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編年(1922-1949)

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編年(1922-194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現代文學
  • 長篇小說
  • 文學史
  • 編年體
  • 小說史
  • 現代文學
  • 中國文學
  • 文學研究
  • 20世紀文學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中國公開齣版的第一部新體白話長篇小說是張資平於1922年2月齣版的《沖積期化石》,故本書以1922年2月至1949年10月公開齣版的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為經,以創作者對該作品的創作闡述以及讀者對該文本的接受闡釋為緯,作全麵史料性的文獻編年。

  本書詳盡地搜集整理瞭散見於民國報刊上關於新體長篇小說的短論、廣告、序言、題跋、書信、書評等文字,以原文附錄與觀點摘要的方式加以提煉輯錄,創作與批評互動的體式,從第一手資料真實全麵地呈現瞭中國現代長篇小說從發軔到成熟的創作曆程與接受軌跡,對中國現代小說研究,特彆是長篇小說研究及其傳播接受研究、批評研究等,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學術意義。

作者簡介

陳思廣(1964-)

  男,文學博士,四川大學文新學院中文係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及中國現當代小說及作傢研究。主要著述有《戰爭本體的藝術轉化——20世紀下半葉中國戰爭小說創作論》。

好的,以下是一份針對您提供的書名所撰寫的,不包含該書內容的詳細圖書簡介。 --- 《烽火中的文學史:抗戰時期中國小說發展脈絡探析(1937-1945)》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剖析瞭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中國長篇小說的創作實踐、思想轉嚮與審美變遷。在國傢民族麵臨空前危機與劇烈動蕩的背景下,文學不再是單純的個體抒情或都市風情描摹,而是迅速成為凝聚民族精神、反思社會結構、探索未來齣路的強大思想武器。本書不再采用傳統的時間綫性梳理,而是聚焦於戰爭這一宏大曆史事件對小說母題、敘事策略、人物塑造以及文體風格的決定性影響,構建起一幅復雜而立體的抗戰文學圖景。 本書共分六個主要章節,輔以詳盡的案例分析和史料考證: 第一章:戰爭爆發與文學的“轉嚮”:從都市到前綫 本章考察瞭 1937 年抗戰全麵爆發後,文學創作中心的急速遷移。重點分析瞭文學陣地從淪陷區都市嚮大後方及敵後根據地的轉移過程,以及這種地理變動對作傢群體心態和創作主題的衝擊。探討瞭“文學救亡”口號下,大量知識分子如何迅速放下過去的藝術探索,投入到民族敘事的構建中。重點分析瞭早期抗戰小說中錶現齣的“民族大義”與“個體命運”之間的緊張關係,並考察瞭國民政府主導下的官方敘事如何影響瞭主流文學的基調。 第二章:現實主義的深化與“泥土之歌” 本書深入研究瞭抗戰時期現實主義文學的成熟與深化。與早期五四時期相對聚焦於城市知識分子和市民階層的描寫不同,這一時期的現實主義開始將目光投嚮廣大的鄉村社會、淪陷區的普通民眾,以及深入敵後的遊擊戰士。本章細緻梳理瞭以塑造底層抗日英雄形象為核心的創作動嚮,特彆是對農民、工人等“被動者”的主動性發掘。通過對數部重要長篇小說的文本細讀,展現瞭作傢如何力圖捕捉戰爭對社會肌理的撕裂與重塑,以及在極端睏境中人性光輝的展現。 第三章:流亡寫作與文化身份的重塑 在淪陷區與大後方之間拉扯的文學群體,産生瞭獨特的“流亡寫作”現象。本章探討瞭流亡狀態下,知識分子如何通過文學來保持精神上的不失守,以及這種身份的遊移如何催生齣對“中國性”與“現代性”關係的新思考。分析瞭少數在淪陷區堅持寫作的作傢,他們如何在壓製下采取隱晦的象徵手法和寓言敘事,以維護文學的獨立性和思想的火種。重點分析瞭不同流亡群體(如遷至重慶、昆明、成都的文人)在文化政策和生存壓力下的分化與閤流。 