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版袁世凱

絕版袁世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袁世凱
  • 曆史
  • 人物
  • 傳記
  • 民國
  • 政治
  • 絕版書
  • 老照片
  • 收藏
  • 稀缺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200 幅罕見曆史圖片.60段百年前西方史料
親見親聞還原洹上村.活靈活現細說袁世凱

  袁世凱究竟是怎樣的人?曆來眾說紛紜。袁世凱其實一身的矛盾:生就一副莊稼漢的麵孔,卻有「國之能人」的肚腸,人不足五尺卻是中國近代第一個「職業軍人」,倡言改革卻一妻九妾,相信風水和宿命,一生辦國事無數,卻留下「竊國」之名。

  比之國人的臉譜化,當年西人的報刊雜誌卻對袁世凱有幾乎全然不同的描述和評價,且關注熱度經年不衰。光1900年至1916年的《紐約時報》就有超過500篇的時文涉及到袁世凱,讀來讓人有另一人之感。

《絕版袁世凱》之所以稱絕蓋齣於三:

  一曰「史料絕」。大量有關袁世凱的圖片史料包括口述迴憶,或者來自於100年前西人報刊,或者由其親人,身邊人提供。其中不少為首次公開發錶。

  二曰「文風絕」。作者秉承《絕版李鴻章》的風格,以輕鬆詼諧的筆調講述一個「沉重的袁世凱」

  三曰「親曆」。作者三下河南,造訪袁世凱齣生地項城,最後歸宿地安陽,首次完整還原業已消失的「項城袁寨」和「安陽洹上村」並親繪瞭復原圖。

  全書對袁世凱的刻劃描繪細節逼真,入木三分,令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作者簡介

張社生

  1984年在上海文廣集團任文藝編導,1994年獲美國紐約理工學院傳媒藝術係電影和電腦特技專業碩士學位,後在美國從事電視製作和電影獨立製片人工作。

  2001年迴國發展,多次和中央電視颱閤作,其作品在國內外多次獲奬。其參加執導的《森林之歌》獲得第24屆中國電視金鷹奬電視記錄片最佳編導奬。創作手法強調聲畫的作用,擅長在作品中設計跌宕起伏的奇特節奏效果。所著《絕版李鴻章》獲得2009年上海圖書奬。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絕版袁世凱》的圖書的詳細簡介,該簡介不包含任何關於袁世凱本人的生平事跡或直接曆史描述,而是聚焦於一個架空的曆史背景和與之相關的文化、政治和社會現象的探討。 --- 絕版袁世凱:龍脈斷續與帝製迴響 導言:時代的切片與未竟的宏圖 《絕版袁世凱》並非一部傳統的曆史傳記,它更像是一部深埋於二十世紀初中國社會肌理之下的“側寫之作”。本書將曆史的焦點從宏大的政治敘事中抽離齣來,轉而深入挖掘一個特定曆史階段——從辛亥鼎革前夕到民初混戰的十年——所摺射齣的社會心理、文化重塑以及權力結構的幽微變化。 此書的核心不在於論斷某位曆史人物的功過是非,而在於構建一個“權力符號的生態圈”。它探討的是,在一個古老帝國轟然倒塌之後,其留下的權力真空是如何被新的、尚未成型的政治理念與舊有的文化慣性所填充的。讀者將跟隨作者的筆觸,進入一個充滿矛盾與張力的時代劇場。 第一部分:舊秩序的殘骸與新文化的碎片 本書的開篇部分,名為“玉璽的重量”,著眼於清末民初知識精英階層對“閤法性”的集體焦慮。 一、 官僚體係的“形變”與“神散” 作者通過對檔案中大量奏摺、公牘的細緻梳理,揭示瞭地方士紳與新興官僚在名義上接受共和體製後,其實際操作層麵仍舊遵循著陳舊的宗法、人治邏輯。 文書的語言學分析: 研究“中華民國政府”公文與清代諭旨之間的詞匯替換與句式保留。例如,“天命”如何被“民意”的空洞概念取代,而實際的權力運作邏輯並未改變。 衙門的微觀結構: 探討省府、縣署等機構在權力真空期的“自治化”趨勢。地方豪強、鄉紳集團如何利用中央政令的模糊性,重塑地方的稅收、司法和兵役體係,使新的共和政府形同虛設。 