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所收二十餘篇論文,共分四輯,是作者多年潛心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的重要成果。論題集中在中國現當代文學與世界文學的關係方麵:或研究世界文學、比較文學觀念和理論的中國化,或分析西方作傢作品在中國的接受和影響,或探查中國文學的世界性因素,或追蹤中國文學在海外的傳播及其對所在國文學做齣的貢獻。這些研究從不同層次和角度,深刻揭示瞭中國文學的世界意義。
作者簡介
劉洪濤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今日中國文學》(Chinese Literature Today)雜誌常務副主編。曾任義大利特倫托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劍橋大學訪問學者(2001,2004-2005)。著有《湖南鄉土文學與湘楚文化》(1997)、《徐誌摩與劍橋大學》(2007)、《勞倫斯小說與現代主義文化政治》(2007)、《瀋從文小說與現代主義》(2009)等,另有譯著多部。在《文學評論》、《外國文學評論》、《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中國比較文學》、《外國文學研究》、《World Literature Today》等刊物上發錶學術論文七十餘篇。
第一輯 比較文學的理論與實踐
對比較文學形象學的幾點思考
文學關係還是世界文學?──對比較文學定義及其相關問題的幾點淺識
中國的世界文學史寫作與世界文學觀
世界文學觀念在二十世紀50-60年代中國的兩次實踐
第二輯 世界文學與中國
中學語文中的外國文學問題
現代中學語文中的外國文學作品形態分析
中國一九四九年後托爾斯泰研究述評
托爾斯泰在中國的曆史命運
易蔔生《玩偶之傢》在中國的四種讀法
美國《當代世界文學》雜誌與中國文學
第三輯 中國現當代文學與世界
瀋從文在上海──文學與城市復雜關係的一個考察
瀋從文與象徵主義
徐誌摩緻奧格頓六封英文書信的發現及價值
張愛玲小說中的戲麯意象
新感覺的解剖──劉□鷗、穆時英的都市小說
周立波:民間文化與主流意識形態
區域文化與鄉土文學──以湖南鄉土文學為例
陳村小說的敘述問題
第四輯 訪談.讀書.記人
與張兆和談瀋從文
錢榖融先生與外國文學
比較文學的諸種可能──颱灣比較學者張漢良教授訪談錄
世界文學的諸種可能──美國《當代世界文學》雜誌訪談錄
藝術功用的後現代詮釋──約翰.凱利《藝術有什麼用》批評
評《全球化時代的世界文學與中國》
後記
讀到這本《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世界視野》,真是讓我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仿佛一直以來透過狹窄的窗戶看世界,突然間推開瞭一扇巨大的落地窗,眼前豁然開朗。我原以為中國近現代文學的研究,無非是梳理梳理那幾個名傢大傢的作品,分析分析他們的風格流變,再扯扯當時的社會背景。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沒有沉溺於文本的細枝末節,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宏大的格局。作者以一種極其敏銳的觸角,捕捉到瞭中國文學在世紀洪流中與世界文學的那些微妙而又深刻的聯係。書中對於“現代性”這一概念的探討,不再是單調的理論說教,而是通過具體的文學案例,展示瞭中國作傢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吸收、消化、再創造,如何在迴應西方文學思潮的同時,也保持著自身的獨特韻味。那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正是本書最令人著迷的地方。它讓我意識到,中國文學並非孤島,而是在一個更廣闊的文化場域中,與世界文學進行著持續不斷的對話,甚至是一種充滿張力的互動。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於“翻譯”這一環節的重視,它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文化觀念的傳遞與碰撞。通過對不同時期、不同作品翻譯策略的分析,我看到瞭中國文學是如何被“帶齣去”的,又是如何被“引進”的,這個過程充滿瞭策略、誤讀、以及意想不到的融閤。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中國文學理解的全新維度,讓我對我們民族的文化創造力有瞭更深的敬意。
评分說實話,一開始翻開《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世界視野》,我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理論讀物。但讀著讀著,我發現自己完全被吸引住瞭。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並沒有高高在上地講授理論,而是像一位引人入勝的故事講述者,用生動的筆觸,帶領我穿越瞭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波詭雲譎。我最深刻的體會是,作者並沒有將中國文學視為一個封閉的體係,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加開放和動態的全球文化格局中進行考察。這種“大曆史”的視角,讓我對中國文學的現代性轉型有瞭更加立體和深刻的理解。書中對於“啓濛”與“反啓濛”的辯證探討,尤其讓我眼前一亮。它不再是簡單地將西方啓濛思想視為普世真理,而是審視瞭中國作傢在藉鑒和反思過程中所展現齣的復雜性和創造性。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現代性睏境”的呈現,它不僅僅是中國作傢自身的掙紮,更是全球範圍內知識分子在麵對現代化衝擊時的普遍性睏境。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文學如何在吸收外來思想的同時,又努力尋找自身的文化主體性,這種精神上的探索和抗爭,充滿瞭力量。它讓我意識到,我們不能簡單地用西方的標準來衡量中國文學,而應該看到其在與世界文學的互動中,所展現齣的獨特價值和創新之處。
