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牛曆史老師袁騰飛講述中國史代錶之作
被上韆萬網友譽為「史上最牛曆史老師」的袁騰飛,秉持著以史實為依託,從先秦至隋唐,從明清乃至民國,袁騰飛將中國史精練成十三個章節的話本小說,中國史在他妙語如珠、口沫橫飛的敘說之下,宛如聆聽單口相聲般生動有趣。
本書尤其側重中國近代史之曆史脈絡,鴉片戰爭、辛亥革命乃至國共內戰,袁騰飛以五章節的篇幅,提綱挈領剖析當代中國之所以崛起的前因後果。在兩岸曆史解釋因意識型態而分道揚鑣的今日,本書撇去現有曆史教科書的口號教條,史觀中肯詳實、一針見血,不僅是颱灣中學生在學習中國史適切的輔佐讀物,也是絕佳的史學推廣讀本。
古往今來的會串,開展對已知曆史的新視野,越過瞭兩岸,說史的趣味帶來瞭讀史的興味。──林佳潔(北一女中曆史科教師)
袁騰飛大量運用當代語言,藉以描述曆史事件,事實上也頗能與義大利哲學傢剋羅齊(Benedetto Croce)所說的:「所有的曆史都是當代史」的精神相呼應。每個時代的人們都用他那個時代的語言理解曆史,或者說每個時代的人們總是脫離不瞭他那個時代的背景、政治、社會環境、學校教育等等因素的影響而理解曆史。唐朝人講述「班超經營西域」不會使用「五星級飯店」的語言,現代人也許會,但這並不影響對該事件的理解。反而因為這些現代語言的運用,使得閱聽者更能透過講述者的引導而穿透古今,掌握情境,連結曆史。──陳登武(「專業導讀」師大曆史係主任,專長:隋唐五代史)
青銅時代上演一場木頭棒子秀,春鞦五位老大與戰國七匹狼相繼登場,混亂的年代卻也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文化高峰期,百傢爭鳴的文化現象奠定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隨後秦王掃六閤,命令民眾一起來砌牆,劉氏集團接著上市,皇帝製度便在錯綜復雜的曆史環境逐步形成。三國風雲,數不盡的風流人物,北魏孝文帝成瞭漢室的骨灰級粉絲,民族融閤成就瞭唐朝小邑猶藏萬傢室。積弱不振的宋朝卻也是最可愛的王朝,可惜一匹來自北方的狼,中國曆史最黑暗的一頁就這樣翻過去瞭。
本書是大陸曆史名師袁騰飛講述中國史的第一冊。被上韆萬網友譽為「史上最牛曆史老師」的袁騰飛,秉持著以史實為依託,從先秦至秦漢,從隋唐至宋元,袁騰飛宛如將中國史精練成一章又一章的話本小說,中國史在他妙語如珠、口沫橫飛的敘說之下,宛如聆聽單口相聲般生動有趣。
作者簡介
袁騰飛
中國首都師範大學曆史係,中學高級教師。曾任首都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曆史課教師,現任北京海澱高級進修學校曆史研究員、北京精華學校曆史主講教師。從教十餘年,長年擔任高三把關教師,曾參與北京市高考曆史命題工作,為高中曆史新課程教材(人教版)編寫者之一。
二○○八年上半年,袁騰飛講課片段被傳到視頻網站,受到網友追捧,超過韆萬的高人氣點擊率。 二○○八年八月,正式錄製中國中央電視颱科教頻道《百傢講壇》係列節目,先後推齣《兩宋風雲》與《塞北三朝》。袁騰飛以紮實的史學教育訓練、幽默風趣的敘史口吻,在二十一世紀初引領一波波熱烈的學史風潮。著有《隱士與僧道》、《兩宋風雲》、《曆史是個什麼玩意兒:袁騰飛說中國史》係列、《曆史是個什麼玩意兒:袁騰飛說世界史》係列。
我對袁騰飛兄佩服而且感激。為什麼佩服?同為教師,我們都知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乃是走嚮學問人生最有效、最理想的途徑;而引導學生由「樂」入「好」, 由「好」入「知」,更是普天下所有負責任的真正的教師都應該追求的至高境界。袁騰飛兄正是一位真正的教師,我們隨著他的清晰、風趣、獨特的講述,一同穿越韆年的時空,神遊萬裏,或喜或悲,或笑或顰,或憂或懼,難以自已。──錢文忠 (復旦大學曆史學係教授)
第一章:青銅時代的中國人—先秦
第二章:江山一統不是夢—秦漢
第三章:三足鼎立南北對峙—三國、兩晉、南北朝
第四章:憶昔開元全盛日—隋唐
第五章:你唱「霸」來我登場—五代、遼宋夏金元
自序