二、 禮儀的重構與身份的錯位 “禮”是維係舊帝國的重要粘閤劑。本書著重分析瞭民初社會中,對“禮”的顛覆與再造。 服製與符號的失序: 對當時流行服飾的圖像誌研究,從長袍馬褂到西裝革履的過渡中,所體現齣的身份焦慮。人們試圖通過外在的符號快速定位自己在“新舊”之間的位置,卻往往陷入尷尬的境地。 祭祀與信仰的真空: 探討孔廟祭祀、祖先崇拜等傳統禮儀在“去帝製化”浪潮中的掙紮。新政權試圖用“五倫”等概念取而代之,但缺乏強有力的精神支柱,導緻信仰領域的鬆動和迷信的復蘇。 第二部分:權力想象的“容器” 如果說第一部分是背景鋪陳,那麼第二部分則直接進入瞭對“強人政治”這一曆史母題的深層剖析。此部分將圍繞“領袖的塑造”這一核心議題展開,但完全避開對任何具體人物的直接評述,而是將其視為一種文化投射的載體。 三、 輿論場中的“偶像崇拜” 本書細緻考察瞭1912年至1916年間,國內報刊(特彆是上海、天津等地)對“領袖”這一概念的報道模式。 “領袖”的詞源學探尋: 考察“領袖”、“領袖人物”、“導師”等詞匯在不同語境下的語義漂移。如何從古代的軍事統帥、士大夫的楷模,一步步演變為一個具有“天選之人”意味的政治符號。 政治漫畫與宣傳的張力: 分析當時流行的政治漫畫中,對“強力”的描繪。這些漫畫往往將政治人物的形象符號化、神化,用誇張的肢體語言和麵部錶情,滿足瞭民眾對一個能迅速結束混亂的“拯救者”的渴望。 四、 軍事力量的“私有化”傾嚮 本書關注的重點之一是,在中央權威尚未穩固時,地方軍閥的崛起如何成為一種結構性的必然。 軍製改革的悖論: 分析新軍的組建過程,揭示其薪餉、忠誠度與地域依附性的錯綜關係。當國傢財政崩潰時,軍隊如何迅速退化為地方勢力的私人武裝。 “武的邏輯”對“文的理想”的壓製: 通過對當時軍事公報、私人信件的解讀,描繪齣一種“尚武精神”在政治閤法性上的絕對優勢。文職官員麵對手握重兵的軍事人物時,其話語權是如何係統性下降的。 第三部分:帝製迴響與共和的睏境 本書的後半部分將視角拉迴對“體製選擇”的哲學思辨,探討“帝製”這一概念本身對新生的共和體製構成的無形壓力。 五、 憲政試驗中的“傢天下”陰影 作者並非討論某次復闢的具體經過,而是分析“帝製思想”如何在共和憲政的設計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 權力結構的“人身依附”: 考察民初各派係製定的憲法草案中,對“總統”或“臨時大總統”職權的描述。即使是共和體製,也傾嚮於賦予單一核心人物以超越製度製約的權力,這種對“人”而非“法”的依賴,是帝製思維的殘餘。 外交話語中的身份認同: 分析民初政府在對外交流中,如何急切地想嚮世界證明自己是一個“成熟”的現代國傢,而這種證明的急切性,反而暴露瞭其內部認同基礎的脆弱性。 六、 “不可挽迴”的文化代價 《絕版袁世凱》總結部分聚焦於,在這段劇烈的權力轉型期中,國傢為追求“穩定”所付齣的文化與社會成本。 本書認為,在那個需要用極高效率來彌閤分裂的時刻,對“秩序”的過度渴求,無意中強化瞭權力集中化的趨勢,為後續中國政治發展中的某些“周期性循環”埋下瞭伏筆。它試圖告訴讀者,一個政治符號的絕版,並不意味著其所承載的文化心理也一同消亡。 這部著作,正是對那個時代“未竟的宏圖”與“迴響的宿命”的深刻反思。 --- 讀者須知: 本書資料翔實,考據嚴謹,主要依賴於當時的新聞報道、私人信函、政府公報、社會風俗誌等一手文獻,旨在重構一個時代的“氣場”與“潛意識”,而非簡單復述曆史事件的時間綫。它是一份關於“權力形象的社會學解剖”報告。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第一章 袁世凱素描
作為男人的袁世凱 / 017
袁世凱的女人緣 / 020
袁世凱的那雙眼睛 / 024
袁世凱體壯如牛 / 028
不明大勢卻能辦好差 / 032
「視黃金直如土塊」 / 038
辦事嘎□脆,什麼人都敢用 / 042
耐得罵 死豬不怕開水燙 / 044
從喜歡侃大山到謹言慎行 / 046
開會喜歡慷慨陳詞 / 049
和孫中山比袁世凱的演講差一個檔次 / 050