第四章:英雄敘事、類型化與通俗文學的興盛 戰爭環境催生瞭對清晰、鼓舞人心的英雄形象的強烈需求。本章考察瞭抗戰長篇小說中英雄形象的類型化傾嚮。分析瞭以正麵戰場軍人為核心的“硬漢”敘事與以地下工作者或民間抗日誌士為核心的“智勇雙全”敘事之間的並行發展。同時,本書也關注瞭通俗小說在戰時大眾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探討瞭在文化産品相對匱乏的時期,冒險小說、言情小說等如何承載瞭民眾逃避現實或尋求精神慰藉的功能,以及它們與主流嚴肅文學之間的互動與張力。 第五章:現代主義的迴潮與精神內在的探索 盡管主流傾嚮於現實主義的“救亡”,但現代主義的探索並未完全停滯,尤其是在相對穩定的後方區域。本章聚焦於那些在敘事結構、心理刻畫和象徵手法上進行革新的作品。探討瞭作傢如何將戰爭帶來的巨大心理創傷內化為文學錶達,嘗試超越宏大敘事,深入探索個體精神世界的斷裂、焦慮與道德睏境。分析瞭少數作品中對傳統敘事範式的挑戰,以及其在當時主流語境中受到的限製與後世的重新評價。 第六章:解放區的文學實踐與新的審美規範 本章將目光轉嚮敵後根據地解放區的文學創作。重點研究瞭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對當地文學生産的深遠影響。分析瞭如何構建一套服務於工農兵的文學規範,其核心在於通俗易懂、思想明確、貼近生活。通過考察解放區長篇小說的代錶作,本書展現瞭其在政治宣傳、普及教育與藝術錶達之間尋求平衡的努力,以及這種實踐對未來中國文學發展路徑的奠基作用。 結語:戰爭時代的遺産與斷裂 本書最後總結瞭抗戰時期文學的總體成就與局限。強調瞭這一時期文學在思想動員、民族精神塑造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也反思瞭其在個體復雜性挖掘和藝術形式創新上的內在張力。抗戰時期文學在宏大敘事中留下的印記,深刻地影響瞭戰後中國大陸文學的走嚮,也為理解 20 世紀中國的精神世界提供瞭關鍵的參照係。 本書旨在為研究中國當代文學史的學者、對戰爭時期文化史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多維度、深入文本肌理的分析框架,力求在紛繁的抗戰文學史料中,厘清齣一條清晰而富有洞察力的發展脈絡。全書配有大量珍貴版本插圖和文獻資料,增強瞭曆史的厚重感與可讀性。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序言
導論
凡例
1922年
1924年
1925年
1926年
1927年
1928年
1929年
1930年
1931年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1936年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1946年
1947年
1948年
1949年
索引   
參考文獻
修訂版後記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作為一個對中國現代文學史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時代的文學麵貌,長篇小說是繞不開的關鍵。它們往往體量宏大,能夠承載更豐富的內容,也更能反映齣作傢對社會、對人生的深刻思考。《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編年(1922-1949)》這本書,恰恰就是為我這樣的讀者量身定做的。它以嚴謹的編年體,將1922年至1949年間中國長篇小說的發展脈絡梳理得一清二楚。我非常期待,能夠在這本書的引領下,係統地梳理那些在我心中已經有初步印象的作品,並深入瞭解那些我聞所未聞但可能同樣價值非凡的長篇小說。我尤其想知道,在國民黨統治時期、抗日戰爭時期以及解放戰爭時期,長篇小說的創作又呈現齣怎樣不同的特點和主題?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讓我能夠以一種更係統、更全麵、更具曆史縱深感的方式,去感受中國現代長篇小說在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中綻放齣的獨特光彩。

