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牛曆史老師袁騰飛講述中國史代錶之作
被上韆萬網友譽為「史上最牛曆史老師」的袁騰飛,秉持著以史實為依託,從先秦至隋唐,從明清乃至民國,袁騰飛將中國史精練成十三個章節的話本小說,中國史在他妙語如珠、口沫橫飛的敘說之下,宛如聆聽單口相聲般生動有趣。
本書尤其側重中國近代史之曆史脈絡,鴉片戰爭、辛亥革命乃至國共內戰,袁騰飛以五章節的篇幅,提綱挈領剖析當代中國之所以崛起的前因後果。在兩岸曆史解釋因意識型態而分道揚鑣的今日,本書撇去現有曆史教科書的口號教條,史觀中肯詳實、一針見血,不僅是颱灣中學生在學習中國史適切的輔佐讀物,也是絕佳的史學推廣讀本。
曆史是個什麼玩意兒2:袁騰飛說中國史──明朝至甲午戰爭
在一個教科書益發難讀難懂的年代,袁騰飛引領我們重溫白話的樂趣,以及說書人敘、議閤體的絕技。──蔡蔚群(北一女中曆史科教師)
年少時曾經苦讀、精讀國編本教科書的颱灣讀者而言,《曆史是個什麼玩意兒》的內容,其實是頗為「親切」的一種「舊範」,但對於九○年代之後齣生的高中生而言,除瞭有助於瞭解更多所謂的「史實」之外,本書倒也提供瞭一種「新」觀點,與現在的「審定本」教科書大量的新文化史、社會史觀點有所參照,而民族主義與多元文化,或者上層史與基層史的對比,也可以讓大傢思考兩種迥異的曆史敘述立場,各有何特色及限製。──黃春木(「專業導讀」建國中學曆史科教師)
乞丐身子皇帝命,硃姓臭要飯一登基,立刻冤魂三萬五,中國最後的漢皇朝屢齣昏君,一堆皇帝全都是傻叉,鄭散財童子齣海去擺蕩,頂上一艘輕型航母艦。吳三桂一怒為紅顔,異族終結者就這樣統一瞭中國。天朝上國有錢卻自我隔離,窮玩炮火富玩煙,英國女王來販煙,鴉片戰爭就這麼打起來瞭。康有為梁啓超趕緊裝瓶變法的酒,可惜最偉大的老太太端著洋教祭大神,中國落魄挨打奈何天,良辰美景盡是他傢田。
本書為袁騰飛說中國史第二冊!且聽他論從史齣,細數明朝政府封建統治下的民心思變,清朝時期的國力強盛疆域遼闊,卻因為天朝上國的閉關鎖國政策,在清末時期接連招來兩次中國近代史最大的震撼:鴉片戰爭與甲午戰爭。袁騰飛措辭犀利且幽默風趣,讀者在捧腹大笑之餘,同時見證瞭中國由傳統走嚮現代的曆史進程。
作者簡介
袁騰飛
中國首都師範大學曆史係,中學高級教師。曾任首都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曆史課教師,現任北京海澱高級進修學校曆史研究員、北京精華學校曆史主講教師。從教十餘年,長年擔任高三把關教師,曾參與北京市高考曆史命題工作,為高中曆史新課程教材(人教版)編寫者之一。
二○○八年上半年,袁騰飛講課片段被傳到視頻網站,受到網友追捧,超過韆萬的高人氣點擊率。 二○○八年八月,正式錄製中國中央電視颱科教頻道《百傢講壇》係列節目,先後推齣《兩宋風雲》與《塞北三朝》。袁騰飛以紮實的史學教育訓練、幽默風趣的敘史口吻,在二十一世紀初引領一波波熱烈的學史風潮。著有《隱士與僧道》、《兩宋風雲》、《曆史是個什麼玩意兒:袁騰飛說中國史》係列、《曆史是個什麼玩意兒:袁騰飛說世界史》係列。
我對袁騰飛兄佩服而且感激。為什麼佩服?同為教師,我們都知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乃是走嚮學問人生最有效、最理想的途徑;而引導學生由「樂」入「好」, 由「好」入「知」,更是普天下所有負責任的真正的教師都應該追求的至高境界。袁騰飛兄正是一位真正的教師,我們隨著他的清晰、風趣、獨特的講述,一同穿越韆年的時空,神遊萬裏,或喜或悲,或笑或顰,或憂或懼,難以自已。──錢文忠 (復旦大學曆史學係教授)
自序
呈現在您麵前的這本書,是由精華學校網路課程的授課視頻整理而成的。它的齣版,首先要感謝磨鐵文化的瀋浩波先生和蘇靜先生,是他們在網上看到瞭我的課程,並決定把我這些貽笑大方的一傢之言整理齣版,給瞭我一個謬種流傳的機會。感謝精華教育的李峰學總裁和範開基校長,是他們的包容與開放,使我有一個大放厥詞的場所。還要感謝我的課程策劃劉娟小姐,我每一節課的成功都離不開她的辛勤付齣。還有齣版社和精華學校無數為我服務的編輯和工作人員們,他們一次次感動著我。當然,最應該感謝的還是成百上韆選修我課程的學生們,以及支援、鼓勵,包括批評我的網友們。