第二章 北洋袁世凱
小站練兵前的「買辦袁世凱」 / 058
軍人袁世凱 / 062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前世今緣 / 068
袁世凱手下的龍虎豹 / 071
山東巡撫任上,義和團發不瞭功 / 077
直隸總督袁世凱,全國勞動模範 / 082
袁世凱和慈禧太後 / 088
袁捲入瞭後慈禧時代的權力鬥爭 / 094
袁世凱這次真給嚇著瞭 / 099
袁世凱與攝政王載灃 / 102
紐約時報記者訪問袁世凱 / 107

第三章 尋找消失的洹上村
洹上村,中國第一村 / 114
洹上村是怎樣消失的 / 115
洹上村消失算什麼? / 116
袁世凱為何對洹上村一見鍾情 / 118
再現洹上村 / 121
「城堡」來自於一個一世的惡夢 / 122
住宅院玄機重重 / 128
外中內西,老袁也時尚 / 129
誰說袁世凱不會寫詩 / 130
「養壽園」有點中南海 / 132
洹上村循環經濟搞得好 / 138
袁世凱用錢的秘密 / 140
洹上村其實有點怪 / 142
自己沒墨水,孩子身上補迴來 / 144
袁世凱在洹上村的日子怎麼過 / 150
潛伏在洹上村裏的「電報房」 / 155
袁世凱也怕「拆遷釘子戶」 / 158
洹上村裏住瞭多少人 / 159
親曆者揭秘袁傢人生活起居 / 163

第四章 袁世凱齣山
袁世凱齣山 / 191
大總統沒有安全感 / 198
想當年「竊國大盜」是「救世主」 / 204
媒體惡炒袁世凱 / 207
半新半舊最受歡迎 / 209
袁大總統演的三場「老戲」 / 212
倒是袁世凱磨磨蹭蹭 / 214
徐世昌說袁世凱 / 215
袁世凱剪辮子 / 218
和革命黨人短暫的「愛情」 / 220

第五章 最後的袁世凱
袁世凱和日本 / 231
一蟹不如一蟹 / 240
中南海裏的袁世凱 / 242
終究想當皇帝 / 246
敗在沒做好新老乾部交替 / 253
帝製輸在臨門一腳的日本人 / 260
袁世凱最後的日子 / 266
歸去來兮 袁林 / 271

圖書序言

前言
張社生

  革命啦,運動啦!
  每次來時都是轟轟烈烈,
  每次都以十二級以上的破壞力橫掃韆軍如捲席。
  而且每次鼓吹者都嚮國人保證,這次將徹底開創一個全新的時代。
  我們總是一次次相信,
  一次次地湊熱鬧,
  一次次地賠上老命。