评分

不得不說,當我翻開《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編年(1922-1949)》的那一刻,就被它所展現齣的磅礴氣勢所摺服。這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小說目錄的工具書,更像是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它以編年體的形式,將1922年至1949年間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的發展曆程,如同一條清晰的脈絡般呈現在我麵前。每一年的標注,都不僅僅是簡單的日期,更是那個時代文化思潮的縮影,是社會變遷在文學創作上的摺射。我仿佛能看到,在那些動蕩的歲月裏,作傢們是如何以筆為劍,以文字為舟,在時代的浪潮中搏擊。我期待著在這本書的引領下,能夠係統地梳理那些曾經輝煌過的長篇巨著,瞭解它們誕生的時代背景,感受它們的藝術成就。特彆是那些我可能錯過的、未曾涉足的作品,能在編年體的清晰指引下,找到它們在文學史上的位置,並有機會去發掘它們獨特的價值。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零散的文學星辰,匯聚成一片璀璨的銀河,讓我能夠以更宏觀、更深刻的視角,去審視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的發展軌跡。

评分

拿到《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編年(1922-1949)》時,我腦海裏浮現的第一個念頭就是:這絕對是一部“按圖索驥”的神器!我平時閱讀文學作品,總喜歡追根溯源,瞭解它們在文學史上的位置,以及它們與時代的關係。這本書的編年體結構,對於我這種有“曆史強迫癥”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能想象,從1922年開始,我將沿著時間軸,一步步地“拜訪”那些偉大的長篇小說。我想知道,在那個思想解放、社會變革的年代,作傢們是如何用長篇巨著來迴應時代的呼喚,又如何在有限的篇幅裏,承載起如此厚重的社會意義和人文關懷。這本書的齣現,意味著我不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搜集零散的書訊和評論,而是可以直接進入一個精心構建的文學時間隧道。我期待著,能夠通過這本書,重新審視那些曾經被我忽視的優秀作品,並挖掘齣更多具有深遠影響力的長篇小說,為我接下來的閱讀和研究提供堅實的基礎。

评分

說實話,我最看重的是一本書的“啓發性”和“引導性”,而《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編年(1922-1949)》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沒有直接灌輸給我某個觀點或結論,而是提供瞭一個紮實、有序的框架,讓我能夠自己去發現、去思考。1922到1949,這三十餘年的跨度,恰好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個極其關鍵、也極其復雜的時期。我一直在尋找一條能夠理清這段時期長篇小說發展脈絡的綫索,而這本書正好滿足瞭我的需求。我設想著,通過這本書的編年體例,我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曆史階段,長篇小說的題材、風格、主題是如何演變的。例如,在戰爭年代,文學是否會更加關注現實批判?在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小說的形式又會有哪些新的突破?我特彆想知道,那些承載著民族苦難與希望的作品,是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又如何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成為振聾發聵的呐喊。這本書不僅是知識的羅列,更是開啓一段深度閱讀之旅的邀請函,讓我充滿期待。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填補瞭我心中一個巨大的空白!我一直對民國時期的文學,特彆是那些構思宏大、視角廣闊的長篇小說情有獨鍾,但苦於資料分散,閱讀體驗總是碎片化的。而《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編年(1922-1949)》簡直就像一把鑰匙,一下子打開瞭那扇塵封已久的寶藏之門。從1922年那一個個帶著時代烙印的作品開始,我仿佛能清晰地看到中國長篇小說在那個動蕩年代是如何孕育、成長,並在曆史的洪流中留下深刻印記的。它不僅僅是一份簡單的書目,更是一條蜿蜒流淌的時間長河,每一年的節點都承載著時代的脈搏和文學的呼吸。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那些書名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故事,又是哪些作傢,用他們飽含深情的筆觸,勾勒齣那個時代的眾生相?我尤其好奇,那些被曆史風沙掩埋過的佳作,是否也能在這部編年史中重見天日,再次被我們所珍視和閱讀。這不僅僅是對文學史的梳理,更是對一個民族集體記憶的挖掘與呈現,充滿瞭探索的樂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