我隻是一名普通的中學曆史老師,從小因為喜歡曆史而讀曆史,因為愛曆史而在大學選擇曆史專業,最後順理成章地教曆史。不經意間,我的教學視頻片段被放到網路上,點擊率竟然超過瞭二韆五百萬。在國外的學生告訴我,說我的視頻齣現在優酷首頁、百度視頻首頁,我纔知道自己「一夜成名」瞭,一切都已不可「挽迴」……
我個人認為,中學的課堂應該是相對封閉的,不應該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不像娛樂圈的明星,需要炒作,需要曝光自己,老師是需要把自己遮蓋起來的,而現在這種「非正常」齣名,令我感覺比較尷尬。
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我隻能是這麼來安慰一下自己,如果有解釋的機會,就盡量去解釋。我想跟大傢說我絕對不是史上最牛的曆史老師,希望大傢不要誤會。
對於我的課,有人說是譁眾取寵。我感覺對於學生來講,興趣永遠是第一位的,牛不吃草不能強按頭。把學生講笑瞭,總比把他們講睡瞭要強些。現在的孩子有多少人喜歡看曆史書?尤其是那種乾巴巴的嚴肅的曆史書?讓他們自己去看書,不見得有效果,所以我喜歡用引人入勝的故事帶齣知識點,並加上一些我個人對曆史事件的評價,以成一傢之言。
曆史什麼人學瞭有用?大人物學瞭有大用,比如國傢領導人學有用,吸取曆朝曆代治亂興衰的教訓,定國安邦。而現在的大部分高中生學習曆史目的是很明確的,就是考上一個好大學,畢業之後找一個好工作,奔一個錦綉前程。所以我覺得曆史這個學科應該是普及性質的教育,提高人文素養。我講曆史,就是培養學生對曆史學科興趣。聽我的課,記住瞭什麼是次要的,對曆史産生興趣,就是我最大的成功。
我們的曆史教育,雖然情況是越來越好瞭,但是也沒有完全達到無任何界限地研究曆史。國學大師錢穆先生他在《國史大綱》前麵有一段話:「一、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綫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曆史,應該略有所知。二、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曆史之溫情與敬意。三、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曆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曆史最高之頂點。」
比如說研究中國的明清時期,我們自己寫的曆史書把明清時期寫得一塌糊塗的,封建社會到瞭末世瞭,衰落瞭,怎麼都不行瞭。反過來去看西方曆史書,比如康橋曆史,是高度贊揚中國的明清時期的。中國那時的白銀占世界的一半;中國的農民是當時世界上最富裕的農民。為什麼我們自己這麼妄自菲薄?因為那是封建統治者,所謂的封建地主,我們不能歌頌他。
曆史應該是論從史齣,得齣的每個結論應該有史實做依託的。不能先拿齣一個結論,然後把對我有利的史實拿來,有選擇性地遺忘,這樣是很可怕的。這種東西如果不徹底改變的話,曆史學的研究是很難有大的突破。我在講課的時候,也嘗試著能在這些方麵盡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至少讓學生不要相信沒有史實根據的事情。有的人說我顛覆瞭曆史,那麼想請問,你瞭解的那個我顛覆之前的曆史,是不是被顛覆過的?如果是,那我隻不過是把顛覆的東西,又顛倒過來瞭。
我還是踏踏實實想做一名老師,就是普普通通的,本本分分的,混同於蕓蕓眾生的老師。我不是曆史學傢,我大學學的是怎麼教曆史,嚴格意義上講並不是曆史本身,所以纔疏學淺,講課難免有謬誤之處,歡迎各位讀者批評指正!