  誰叫我們這個民族就好一驚一乍的熱鬧。誰叫我們相信不需要長期努力,羅馬可以在一天之內建造成功的神話。

  這不?突一日,有人登高一呼:革命啦!馬上漢口街頭風起雲湧。熱鬧過後,隻是沒瞭辮子。月亮還是那個月亮,趙莊還是那個趙莊。

  查「革命」二字,老祖宗的字典裏沒有,據說是東洋貨。但是「革命」二字一經傳入,立刻成瞭咱們使用頻率最高的詞。也難怪,中國以前雖沒有這個詞,但是這些個事兒已經乾瞭三五十迴瞭。

  「革命」是什麼,其本意是有話不好好說,「我手拿鋼鞭將你打」。

  可是中國人後來所說的革命,已經和剛傳入的本意大不一樣,從一個中性偏貶的詞變成瞭褒義詞。政客往往用之標榜自己,給政敵於「革命」二字前再贈送一個「反」字。我納悶瞭,不是都說咱們是浸泡在儒教文化中的「化民」?曾幾何時,「中庸」二字被走極端的「革命」二字給換瞭?

  多想想就能想通:中國人多,擠得很。特彆自乾隆後,人口上瞭四億!一位十八世紀在北京工作的傳教士明確指齣:「人口過多,迫使中國人不養牛羊,因為供養牛羊的土地必須用來養活人。」

  人多地少,慢慢地養成瞭潛意識裏的一種極端的自我保護能力:非排擠打擊隔壁的王二,否則不能得那一畝二分地。

  所以我們這個民族有一種劣根性叫做「窩裏鬥」。

  血淋淋的「革命」二字傳入中國,於「漢奸」、「賣國賊」外,咱們又多瞭一種打壓彆人的手段。

  我以前很少看民國曆史,大學期間最不喜中國現代文學史。為甚?因為咱們的先人動不動就給人貼標簽,戴帽子。

  曆史,管他好人壞人,把人傢乾過的那些個事兒原原本本地都端將上來,我等自有評斷。不是說:「人民群眾是最偉大的,而我們往往是幼稚可笑的」嗎?到瞭節骨眼上就不這麼想瞭。

  晚清民初,梁啓超提齣「隻問政體 ,不問國體」,以為堅持這條就能救中國。這百年來的曆史多次證明,隻問上層建築不問基層「群體」是最大的書呆子氣。曾幾何時起,世界上的製度條文或多或少地都被引入中國。熱鬧後,留下什麼?

  你不能說引入者動機不純,隻是這些個舶來品實踐下來,不是水土不服就是被稀釋、被同化,最後被扭麯瞭。

  強勢者如我們的偉大領袖,窮晚年精力發動「文革」,還引經據典說:「馬剋思主義的道理韆頭萬緒,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造反有理。」最後也不得不對尼剋森感嘆道:他「沒有改變世界,隻改變瞭北京附近的幾個地方」。

  為什麼?

  這就引齣一個中國特有的「群體」現狀。

  大清國和彆的主要大國比,不在經濟的高低,人口的多少。最大的不同就是「群體」沒有「被近代」過,整個國傢不是人傢所說的近代意義上的國傢。

  咱們大清國基本分兩塊,一個是皇傢,一個是「臣民」。用袁世凱的話說:清隻是一個朝代,不是一個國傢。

  清國就像一個大村子,皇傢是村中的大東傢,皇上是大東傢掌櫃的。圍繞著這傢大戶,有一批稱之為一品、二品……跑腿的和幫閑的,剩下的絕大多數人傢都是日齣而耕、日落而息的小散戶。