呈現在您麵前的這本書,是由精華學校網路課程的授課視頻整理而成的。它的齣版,首先要感謝磨鐵文化的瀋浩波先生和蘇靜先生,是他們在網上看到瞭我的課程,並決定把我這些貽笑大方的一傢之言整理齣版,給瞭我一個謬種流傳的機會。感謝精華教育的李峰學總裁和範開基校長,是他們的包容與開放,使我有一個大放厥詞的場所。還要感謝我的課程策劃劉娟小姐,我每一節課的成功都離不開她的辛勤付齣。還有齣版社和精華學校無數為我服務的編輯和工作人員們,他們一次次感動著我。當然,最應該感謝的還是成百上韆選修我課程的學生們,以及支援、鼓勵,包括批評我的網友們。
我隻是一名普通的中學曆史老師,從小因為喜歡曆史而讀曆史,因為愛曆史而在大學選擇曆史專業,最後順理成章地教曆史。不經意間,我的教學視頻片段被放到網路上,點擊率竟然超過瞭二韆五百萬。在國外的學生告訴我,說我的視頻齣現在優酷首頁、百度視頻首頁,我纔知道自己「一夜成名」瞭,一切都已不可「挽迴」……
我個人認為,中學的課堂應該是相對封閉的,不應該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不像娛樂圈的明星,需要炒作,需要曝光自己,老師是需要把自己遮蓋起來的,而現在這種「非正常」齣名,令我感覺比較尷尬。
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我隻能是這麼來安慰一下自己,如果有解釋的機會,就盡量去解釋。我想跟大傢說我絕對不是史上最牛的曆史老師,希望大傢不要誤會。
對於我的課,有人說是譁眾取寵。我感覺對於學生來講,興趣永遠是第一位的,牛不吃草不能強按頭。把學生講笑瞭,總比把他們講睡瞭要強些。現在的孩子有多少人喜歡看曆史書?尤其是那種乾巴巴的嚴肅的曆史書?讓他們自己去看書,不見得有效果,所以我喜歡用引人入勝的故事帶齣知識點,並加上一些我個人對曆史事件的評價,以成一傢之言。
曆史什麼人學瞭有用?大人物學瞭有大用,比如國傢領導人學有用,吸取曆朝曆代治亂興衰的教訓,定國安邦。而現在的大部分高中生學習曆史目的是很明確的,就是考上一個好大學,畢業之後找一個好工作,奔一個錦綉前程。所以我覺得曆史這個學科應該是普及性質的教育,提高人文素養。我講曆史,就是培養學生對曆史學科興趣。聽我的課,記住瞭什麼是次要的,對曆史産生興趣,就是我最大的成功。
我們的曆史教育,雖然情況是越來越好瞭,但是也沒有完全達到無任何界限地研究曆史。國學大師錢穆先生他在《國史大綱》前麵有一段話:「一、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綫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曆史,應該略有所知。二、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曆史之溫情與敬意。三、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曆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曆史最高之頂點。」
比如說研究中國的明清時期,我們自己寫的曆史書把明清時期寫得一塌糊塗的,封建社會到瞭末世瞭,衰落瞭,怎麼都不行瞭。反過來去看西方曆史書,比如康橋曆史,是高度贊揚中國的明清時期的。中國那時的白銀占世界的一半;中國的農民是當時世界上最富裕的農民。為什麼我們自己這麼妄自菲薄?因為那是封建統治者,所謂的封建地主,我們不能歌頌他。
曆史應該是論從史齣,得齣的每個結論應該有史實做依託的。不能先拿齣一個結論,然後把對我有利的史實拿來,有選擇性地遺忘,這樣是很可怕的。這種東西如果不徹底改變的話,曆史學的研究是很難有大的突破。我在講課的時候,也嘗試著能在這些方麵盡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至少讓學生不要相信沒有史實根據的事情。有的人說我顛覆瞭曆史,那麼想請問,你瞭解的那個我顛覆之前的曆史,是不是被顛覆過的?如果是,那我隻不過是把顛覆的東西,又顛倒過來瞭。
我還是踏踏實實想做一名老師,就是普普通通的,本本分分的,混同於蕓蕓眾生的老師。我不是曆史學傢,我大學學的是怎麼教曆史,嚴格意義上講並不是曆史本身,所以纔疏學淺,講課難免有謬誤之處,歡迎各位讀者批評指正!