以上是我想說的話,權當本書的序言吧。
袁騰飛
二○○九年七月十八日
導讀
從就範到解放
建國中學曆史科教師 黃春木
近年來,在大眾閱讀市場中的曆史類齣版品呈現齣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勢:「颱灣史」是颱灣齣版社業績的大宗,「中國史」幾乎淪為簡體字轉為繁體字版的地盤,而「世界史」則是翻譯書的天下,但其中不少作品還是由簡體字版而來。就兩岸現勢和商品化邏輯而言,會齣現上述結果,十分「閤理」。
在風格或定位上,大眾化市場的各種曆史閱讀率多帶有濃濃的實用性或趣味性,前者用心於汲取所謂「曆史智慧」,後者往往充斥著窺秘或翻案的意嚮,甚至衝著學校教科書來,企圖補充或取代,《曆史是個什麼玩意兒》即屬這樣的一個新文本。
盡管對於颱灣齣版業在經營颱灣史、中國史、世界史的大眾化閱讀市場所顯示的現象可以同情地理解,但我不禁對於讀者,尤其是中小學生曆史閱讀所可能麵臨的問題感到憂心忡忡。有些朋友大概會直覺到主要的問題應是齣在「史觀」上,但我認為問題不隻如此。因著這次導讀的機會,以下討論就以「中國史」為主,並且一談曆史教育的理想,就教於方傢。
簡體字齣版品作者、翻譯者和編輯的水準素質都極不整齊,許多時候就連史實的正確性或重要而基本的概念都存在著不少謬誤,以袁騰飛先生這本《曆史是個什麼玩意兒》為例,對於元代「儒戶」或清代「考據學」的理解,對於明惠帝硃允炆、明成祖硃棣的混淆,對於明清社會自然經濟與貨幣經濟屬性的探究,對於理學與商業發展關係的分析,乃至一八七四年颱灣已進入「二府八縣四廳」時期、一八九五年日軍攻颱主要死傷原因、拉丁美洲各國在十九世紀中葉之前紛紛獨立的認知等,均齣現不應該發生的錯誤或偏差。就我來看這樣的問題,其嚴重性實不在史觀「差異」(請注意:未必等同於對錯或優劣的判斷)所導緻的睏擾之下。
《曆史是個什麼玩意兒》簡體字版原來分為上、下兩冊,但分由不同齣版社編輯發行;而繁體字版則分為三冊,第二冊的前、後兩半剛好分屬原來簡體字版不同編輯、齣版作業而成,由於印刻齣版社保存瞭原齣版形式的樣貌,我們正好可以看齣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這第二冊後半部的編輯比較用心,在史實的正確性方麵也呈現類似情形,但不知這前、後半部的差異,有多少是編輯的責任,有多少該歸因於作者?
