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可無嶽飛

中國不可無嶽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嶽飛
  • 宋朝
  • 曆史人物
  • 民族英雄
  • 精忠報國
  • 曆史傳記
  • 軍事傢
  • 抗金
  • 傳統文化
  • 文學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齣師已捷身冤死,長使英雄怒滿膺。」

─史式輓嶽飛

  我們說:「中國不可無嶽飛」,顯然包括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中國當時不可無嶽飛。在南宋之初,金國的兀朮率領十萬精兵窮追趙構一直追到東南海上。如果不是嶽飛練齣一支軍紀嚴明的新軍,收復建康(今南京),把金兵橫掃齣江南地區,保住瞭江南這一方熱土;如果不是嶽飛北伐中原,取得潁昌、郾城大捷,一舉擊潰瞭金兵的主力,使得宋金雙方強弱易勢,宋由弱轉強,金由強轉弱;則南宋朝廷已經被金兵消滅,根本無法在當時的大環境中立足。

  我們說「中國不可無嶽飛」的第二層意思是:不僅是當時的中國不可無嶽飛,就是今天的中國也不可無嶽飛。自從鴉片戰爭以來的一百多年中間,中國飽受帝國主義侵略之苦,那時經濟落後,國防力量不足,遇到外敵入侵,中華兒女隻能以自己的血肉築起新的長城來抵擋。每次抵抗外侮的時候,民族英雄嶽飛都和我們站在一起,鼓舞我們奮勇前進,衛國殺敵。

  嶽飛不愧是在曆史上建立瞭不朽功勛而又享有崇高威望的民族英雄。他奮鬥一生,不僅為中華民族保護瞭中國南方這一大片熱土,使之作為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基地,而且以自己的所作所為樹立起一種可以傳承韆鞦萬代的民族精神。英雄遺愛,萬古長存!

  中國不可無嶽飛!

作者簡介

史式

  字執中,1922年8月齣生於安徽省安慶市。為著名曆史學者、民主黨派成員、重慶師範大學教授、四川文史館館員、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傢。

  抗日戰爭爆發,史式棄學參加抗戰工作,從此失學,全靠長期自學成為一位海內外知名的曆史學傢,以倡議重寫中華古史而聞名。他的文章,數十年來,已經形成一種「三閤一」的文體:一曰曆史論文的內容,言必有據,無徵不信,絕不「戲說」或「漫談」;二曰曆史散文的形式,為方便錶達內容,形式不拘一格,娓娓道來,引人入勝;三曰曆史雜文的語言,「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尖銳潑辣與妙趣橫生兼而有之。主要著作有《中華民族史》多輯、《太平天國史實考》、《颱灣先住民史》、《我是宋朝人》等。

  作者親曆抗日戰爭,受滿街迴響的〈滿江紅〉歌聲的感召,開始瞭一生的宋史研究之路。如今年近九旬,迴想往事,當年全民抗戰的激情場麵還曆曆在目,遂飽含感情,撰寫瞭這部有關民族英雄嶽飛的曆史著作。

《鐵血丹心:宋金戰火中的民族脊梁》 引言:時代洪流中的個人抉擇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位單一曆史人物的功過評說,而是將視角投嚮瞭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這個華夏文明遭受前所未有劇變的宏大曆史背景。這是一個英雄輩齣,同時奸佞橫行的時代,是“靖康之恥”的屈辱陰影籠罩下的漫長歲月。我們試圖穿透曆史的迷霧,去探究在國傢危亡、山河破碎之際,那些忠誠、智慧與勇氣是如何在嚴酷的現實中淬煉成型的。全書以史料為基石,輔以細膩的場景還原,力求展現那個時代政治、軍事、文化和民間社會的全貌。 第一部:北方的陷落與帝國的沉淪 (約公元1120-1127年)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北宋政權由盛轉衰的內在結構性矛盾。我們不再將“衰亡”簡單歸咎於某幾個昏君或奸臣,而是細緻考察瞭宋代“重文抑武”國策對軍事體係造成的係統性腐蝕。 冗兵與積貧的悖論: 詳細闡述瞭宋朝龐大的常備軍規模如何成為國傢財政無法承受的重擔,以及武備的日常鬆弛狀態。通過分析宋遼、宋夏邊境的長期對峙格局,揭示瞭朝廷在和平錶象下對真正戰爭準備的懈怠。 朝堂的派係傾軋與輿論導嚮: 重點分析瞭宋徽宗朝後期,以蔡京、童貫為代錶的“新黨”與“舊黨”之間的權力爭奪,以及這種傾軋如何阻礙瞭任何有效的改革呼聲。尤其關注“文人誤國”現象,探討瞭缺乏實際軍事經驗的士大夫階層在決策層中的主導地位,如何看待並輕視北方的威脅。 女真崛起與“海上之盟”的短視: 細緻描繪瞭完顔阿骨打領導下的女真部落如何迅速整閤力量,從一個邊陲弱族蛻變為強大的軍事機器。在此背景下,宋徽宗與宋欽宗在外交上的反復與短視,特彆是與金國簽訂的“海上之盟”,如何將北宋置於一個極其危險的戰略境地。 靖康之役的最後時刻: 這一章節是全書最為沉重的部分。通過還原東京城內的恐慌、軍民的無助以及朝廷最後的絕望掙紮,描摹瞭金兵圍城、城破後皇室被擄的慘烈圖景。我們力圖展現的是一個龐大帝國在麵對迅猛的草原鐵騎時,其內部機製如何迅速崩潰的過程。 第二部:流亡與重建:南方的掙紮與希望 (約公元1127-1140年) 金兵南下,宋室半壁江山淪喪,幸存的宗室在南方建立瞭新的政權。這一部分聚焦於南宋初年政權的艱難“再齣發”。 趙構的遷徙與朝廷的重塑: 探討瞭宋高宗趙構在動蕩中如何確立其統治閤法性,以及朝廷官員在“逃跑路綫”上的錶現差異。描述瞭臨安(杭州)的初建,以及南方士族如何適應和支持這個流亡政權。 “中興”的早期嘗試與軍事睏境: 詳細介紹瞭早期抗金力量的艱難局麵。包括如何整閤原北宋的殘餘部隊,以及地方豪強在權力真空中的角色。我們分析瞭早期抗金名將們所麵臨的物資匱乏、朝廷不信任和戰略方嚮不明朗的多重睏境。 主戰派與主和派的第一次激烈交鋒: 揭示瞭南宋初期,朝廷內部在麵對金國持續的軍事壓力時,和平主義傾嚮的滋長原因。分析瞭以主和派為代錶的保守勢力,其立足點是如何從“國力衰微”的現實判斷齣發,並如何利用朝堂的政治手腕來製約和打擊主戰力量。這部分將側重於政治博弈的描寫,而非單純的戰場廝殺。 中原淪陷區的民間韌性: 插入瞭對淪陷區百姓和底層士人的描寫。在金人統治下,部分地區民間自發組織的抵抗活動,以及文人墨客在異族統治下,如何通過文化傳承來維持民族精神的薪火不滅。 第三部:軍事思想的嬗變與邊境的對峙 (約公元1140-1160年代) 隨著戰局的膠著,宋朝軍事思想開始齣現深刻的反思和調整。 防禦體係的構建與邊疆經營: 重點研究瞭南宋在淮河一綫建立的堅固防禦體係,包括城防的加固、烽火颱網絡的重建以及水軍力量的提升。探討瞭宋朝如何利用其優勢(如經濟和工程技術)來彌補騎兵的不足。 議和的代價與邊境的穩定: 詳細分析瞭宋金之間幾次重要議和的幕後談判和長期影響。探討瞭以“歲幣”換取的和平是否具有可持續性,以及這種和平對南宋社會心理和軍事建設産生的雙重作用——既提供瞭發展時機,又滋生瞭麻痹大意。 文官集團對軍事的製約與影響: 深入剖析瞭南宋文官政治對軍事統帥的日常乾預,這種乾預在穩定朝政的同時,也對前綫將領的戰略執行力造成瞭極大的限製。通過對幾位重要將領(非特指某一位)與朝廷互動的記載,展現瞭那個時代將帥麵臨的政治壓力。 結語:曆史的迴響 本書最終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曆史觀察視角。它關注的是在那個極端考驗民族精神的時代,社會結構、政治哲學、軍事策略和個體道德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瞭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它探討的,是關於忠誠、智慧、妥協與堅持的復雜人性,以及一個文明在存亡關頭所展現齣的韌性與代價。讀者將看到,曆史並非由單一的英雄書寫,而是由無數在時代的洪流中掙紮、選擇的個體共同匯聚而成。 本書特色: 史料紮實: 廣泛參考《宋史》、《續資治通鑒長編》以及近年來的考古與碑刻發現。 敘事宏大與微觀並重: 既有對朝廷戰略層麵的分析,也有對普通士兵、地方官員在戰亂中的命運描摹。 側重製度分析: 深入探討宋代藩鎮、軍製、財政製度對戰局的長期影響。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實用曆史叢書》齣版緣起
□寫在前麵的故事:北宋的三個皇帝∕史式

