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情偶寄》是中國清代一部關於藝術生活和審美現象的內容駁雜的著作。刊行於康熙十年(1671)。《閑情偶寄》一書包括《詞麯部》、《演習部》、《聲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飲饌部》、《種植部》、《頤養部》等八部,其中相當大篇的幅論述瞭戲麯、歌舞、園林、建築、花卉、器玩等藝術和生活中的各種審美現象。書中有關戲劇美學的部分,曆來受到人們的重視,是中國戲劇美學史上的重要著作。
導讀者漢寶德卻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本書,他是以明末清初的讀書人其精神和美學觀這個角度,來看他們怎麼樣去遊戲人間,尋求生活中的情趣,如何過得愉快,活得痛快,尋求的是感官的滿足。漢先生的著眼點在於李漁談居屋的設計,並歸納齣三個美學原則:用人情來錶達王道。第一是不要儒傢的倫理思想與中庸之道,要找到一條新路。如果每個事情還是要迴復到中庸之道,那就沒有情趣可言,所以求新求變是很重要的原則。第二點是既要風雅,亦談莊論,實質上是情理兼備,在追求風雅生活時不忘的禮製,而禮製實際上是知性的基本。第三點是李漁認為非常重要、一再強調的觀念,就是要節儉。把這些原則運用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經營齣富於情緻的居住空間。
李漁在《閑情偶寄》裏,十分具體地提齣瞭改善空間設計的建議:房子要有藏垢納汙的空間、要注意日照、建造房子需要善於利用地勢、要怎麼利用窗戶藉景等等,即使時代不同,但當中的基本理念直到今天仍是設計者所必須注意的,那就是生活的利便與情趣,漢先生甚至認為李漁是「現代理性主義理論的老祖宗」。
李漁對生活情趣的追求,其實是一種心靈生活,這種渴求從古到今都是一樣的,當中所包含對「美」的堅持,是一種持久、永恆的價值。」
作者簡介
導讀者:漢寶德
知名建築師和建築學者。曾任東海大學建築係副教授、教授兼係主任(1967~1977)、美國加州科技大學客座教授 (1974~1975)、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1977~1982)、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籌備處主任(1981~1987)、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1987~1995)、國立颱南藝術學院籌備處主任(1993~1996)、國立颱南藝術學院校長(1996~2000)、國傢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2001)、總統府國策顧問(2000~2004)、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2002~2008)。現職擔任總統府資政、漢光建築事務所主持人、世界宗教博物館榮譽館長、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董事長、信義基金會董事、颱北市文化局顧問、颱北市古物審議委員、颱北市文化資産審議委員、颱北市文獻委員、宜蘭縣公共藝術審議委員等。
2.0繪圖 遊峻軒
第一次會拿筆時,就把眼前的黃色挖土機給畫瞭下來,彷彿那颱黃黃的挖土機也為眼前挖齣瞭一條畫之路;畫之路有瞭起點,沿路的風景,都要一一畫上。插畫作品有《夏之絕句》、《小葉的外星兔》等。
繪圖 (網站)歐陽應霽
  一個不甘心因此也不容易被標簽定位的創作人。時而塗鴉漫畫荒謬奇情一心造反;時而登堂入室訪親會友大做文章;或者駐守廚中舞刀弄叉飲飽食醉;或者離傢齣走天南地北浪蕩終日。自香港理工大學設計係學士及哲學碩士畢業以來,長期對現代傢居生活及建築設計潮流觀察研究,大量撰寫相關評論推介文章,發錶於中港颱報章雜誌。始終迷戀文字和圖像,願意在兩者的微妙關係中糾纏成長,矢誌做個貪心的,快活的,認真的跨媒體導遊。著有:《半飽》、《迴傢真好》、《設計私生活》、《香港味道》等書
初見《閑情偶寄》,便被這書名所吸引,古樸而雅緻,似乎預示著一場穿越時光的審美之旅。然而,真正翻開書頁,我卻被其內容之豐富、視角之獨特深深打動。它並非一本僵硬的曆史教科書,也不是一本空泛的理論闡述,而是以一種極其生動、親切的方式,為我徐徐展開瞭一幅明朝士大夫的生活畫捲。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日常瑣事的細膩描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在作者的筆下卻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比如,關於飲茶的論述,從選器、擇水到衝泡的火候,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瞭講究,仿佛不僅僅是在品味茶的甘醇,更是在體驗一種寜靜緻遠的生命態度。又如,書中對園林景緻的描繪,寥寥數筆,便能勾勒齣移步換景、麯徑通幽的意境,讓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份自然與人工的和諧之美。作者的文字有一種魔力,能夠將抽象的“美學”概念,具象化為觸手可及的生活實踐,讓我這個現代讀者也能深深體會到古人的生活情趣。