颱灣的讀者在閱讀本書時,得先注意這個文本是袁騰飛先生口述的文字紀錄,保存瞭大量的口語形式,袁氏詼諧辛辣的風格因而傳神地躍然紙上,這是很不一樣的閱讀經驗,值得體會;尤其在人物刻畫或相關事件、氛圍的鋪陳上,雖還不到入木三分的境界,但「生動活潑」已是眾口皆碑。
颱灣的曆史教科書,無論早期的「國編本」或十幾年來一綱多本下的「審定本」,因為種種因素的侷限,使得傳統中國史學對於人物刻畫的拿手絕活真的幾乎成為「絕」活瞭,學生的曆史學習因而多隻剩下一堆人名、年代及事件,難以見齣人物性格的繁復、人際互動的糾葛、臨事決斷的心理波摺、重大事件曆史現場的情境等,這些不足,遂使得教科書之外的大眾化閱讀文本有機可趁,《曆史是個什麼玩意兒》正屬此類作品。
但從另一方麵來看,《曆史是個什麼玩意兒》的架構或關懷的重點卻不是「彆齣心裁」的,依然落入「窠臼」之中,因此我認為本書無法實質地帶來閱讀的「解放」經驗,而依然是一種「就範」。所謂「窠臼」,指的是民族主義史觀或(傳統)革命史觀,以及秉持中國中心論的政治史論述。在這樣的舊「範兒」中,政治史分量占瞭極大比重,即便談經濟或社會課題,也很順溜地又導嚮政治;如此邏輯下,帝王將相、士紳菁英、英雄豪傑成為曆史舞颱的主角,並且人物及政府往往非善即惡,構成改朝換代的主因。至於人民,就在政治經濟這般上層結構的框架中纔終於呈現瞭齣來,大眾生活沒有自己的節奏、內涵,以及主體性;人民其實在如此大敘述中已遭到客體化、邊緣化,隻是以一種集體的形式被敘說或討論,因著皇上或朝廷的意念作為而憂喜禍福。
以下試舉幾個例子,加以說明與討論。
袁先生對於人物及其作為的刻畫之所以生動,要訣之一應該就在於將人物或事件的述評簡化、淺化,同時用詞口語化,又善於「挪用」今天的概念或景象來譬喻、比擬。但是這種單一化的論述,效果猶如京劇的臉譜,看似鮮明,其實反而導緻曆史人物的麵目失真或模糊,相關的事理看似都聽明白瞭,其實卻可能是錯解。譬如「乞丐身子皇帝命」中對於明太祖硃元璋的述說,抓著「乞丐 / 假和尚」大肆發揮,卻不曾對於元代末年的情勢,和「乞丐 / 假和尚」硃元璋何以最後能夠打敗群雄取得勝利等關鍵課題,加以探討。同樣的情形,在鄭和下西洋、康熙或雍正政績等處也可發現。
關於中國中心論的問題,有三個例子可以說明。其一,在談到荷蘭人控製颱灣期間曾為平埔族創造文字時,袁氏指齣平埔族是「當地少數民族」,以十七世紀的時空環境言,這自然是違背史實的;其二,袁氏提到「朝鮮、越南在曆史上也是中國領土」,盡管他隨即提到兩地很早就分齣去瞭,但「也是中國領土」的說法還是有待商榷;其三,袁氏提到「曆史上很少有中國的對外戰爭,就大概跟阿拉伯打過一仗」,這顯然又是一個相當「反曆史」的見解,推敲此說,或許是以盛清時期的「中國」版圖為基礎加以理解,纔有可能極其牽強地得齣這個答案來。
再者,如果仔細檢視本書,必定可以發現「人民」隻是配角,同時曆史上隻有上層的政治、文化菁英和底層的庶民兩種「人」,以及前者主動、後者被動的關係,談不上有什麼互動。事實上,以中國之廣土眾民,區域的差異和階級的分殊是很自然的,同時上層結構對於底層民眾的影響不宜誇大,而且宋朝之前及宋朝之後的景況也相當不同。這些細緻而豐富的分析,在晚近的研究裏頭已經相當清楚透徹,但在本書篇幅中,或許就是要簡化、淺化,因此予以省略瞭,但這麼一來,「曆史究竟成瞭什麼玩意兒」就十分令人費解瞭。
簡化、淺化的類似現象,也可以在譬如「你看人傢哥倫布、達伽馬,什麼都沒有,哥幾兒湊錢,弄一艘小破船,帶迴來一個拉丁美洲……」一說中見齣。瞭解這段曆史的人,對於其中的諸多問題,自然可以一目瞭然。
當然,《曆史是個什麼玩意兒》還是有不少可觀之處,例如對於明清人口問題、手工業發展、土地政策、倭寇、鴉片戰爭及不平等條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討論及譬喻,說得相當透徹,不落俗套,我相信中國大陸的聽眾 / 讀者應該很能體會,甚至有「切膚之痛」的感受;而颱灣的讀者受限於兩岸用語及生活經驗的差異,比較不容易感同身受。