第一章 奮起從軍:使命的召喚
崛起於草根
宗澤是他的貴人

第二章 靖康國難:趙佶的罪孽
重用「六賊」,腐敗橫行
聯金滅遼,引狼入室
李綱臨危受命
亡國之君是怎樣煉成的
「靖康之恥」的大悲劇

第三章 泥馬渡江:新帝的假麵
宗澤救瞭趙構一命
「泥馬渡康王」的神話
嶽飛被罷黜
陳東之死
宗澤的遺恨
賣國之君的本質

第四章 苗劉兵變:不抵抗的惡果
揚州之敗
苗劉兵變
皇帝的賣國鐵證
海上逃生記

第五章 收復建康:新軍立瞭大功
宜興練兵
收復建康,一戰成功
寜可抗旨也不屠城
第一次北伐
第二次北伐
元帥軼事

第六章 君臣鬥法:不妥協的抗戰派
大漢奸養成記
全民抗戰的浪潮

第七章 北伐難成:皇帝在挖牆角
趙構替兀朮解圍
嶽飛孤軍奮戰

第八章 英雄末路:死在自己人的屠刀下
三大將被奪權
陰謀在醞釀中
嶽飛入獄
英雄之死

第九章 誰是主凶:秦檜有點冤
「莫須有」三字獄
主凶是誰

第十章 韆鞦功過:走上民族神壇
他為嶽飛平反
采石大捷
明主後繼無人
曆代封贈
臉譜下的真實
《說嶽全傳》中的嶽飛形象
為嶽飛第二次平反
真實的嶽飛

□後記:為什麼說中國不可無嶽飛?
□跋∕嶽朝軍

圖書序言

  史式教授的新著《中國不可無嶽飛》一書已經脫稿,即將問世。我有幸對原稿先睹為快。作為嶽氏宗親,對於這位七十年來一直關注宋代史事、嶽飛史事的高齡史學傢,樂意作一番必要的介紹,以供閱讀此書的廣大讀者參考。

  據我所知,在史式教授的少年時期,抗日戰爭爆發,他棄學而參加抗戰,從此失學,以後全靠長期堅持業餘自學,終於成為一位海內外知名的曆史學傢,以倡議海峽兩岸史學傢閤撰一部中華民族的新史書與重寫中華古史而聞名。他之所以選擇自學曆史,也與嶽飛史事有關。當抗日戰爭爆發之時,全國各地到處都貼著嶽飛所寫的「還我河山」四字的標語。「怒發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的〈滿江紅〉歌聲響徹雲霄。他當時覺得震驚,想不到八百年前嶽飛抗金的史事對後世竟會産生這麼大的影響,能夠如此鼓舞士氣,能夠如此振奮人心。「丹心一片棲霞月,猶照中原萬裏山」,嶽飛短促而悲壯的一生事蹟,作為中國人,可以說是傢喻戶曉,無人不知。不管什麼時代,隻要國傢有難,敵騎踏進中原的時候,大傢就會想起嶽飛來。嶽飛盡忠報國、還我河山的精神早已超越時空,成為中華民族永不泯滅的民族精神,流傳韆鞦萬世。他從探討嶽飛的史事開始,從此走上瞭自學宋史、自學曆史的道路。

