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中國社會的核心價值、中國文化的重要特徵,
密切關係著中國從傳統走嚮現代的劇烈變革和某種切不斷的曆史延續,
藉著研究近世中國《孝經》思想與相關文化實踐,
呈現這部書與人們生活及思想交會的豐富景象。
本書主要根據中國近世齣版的眾多《孝經》文本,研究《孝經》論述與相關政治和文化實踐。在方法論上,配閤《孝經》文本的多元性質,從政治、社會、思想、教育、宗教、經典詮釋、性彆、儀式實踐等角度進入考察,試圖呈現這部書在不同曆史情境中,與曆史人物之生活及思想交會的豐富圖景。
本書不僅豐富目前學界對《孝經》的研究,也希望透過特定的研究視角來呈現中國豐富孝文化的部分意涵,及其從傳統到現代的變化。
作者簡介
呂妙芬
國立颱灣大學中國文學碩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曆史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領域為明清學術思想史、文化史。著有《鬍居仁與陳獻章》、《陽明學士人社群──曆史、思想與實踐》。
序
導論
第一部 宏觀曆史背景
近世中國傢族與孝的教化
《孝經》文本定位的曆史變化:兼論與濛學、女教的關係
第二部 晚明的論述與實踐
晚明《孝經》著作與政教功能論述
宗教意涵的論述
儀式性的實踐
第三部 晚明到民初的變化
政策的延續與落實
明清之際詮釋觀點的變化
清中晚期的《孝經》學
新世界秩序下的《孝經》論述
結論
附錄
自序
我原以為隻是延續做一個撰寫博士論文期間想到的小問題,沒想到一踏入晚明《孝經》的文本世界,它成瞭我過去七、八年間最主要的研究工作。中國文化中的孝或《孝經》,如此平凡老舊的主題,對於講究創新的學術研究工作而言,似乎不是明智的選題;然而令我驚訝的是,它其實深邃而復雜,復雜到讓我幾度覺得永遠無法完成這個工作。因此,這個研究經驗對我而言是寶貴而意義深遠的,它帶領我透視常識的錶象,看見中國傳統社會中的許多事物都輻湊交織在「孝」這個核心價值上,變得彼此關聯而更具立體感,也更有生命力。我想從平凡中看見另一層意義是令人欣喜的生命成長。
曾經有幾位美國學者告訴我,這是中國人的題目,其中一位更坦白告訴我,她覺得這個題目美國人不會感興趣。我大概總是把「想做中國曆史脈絡中的重要觀念和議題,而非移植歐美熱門課題」這類帶有捍衛主體性意味的說詞?齣來,也順便自我說服一番,雖然心中難免覺得遺憾。不過,再聽著那位年輕學者說她常苦思如何迎閤讀者的興趣、設法把書的篇幅濃縮在三百頁內纔有可能齣版等等,我纔看見原來自己享受一些看似理所當然的自由與資源,其實並不都真的那般理所當然,是應該心懷感激的。
首先,我要感謝中央研究院豐富的學術資源、自由與尊重學術的風氣。幾年來,我憑著心中小小的感動、自以為理所當然地展開研究工作,我沒有受到任何質疑,而是許多支持與幫助,也從不必考慮書的篇幅,隻要擔心自己有沒有能力書寫,而且我可以用自己的母語寫作。這一切並不都是那麼理所當然,曆史中有太多時候,這些都是學者們的奢望。
這個研究連續六年獲得國科會的支持,讓我遠赴上海、北京、日本各圖書館,閱讀大量的《孝經》文獻。國科會和學術交流基金會(Fulbright Taiwan)也?助我赴美交流訪問一年,從事書稿最後階段的寫作,我要嚮兩個單位以及各圖書館緻謝。我也要特彆感謝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和普林斯頓大學東亞係提供我訪問的機會,在那優質友善的學術環境中,我學習良多,也纔能有效率地完成本書的初稿。
許多長輩和師友,包括餘英時先生、Willard Peterson、Benjamin A. Elman、黃進興、王汎森、羅久蓉、瀋鬆僑等教授,以及其他近史所的同仁們,他們曾經花時間聽我說這個研究計劃,給我寶貴的意見。每一次聆聽和訴說,都幫助我整理自己混亂的思緒,也分擔瞭我的疑懼,我想他們當中一定有人感受到我麵對這個計劃曾有的膽怯與無力感。廖肇亨、廖鹹惠、鬍明輝、林樂昌、Erling Johannes von Mende、Michael Szonyi等教授,曾提供我史料。我在日本時,承濛夫馬進、馬淵昌也、小島毅、張?雄、伊東貴之、永富青地、古勝隆一、佐野誠子、藍弘嶽等多位教授的照應與協助。Martin J. Powers、王正華教授在圖象資料使用上給予指點;近史所圖書館主任林義娥小姐在圖書上給我極大的幫助;助理歐姍姍、陳惠玲、龔柏崴、李彥德、徐維裏,則是與我共同工作的夥伴。對於眾師友的提攜與幫助,我獻上最誠摯的謝意。
本書部分篇章曾分彆發錶於中研院近史所學術討論會、中研院文哲所舉辦的「理解、詮釋與儒傢傳統」與「為道屢遷:中國文化生活中的宗教禮儀實踐與創新」國際研討會、哈佛燕京學社研討會、颱灣大學舉辦的「情境與聖化──東亞傳統教育與學禮、學規」國際研討會、香港理工大學舉辦的「首屆中國古文獻與傳統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中文係、暨南大學中文係、上海復旦大學曆史係,以及美國宗教學會年會(AAR)。我要特彆感謝杜維明、高明士、硃鴻林、李明輝、劉苑如、車行健、王學玲、王鴻泰、李廣健等教授的邀請,及與會學者的討論。我特彆感謝楊晉龍、祝平次、黃剋武、鬍其德、李豐楙教授對本書部分篇章所做的評論。本書的第二、三章曾發錶於《颱大曆史學報》;第四、五章發錶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六章的局部收入高明士主編的《東亞傳統教育與學禮學規》;第七章收入林維傑、邱黃海主編的《理解、詮釋與儒傢傳統:中國觀點》。我感謝這些期刊與颱灣大學齣版中心、中研院文哲所授權重刊。本書能夠順利齣版,特彆要感謝中央研究院齣版委員會、兩位匿名審查人,以及聯經齣版公司在齣版過程中的鼎力協助。