以上是我想說的話,權當本書的序言吧。
袁騰飛
二○○九年七月十八日
導讀
韆古是非何處問—聽袁騰飛講曆史說古今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曆史學係教授 陳登武
據說袁騰飛是個有爭議的人。有爭議,據說是因為他很敢言。反對他的人,說他的曆史課特意譁眾取寵,甚至更像是憤青的言論;支持他的人,捍衛他勇於錶達的自由,更擔心他的處境與安危。因為他擅於講課、見解獨到,所以有機會到「百傢講堂」講曆史;因為他直率敢言,所以引起廣泛注意;因為電腦科技的無遠弗屆,所以他在課堂上的片段談話,很快地傳送到全球各地,因而「一夕成名」,並且獲得「史上最牛的曆史老師」的稱號。
不管外界怎麼看袁騰飛,都無法改變他作為曆史專業齣身的中學曆史教師的這個最根本的身份與特質。憑著隻字片語論斷他的人,應該好好讀完他的書;對他充滿好奇的讀者,更應該用心讀他的書;想要批判他的曆史學者,或許可以試著從他的書看到他對於推廣曆史教育的用心與努力。
對於外界的看法,袁先生自有其「夫子自道」的說法。「史上最牛的曆史老師」,他肯定是敬謝不敏的!所以他在「序」言說的很明白:「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我隻能是這麼來安慰一下自己,如果有解釋的機會,就盡量去解釋。我想跟大傢說我絕對不是史上最牛的曆史老師,希望大傢不要誤會。」這個解釋顯然也帶點無奈。或許是無奈於「印象」已經造成,多說無益吧!對於自己的「一夜成名」,袁先生也有一番詮解:
我隻是一名普通的中學曆史老師,從小因為喜歡曆史而讀曆史,因為愛曆史而在大學選擇曆史專業,最後順理成章地教曆史。不經意間,我的教學視頻片段被放到網路上,點擊率竟然超過瞭兩韆五百萬。在國外的學生告訴我,說我的視頻齣現在優酷首頁、百度視頻首頁,我纔知道自己「一夜成名」瞭,一切都已不可「挽迴」。
正是因為透過電腦網路的傳播,使得袁先生「一夕成名」,但他似乎也感受到因此所帶來的壓力。「一切都已不可『挽迴』」,讀起來還是無奈,或許就是受到「成名」之纍,心情也受到影響。
無論如何,雖是現代科技的威力所帶來的「一夕成名」,但袁先生的講課真正受到矚目,卻是因為確有其真功夫,也確有其特色。以下我試著從兩個麵嚮解讀袁先生的「講曆史說古今」。
一、從講史的曆史傳統來看,袁先生講授曆史,很有說書人的味道,似可從古代「講史」傳統的脈絡理解。
「講史」傳統,在古代中國可說具有漫長的淵源。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寫北宋都城開封景觀。其〈市瓦伎藝〉載:「講史:李慥、楊中立、張十一、徐明、趙世亨、賈九」,明記宋代開封府內已經有若乾講史名傢。南宋耐得翁《都城紀勝》寫杭州風俗民情與作者見聞,其〈瓦捨眾伎〉提及「說話有四傢」,其中一傢就是「講史書,講說前代書史文傳、興廢爭戰之事」。南宋吳自牧《夢梁錄》也載:「講史書者,謂講說《通鑑》、漢唐曆代書史文傳,興廢爭戰之事,有戴書生、周進士、張小娘子、宋小娘子、邱機山、徐宣教;又有王六大夫,元係禦前供話,為幕士請給講,諸史俱通。」
可見「講史」在宋朝時期已經相當流行,而且名傢還不少。但「講史」的傳統肯定還要早於宋朝。即以「說三國」為例,唐代史學傢劉知幾《史通》談到某些三國故事,說「得之於行路,傳之於眾口」,可知唐代三國故事已經非常流行。唐人詩歌中提及「三國」故事的也隨處可見,如杜甫、李白、劉禹錫都有不少吟詠三國史事的作品。其中,杜牧〈赤壁〉:
摺戟瀋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詩篇本意大緻說在赤壁之戰所遺留摺斷的鐵戟,瀋沒在水底沙中,還沒有被銷蝕掉。而今被人發現,經過一番磨洗,鑑定它確是赤壁戰役的遺物,詩人因而發齣懷古幽情;接著他從反麵落筆,描寫那場戰爭。假使當時東風不給周郎方便,那麼,勝敗雙方就會易位,曆史形勢將完全改觀,兩個東吳著名美女--孫策婦大喬和周瑜婦小喬,就會被曹操搶去,關在銅雀颱上。
銅雀颱是建於建安十五年(西元二一○年),在赤壁之戰後兩年。可知,詩人錯置時間,而這種錯置很可能就是受到小說傢言的影響。另一方麵,詩文所承載的情節,日後受到小說傢繼續發揮。因此,曹操發動赤壁之戰其中一個原因是為瞭江東兩美女,成為以後《三國誌平話》到《三國演義》的一個重要情節。
李商隱的〈驕兒詩〉說:「或謔張飛鬍,或笑鄧艾吃。」顯示張飛和鄧艾的人物形像特質,在當時已經相當普遍被認識,因此連孩童都有深刻體認。
到瞭「講史」風氣相當盛行的宋朝,「說三國」就更受到喜愛。宋仁宗朝的東京開封還齣現知名的「說三分」藝人霍四究。《東坡誌林》引錄俞文豹《吹劍錄》的話說:
途巷中小兒薄劣,其傢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齣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
意思說:當時許多頑皮的小孩,拿著傢長給的錢到市集聽說書人講三國。當他們聽到劉備失敗,就傷心落淚;聽到曹操失敗,就拍手稱快。可知,「三國」故事在宋代不僅婦孺皆知,深入人心,而且貶抑曹操的傾嚮已相當明顯。
南宋詩人陸遊〈小舟遊近村捨舟步歸〉詩寫道:
斜陽古柳趙傢莊,負鼓盲翁正作場。
身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
蔡中郎就是東漢末年著名學者蔡邕,也是著名纔女蔡文姬的父親。蔡氏父女的故事,在《三國演義》中都有描述。因此,「說蔡中郎」應該也就是「說三分」;「滿村聽說」也可見三國故事的流傳,而說書講史的人,取材自「三國」者大概已經蠻普遍瞭。
其實,不論是講「前代書史文傳、興廢爭戰之事」,或者是「說三國」,這些「講史」傢之所以能夠吸引聽眾,誠如南宋吳自牧《夢梁錄》所言:「講得字真不俗,記問淵源甚廣耳。」
袁先生講史,頗得說書人箇中三昧。他善於營造氣氛,運用當代語言,結閤若乾時事,穿透古今,既能「講得字真不俗」,又顯示他「記問淵源甚廣」,將曆史課說的精彩逗趣,往往妙語如珠,引起他的學生或其他閱聽者的興趣,從而達到他的目的:引發人們對曆史的「興趣」。
從「講史」傳統的角度檢視袁先生說史,我想大緻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運用生動的語言
「講史」之所以能打動人心,首要當即在於能運用生動的語言。就這一點而言,袁先生可以說是相當成功的。試舉例說明:如他用「七匹狼輪番登場」形容「戰國七雄」,既標示齣「七雄」的野心,也形象地呈現其特點。他用「舶來者居上」形容魏晉南北朝「佛道」的角力,並明示佛教略勝一籌。他用「修廟賣皇帝」形容南朝梁武帝的崇佛。他用「騙你到洛陽」,形容北魏孝文帝的遷都洛陽,甚至用「骨灰級粉絲」,進一步說明北魏不惜亡國而施行漢化。類似用語,全書處處可見,充滿生動與趣味。這是他的「講史」能吸引人的主因之一。
(二)善於情境的營造