  史式教授雖然不是我們的嶽氏宗親,但是嶽氏宗親中很多人都知道他,都認識他,都敬佩他。因為七十年來,他再三呼籲,公開提齣,要為嶽飛作徹底平反(第一次平反是平「謀反」之反,徹底平反是平「愚忠」之反),要為謀害嶽飛的主犯趙構增鑄一尊跪像,永遠跪在嶽墓之前,成韆鞦正義之創舉,立價值重估之豐碑。他的這些想法,這些說法,得到不少嶽氏宗親的共鳴。史式教授認為:嶽飛並未謀反,他的這件「謀反」冤案,在他被害的二十年之後,已由宋孝宗趙□為他平反瞭,史書中已經記載得明明白白,不必多說,這是「第一次平反」。但是後來又産生瞭嶽飛對皇帝(趙構)盡愚忠的說法。因為在後人為紀念嶽飛所寫的文章中,在民間文藝活動中──主要是說書與演戲──都不乏誤解嶽飛之處,那就是說嶽飛有「愚忠」的言行。一般情況下,這屬於誤解,並無惡意。但在明、清兩代,卻有專製王朝禦用文人插手的痕跡,那就不止是誤解,而有醜化嶽飛之嫌,需要據理反駁,這就是要為嶽飛的「愚忠」平反,也就是「徹底平反」瞭。史式教授在《石達開新論》一書中曾經說過這樣的話:

  破韆鞦疑案,雪百代沉冤,讓曆史恢復本來麵目,提供今人與後人藉鑒,這是曆史學傢無可推卸的神聖職責。
  
  他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七十年來,他四次公開提齣倡議,要為嶽飛徹底平反,要在嶽墓前增鑄主犯趙構的跪像。第一次提議是上個世紀的一九四二年,地點是在廣西桂林。這已經是七、八十年前的舊事,知道的人已經不多瞭。倡議發在桂林《力報》上,那時候他是《力報》記者,編輯是聶紺弩先生。當時正處在對日抗戰時期,大後方人人痛恨日本侵略者,人人崇敬民族英雄嶽飛,這種倡議,自然會得到人們的贊同,沒有什麼爭議。可是嶽墓在杭州,嶽廟在湯陰,全在淪陷區,跪像鑄在哪裏呢?倡議落不瞭實,隻能是紙上談兵。

  第二次提議的時間是一九八八年五月二十四日,地點是在北京,倡議發在民革中央《團結報》第三版上。該報社長王奇先生是史教授的老友,對此事很感興趣,親自動手對此文作瞭修改,並且組織瞭一次書麵討論。多數讀者衷心贊成這一倡議,但有少數人主張對曆史上的皇帝應該留點麵子。

  第三次提議的時間是二○○○年二月,史式教授在北京《今日中國》雜誌二月號「史式談史」的專欄文章中,再提這一倡議,在文中特彆說明,「為嶽飛平反」不是平「謀反」之反,而是平「愚忠」之反(也就是「徹底平反」),並且舉齣中外曆史上許多懲治帝王的事例,外國有把國王直接送上斷頭颱的,我們不過是為賣國的皇帝鑄一尊跪像,僅僅是口誅筆伐的性質,有何不可!此文發錶之後,得到不少海內外嶽氏宗親的迴應,接到他們的電話和來信,史教授和其中的有些人還因此建立瞭友誼。

  第四次提議的時間是二○○四年四月,重慶齣版社齣版瞭一套「史式談史」叢書,其中有一本《古來冤案知多少》,就以嶽飛的冤案為例,詳細論述為什麼在一人專製的皇帝製度之下,冤案特彆多的根本原因,書中再一次提齣為嶽飛徹底平反與竪一尊趙構跪像的倡議。不久之前,他的重要著作《我是宋朝人》一書由大陸的陝西師大齣版社與颱灣的遠流齣版公司先後齣版,又一次把嶽飛的冤案作為全書的重點篇章來論述,引人注目。

  齣版這部《中國不可無嶽飛》一書是史式教授此生的一大夙願。他因為終身自學,養成勤奮的習慣,今年雖已八十九歲,望九高齡,但是視力、聽力、記憶力、工作效率與自己的中年時期相比,未見有明顯減退,至今成果纍纍,每年都有新書齣版,每月都有論文發錶。此書的齣版,讓我們能夠撥開曆史的迷霧,從此看清嶽飛冤案的曆史真相。他從老一輩史學傢羅爾綱先生那裏所學到的考證本領令人佩服,可以說,經過他的考證,能使已經死去韆百年的古人在我們麵前復活。在他客廳裏掛有一幅立軸,是他的一位老友、現代書法傢鬍寄樵先生所寫的他自己的一首小詩,詩曰:

  古人不知今人事,
  今人能識古人心;
  史事斑斑皆可考,
  從中應可見真情。

  從這首小詩,就可以看齣他考證史事的功力,與自己從事史學研究的信心。

  在《中國不可無嶽飛》一書中,作者一共提齣瞭三個重要的新論點,值得我們加以重視:

  一、研究嶽飛冤案,探討宋代史事,揭開曆史真相,其目的絕不限於隻弄清嶽飛這位曆史人物的曆史,隻查明宋代抗金這段史事的真相。我們更想通過這一段真實的曆史,探索嶽飛抗敵衛國、還我河山的精神從何而來。他的這種精神也正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辛亥革命時期,留日的湖北籍學生稱嶽飛為中國五韆年曆史上第一民族英雄;孫中山先生認為嶽飛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代錶,也就是民族魂。大傢認為嶽飛的貢獻絕不隻在抗金。到瞭「七七事變」,日寇入侵,中國人在大街上到處寫滿瞭「還我河山」的標語,〈滿江紅〉的歌聲響徹雲霄,我們同時高唱「怒發衝冠」、「大刀嚮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我們這時抗爭的對象,早已不是曆史上的金人,而是殺人放火的日本鬼子瞭。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候,滇緬遠徵軍的孫立人將軍就把軍歌改為「壯誌飢餐倭寇肉,笑談渴飲鬼子血」,這時嶽飛的奮鬥精神已經與時俱進,和全世界人民反對侵略保衛和平的精神融為一體瞭。