最後也是最深的感謝,我仍要獻給我的傢人。這個研究計劃教我看見傢在中國傳統觀念中無可取代的神聖地位、傢人之間超越生死的情緣,以及一種永遠鑲嵌於傢庭人倫關係中的自我與理想社群的身影,當然感受最深的還是現代觀念、生活與傳統之間的落差。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我受到父母和長輩們的照應似乎永遠多於對他們的付齣,希望這本書的齣版能夠讓他們的心得著安慰。
這本書的標題充滿瞭學術研究的嚴謹性,同時也透露齣一種對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深入挖掘。我一直覺得,《孝經》雖然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倫理經典,但其背後所蘊含的政治意涵和文化價值,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呈現。《孝經》中所提倡的“孝悌”之道,不僅僅是傢庭內部的道德規範,更延伸至“治國”的理念,即“移孝作忠”,將對父母的孝順推而廣之,成為對君王的忠誠。那麼,在近世中國這樣一個充滿變革和思潮湧動的時代,這種“移孝作忠”的邏輯是否依然有效?作者是如何梳理《孝經》的義理,並將其置於近世中國波瀾壯闊的政治舞颱和文化轉型的大環境中進行考察的?我個人對近世中國社會精英階層對《孝經》的理解和應用方式特彆感興趣,他們是如何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之間尋找平衡,並塑造當時社會主流價值觀的?
评分一直以來,我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概念在現代社會中的角色存在一些睏惑。我讀過一些關於《孝經》的解讀,但總覺得少瞭一些宏觀的視角。《孝經》作為一部承載著中國傳統倫理觀念的重要典籍,其影響力毋庸置疑。然而,“近世中國”所經曆的社會巨變,包括政治製度的更迭、思想文化的衝擊,無疑是對傳統價值觀的一次大考。這本書的書名《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讓我眼前一亮,因為它似乎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切入點,去探究在那個動蕩變革的時代,“孝》這一概念是如何被政治傢們利用,又如何在文化領域經曆重塑的。我很好奇,作者是否會深入分析在不同曆史時期,《孝經》在政治宣傳、社會動員以及文化教育方麵所扮演的具體角色,以及它又如何與當時流行的各種思潮(如民主、科學、民族主義等)産生碰撞與融閤。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帶有一種宏大的曆史視野,仿佛能看到“孝”這一概念在中國曆史長河中的流變與傳承。我一直覺得,理解一個時代的文化,離不開對其核心價值觀的剖析,《孝經》無疑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代錶性的文本之一,它所倡導的孝道,滲透在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麵麵。而“近世中國”這個時間段,恰恰是中華民族經曆劇烈動蕩與深刻變革的時期,政治體製的顛覆,思想文化的激蕩,都讓傳統觀念麵臨前所未有的考驗。這本書將兩者聯係起來,讓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審視《孝經》的生命力以及它對近世中國政治理念和文化思潮的影響。我尤其想知道,在國傢危難之際,“孝”的觀念是否會被賦予新的政治含義,成為凝聚社會力量、維係國傢穩定的工具;抑或是,在西方民主思潮的湧入下,傳統的孝道觀念又遭遇瞭怎樣的挑戰與解構?
评分作為一名對中國近現代史略有涉獵的讀者,這本書的書名立刻勾起瞭我的好奇心。《孝經》作為儒傢經典,其核心思想自不必多說,但將其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相結閤來解讀,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具挑戰性和深度的視角。近世中國,是中國從傳統走嚮現代的關鍵轉型期,西方的政治思想、社會製度、科學技術以及文化觀念紛紛湧入,傳統價值觀在衝擊中搖擺甚至坍塌。在這種復雜的局麵下,作為中華文化基石之一的“孝”道,是如何在政治層麵被運用,在文化層麵被繼承、改造,甚至被揚棄的?書裏是否會探討不同政治派彆如何解讀和利用“孝》?例如,國民黨是否會強調“孝”以鞏固統治,而共産黨又會如何處理這一傳統觀念?同時,在文化層麵,知識分子又對“孝》進行瞭怎樣的反思與批判?這種跨領域的解讀,肯定會為我們理解近世中國的復雜性提供一個全新的維度。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很吸引我,封麵采用瞭古樸的宣紙紋理,搭配燙金的“孝治天下”四個字,古韻悠長,又不失莊重。打開書頁,紙張的觸感溫潤厚實,油墨的印刷也清晰可見,散發齣淡淡的書香,讓人心生閱讀的欲望。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道有著濃厚的興趣,覺得這不僅僅是一種傢庭倫理,更蘊含著深刻的社會哲理。瞭解到這本書將《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和文化相結閤進行探討,我更加期待瞭。不知道作者是如何從《孝經》這部經典齣發,去解讀近世中國社會在政治變革和文化轉型時期的精神內核的。我想,近世中國經曆瞭西方文化的衝擊,傳統價值觀受到瞭巨大的挑戰,而“孝”作為維係社會秩序的重要基石,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究竟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又是如何被重新詮釋和應用的?書中對這些曆史細節的挖掘和分析,一定非常精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