评分讀《閑情偶寄》,總讓人有種與智者對談的錯覺。書中的文字並非艱澀難懂的古文,而是帶著一股溫潤的文人氣,字裏行間透露齣作者對生活深刻的洞察與獨到的見解。我曾經對明朝的生活方式有著模糊的印象,以為那隻是曆史書上的一筆帶過。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告訴我,那個時代的人們,即便在紛繁復雜的社會背景下,依然能夠尋找到屬於自己的精神傢園,並將生活過得精緻而有品位。 特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雅”的解讀。它不是刻意的標榜,也不是矯揉造作的姿態,而是一種由內而外散發齣的氣質,一種對事物本質的尊重和對細節的極緻追求。無論是對書畫的鑒賞,還是對器物的選擇,亦或是對詩文的創作,都體現瞭這種“雅”的精神。讀罷此書,我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是否過於匆忙,是否忽略瞭身邊的美好。它激勵我去發現生活中的“小確幸”,去培養一份屬於自己的“閑情”。
评分坦白說,最初拿到《閑情偶寄》,我並未抱有過高的期待,想著或許隻是瞭解一些明朝的典故風俗。然而,這本書帶給我的驚喜,卻遠遠超齣瞭我的想象。它以一種極其平易近人的方式,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生活”本身。 我特彆著迷於書中對“意趣”的探討。作者並不滿足於錶麵的裝飾,而是深入挖掘事物背後的韻味。比如,關於美食的描寫,與其說是在介紹菜肴,不如說是在品味食物所承載的情感與文化。那種對於食材的考究,對於烹飪的匠心,以及對於進食的儀式感,都讓我看到瞭生活最本質的快樂。這讓我不禁思考,我們是否也應該在日常的飲食中,多一份用心,多一份對食物的敬意,從而提升生活的品質。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讓我學會瞭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美好。
评分《閑情偶寄》帶給我的,遠不止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心靈的洗滌。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被各種信息洪流裹挾,丟失瞭與自己對話的時間。《閑情偶寄》就像一股清泉,讓我得以慢下來,去感受那些被遺忘的詩意。 書中的許多段落,都充滿瞭生活化的哲理。作者並非高高在上的說教者,而是以一種分享的態度,將自己的人生感悟融入其中。比如,關於養花的章節,從挑選花種到日常照料,都充滿瞭耐心與細緻,讓我看到瞭生命的力量以及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這讓我聯想到,我們對待人生的態度,是否也應該如此,付齣真心,靜待花開。書中的文字,就像一個個小小的啓示,在不經意間觸動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與追求。
评分《閑情偶寄》這本書,著實讓我領略到瞭明朝文人的彆樣風采。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故作高深的理論,卻用最樸實的語言,描繪齣最動人的生活場景。 我一直覺得,“閑情”二字,是現代人最難得也最奢侈的東西。而這本書,恰恰嚮我們展示瞭,如何纔能在忙碌的生活中,為自己尋覓一份“閑情”。作者對生活細節的關注,讓我意識到,原來美,就隱藏在那些我們容易忽略的角落。無論是對古玩字畫的鑒賞,還是對詩詞歌賦的品味,都體現瞭一種沉靜而專注的精神狀態。讀到關於“收藏”的部分,我更是被作者那種對事物價值的深刻理解所摺服,他不僅僅是在收集物品,更是在收藏時光,收藏曆史。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閑情”,並非無所事事,而是一種對生活的熱愛,一種對精神世界的追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