  二、作者鄭重提齣,宋王朝連頭帶尾三百二十年是一個整體,按照當時的皇帝製度,不應該有北宋、南宋之分。西漢亡於王莽,中間隔瞭一個新朝,纔由宗室劉秀建立瞭東漢。西晉亡於匈奴,宗室司馬睿纔在建康建立東晉。趙構建立一個臨時政權班子領導抗金工作是可以的,隻能自稱監國,但他自立為帝是非法的。因為當時北宋並未亡國,皇帝趙桓還在。連太學生陳東都能公開指齣這一點,難道曆代史學傢卻不講原則,都被趙構牽著鼻子走。據作者當麵告訴我,這種曆史記載的錯誤是確鑿無疑的,由此引發的「正史不正,實錄不實」的問題還很多,他以後要寫專文或專書加以論述。

  三、他還提齣,研究嶽飛史事的當代價值,比單純紀念嶽飛更有意義。他在自己的許多著作中都指齣過:

  研究曆史不是為瞭替古人擔憂,也不隻為發思古之幽情,研究曆史不是為瞭古人,而是為瞭今人,更是為瞭後人,是為瞭嚮今人與後人提供藉鑒,讓大傢走上正確的道路。

  他認為嶽飛作為齣身農民的子弟兵,為瞭保護老百姓的安全,為瞭保護父老鄉親的和平生活,終身為反抗侵略保衛和平而奮鬥,結果受到漢奸賣國賊的陷害,付齣瞭生命的代價。他所誓死保衛的,正是每個民族每個國傢正當生存的權利,止戈為武,以正義的抵抗反擊侵略勢力,符閤今天的世界大勢,以和平與發展為主流。嶽飛的奮鬥精神不僅在過去鼓舞著我們奮勇前進,在今天,在今後的韆百年間依然具有這種鼓舞作用。

  史式教授一生勤奮,隻知道埋頭做學問,不僅自己淡泊名利,而且對追名逐利的不良社會風氣極為反感。在研究工作中則堅持真理,寸步不讓,雖得罪人也在所不惜。在當今社會裏,像他這樣耿直倔強的人是不多見的。

嶽飛第二十八世嫡孫    
嶽飛文化交流協會會長 嶽朝軍
二○一○年三月一日

前言

【寫在前麵的故事】北宋的三個皇帝

  時勢造英雄。
 
  任何重要的曆史人物,都不是天生的,都是由特定的時代背景、特定的生存環境所鍛煉齣來的,離開瞭這種背景與環境,他會一事無成。嶽飛是人不是神,他的成就,他的事功,隻能說是一次又一次大浪淘沙的産物,是淘盡泥沙始見金。真實的嶽飛不過是當時中原的一個普通青年農民,這「還我河山」的重責大任本來是應該由一些帝王將相來承擔的,怎麼會一下子就落到他的頭上來?我們不能不問一聲,是誰掀起瞭這一波又一波的大浪?說到這裏,我們就不能不提起宋代的三個皇帝,他們是: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宋徽宗趙佶。

  趙匡胤比嶽飛大一百七十六歲,趙光義比嶽飛大一百六十四歲,他們根本不是一個時代的人;趙佶比嶽飛大二十一歲,他們雖有一段時間同時在世,但是兩人素不相識,絕無瓜葛。那這三個人與嶽飛之間會有什麼關係?把話說得簡單一點,前人可以影響後人,後人不能影響前人,是這三個人一生所掀起的風浪影響瞭嶽飛,並最終把嶽飛推上瞭曆史的大舞颱。

  在講述這三個皇帝的主要事蹟之前,我先得說明一下,嶽飛為之奮鬥終生的大事業「還我河山」,指的究竟是哪一塊地方?這塊地方原來是指燕雲十六州(包括今天河北、山西兩省的北部地方),是在五代時期由大漢奸兒皇帝石敬瑭割給遼國的。在五代那種亂世,什麼烏七八糟的人都能掌權,他們掌瞭權,什麼狗屁倒竈的事都做得齣來。五代一共五十三年,就換瞭五個朝代,十幾個皇帝,因為戰亂頻繁,其中的八個皇帝都是死於非命。換皇帝像玩走馬燈,誰打瞭勝仗,占瞭京城,誰就能做皇帝。因此皇帝之中,居然齣現瞭來曆不明的人物,像石敬瑭就是一個。編纂五代史的學者遇到這種人物,也算倒瞭楣,因為他的來曆不明,一點資料也沒有,難以下筆。他是什麼民族,不知道;他祖先姓什麼,不知道;他自己怎麼會姓石,不知道;他是從哪裏來的,不知道;反正他是跟著一群沙陀人(突厥彆種)從境外來到中國當雇傭軍的,後來就被稱為沙陀人。在中原的軍閥混戰中,他得到瞭一塊地盤,為瞭希望北方的遼國支持他當中原的皇帝,他居然主動提齣要把邊疆重地燕雲十六州割給遼國。不懂得把國土割讓給外國會給後代帶來多麼嚴重的損害;好像也不懂什麼叫做羞恥,為瞭討好遼國,他居然把比自己小九歲的遼國皇帝耶律德光稱為父親,自稱兒皇帝。由於他賣國賣得太露骨瞭,引起廣大軍民的反對,大傢不買他的賬,不肯聽他指揮;遼國派來的使臣見他這也辦不到,那也辦不到,常常發火,把他大罵一頓。他是耗子鑽風箱,兩頭受氣,這個「兒皇帝」當得十分窩囊,心情抑鬱,不久就病死瞭。他是活得糊塗,做事糊塗,死也糊塗。可這一件割地的荒唐事,卻給後人帶來說不盡的麻煩,貽害中國四百年之久(直到四百年後,中國纔收迴這塊地方)。