上述所謂「舊範」,颱灣的高中曆史教科書早已經有所調整,不再「就範」。過去幾年來,颱灣在中學曆史課程綱要的編修及教科書的書寫上,已多方引進晚近二十多年間的研究成果,融入不少新文化史、社會史觀點和素材,有彆於過去數十年間國編本的架構及內容。所以,就年少時曾經苦讀、精讀國編本教科書的颱灣讀者而言,《曆史是個什麼玩意兒》的內容,其實是頗為「親切」的一種「舊範」,但對於1990年代之後齣生的高中生而言,除瞭有助於瞭解更多所謂的「史實」之外,本書倒也提供瞭一種「新」觀點,與現在的「審定本」教科書大量的新文化史、社會史觀點有所參照,而民族主義與多元文化,或者上層史(history from above)與基層史(history from below)的對比,也可以讓大傢思考兩種迥異的曆史敘述立場,各有何特色及限製。
做為一個成熟的讀者,當在進行曆史閱讀時,應該要能夠意識到原來所有的文本,無論教科書,或打著「實用」、「新說」旗幟的坊間書籍,其實都是由大量的曆史解釋所構成,這裏頭不免都對史實做齣取捨與編排,即使看起來好像沒有評論或價值判斷,但單是取捨或編排的動作,後頭依恃的觀點或立場早已經運作多時。所謂「史實」,早已經過層層篩檢而被精心地整理包裝,這當然就是「曆史解釋」瞭。
同時還必須指明的是,「解釋」及「曆史解釋」大不相同。一個不能努力盡量設身處地迴到當時曆史脈絡而進行理解的解釋,隨意以今論古、強為之解的解釋,沒有資格稱之為曆史解釋;曆史解釋,必須先以曆史理解和史料證據為前提,方有其價值與意義。在這個課題上,《曆史是個什麼玩意兒》有許多例子可引以為鑑。
例如:「你看哪個世界曆史上,甚麼希特勒、墨索裏尼不全是賊王八齣身嘛。有哪一個齣身高貴,受過良好教育,上颱之後就搞獨裁的?沒有,是吧,沒聽說過。準都是這麼一幫人,之前寒酸,我可有今天瞭,我摺騰死你們。……」這段文字原意是在批判硃元璋,但把希特勒、墨索裏尼拉瞭進來,接著直接以全稱命題(universal statement)錶達;我看到這段文字時,感到十分驚訝與不解,先不說希特勒、墨索裏尼的「階級」問題,或者「賊王八」的意涵,事實上在「封建社會」、「早期資本主義社會」,或是「半封建半殖民社會」的曆史上,齣身高貴且受過良好教育的獨裁者不勝枚舉,反例(Counterexample)俯拾皆是。因此這段文字充其量隻能說是袁氏個人的「解釋」,但遠非「曆史解釋」。
再以中法戰爭「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為例,這個論斷十分有名,不僅袁氏於本書中這樣評論,即使過去颱灣的「國編本」教科書也持此說,並且與孫中山先生立誌革命加以連結。然而,如果細究一八八五年情勢,當時清軍雖在中越邊界獲勝,但越南全境幾已落入法國之手;同一時間,法國控製瞭澎湖,並以軍艦封鎖颱灣,也對東南各省形成威脅,而朝鮮於前一年底發生政變,日本趁中法戰爭之時機擴大事端,清、日兩軍在朝鮮形成對峙。試著想像一下,如果你是深知自身實力有限,無法同時應付兩個戰場,又身陷國內政治風暴的李鴻章,但仍對自強運動推行保有信心,評估日本的富強尚需十年左右方有所成,那麼將會如何權衡颱灣、東南各省、朝鮮、越南局勢的輕重?如何比較中韓、中越的關係?感受到日患大於法禍、意識到颱灣完整但危機四伏而越南幾已全部淪陷的李鴻章,如何看待1885年3月斃敵數百的「諒山大捷」?是要趁勝追擊收復越南,或見好就收徐圖部署?李鴻章的抉擇顯然是保留實力,換取時間建設與備戰,因此說服朝廷於4月和日本訂立天津條約,相約自朝鮮撤兵;同時又經過瞭數月的磋商,6月再於天津和法國訂立新約,清廷放棄早已被法國吞併的越南。如此一來,颱灣的改製鞏固及朝鮮局勢的處理遂有瞭空間。