對於說書人而言,氣氛的營造是另一個功夫所在。袁先生講史也頗能掌握此要訣。例如:漢代用人製度有「察舉」與「徵闢」。「講史」涉及製度最容易讓閱聽者昏昏瀋瀋,不易理解。袁先生用瞭硃買臣「覆水難收」的故事,講述一個因努力而受皇帝「徵闢」的事例,並以此當作少數的「反例」,他說:「像硃買臣這樣能交狗屎運的人太少瞭,皇上都能聽說,你得賢到什麼程度。所以徵闢不是主要途徑,主要靠什麼?察舉,自下而上舉薦人纔。」這樣就簡潔扼要的將漢代的用人途徑作瞭生動地交代。
又如:「禮製」涉及一套復雜的禮法規範與儀式象徵,對中學生而言,其實難度甚高。袁先生講到中國古代禮製,也營造瞭相當不錯的情境:
中國古代的禮製森嚴,所有的東西都能體現齣等級來。天子頭戴的冕旒冠,看著好像腦袋頂一個搓闆,垂著算盤珠子。這珠子都有講究,天子要垂十二串珠子,諸侯垂九串。韓國的曆史劇裏麵韓王一齣來戴的那個就是九串,我特意趴電視上數,韓國這迴還真沒吹牛,這個韓劇還比較真實,他們的九串是戴對的,因為他不是天子,中國皇帝纔可以戴十二串。再比如故宮的大門上,九九八十一顆銅釘,屋脊上九個走獸。你說我們傢屋脊上也弄九個,找死吶!我們傢蓋房子也用黃瓦,找死吶!這全都有等級的。……孔子就特彆強調要維護這個禮。
透過韓劇國王冕旒冠帽上的串珠,營造一個禮製的情境,又輔以房屋建築與貴賤身分等級的區彆,點齣禮製的核心價值,很容易讓閱聽大眾迅速掌握,可說是相當成功的講述。
(三)擅長以今證古,穿透古今
不斷地使用當代語言作為證史的手法,是袁先生最擅長的講述方法。例如:他分析匈奴與漢人作戰總是獲勝多,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騎兵打步兵」。他說:
再一個原因是騎兵打步兵,那不跟德國隊踢中國隊似的吧,我想進幾個球就進幾個球。北京奧運會我給你留點臉,我五分鍾進一個,我不給你留臉半分鍾就進一個,一百八十比零。那可不是,我比球跑得快,你比裁判都跑得慢,你能跟我踢嗎?騎兵打步兵不就是德國隊踢中國隊麼,想進多少進多少,人傢來去如風,快如閃電,你攻不上去也跑不瞭。
這既是藉喻法,也是以今證古。以德國打中國足球隊,比擬騎兵打步兵,不論是否妥當適切,確實可以引起閱聽者的注意,也確實容易在課堂上營造齣「笑果」,而達到超乎想像的「效果」。
又如:寇準誆著宋真宗禦駕親徵遼國入侵,宋真宗卻一再膽怯而想退縮,袁先生說:
宋真宗也就真的勉勉強強禦駕親徵,過黃河的時候怕死,他不願意過河,在這個轎子裏磨嘰。我什麼事還沒辦,我鑰匙落傢瞭,MP4沒帶,我不能走。寇準特生氣,但也沒轍。太尉高俅拿著鞭子抽抬轎子那幫人,瞎瞭眼趕緊把皇上抬過去。他不敢罵皇上,他抽那個抬轎子的,就把皇上抬過去瞭。
這自然也是刻意運用當代人們所熟悉的語言,點齣真宗的怯戰。史學傢理應不會因而苛責袁先生違背史實,而指責宋代沒有MP4,豈可鬍說?所謂「得意忘言,得魚忘筌」可也。類似這樣的當代語言,在袁先生的講課和著作中隨處可見。我想再一次引述袁先生的話說:「我講曆史,就是培養學生對曆史學科興趣。聽我的課,記住瞭什麼是次要的,對曆史産生興趣,就是我最大的成功。」
二、從曆史教育的角度說,袁先生講授曆史課,頗能體現曆史教學法的精髓,從而傳遞曆史教育的目標與意義。
曆史教學活動本身是一種藝術的體現,其目標在於使人理解並掌握人類文明發展的軌跡,並從中獲取纍積經驗,記取教訓,創造智慧。但史料浩如淵海,史事多如牛毛,如何將曆史講好,讓人容易接受,確實需要一點藝術。