  石敬瑭為把燕雲十六州割給外國,背上瞭韆鞦萬代的罵名。從那以後,中國的有誌之士無不把收復燕雲作為自己的夙願。五代最後一個皇帝周世宗柴榮,青年有為,他登上帝位以後,撥亂反正,停止內戰,決心先集中兵力收復失地。西元九五九年夏天,他齣師北伐,一舉奪迴關南故土,得到全國廣大軍民的衷心擁護。可惜他在行軍作戰時感染時疫,英年早逝,這個收復失地的重責大任就落到瞭北宋的開國之君趙匡胤的頭上。趙匡胤做事十分穩重,他雖有收復失地的決心,但是在沒有必勝的把握之前,並不輕易對遼國用兵。因為他很清楚,自己的首都東京(今開封)位於黃河南岸,由此往北直到邊境,都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戰爭一旦爆發,遼國的騎兵可以迅速衝到黃河北岸,直逼東京。東京在當時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城市(除瞭老百姓有二十多萬戶之外,還有二、三十萬禁軍也就是中央軍駐紮在那裏),一旦有失,全國震動。後來靖康之變、金兵南下的大悲劇,好像已在他的預料之中。為瞭扭轉這種被動的局勢,他認為最根本的辦法是遷都,把首都遷到襟山帶河的洛陽去。遷都一事完成,他就不怕用兵瞭。而要收復失地,除瞭動武之外,也可以採用「贖買」的辦法,就是在國傢正常收支之外,積纍一大批銀絹嚮遼國買迴燕雲失地。這樣雖然用掉瞭一大筆錢,卻讓廣大軍民少流許多血。在當時世界各國都隻知道用戰爭來解決領土爭端的時候,趙匡胤卻能想到以經濟手段來代替戰爭,這也不失為一種很明智的好辦法。

  到瞭九七六年,趙匡胤在位已有十五、六年之久,為收復失地所做的各種準備工作已大緻就緒。開國之初,他們在經濟上本來十分拮據,趙匡胤帶領全國官員厲行節約,起初力爭收支相抵,後來每年都有節餘,於是設立封樁庫,儲存準備嚮遼國贖迴燕雲失地的一大批銀絹,以待機會。五代時期,各軍閥為爭地盤,大量養兵,造成兵多民少,生産萎縮,經濟近於崩潰。趙匡胤統一全國後,陸續裁兵,國傢隻留正規軍二、三十萬人,加強訓練,為禦外侮。至於遷都一事,先不明言,隻以祭祖為名(趙傢祖墳都在洛陽),攜帶文武官員前往洛陽考察,觀察大傢的反應。如果遷都一事順利完成,宋、遼兩國發生戰爭的機會就減少瞭;如果與遼國談判贖迴燕雲失地一事有瞭可能,發生戰爭的機會就更少瞭。也就是說,如果這幾件事能夠陸續實現,大環境安定瞭,嶽飛就會在他的故鄉當個豐衣足食的農民,過他安定的農傢生活,中國曆史上也就不會産生一位為瞭「還我河山」而奮鬥終生的民族英雄嶽飛瞭。
可是,就在九七六年的初鼕,宋廷即將遷都的關鍵時刻,突然發生瞭趙匡胤被人謀殺的驚天大案。從此,宋廷不再遷都,直至百餘年後的靖康之變,金兵南下,大燒大殺,北宋覆亡。當時的狂風巨浪也終於把青年農民嶽飛推嚮瞭一個嶄新的人生舞颱,讓他建功立業,讓他萬古流芳。

  趙匡胤之死

  九七六年初鼕,已經是北風凜冽,大雪紛飛。在趙匡胤去世的那天,《宋史》中隻作瞭一條最為簡單的記載:「癸醜(指日期)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在這之前,沒有皇帝患病以及如何醫治的任何記錄,在這之後,也沒有說明帝位繼承的任何問題。一個年方五十歲的大活人,怎麼說死就死!彆說是堂堂的開國之君,就是民間的傢譜,記事也不能如此簡單。現代人都知道,對於總統、總理之類的重要人物,生瞭病都會報導。如果沒有患病的報導,突然死瞭,那就是死得不正常,有在政變中被殺的可能。《宋史》中對趙匡胤的「駕崩」說得如此簡單,那就說明其中必然有大問題。

  那天晚上,東京皇城裏皇宮的寢殿靜悄悄,值班的太監、宮女既不敢走遠,又不敢靠近。這是為什麼?因為當晚官傢(在宋王朝,所有的臣民對皇帝都稱官傢,這裏所說的官傢是指趙匡胤)獨宿於寢殿,並且把其弟晉王(指趙光義)召進宮來,商量國傢大事。兩個人一邊談話,一邊喝點小酒。他們為瞭怕外人偷聽談話的內容,就把太監、宮女一律趕到殿下去。到瞭殿下,隻能通過門窗遙望殿裏的動靜,至於殿裏人所說的話,就一概聽不清瞭。殿裏的兄弟二人先是低聲密談,後來聲音越來越大,好像發生瞭爭執,又見晉王來迴走動,或坐或起。然後忽聽得官傢大叫一聲,好像在說:「你好自為之,你好自為之……」其聲淒厲,又聽到玉斧(一種文具)落地的聲音,從此寂靜無聲。隔瞭一陣,突然聽到殿裏人聲嘈雜,大傢七嘴八舌,有人說:「官傢歸天瞭!」大傢亂成一團,那些守在殿外的太監、宮女都覺得大惑不解,一直沒有聽說官傢有什麼不舒服,怎麼轉眼之間,說歸天就歸天瞭。

  說到這裏,你也許會問:一韆多年前,皇宮裏深夜發生的事,連當時的太監宮女都鬧不清楚,你是怎麼知道的?

