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誌人物故事集
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 一部熱雪忠義的傳奇
《三國誌》是晉朝陳壽所著。他是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省南充市)人,生於蜀漢後主建興十一年(公元二三三年),卒於晉惠帝元康七年(公元二九七年)。
陳壽從少年時代起,就非常喜歡讀古代曆史名著。他在同郡的著名史學傢譙周的指導下,研讀瞭《尚書》、《春鞦三傳》、《漢書》、《史記》……等史書,同時學習撰寫史書的方法。
公元二六三年,蜀國被魏國所滅,兩年之後,司馬炎奪取魏國政權,建立晉王朝。公元二八○年,晉朝滅掉吳國。自漢末以來,朝綱盡失,各地豪強並起,軍閥割據,漢朝的一統江山分崩離析,魏、蜀、吳三國鼎峙,前後約九十年,至此復舊統一。
在這近百年的時間裏,烽火在多災多難的九州大地上熊熊燃燒,多少人物叱吒風雲,指點江山,馳騁沙場,多少戰爭此起彼伏,鬥智鬥勇,你死我活,又留下多少故事令後人思索、迴味和傳頌。陳壽從動盪的生活中走過來,深感修史明誌的重要性。就在晉朝滅掉吳國後不久,他就開始廣泛搜集史料,為撰寫《三國誌》做準備。
當時,魏史、吳史已有瞭各種官修和私撰的著作,官修的有王瀋的《魏書》、韋昭的《吳書》,私撰的有魚豢的《魏略》。蜀國由於沒有設置史官,無專人負責搜集記錄史料,所以可供參考的資料不多。陳壽以《魏書》、《魏略》、《吳書》為基礎,又特地專程到蜀地搜集採訪蜀國史料,終於寫齣瞭六十五捲本的《魏書》、《蜀書》、《吳書》,閤在一起稱為《三國誌》。
《三國誌》原本是獨立成書的,到北宋刻印時,閤為一部。《三國誌》一寫齣來,就引起很大轟動,後來有人把陳壽和《史記》的司馬遷、作《漢書》的班固相提並論,甚至還有的人在看過陳壽的《三國誌》之後,就把自己正在撰寫的三國史書付之一炬。
陳壽去世後,梁州大中正尚書郎範頵上書給皇帝,稱贊陳壽的《三國誌》「辭多勸誡,明乎得失,有益風化」,請求派人去採錄。於是皇帝派人到陳壽傢抄寫瞭這部書。《三國誌》與以前的史書如《史記》、《漢書》比起來,有自己的鮮明特點。它根據三國曆史的特殊情況,分敘同一時期內的三個國傢的曆史,屬於紀傳體分國史,在斷代史上堪稱彆具一格。
全書行文簡潔,文筆明快,人物的音容,時躍紙上,事件的起伏跌宕,多見行間,令人拍案叫絕,嘆為觀止。由於曆史的局限,陳壽身為晉朝治書侍禦史,對於曆史人物的評價、曆史的事件的分析、三國曆史資料的取捨,難免要從當時統治階層的立場齣發,反應晉朝的觀點。
晉朝脫胎於魏國,《三國誌》自然要以魏國為正統,稱魏國的君主為帝,敘入「紀」中,而對蜀、吳的君主則稱主,做入「傳」中。三書中《魏書》的內容最為豐富,有三十捲;《蜀書》最為簡略,有十五捲;《吳書》適中,有二十捲。後人指齣,《魏書》的內容雖然豐富,卻偶有失實之處,特彆是對後來成為晉朝的統治階層的那些人,時有隱惡溢美之辭。
三書之中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在記人敘事中過於簡略,部份能反映細節的許多史料常被忽略瞭。為此,南宋時的宋文帝特命裴鬆之為陳壽原書作注釋。
裴鬆之博引群書,廣集史料,據清人統計,注文超齣原著三倍。由於過分繁復,被人批評為「注之所載,皆壽書之棄餘」。盡管如此,無論是陳壽的《三國誌》,還是裴鬆之的注釋,在史學的研究和史料的保存上都有不可磨滅的曆史功績。
《三國誌》成書於晉朝初年,記人敘事都是典型的文言文,對於今天的年輕讀者來說,或許有些艱澀難懂。為幫助青年朋友們瞭解《三國誌》這部史書,編者從《三國誌》原著中精選齣瞭二百餘個故事,以白話、故事的方式重新演繹,並對故事的主人公加以簡略介紹,以加深對故事的瞭解。
序言
魏書
曹操簡介
曹丕簡介
曹叡簡介
董卓簡介
袁紹簡介
審配簡介
呂布簡介
陳登簡介
臧洪簡介
公孫瓚簡介
張魯簡介
荀攸簡介
賈詡簡介
袁渙簡介
田疇簡介
王修簡介
邴原簡介
王烈簡介
崔琰簡介
孔融簡介
何夔簡介
鮑勛簡介
程昱簡介
郭嘉簡介
董昭簡介
劉曄簡介
梁習簡介
王思簡介
劉類簡介
遊楚簡介
賈逵簡介
杜畿簡介
鄭渾簡介
顔裴簡介
張遼簡介
於禁簡介
張郃簡介
徐晃簡介
李典簡介
李通簡介
曹植簡介
泰玄伯簡介
杜襲簡介
高柔簡介
辛毗簡介
田豫簡介
諸葛誕簡介
鄧艾簡介
硃建平簡介
蜀書
劉備簡介
劉禪簡介
諸葛亮簡介
關羽簡介
張飛簡介
趙雲簡介
龐統簡介
霍峻簡介
吳書
孫堅簡介
孫策簡介
孫權簡介
張昭簡介
周瑜簡介
呂濛簡介
陸遜簡介
諸葛恪簡介
不得不說,這本《三國誌人物故事集》徹底顛覆瞭我對三國人物的刻闆印象。我之前總覺得,這些都是曆史書上的符號,是冰冷的名字和事跡。但是,這本書用一種非常親切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把這些人物從紙麵上“拉”瞭齣來,讓我看到瞭他們的血肉之軀,聽到瞭他們的喜怒哀樂。書中對周瑜的描寫,沒有僅僅停留在“既生瑜何生亮”的狹隘,而是展現瞭他作為一名年輕有為的都督,在戰略眼光、軍事纔能以及內心的驕傲與無奈。他與諸葛亮的智鬥,不僅僅是智慧的較量,更是兩個頂尖人物之間微妙的惺惺相惜與無奈。孫權的處理也讓我印象深刻,他不再隻是一個承繼父兄基業的守成者,而是被描繪成一個在復雜政治環境中,如何平衡各方勢力,如何在關鍵時刻做齣艱難決定的領導者。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像是一幅幅精心繪製的畫捲,讓我能感受到人物當時的處境,體會到他們的心境。這種細膩的筆觸,讓曆史不再遙遠,而是觸手可及。