所謂「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其實是很簡化的解釋,孫中山先生如果確實因此立誌革命,無可厚非,當時主戰派的輿論批判李鴻章的火力相當猛烈,提供瞭熱血澎湃的氛圍。不過,我們也得注意到孫先生在1885年時隻是不足20歲的一介平民,無法與聞國是,他對李鴻章政策的不滿可以理解,但我們今日佔瞭「事後聰明」的便宜,有機會可以迴顧、綜覽1885年全部的內外情勢進行探究,所以我們不能依舊逕以類如「愚蠢的古人」之想像來評價李鴻章,我們(包括袁騰飛先生)若要做曆史解釋,就有責任必須更加貼近當時的脈絡,盡力比較分析各種可能的因素纔成。
大緻來看,《曆史是個什麼玩意兒》書名足以引發一種「詼諧幽默」的聯想,拜讀之後,又可能産生一種「辛辣酸麻」的感覺,對於喜好掌故、秘辛、異說的讀者而言,不求追根究底的閱讀,應該會帶來不少快意,但若要認真思索,意圖從中尋求曆史書寫或曆史詮釋的解放,則未必能稱心如意。《曆史是個什麼玩意兒》所能提供的,毋寜是一種風格的差異,有其價值,但難以奉為圭臬。真正的解放,無法經由「詼諧」或「辛辣」筆調而保證,實質上還是要以容忍差異、尊重證據作為基礎,以「內省」及「對話」作為依據。
晚近不少對於曆史知識學習認知的國內外研究顯示,大約在15歲左右可以針對曆史知識開始進行抽象的邏輯思維,若參照Piaget的研究對於「形式運思期」的界定,時間上晚瞭4年左右。這樣的差距有其道理。Piaget的研究主要採用語文、數學科,即一般所謂的「工具學科」,運用文字、數字符號的能力確實較早進入抽象思維階段;然而夾帶大量經驗材料的自然學科(尤其是化學、生物學),甚至在經驗材料之外還又加上人世意義的社會學科(尤其曆史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展現抽象思維能力的時間通常就會晚個幾年。15歲,大約是進入高中的階段,如果我們能夠「因勢利導」,一舉帶領學生進入抽象曆史思維的境界,以容忍差異、尊重證據作為基礎,以「內省」及「對話」作為依據,瞭解「曆史從來就不是單數,而是復數」,體認在一個成熟的民主社會中,應該可以尊重每個人的生命曆程與生活背景,海納各種曆史經驗與曆史解釋的立場,不偏執於所謂「正確」的曆史,能夠以平等的對話在各種曆史論述中見齣獨特、多元,但最終須以「論據堅實、論證嚴密」來衡量每一個曆史敘述或論斷,這便是我們在高中以上的曆史教育應該發揮的啓濛與解放的理想。
閱讀《曆史是個什麼玩意兒》,可以是隨意的、熱情的,或理性的,這等不同可以尊重,但若就曆史教育而言,理性是必備的態度,而這乃由容忍差異與尊重證據共同做齣保證。
這本書的標題實在是太接地氣瞭,一看就讓人覺得親切。袁騰飛老師在《袁騰飛說中國史》係列裏,總是能把那些枯燥的曆史講得生動有趣,就像鄰傢大爺在給你講故事一樣,一點架子都沒有。特彆是講到明朝,那段“宦官專權”、“農民起義”的曆史,想想就覺得跌宕起伏,肯定少不瞭宮廷鬥爭的勾心鬥角,還有底層人民的悲慘遭遇。再加上後來和日本打的甲午戰爭,那更是國恥啊,想想都讓人心痛。我特彆期待書中對這些曆史事件的解讀,是不是會像他以往的作品一樣,一針見血,又能讓你笑齣聲來?我猜他肯定會把那些帝王將相的故事講得活靈活現,把那些曆史事件背後的邏輯剖析得明明白白。我這人吧,對曆史的興趣一開始是被教科書磨滅的,但接觸瞭袁騰飛老師的書之後,纔真正體會到曆史的魅力。他那種“講人話”的方式,把曆史人物當成有血有肉的人來寫,而不是冰冷的符號,這對我來說太重要瞭。所以,這本書我真的太期待瞭,感覺一定能讓我對明朝到甲午戰爭這段曆史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评分讀袁騰飛老師的書,總有一種“學霸在給你補課”的感覺,但是那種補課,一點都不枯燥,反而是妙趣橫生。這次的《袁騰飛說中國史Ⅱ:明朝至甲午戰爭》,光是書名就充滿瞭吸引力。明朝,那可是中國曆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既有輝煌的成就,也有不少令人詬病的弊端。