  不錯,這個問題該問。我如果遇到這樣的事,也會問個明白。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上麵所說的情況全部來自可靠的史料,而不是我憑空編造齣來的。如果像寫小說那樣,可以編造一些情節,那我一定會編得更為驚心動魄,麯摺離奇,來吸引大傢的眼球,而不會寫得那麼枯燥,那麼糊裏糊塗,不僅是當時的太監宮女想來想去想不明白,連今天的讀者也會想來想去想不明白。

  剛纔我上麵所記述的,是當夜太監宮女們在殿外的所見所聞。至於殿裏發生的事情呢,讓我再引另外一份史料,繼續記述下去。

  當時殿裏人聲嘈雜,議論紛紛,宋皇後最先來到,她大聲急叫大太監王繼恩去喊德芳(趙匡胤的小兒子)。王繼恩走後,她就在寢殿中坐等。不久,王繼恩迴來瞭,她忙問:「德芳來瞭沒有?」王繼恩還未來得及答話,她一眼就看到瞭王繼恩身後的晉王(趙匡胤之弟趙光義),不禁大吃一驚,心裏明白自己已經落進瞭趙光義布置好的圈套,隻好立刻改口,稱趙光義為「官傢」,並且說:「我們母子的性命都交給你瞭。」趙光義這時已經毫不掩飾,滿口答應:「可以共保富貴,請你不必擔心。」──當時大太監王繼恩敢於公開違抗宋皇後的意旨,不喊趙德芳而喊趙光義,說明他已被收買,成為趙光義的死黨。

  這一段記載齣自什麼史料,我可以明白地告訴你,是齣自司馬光的著作《涑水紀聞》。司馬光是一位以耿直聞名的大史學傢,他說名道姓的記載,必有根據,不會亂造謠言。至於前一段記載(就是當夜太監與宮女的所見所聞)又是從哪裏來的呢?那是齣自《續湘山野錄》等書,來源不止一處,但是所說的內容大緻相同。這更說明確實有這麼迴事,如果是編造的,不同的來源就會有不同的說法,怎麼會一緻呢?

  對於殺害趙匡胤的凶手、犯罪嫌疑人,我們既然已經點瞭趙光義的名,那就不得不對趙傢的傢世作一番簡單的介紹。

  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也是一個軍人,後周時代,父子同在軍中任職。他有五個兒子,叫做匡濟、匡胤、匡義、匡美、匡贊,頭尾兩個早死,中間三個養大成人。為什麼後來這幾個人的名字全不相同,這是因為皇帝的名字需要避諱所造成的麻煩。趙匡胤當瞭皇帝以後,「匡」字不能用瞭,匡義就隻好改為光義,匡美就隻好改為光美。十六年之後,趙光義又當瞭皇帝,光美隻好又改名字,改為廷美。

  趙光義比趙匡胤小十二歲,從小就聰明伶俐,頗有心機,很得父兄的歡心。趙匡胤辦事精明能乾,處理問題也有決斷,卻看不透這個親弟弟內心的凶險,最後纔遭到他的暗算。趙匡胤做瞭皇帝以後,不斷提拔趙光義,一直把他提到開封府尹(首都市長)。在趙匡胤日夜為國傢大事操心的時候,趙光義也在日夜操心,他操心的是如何在開封府培植個人的勢力,準備在必要的時候奪取帝位。九七六年,趙匡胤帶領文武百官西去洛陽,考查山川形勢,準備遷都。一旦遷都成功,趙光義在開封府所培植的個人勢力就會付之東流。他不能等待趙匡胤自然死亡,因為當時趙匡胤已經有瞭兩個兒子(德昭和德芳),且都已成年,趙匡胤如果自然死亡,帝位就沒有他的份。所以從洛陽迴到開封不久,他就決心冒險對趙匡胤下手。恰好這一天趙匡胤邀他進宮商量國事(很可能就是商量遷都的事),兩人發生爭執(這就是太監、宮女們從殿外嚮內看到的一切)。在爭執之前,趙光義早已在趙匡胤的酒杯中下瞭毒藥,後來藥性開始發作,趙匡胤雖然有所察覺,但已頭重腳輕,支持不住,這就是他以極其淒厲的聲音高喊「你好自為之」的原因。後來,巡夜的太監發現趙匡胤已在抽搐,而且神誌不清,不由發齣驚呼,趙光義則乘亂離開,迴傢等待消息。太監與宮女們在殿外傾聽時,聽得不很清楚。趙匡胤那一聲淒厲的慘叫,有人認為說的是「你好自為之」,有人認為說的是:「你做的好事!」從當年十月十九日的上半夜,一直忙到二十日的中午,趙光義安排他多年收買的死黨共同行動,控製瞭宋皇後、趙德昭、趙德芳等人,接收瞭皇宮和一些重要機構,他自己就在趙匡胤的棺材前麵即帝位,緊鑼密鼓地完成瞭一次宮廷政變。群臣都是外人,而且事起倉促,大傢無法阻擋這一幕大悲劇的産生。一時之間,生殺大權都控製在趙光義一人之手。大傢雖然明白趙匡胤是被謀殺的,但是誰去報案?凶手就是當今皇帝,你報瞭案,誰敢幫你立案?不過許多人還是有是非心,對於成天為國事操勞、平時待人寬厚的趙匡胤慘遭暗算,都會産生同情,都想知道事實真相,所以「燭影斧聲」萬口流傳。趙光義心裏有鬼,也不敢過於追查,隻假裝不知道。當時有不少高官、知識分子,也參與瞭這種流言的傳播,當中有些人就是宋王朝的開國元勛,他們也是著書修史的內行,會把從民間精心搜集到的(包括從皇宮內部太監宮女口中搜集到的)寶貴資料加以梳理,去僞存真,去蕪存精,寫進一些野史筆記中去,作為上乘史料保存下來。這些記載有用嗎?有用。在趙光義做皇帝的二十一年中,這個驚天大案雖然還沒有被公開揭穿,但是在萬韆臣民中一直流傳著對他不利的說法,這造成許多人仇視他,許多人鄙視他,使他心神不定,寢食難安。他想推行的許多政令都推不動,特彆是兩次伐遼,兩次都是大敗。在敗逃的過程中,沒有人願意拚命保護他,以緻他的屁股上被遼兵射中兩箭。箭瘡年年都要發作,一直醫不好(沒有人願意真心為他效勞)。他最後還是死於箭瘡的大發作,在病榻上輾轉呻吟而亡。在他死後,這些說法並未中斷。到瞭金兵南下,二帝被擄,中原廣大的老百姓受盡瞭金兵的蹂躪,這時佛教的因果報應之說盛行,大傢就把這場民族的大悲劇歸罪於趙光義,說是因為他乾盡瞭壞事纔召來的報應。到瞭宋孝宗趙□在位的時代,曾經支持大史學傢李燾在《續資治通鑒長編》一書中揭開趙匡胤被謀殺這一大案的真相。趙□是趙匡胤小兒子趙德芳的後代,他祖先兩輩人都遭到趙光義的毒手,他想揭破此案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當時內外都有壓力,內有趙構的壓製(趙構是趙光義的子孫),外受金國的威脅(在這個大敵當前的時候,不能暴露宋王朝皇室中這麼大的內部矛盾),他隻能半公開地揭露,把一些在民間流傳已久的說法和材料記載在史書上,留下證據,留下綫索,以便讓後人在適當的時候再完全揭開此案。李燾對這件事做得恰到好處。他所採用的那些說法、那些記載,就是從一百多年前流傳下來的。到瞭韆年以後的今天,我們要來徹底揭開這件驚天大案,還得採用這些史料,這些記載。

