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歷史記憶

唐代的歷史記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分為上、下兩卷,分別採取思想心態與社會文化的取徑,探討歷史記憶中的時間與空間維度:久遠的歷史與晚近的歷史、遠方的歷史與近身的歷史,如何編織個人和群體的認知與認同。
 
  讓我們設想,唐代有位姓崔的士大夫,他在朝廷上遠舉堯舜治世的典範、近舉經驗見聞的前例進言立論;在同儕間,他誇耀家族、郡望與姓氏的輝煌歷史,對故鄉的史跡也瞭若指掌;當他出任地方官員,標舉漢代循吏為施政模範;當他出使江南,則拜訪各地的名勝古蹟:登臨賦詩、追憶六朝文人。本書從上述不同面相揭開唐代士人歷史記憶的面貌,最後提出歷史記憶與地理空間的問題:傳統士大夫如何克服歷史記憶與地理空間的錯位?古典文化的傳承是維繫認同的紐帶嗎?中國是一個文化想像的共同體嗎?文化認同是由政治權力建構而成?抑或文化有其自主的運作,進而導引政治的動向?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廖宜方
 
  臺北淡水人,1973年生。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班畢業。著有《圖解台灣史》(易博士,2004)、《唐代的母子關係》(稻鄉,2009);譯有《金錢城市》(麥田,2004);編有《國際漢學研究數位資源選介》(2004年版)(漢學研究中心)、《臺灣研究網路資源選介》(2006年版)(國家圖書館)。

圖書目錄

提要 
自序 
體例 
 
導論 
第一節 學術脈絡 
第二節 思想的層面
第三節 體驗的層面 
第四節 空間的層面 
 
上卷:歷史認識、時代認識與政治文化
 
上卷導言 
 
第一章 「上古淳樸」:唐代前期的歷史認識與政治想像
前言  
第一節 唐初君臣推崇上古聖王的心理歷程
第二節 唐代前期的政治理想:道化與純樸 
第三節 唐人的古今距離感
第四節 唐代後期的時代認識與歷史鏡像 
結語  
 
第二章 近現當代的歷史記憶
前言
第一節 經驗見聞的說服力 
第二節 對「近事」與「時變」的意識 
第三節 唐代後期的歷史認識與政治神話 
第四節 近現當代史與政治批判 
 
第三章 唐人的漢代觀與「漢唐盛世」論的由來
前言  
第一節 唐人的漢代觀(一):戶口指標的比較
第二節 唐人的漢代觀(二):以漢制為改革借鑑 
第三節 唐人的身份認同:漢朝官員的遺範
第四節 唐代前期時代認識的變化:從終末到盛世
第五節 「漢朝」的歷史鏡像與漢唐的歷史定位
 
結語
上卷結語
 
下卷:地域社會、名勝古蹟與文化記憶 
 
下卷導言 
 
第四章 在地的歷史記憶:以唐代前期的的河南道為例
前言
第一節 地方遊宴活動的官場化
第二節 經濟力量支持地方的文化活動
第三節 地方庶民、耆舊的歷史記憶
第四節 地域競爭促進鄉邦認同
第五節 名勝古蹟的營造 
第六節 圖經中的古蹟與墓誌中的風土 
結語  
 
第五章 唐代前期的地方詩與歷史記憶 
前言  
第一節 在地文人的型態
第二節 地方詩的成立與內涵:文壇、讀者與典故
第三節 高適在梁宋的地方詩 
第四節 孟浩然在襄陽的地方詩 
第五節 如何理解他方的典故 
高適行旅相關地點位置示意圖 
 
第六章 他方的歷史記憶:以唐代前期中原士人與南方的關係為例 
前言  
第一節 宦遊經驗與地域見聞的關係
第二節 巴蜀與荊襄之旅
第三節 江南「新文化」的吸引力 
第四節 「他者」的南方報導文學 
結語  
 
第七章 歷史記憶的文本化、在地性與流通
前言
第一節 記憶的「文本化」:從記憶到歷史
第二節 地方文獻的在地性與流通
第三節 山水畫的在地性與流通 
第四節 地方詩的在地性與流通
第五節 「名勝」的生成
結語
 
第八章 名勝古蹟與地方文化認同的形成 
前言  
第一節 官員的角色:搭建地方文化活動的舞台
第二節 地方人士的參與:地方文化活動的公共性
第三節 文人對地方認同的作用 
第四節 南方再生的六朝記憶 
第五節 文化作為地方的象徵 
 
結語
下卷各章相關地點位置示意圖
下卷結語
 
結論
徵引書目 
索引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