我很好奇,這本書裏會怎麼描繪明朝那些復雜的政治生態,比如宦官專權,文官集團的鬥爭,還有那些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當然,說到甲午戰爭,那絕對是國人心中永遠的痛。我特彆期待書中對這場戰爭的敘述,會不會還原齣當時那種劍拔弩張的氣氛,以及戰爭背後錯綜復雜的國際關係。袁騰飛老師的語言總是那麼生動形象,我想象著他會把那些曆史人物講得活靈活現,把那些沉重的曆史事件講得引人入勝,讓你在歡笑中,不知不覺地就把曆史知識記住瞭。這本書無疑會讓我對明朝到甲午戰爭這段曆史有一個更立體、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覺得,曆史就像一麵鏡子,照齣過去,也能啓迪未來。而《袁騰飛說中國史Ⅱ:明朝至甲午戰爭》這本書,就像是讓我穿越迴瞭那個跌宕起伏的時代。明朝,那個集權與腐敗並存的王朝,從輝煌到衰落,其中的故事一定精彩紛呈。我想象著書中會描繪齣海瑞的剛正不阿,張居正的改革魄力,以及晚明那些政治鬥爭的殘酷。而緊接著的甲午戰爭,那簡直是中國近代史上一道無法愈閤的傷疤。這本書會不會把這場戰爭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都講得非常透徹?我特彆期待袁騰飛老師能夠用他獨特的視角,去剖析那些導緻中國戰敗的深層原因,是不是有政治體製的問題,有沒有軍事裝備的差距,或者更深層次的民族精神的缺失?我喜歡這種不迴避問題,敢於直麵曆史真相的風格。這本書一定會讓我對明朝到甲午戰爭這段曆史有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思考,我們應該從曆史中吸取怎樣的教訓,纔能避免重蹈覆轍。
评分這本《袁騰飛說中國史Ⅱ:明朝至甲午戰爭》的副標題,直接點齣瞭本書所涵蓋的時間段,從繁盛的明朝一直延伸到屈辱的甲午戰爭,這中間跨度可是相當大的,包含瞭多少波瀾壯闊的事件和重要的人物啊!明朝,那可是齣瞭硃元璋、永樂大帝、嚴嵩、海瑞,還有後來的東林黨之爭,這些名字一拎齣來,就充滿瞭故事感。想到戚繼光抗倭,想到鄭成功收復颱灣,再到後來明朝的衰落和滅亡,以及清朝的建立,整個過程就足夠讓人津津樂道瞭。而到瞭甲午戰爭,那更是近代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摺點,對中國的影響深遠。這本書能不能把這些曆史事件的來龍去脈講清楚,把人物的動機剖析到位,這對我來說是最大的期待。我總覺得,曆史不是簡單地記年錶,而是要理解背後的原因,理解人物的抉擇,理解社會的變遷。袁騰飛老師的風格,我一直很欣賞,他敢於挑戰傳統觀點,敢於說齣一些常人不敢說的真話,這種精神在曆史解讀中尤為可貴。我希望在這本書中,我能看到他對這些曆史事件更深入、更獨到的見解,而不是簡單的史實堆砌。
评分每次翻開袁騰飛老師的書,我都有一種“學曆史就像看大片”的感覺。這次的《袁騰飛說中國史Ⅱ:明朝至甲午戰爭》,光是這個主題,就夠讓人腦補齣無數精彩的畫麵瞭。明朝,我想象中那是錦衣衛的暗影重重,文官集團的唇槍舌劍,還有海上的鄭和下西洋,以及最後的財政危機和農民起義。想想看,那些帝王將相,他們的一舉一動,是不是都能牽動整個國傢的命運?而到瞭清朝,從盛世走嚮衰落,尤其是與日本的甲午海戰,那絕對是近代史上最令人扼腕的一頁。這本書會不會把這段曆史講得波瀾壯闊,又帶著點悲壯?我特彆想知道,袁騰飛老師會如何評價那些關鍵人物,比如萬曆皇帝的怠政,崇禎皇帝的悲情,以及甲午戰爭中那些昏庸的決策和英勇的犧牲。他的語言風格總是那麼幽默,我期待在閱讀中,時不時能被他逗樂,然後又在下一秒被曆史的沉重所震撼。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不僅記住曆史事件,更能感受到曆史的溫度,理解曆史的復雜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