有學者就強調曆史教學活動中,「描述法」是相當重要的教學手法。「描述」是對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的本質特徵、情景場閤、地理環境、外貌形象或行為事蹟進行繪聲繪色、生動細緻講述的一種教學方法。描述猶如電影藝術中的特寫鏡頭,它以生動、形象的語言,或通過語言集中展現某一曆史情景,使學生對曆史事件和人物具有一種「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真切感受,在大腦中留下具體、逼真的「痕跡」。然後,通過「痕跡的聯結」,引導學生想像,再現過去瞭的曆史映象,進而展開由錶像到概念,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維活動。描述的最大特點,就在於它的形象性和時代感。
從曆史教學法的角度看,袁先生很擅長於運用「描述」法。例如:關於「班超經營西域」的故事,《後漢書.班超傳》的描述如下:
超到鄯善,鄯善王廣奉超禮敬甚備,後忽更疏懈。超謂其官屬曰:「甯覺廣禮意薄乎?此必有北虜使來,狐疑未知所從故也。明者睹未萌,況已著耶?」乃詔侍鬍詐之曰:「匈奴使來數日,今安在乎?」侍鬍惶恐,具服其狀。超乃閉侍鬍,悉會其吏士三十六人,與共飲,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與我俱在絕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貴。今虜使到裁數日,而王廣禮敬即廢,如今鄯善收吾屬送匈奴,骸骨長為豺狼食矣。為之奈何!」官屬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從司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當今之計,獨有因夜以火攻虜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盡也。滅此虜則鄯善破膽,功成事立矣。」
這段書寫也正是成語「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齣典。對於班超得以經營西域的起始,有清楚的交代,文字也相當典雅、簡潔。但對於中學曆史課而言,不論是時間上的壓力,或者考慮學生的古文程度,大概都不可能原文照引,一一解讀。袁先生對於這段曆史的講述是這樣說的:
(班超)第一站到瞭鄯善國,國王對他特彆好,大漢來使,五星級賓館,美女服務員。過瞭幾天,五星級賓館改招待所,美女改老媽子瞭。班超一琢磨,這是匈奴來人瞭。就揪住服務員問匈奴人住哪兒。服務員不禁嚇,以為漢使什麼都知道瞭呢,就全吐露瞭。匈奴人有三百多,駐在何處,全盤托齣。班超一聽,那不行,得把匈奴人乾掉。所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於是趁著月黑風高,一部分人在匈奴駐地放火,另一部分人手持弓箭,等著沒燒死的跑齣來射,三十六漢人殺瞭三百多匈奴人。鄯善王嚇壞瞭,這哥們兒真厲害,不聽他話我也得完,我的軍隊你拿去用吧。如此,班超等於用西域各國的軍隊鞏固在西域的統治,拿鄯善的軍隊一國一國打下去,把各國都打服瞭。
鄯善國王對於班超一行人的待遇,從「禮敬甚備」到「後忽更疏懈」,袁先生用當代語言「五星級賓館改招待所,美女改老媽子」錶述,就我所知,這是曆史教師常用的描述法。一方麵運用當代語言;一方麵能不失準的再現曆史,營造課堂氣氛,牽引齣曆史情境,在吸引住閱聽者的注意力之後,再將曆史經過烘托齣來。整段描述,因而可以盡可能達到讓人有「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真切感受。能作到這一點,從曆史教育的角度看,我想就算是成功的教學。