  趙光義的倒行逆施

  趙匡胤被他的親弟弟趙光義所謀殺,這當然是一件大事。不過在專製王朝時代,由於皇帝這個寶座的誘惑力太大瞭,為瞭爭奪帝位,父子兄弟之間互相殘殺的事屢見不鮮,幾乎各個朝代都有。如果被殺的皇帝是個安享富貴無所作為的人物,對整個國傢的影響並不大,皇室換瞭一個人來做皇帝,老百姓士農工商,各安生業,大傢照樣勞動,照樣吃飯,照樣過日子。但是趙光義所謀殺的,恰恰是個很有作為的開國之君,有他自己建國的百年大計,他被殺瞭,許多計劃都中斷瞭。也就是說:在這件事中,皇帝一變,政策全變,連國傢發展的方嚮也變瞭。是變好瞭還是變壞瞭?可以肯定地說,是變壞瞭。後人常常說宋王朝是個積貧積弱的國傢,總的說來,這話不錯。但是分開來說,宋代的積貧積弱始於趙光義時代,與趙匡胤無關。趙匡胤在位十六年,年年都有節餘,經濟情況越來越好,我們沒有理由說他「積貧」;趙匡胤在位時隻進行過幾次削平國內割據勢力的戰爭,每次都打勝仗,對於遼國,他根本沒有打過仗,我們也就沒有理由說他「積弱」。趙光義一上颱,作風為之一變,大講排場,大肆揮霍,大養冗官冗兵,年年入不敷齣,從此走上「積貧」的道路。他又為瞭提高自己的威信,冒充內行,動兵伐遼,兩次齣兵,兩次慘敗,自己負傷,落荒而逃,又因而嚇破瞭膽,對於敵國外患,甘心忍讓,隻圖苟安,從此走上瞭「積弱」的道路。張其凡《宋太宗》一書中說得好:「宋太宗(趙光義)時期,既是中唐以來亂世的結束期,又是宋代積貧積弱的開始期。」結束中唐以來的亂世,建立起一個嶄新的宋王朝,是柴榮、趙匡胤等人所做的事,趙光義殺兄奪位,隻是坐享其成;但是把一個立國不久朝氣勃勃的宋王朝摺騰成一個一蹶不振死氣沉沉的積貧積弱的國傢,卻是趙光義一手一腳乾齣來的。

  趙光義在殺兄奪位之後,發現反對他的人不少,暗潮起伏,險象環生,不由心驚肉跳,坐立不安。他一不做,二不休,為瞭保住帝位,不擇手段做齣瞭許多傷天害理的事。他自己心裏明白,當時還有三個人可以作為帝位的閤法繼承人。那就是趙匡胤的兩個兒子趙德昭、趙德芳和一個弟弟趙廷美。必須把他們一一除掉,以絕後患。於是,纔二十多歲的德昭、德芳相繼暴死。廷美則被誣「謀反」,貶到房州,在受到不斷的迫害之後驚悸成疾,以三十八歲的壯年死於該地。趙光義先後殺害這三個人,是不打自招,足以說明他的確是謀殺趙匡胤的凶手。

  趙光義在當開封府尹的時候,就常常以毒酒殺人;奪得帝位以後,這一類的事發生得更多。被他毒死的人,頗有一些名人,例如後蜀國主孟昶、南唐後主李煜、吳越國王錢俶等。他的傢裏也就成為一個毒酒世傢。後來這個毒酒世傢內部竟然也齣瞭一件毒酒大案。趙光義的大兒子元佐,為人比較正直,他在知道德昭、德芳被害之後,十分痛心,堅決反對父親迫害小叔叔廷美。趙光義告訴他除掉這幾個人是為瞭幫他掃清做皇帝的障礙,他激烈反對,與趙光義爭執不已。當得知廷美又被迫害至死時,他憤怒到瞭極點,與趙光義發生激烈衝突。後來趙光義對外說是他已發瘋,成為廢人。真相究竟如何,誰也不知道。他的二兒子元僖,是個風花雪月的公子哥兒,因為對他順從,而為他所喜愛,卻因為爭風吃醋的事,被兒媳用毒酒毒死。這事傳開之後,老百姓無不拍手稱快。趙光義一輩子用毒酒害死瞭無數的人,結果自己傢裏齣瞭報應。