评分這本《三國誌人物故事集》真是讓人驚喜!我一直對三國時期的人物充滿瞭好奇,總覺得史書裏的人物關係和事件太過龐雜,難以窺探個體的生動之處。而這本故事集,就像打開瞭一扇扇窗,讓我得以近距離地審視那些熟悉或陌生的名字。書中沒有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將重點放在瞭人物的性格、情感、以及他們在亂世中的選擇上。比如,讀到關於諸葛亮的故事,我不再僅僅是記住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評價,而是看到瞭他麵對天時地利人和的無奈,看到瞭他如何用盡心機去彌補人力上的不足,甚至感受到瞭他在漫長徵途中那一絲不易察覺的孤獨。同樣,曹操不再是那個隻懂得權謀的老奸巨猾,而是被描繪成一個充滿矛盾的復雜個體,他雄纔大略,卻又猜忌多疑,他渴望統一,卻又在政治鬥爭中展現齣近乎殘酷的一麵。呂布的勇武被賦予瞭情感的色彩,他的忠義與背叛,他的愛恨情仇,都讓這個曾經隻知道“三姓傢combinant”的武將變得鮮活起來。這種敘述方式,讓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那個波詭雲譎的時代,與這些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思考。它不僅僅是曆史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情感的共鳴。
评分拿到這本《三國誌人物故事集》的時候,我本來是抱著一種“再讀一遍三國”的心態,但很快我就被它獨特的敘事方式所吸引。這本書並沒有試圖麵麵俱到地講述每一個人物的生平,而是精選瞭一些極具代錶性的人物,深入挖掘他們的內心世界和關鍵時刻的選擇。例如,書中對趙雲的描繪,不再是簡單的“常勝將軍”,而是著重刻畫瞭他作為一名忠誠士兵的自我修養,以及他在長阪坡七進七齣背後的決心與情感。那種在韆軍萬馬中保護幼主的堅定,以及麵對生死抉擇時的沉著冷靜,被描繪得淋灕盡緻。關羽的“義”被賦予瞭更深的層次,他不僅僅是忠於劉備,更是對自身承諾的堅守,他對榮華富貴的淡泊,以及最終在失守荊州時的悲壯,都讓人動容。這本書更像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展現瞭那個時代英雄們的人性光輝與悲劇色彩,讓人在閱讀中體會到曆史的厚重和人物命運的無常。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許多耳熟能詳的角色,仿佛是第一次真正地認識他們。
评分這本《三國誌人物故事集》真的太有意思瞭!我平時對曆史題材的書籍,尤其是人物傳記類的,總會有些望而卻步,覺得太嚴肅,太枯燥。但是,這本書完全不同,它讀起來就像是在聽長輩講故事,生動有趣,而且充滿瞭智慧。作者並沒有用華麗的辭藻去堆砌,而是用一種非常樸實卻又充滿力量的語言,去勾勒齣每一個人物的靈魂。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張飛的描繪,不僅僅是那個隻知道吼叫的莽夫,而是看到瞭他內心深處的粗中有細,看到瞭他對劉備的忠誠,以及他在戰場上的勇猛無畏,更讓我看到瞭他作為一名將軍,在關鍵時刻所展現齣的責任感。還有小喬,她不再是那個依附於周瑜的紅顔,而是被賦予瞭獨立思考和情感的個體,她在亂世中的掙紮與選擇,也讓人唏噓。這本書讓我覺得,曆史人物也是活生生的人,他們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有自己的情感和掙紮,這比單純的功過評說要有趣得多。
评分我一直都覺得,三國時期的人物,仿佛自帶一種傳奇色彩,但又常常因為史書的客觀記錄而顯得有些遙遠。這本《三國誌人物故事集》卻巧妙地填補瞭這一空白。它沒有選擇以時間為綫索,而是以人物為中心,通過一個個獨立而又相互關聯的故事,將我們帶入瞭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司馬懿的解讀,不再是那個隻會隱忍和算計的反派,而是展現瞭他作為一代梟雄,在亂世中如何憑藉其卓越的謀略和堅韌的意誌,最終開創瞭晉朝基業。他與諸葛亮的“對手戲”,被描繪得驚心動魄,既有智謀的交鋒,也有對彼此的尊重。同時,書中對一些邊緣人物的描繪也彆具匠心,比如對黃蓋的“苦肉計”,不再僅僅是計策的有效性,更深入地展現瞭他為瞭大局犧牲個人榮辱的決心。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也讓我更加理解瞭那些在曆史洪流中起起落落的個體命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