從另一個角度說,袁先生大量運用當代語言,藉以描述曆史事件,事實上也頗能與義大利哲學傢剋羅齊(Benedetto Croce,一八六六-一九五二)所說的:「所有的曆史都是當代史」的精神相呼應。每個時代的人們都用他那個時代的語言理解曆史,或者說每個時代的人們總是脫離不瞭他那個時代的背景、政治、社會環境、學校教育等等因素的影響而理解曆史。唐朝人講述「班超經營西域」,不會使用「五星級飯店」的語言,現代人也許會,但這並不影響對該事件的理解。反而因為這些現代語言的運用,使得閱聽者更能透過講述者的引導而穿透古今,掌握情境,連結曆史。
袁先生謙稱自己「不是曆史學傢,我大學學的是怎麼教曆史,嚴格意義上講並不是曆史本身」。事實上要將「曆史」教好,本身就是一件深具挑戰的工作。
在我看來,袁先生的曆史教學具有顛覆意義、反省意義以及啓發意義。他在網路上流傳最廣的那段批判毛澤東的話,對於中國學生而言,大概就是最具「顛覆性」的語言。所以他說:「有的人說我顛覆瞭曆史,那麼想請問,你瞭解的那個我顛覆之前的曆史,是不是被顛覆過的?」在中國質疑教科書的,原也不隻袁先生一人。廣州中山大學的袁偉時先生之前也曾對教科書中的意識型態深切質疑,甚而引發所謂「冰點事件」。美國曆史學傢詹姆斯.洛溫(James W.Loewen)曾齣版Lies My Teacher Told Me:Everything Your American History Textbook Got Wrong(中文譯本翻成《老師的謊言—美國曆史教科書中的錯誤》),也嚴厲指齣美國教科書中的錯誤,都具有深刻反省意義。
當然,袁先生的講述也不是完全沒問題。例如:說到「顛覆」,其實似還有所不足。如講禪讓政治還是遵循儒傢式的書寫呈現;對紂王、隋煬帝等「暴君」的描述,難免還是受「成王敗寇」史觀的影響。正因為若乾敘述的顛覆不足,也就造成傳統價值判斷難免仍不脫傳統。但這類問題,在同類型著作中以算是最少的。把他視為洪水猛獸,危險思想的人,不妨以更寬廣的心胸閱讀並理解他。藉用龍應颱的話說:「在我們這裏,叫做『常識』。在北京,竟然是違反『主流意識形態』的入罪之論。」對於袁先生的曆史講述,實在無須誇大或者加以入罪。十八世紀法國思想傢伏爾泰寫信給他最要好的朋友說:「你所說的每一句話我都不同意,但我即使冒著生命的危險,也要讓你有說這些話的權利。」我想這就是民主的可貴。袁先生處在一個正在麵臨轉型的社會,我相信他也期待他的言論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包容。
「講史」確實是一件難度很高的工程,評價曆史更是不容易的事。所謂「青史憑誰定是非」,甚是!
「青史憑誰定是非」是林則徐的詩句,也是他畢生無限的感慨。
道光廿三年(1843),中英鴉片戰爭之後三年,南京條約換約後,朝廷首先釋放和林則徐一起充軍新疆的鄧廷楨。鄧廷楨啓行前,林則徐贈詩說:「白頭到此同休戚,青史憑誰定是非?」說的是,他充軍謫貶是遭到誣陷的往事,但他相信曆史不一定是誰說瞭算。
「青史憑誰定是非?」評價曆史的確不容易。對於林則徐而言,他感到滿腹委屈,當是齣自真情流露。如今他已得到極為崇高的民族英雄的封號,曆史應該給他公道瞭。但是琦善呢?那個去接他的位子,繼續與英國周鏇的官員呢?因為他「主和」以及批評林則徐的態度,早已成為世人唾罵的「漢奸」、「賣國賊」。過去許多教科書命題時,甚至會齣現「請敘述琦善賣國之經過」,類似這樣充滿價值判斷的題目。但曆史能這樣用「二分法」就說清楚嗎?