  趙光義從不放過藉故殺人的機會。在誣稱趙廷美「謀反」的時候,就株連一大批和廷美相識,而不願意附從自己的官員,殺頭的殺頭,充軍的充軍。他也知道光靠殺人,不足以維持統治。他自己的資曆很淺,在他奪位的時候,趙弘殷、趙匡胤的許多老同事,宋王朝的不少開國元勛都還在世,這些人他殺不瞭;許多大官子弟,他也殺不瞭。所以隻好兼用另一套手段進行拉攏,讓大傢升官發財,盡量擴大編製,容納大官子弟;盡量提高待遇,讓官員養尊處優。這實際上是對全國官員普遍行賄,讓大傢都得瞭好處,就不會反對他瞭。但是已經錄用瞭的人員,日後就推不齣去;已經提高瞭的待遇,日後就降不下來。設官任職不是為瞭工作需要,而是為瞭拉關係,賣人情。這樣組建起來的班子,必然是腐敗無能,效率低下,與趙匡胤時代勵精圖治的班子大不相同。當時科舉取士,由皇帝擔任形式上的主考官,所以考取瞭的人可以稱為天子門生。趙匡胤在位十六年,隻取瞭進士一百多人,趙光義為瞭培養自己的心腹,盡量多取進士,在位二十一年,就取瞭進士一韆多人。不斷擴大官僚班子,提高待遇,多給賞賜,慷國傢之慨,普遍賣人情,使得國傢財政支齣猛增,年年入不敷齣。大量養活冗官,背上一個大包袱,是國傢從此「積貧」的一個重要原因。後代要想改革,睏難重重,範仲淹的「慶曆變法」之所以失敗,就因為在削減皇親國戚的優惠待遇,與大量裁撤冗官這兩件事上遇到阻力,過不瞭關。王安石變法雖然得到皇帝的全力支持,仍然難以過關,最後半途而廢。

  趙光義時代,又是宋王朝「積弱」的開始。積弱的主要原因,就是打敗仗。

  趙匡胤齣身行伍,身經百戰,在軍事上是個內行,他知道兵凶戰危,不敢輕易用兵。趙光義是在父兄的庇護之下長大,完全不懂用兵。他誤以為兵多就能打勝仗,很想動用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讓我對“嶽飛”這個名字有瞭更深的思考,也更理解為何他的故事能夠穿越韆年,依然在中國人的心中占據著如此重要的位置。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澎湃的情感,並非簡單的贊頌,而是一種對民族精神、傢國情懷的深刻挖掘。讀到那些蕩氣迴腸的戰爭場麵,仿佛自己也置身於那金戈鐵馬的年代,感受著將士們的英勇無畏和百姓們的期盼。更讓我動容的是,書中對嶽飛個人品德的描繪,他那種“精忠報國”的信念,如何在殘酷的現實麵前依然堅守,這份堅韌和執著,是對後世無數人精神上的洗禮。他不僅僅是一個軍事傢,更是一個道德的楷模,他的故事,是對我們民族品格的一種凝練和升華。在如今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重溫嶽飛的故事,就像給自己注入瞭一劑強心針,提醒著我們不要忘記來時的路,不要忘記那些支撐著我們民族精神的基石。作者的文字功底也非常紮實,將曆史事件娓娓道來,又不失感染力,讓人讀來酣暢淋灕,迴味無窮。

评分

我從這本書中獲得的,是一種來自曆史深處的啓迪。作者以一種非常細膩的筆觸,勾勒齣瞭嶽飛這位偉大的民族英雄的形象,他的忠誠、他的勇氣、他的智慧,都讓人心生敬佩。書中對於曆史事件的梳理和分析,既有宏觀的視角,也有微觀的細節,使得整個敘述既有深度又有廣度。我特彆欣賞作者對嶽飛精神內涵的挖掘,他並沒有停留在錶麵,而是深入探究瞭這種精神是如何在中國曆史的長河中孕育、發展,並對中華民族産生瞭深遠的影響。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充滿力量的,它讓我更加理解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曆經磨難而屹立不倒的內在原因。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曆史人物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民族精神的書,一本能夠喚醒我們內心深處傢國情懷的書。

评分

初次翻開這本書,就被書名所吸引,頗有深意。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陷入沉思,思考“不可無”這三個字的重量。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英雄的生平,更是在探討一種文化現象,一種民族情感的寄托。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他似乎不僅僅是在復述史實,更是在解讀曆史的脈絡,以及嶽飛精神在不同時代所衍生的意義。書中的敘述方式並不枯燥,反而充滿瞭故事性,引人入勝。我尤其欣賞作者對細節的捕捉,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片段,卻被他描繪得栩栩如生,讓曆史人物鮮活起來。通過這些細緻的描寫,我看到瞭嶽飛作為一個人,他的喜怒哀樂,他的糾結與堅持,這使得他更加真實,也更加令人敬佩。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曆史人物的價值,不僅僅在於他們做瞭什麼,更在於他們代錶瞭什麼,他們的精神內核是如何影響一代又一代人。它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民族的文化基因,也激發著我們內心深處對忠誠、勇氣和傢國的敬意。

评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敘述方式真是彆齣心裁。作者並沒有采用我們通常閱讀史書的那種平鋪直敘的寫法,而是將曆史事件與情感錶達巧妙地融閤在一起。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驚喜,也讓嶽飛的形象更加立體和鮮活。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戰爭場麵的描繪,那些畫麵感極強的文字,讓我仿佛能夠聽到戰鼓擂動,看到將士們浴血奮戰的場景。然而,這本書的魅力遠不止於此。它更深層次地探討瞭嶽飛精神的傳承,以及這種精神在當今社會的重要性。作者並沒有迴避曆史的復雜性,而是以一種開放的態度,引導讀者去思考和解讀。這本書不是簡單的英雄崇拜,而是一種對民族文化根源的追溯,一種對民族品格的深刻反思。它讓我明白瞭,為什麼嶽飛的故事能夠成為中華民族永恒的傳奇,為什麼他的名字會如此深入人心。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它以一種非常直接的方式,將嶽飛的形象刻畫得淋灕盡緻,讓讀者能夠深刻地感受到這位民族英雄的偉大之處。作者的筆觸如同刀鋒般銳利,精準地切入瞭曆史的關鍵節點,將嶽飛所處的時代背景、所麵臨的挑戰,以及他所做齣的抉擇,都展現在我們眼前。讀到那些關於忠奸鬥爭、傢國命運的章節,我感到一種強烈的代入感,仿佛親身經曆瞭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讓我對“民族精神”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嶽飛不僅僅是一個反抗外敵的戰士,他更是一個堅定的民族主義者,他所代錶的,是一種不屈不撓、矢誌不渝的民族氣節。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情感的共鳴。它像一團火焰,點燃瞭我們內心深處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