评分坦白說,當我拿到《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世界視野》這本書時,我並沒有抱有多大的期待。總覺得這類書會充斥著晦澀的理論術語,讀起來枯燥乏味。然而,這本書卻給瞭我一個巨大的驚喜。作者的敘述風格非常流暢,邏輯清晰,即便是涉及到復雜的文學理論,也能用非常生動的語言進行闡釋,讓我這個非專業讀者也能輕鬆理解。我最欣賞的一點是,作者並沒有將中國文學簡單地看作是一係列孤立的事件或文本,而是將它們置於一個更加廣闊的曆史和文化背景下進行考察。書中對於“全球化”與“在地化”的辯證分析,讓我對中國文學的現代性轉型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曾經以為,中國文學的現代化就是模仿西方,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多元和復雜的圖景。中國作傢們在吸收西方文學養分的同時,也在積極地探索自身的錶達方式,試圖在現代與傳統之間找到一種平衡。書中對具體作傢作品的解讀,也並非流於錶麵,而是深入到其創作背後的文化意圖和全球語境,讓我看到瞭許多我之前從未注意到的細節。例如,書中對魯迅等作傢作品中“東方主義”的批判性解讀,讓我對這些經典有瞭全新的理解。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研究中國文學,不能僅僅局限於國內的語境,必須將其置於全球文化交流的大潮中,纔能真正理解其價值和意義。
评分這本《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世界視野》簡直是我近期最驚喜的一本學術專著瞭。我之前對“世界文學”的概念總覺得有點模糊,好像是那些耳熟能詳的西方經典,或者是被翻譯成各種語言的名著。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它並沒有簡單地將中國文學“置於”世界文學之中,而是深入剖析瞭兩者之間那種相互塑造、相互滲透的動態關係。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中國作傢們並非被動地接受外來影響,而是在一種復雜的文化博弈中,主動地尋找自身的定位與錶達。書中對“地方性”與“普遍性”的辯證思考,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它揭示瞭中國文學如何在根植於本土經驗的同時,又努力去觸及人類共通的情感與睏境。我曾一度認為,過於強調“世界視野”可能會導緻對本土文化精神的淡化,但這本書恰恰相反,它通過展示中國文學如何迴應世界性議題,反而更加凸顯瞭其獨特的文化根基。比如,書中對於“民族主義敘事”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的變遷,以及這種敘事如何與西方文學中的相應思潮發生碰撞與融閤,都寫得鞭闢入裏。這種分析讓我不再將中國文學簡單地視為“他者”的鏡像,而是看到瞭它自身作為一種主體性力量,在全球文學版圖中的活躍姿態。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聯想到一些我熟悉的中國作傢,他們的作品在這樣的宏大敘事下,仿佛被賦予瞭新的生命力,我開始以一種全新的眼光去審視他們曾經的創作。
评分《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世界視野》這本書,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次讓我徹底“刷新”瞭自己對中國文學認知的旅程。我之前閱讀過的許多關於中國近現代文學的書籍,大多集中於對某個作傢、某個流派或者某個曆史時期的深入剖析,雖然也頗有見地,但總感覺像是碎片化的拼圖,難以窺見全貌。而這本書,就像一位技藝精湛的建築師,為我勾勒齣瞭一幅宏大的城市藍圖,讓我看到瞭這些文學現象是如何相互連接,又如何共同構成一個更加波瀾壯闊的文學景觀。作者在書中對“對話”、“互鑒”、“競爭”等概念的運用,極富啓發性。它不再將中國文學簡單地看作是西方文學的追隨者,而是強調瞭其在與世界文學的交流互動中所扮演的積極角色,甚至是一種具有顛覆性的力量。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想象的共同體”這一概念的闡釋,它如何通過文學作品來構建民族認同,又如何在此過程中與外部世界發生微妙的聯係。這種視角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許多耳熟能詳的文學作品,它們在我眼中不再是單純的文本,而是承載著復雜文化信息和身份認同的載體。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文學在追求自身發展的同時,也為世界文學貢獻瞭獨特的聲音和視角,這種自信和力量感,讓我為之振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