唐末詩人瀋彬《題蘇仙山》:「蘇仙宅古煙霞老,義帝墳荒草木愁。韆古是非無處問,夕陽西去水東流。」位於今天湖南東部的郴州城外,有當年楚漢相爭之前,項羽等群雄所擁立「義帝」的陵寢。「義帝」雖然隻是個象徵性的傀儡,但作為轉型期的政治人物,應該有他一定的地位。瀋彬自然是感嘆成王敗寇,「韆古是非無處問」,誰還記得他曾經是群雄共主的「義帝」。這個「韆古是非無處問」,真可以和林則徐的「青史憑誰定是非」前後呼應。
曆史確實與「韆古是非」盤根錯節,有著韆絲萬縷的糾葛。要將「韆古是非」說清楚,自然也非易事。我相信袁先生的著作就是一個很好的「問處」。
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像是在我沉悶的讀書生涯裏投下瞭一顆重磅炸彈,徹底顛覆瞭我對曆史的認知。以前學曆史,總是闆著臉,一堆人名地名年代,看得我昏昏欲睡,感覺那些離我們無比遙遠,枯燥乏味得像一杯白開水。但這本書,尤其是袁騰飛老師的講解方式,簡直就像在聽一個老友在講故事,有血有肉,有笑有淚,把那些遙遠的帝王將相、市井小民的生活,講得活靈活現,仿佛就發生在昨天。
评分坦白說,我之前對曆史的興趣真的不高,覺得學瞭也無用,更像是為瞭應付考試而不得不看的“任務”。但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想法。它讓我看到,曆史不僅僅是過去的陳跡,更是深刻影響當下和未來的鏡子。通過瞭解曆史,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們身處的社會,理解人性的復雜,甚至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袁老師的講解,讓我看到瞭曆史的“用處”,讓我開始主動去思考,去探索,去關心那些曾經被我忽略的時代。這是一種學習的啓濛,也是一種思維的提升,讓我覺得,花時間讀這本書,真的非常值得。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地方在於,它並沒有迴避曆史的真實麵貌,而是用一種非常坦誠和客觀的態度來呈現。我以前讀的曆史書,很多時候對一些敏感或者負麵的事件,總覺得遮遮掩掩,不太敢細說。但是袁老師在講解時,卻敢於剖析,敢於揭露,甚至會引用一些非常真實的史料來支撐他的觀點。這讓我覺得,曆史不再是那些經過美化的、完美的傳說,而是充滿瞭人性的掙紮、時代的局限和復雜性。這種真實感,讓我對曆史人物和事件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對曆史有瞭更敬畏的態度。
评分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那些風雲變幻、王朝更迭感到頭疼,總覺得一團亂麻,理不清頭緒。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得非常好,清晰地勾勒齣瞭從先秦時期一直到宋元時期的曆史脈絡。袁老師循序漸進地講解,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著我一步步穿越時空,去感受不同朝代的風貌。他會把不同朝代的社會經濟、政治製度、文化思想等各個方麵都講到,而且不會顯得雜亂,而是融會貫通,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讀完一章,我都能對那個時期有一個相對全麵的認識,再也不會覺得曆史書是一本天書瞭。
评分讀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曆史可以這麼有趣!”袁老師的語言風格太接地氣瞭,沒有那些故弄玄虛的學術腔調,而是像聊天一樣,把復雜的曆史事件和人物關係,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講齣來。他會時不時冒齣一些讓人捧腹大笑的段子,讓你在哈哈大笑中,不知不覺就把知識給吸收瞭。我記得他講到某個朝代的皇帝如何荒唐,簡直可以寫成一部情景喜劇。而且,他不僅僅是講故事,更重要的是,他會帶你思考,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曆史的規律在哪裏?這比單純背誦史實要重要得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