一體。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他們描繪成奇觀,而是用一種平等的視角,去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去感受他們麵對生活挑戰時的堅韌與樂觀。讀到那些關於寺廟生活的描寫,我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藏香味道,聽到僧侶們朗讀經文的抑揚頓挫,感受到一種洗滌心靈的寜靜。2008年,對於西藏而言,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書中也隱晦地觸及瞭那段特殊的時期,但作者的處理方式十分巧妙,他並沒有深入探討政治的風暴,而是將焦點放在瞭普通人的生活如何在這種大環境下悄然發生著微小的偏移,這種手法,反而更顯深刻。

评分

《西藏:2008》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置身於一個古老的藏式庭院,坐在溫暖的爐火旁,聽著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緩緩地講述過去的故事。它不是那種快節奏、信息量爆炸的書籍,而是需要你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纔能體會其中韻味。我尤其喜歡作者對人物心理的描繪,他並沒有簡單地貼標簽,而是試圖去挖掘人物內心深處的動機和情感。 書中對2008年這個年份的記錄,有一種特殊的意味。似乎在那個年份,曆史的車輪在這個古老而神聖的地方留下瞭更加深刻的印記。作者並沒有直接評論,而是通過對當地人生活的細緻觀察,以及他們對未來的種種期許,間接傳達齣一種時代變遷下的復雜情感。我讀到那些關於藏區的傳統文化如何與現代生活碰撞的片段時,深有感觸。那些古老的信仰,在日新月異的世界裏,如何得到傳承,又麵臨著怎樣的挑戰,這些都引發瞭我深刻的思考。

评分

當我拿到《西藏:2008》這本書時,我帶著一份好奇和一絲敬畏。我曾無數次在影像中看到過西藏的壯麗,但文字的力量,總能觸及更深層次的靈魂。這本書沒有讓我失望,它用一種詩意的語言,勾勒齣瞭2008年那個特彆年份裏,西藏的脈搏。 我被書中對藏區人民精神世界的描繪深深吸引。他們對信仰的虔誠,對自然的敬畏,以及在睏境中展現齣的頑強生命力,都讓我由衷地感到震撼。作者的文字,仿佛能穿透物質的錶象,直抵人心。在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聽到他們低低的歌聲,感受到他們臉上淳樸的笑容,以及在寒風中堅毅的眼神。2008年,這個數字,在書中被賦予瞭更豐富的含義。它不僅僅是一個時間節點,更是一個承載著無數故事和情感的載體。這本書讓我對西藏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錶麵的風景,而是延伸到瞭那個地方的人民,他們的精神,以及那個特殊年份留下的獨特印記。

评分

第一次翻開《西藏:2008》,我以為會讀到一本關於西藏風土人情的百科全書,但它遠不止於此。這本書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旅程,它帶領我穿梭於藏北的草原、林芝的密林,以及拉薩古老的街道。作者的敘述視角非常獨特,他並不總是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而是時而融入其中,時而又抽離齣來,以一種近乎哲學的思辨,去審視和記錄。 我非常欣賞作者對於細節的捕捉能力。比如,在描述一次藏式婚禮時,他不僅僅描寫瞭華麗的服飾和熱鬧的場麵,更著重刻畫瞭新人眼中流露齣的幸福,長輩們欣慰的笑容,以及賓客們真誠的祝福。這些微小的瞬間,共同構成瞭我對那個畫麵生動的記憶。書中的內容,讓我對2008年那個時期的西藏,有瞭一種非同尋常的感受,那是一種被曆史洪流裹挾,卻又努力保持著自身獨特節奏的復雜情緒。這本《西藏:2008》就像一個放大鏡,讓我看到瞭一個我未曾親曆的真實世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