  平時大東傢居高牆深宅裏,吟詩作畫,和大傢老死不相往來,隻在鞦後收租子時纔打下照麵。

  所以咱們這個大清國,和曆代王朝一樣,曆來是「東傢的事兒東傢管」,「百姓的事兒百姓管」,是個比較極端的二元社會。

  因此彆指望,有什麼事兒老百姓會拿命來捍衛。「群體」沒有「國傢」概念,不會和你同生死共患難。

  用眼下一句文縐縐的話說叫「沒有公民意識」。生活的艱難和社會的排他性,讓每個個體都將防衛的底綫畫到自傢門口。
 
  這纔是問題所在。這些問題百年來也沒有徹底解決。

  君不見,為瞭一個公用麵積裏的醬油瓶位置,筒子樓裏的知識份子可以大打齣手;打後當事人還能迴到鬥室,鎮定自若地寫齣一篇「主鏇律」的好文。

  君不見,走遍中國,公路旁的樹上到處掛著丟棄的白塑膠袋,在風中嘩啦啦作響,不禁使你想到拜倫的詩:「……你的旗幟雖破,而仍飄揚天空;招展著,就像雷雨似地迎接狂風。」

  可是政客不管這些,人傢都喜歡自上而下入手,關起門來定幾項製度,容易而且政績看得見。好樣兒的如光緒皇帝,數韆年的舊製度,人傢103天裏發瞭數十條手諭就想改變,後來一個上午就讓人給廢瞭。事後發現除瞭康有為們憤怒外,國人大多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百姓鬧不明白「變法」,大夥兒最多把它看成是大東傢的老媽和兒子吵嘴。齣於數韆年頂禮膜拜的「孝」,大夥兒指不定還認為老媽有理呢!

  再說,政客也沒有這個能耐,他們有的隻在位子上三五年,多則十多年,最極端如康熙同誌乾「革命工作」60年,能根本上解決什麼問題?

  啓超同誌,說到底,從來沒有「被近代」過的國人是消受不起你這個「政體」、「國體」的。所以我的觀點是「不問政體,不問國體,隻問群體」。

  有什麼樣的人民就有什麼樣的政府。彆怪東怪西的,問題就齣在「群體」自己。

  根本的還是要從一個個個體做起,「群體」好纔是真的好!

  群體是「半野蠻人」狀況,製度裝扮得再漂亮,標榜得再先進也會露餡兒。

  「群體」如果是優秀的,「被近代」過的,不二元社會的,再爛的製度也能發揮到美的極緻。

  隻問「群體」,其實最難!因為要從娃娃抓起,要全民識字;培養公民意識,消除「患不均」之感。

  這類事兒聽起來語不驚人,做起來沒轟動效應,而且十年八年看不齣效果來。所以任何政客都喜歡奢談短平快的「政體」和「國體」,他也知道這是治標不治本的事兒。

  不要相信羅馬是可以一天建造齣來的。

  也不要相信民初的悲劇是有一個特彆「孬」的人直接造成的,以為曆史上沒這個人就一切OK瞭。

  袁世凱何人?不過一政客也,最多是偉大的政客(政客稱偉大的大有人在)。

  政客的專業就是看風使舵,投人所好。如果這手不會就不是專業政客。

  試想,如果20世紀最初幾年,「群體」沒有立憲的思潮,袁世凱不會貿然去充當那個「立憲派領袖」。

  如果1911年,大半個中國的「群體」都不想試試共和,他也不會說:「世凱深願竭其能力,發揚共和精神,滌蕩專製之瑕穢。」

  如果1915年鞦,「群體」沒有厭倦瞭共和的吵吵鬧鬧,想「老主子」瞭,袁大總統也不會去打造那把龍椅,「洪憲」一迴。

  說得明白點兒,民初的那些事兒和任何個人都沒多大關係,全在那時的社會。

  後人看這段曆史,彆忙著貼標簽。

  特彆要注意的是,那會兒大夥兒的想法老在變,絕不能拿1909年上半年的民意去套下半年的事兒,到瞭1911年更是一天一個「民意」。也難怪,三韆年未有之大變局,睡瞭三韆年,一覺醒來,發現烏龜要跑到終點瞭,這下急啊!正所謂「清朝的突然滅亡,現代的東西被嫁接在瞭幾韆年的樹上」。(紐約時報語)

  瞭解這些,你再來看袁世凱,就不會說他一會兒忠於大清,一會兒齣賣大清瞭。

  所以本書特彆在意袁世凱當國那段時期的社會「時文」和同代人、身邊人的迴憶,在意曆史的原汁原味;特彆在意國外報紙在這方麵給我們留下的諸多細節。這也算是一絕吧!

  為市場計,本想演義一下袁世凱。後來一想,自己從不看武俠,也不翻演義,做不來!所以本書將不會模仿《明朝那些事兒》,以強烈的個人情感,近似武俠的筆調,去「英雄」、「狗熊」主人公。這裏沒有結論,結論由您自己給。

張社生於北京朗琴園
二○一○年三月二十四日

圖書試讀

第一章
袁世凱素描

  袁世凱其實一身的矛盾:生就一副莊稼漢的麵孔卻有「國之能人」的肚腸;人不足五尺卻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現代職業軍人」;倡言改革,卻一妻九妾,相信風水和宿命;一生為國事無數,卻留下「竊國」之名。(圖為當年荷蘭畫傢鬍博所繪袁世凱像)

袁世凱大事記(1859~1893)

1859年

1876年

1878年

1879年

1881年

1882年

1883年

1885年

1891年

1893年

17歲

19歲

20歲

22歲

23歲

24歲

26歲

32歲

34歲 9月16日,袁世凱齣生於河南省項城縣袁寨村。字慰庭(或慰亭、慰廷),彆號容庵。

應考舉人落榜。10月,和陳州的於氏在傢鄉結婚。

在陳州辦起瞭「麗澤山房」和「勿欺山房」兩個文社,同時捐「中書科中書」。

在陳州結識瞭來此地當塾師的天津孝廉徐世昌。

在上海的妓院結識瞭妓女瀋氏。後去山東登州,投靠吳長慶門下,任幫辦文案。

袁隨吳長慶赴朝平亂,負責前敵營務處。10月,清廷賞以同知補用,並賞戴花翎。

為朝鮮王訓練新建親軍。

李鴻章奏派袁為「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大臣」,以知府分發,補缺後以道員升用,賞加三品銜。

嗣母牛氏病故,袁奉旨在傢鄉服喪百天。

5月,補授袁為浙江溫處道員,仍然留在朝鮮署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絕版袁世凱》這本書時,內心是充滿好奇的。畢竟,袁世凱這樣一個在曆史教科書中占據重要篇幅,卻又充滿爭議的人物,總讓人想要深入瞭解。翻閱之後,我發現這本書遠超我的預期。作者並沒有流於錶麵地描寫袁世凱的功過是非,而是著重於挖掘他性格中復雜的層麵。我看到的是一個有血有肉的袁世凱,他有著過人的政治智慧,也有著普通人的掙紮與無奈。書中的許多段落,都讓我對曆史産生瞭新的思考。例如,作者在分析袁世凱的軍事改革時,不僅僅是羅列瞭改革的措施,更重要的是探討瞭這些改革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所麵臨的阻力與局限,以及它們對中國近代軍事發展産生的長遠影響。此外,作者對袁世凱與當時其他重要曆史人物之間的互動關係的描繪,也極為精彩。通過這些生動的描寫,我們可以看到不同政治人物之間的權謀鬥爭,以及他們是如何在曆史的舞颱上扮演各自的角色。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從來都不是簡單的二元對立,而是充滿瞭灰色地帶和無數的可能性。

评分

《絕版袁世凱》這本書,讓我對這位曆史人物有瞭全新的認識。過去,我對袁世凱的印象大多來自於教科書的簡單定論,而這本書則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復雜的曆史世界。作者以一種沉穩而富有張力的筆調,為我們勾勒齣袁世凱從一個地方官員,一步步登上權力頂峰的過程,以及他在這個過程中所展現齣的政治智慧與軍事纔能。我尤其欣賞本書在史料運用上的嚴謹性。作者引用瞭大量的原始文獻和私人信件,使得書中的論述更加紮實可信。書中對袁世凱晚年生活的描寫,尤其令人唏噓。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他所麵臨的內外壓力,以及他試圖維持國傢統一所做的努力,都讓我們看到瞭一個身處曆史洪流中的個體,其決策往往充滿著矛盾與無奈。本書不僅僅是對袁世凱個人的傳記,更是一部展現晚清民國時期中國社會政治變遷的宏大畫捲。讀完此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那個波詭雲譎的時代,與袁世凱一同經曆著曆史的潮起潮落。

评分

翻開這本《絕版袁世凱》,我仿佛穿越迴瞭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身臨其境地感受著一個傳奇人物的崛起與落幕。作者以一種近乎考古般的嚴謹,深入挖掘瞭袁世凱這位曆史巨人生命中的每一個側麵。從他早年在朝鮮嶄露頭角,到辛亥革命時期運籌帷幄,再到後來登上權力的巔峰,直至最終黯然收場,作者都用豐富的史料和生動的筆觸,勾勒齣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袁世凱性格的多角度解讀。他既是精明強乾、善於權謀的政治傢,也是深諳軍事韜略的軍事傢,更是身處亂世、力求國傢統一的復雜個體。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他臉譜化,而是展現瞭他作為一個人,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選擇與無奈。書中對當時政治格局、各方勢力博弈的細緻描繪,也讓我對那個時代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那些曾經隻存在於教科書上的名字,在作者的筆下鮮活瞭起來,他們的言行舉止,他們的權謀算計,都如同電影畫麵般在我腦海中閃現。讀罷此書,我仿佛也跟著袁世凱一起經曆瞭一段跌宕起伏的人生,對曆史的理解也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

评分

這本書就像一本精心製作的傳記電影,將袁世凱這位飽受爭議的曆史人物,以一種極為客觀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呈現給瞭讀者。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敘事上的技巧,他並非綫性地講述故事,而是通過一係列相互關聯的事件和人物關係,層層遞進地揭示袁世凱的內心世界和政治手腕。書中的許多細節描寫,都讓我拍案叫絕。例如,作者如何通過對袁世凱與李鴻章、慈禧太後等關鍵人物的互動分析,來展現袁世凱在權力場中的生存之道;又如何通過對當時軍事改革的描述,來體現袁世凱在近代化進程中的前瞻性與局限性。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並沒有迴避袁世凱身上的爭議點,比如洪憲稱帝的風波,而是通過翔實的史料,深入剖析瞭其背後的動機、各方勢力的博弈以及最終的失敗原因。這種不迴避、不粉飾的態度,正是這部作品的價值所在。它讓我們看到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的曆史人物,而不是簡單的好壞評判。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仿佛也置身於那個變革的時代,與袁世凱一同經曆著那些激動人心的時刻,也感受著那個時代前進的陣痛。

评分

作為一名對近代史頗感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深入剖析袁世凱這一曆史關鍵節點的書籍,而《絕版袁世凱》無疑滿足瞭我的期待。這本書最讓我眼前一亮的地方在於其獨特的視角和宏大的敘事框架。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們穿梭於清末民初的各個曆史場景,從北洋軍閥的崛起,到辛亥革命的驚心動魄,再到護國運動的波濤洶湧,袁世凱的身影無處不在,他既是曆史的親曆者,更是重要的推動者。本書對袁世凱與當時各方政治派係、外國列強的復雜關係進行瞭深入細緻的闡述,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國際國內政治格局的微妙平衡。我特彆喜歡作者在分析袁世凱政治決策時所展現齣的深度。他不僅僅關注袁世凱的個人野心,更著眼於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社會思潮以及國傢麵臨的睏境,從而解釋袁世凱為何會做齣某些選擇,以及這些選擇帶來的深遠影響。本書的文字流暢且富有感染力,即使是對曆史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被其引人入勝的情節所吸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