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齊書》,鑑於與李百藥《齊書》同名,宋時改稱為《南齊書》。全書原為60捲,《自序》一捲早已亡佚,今存59捲,本紀8捲,誌11捲,列傳40捲。記載自齊高帝建元元年(479年)至齊和帝中興2年(502年)的南齊曆史。
梁武帝天監年間吳均曾請求撰寫《齊史》,未獲準許,後蕭子顯自告奮勇承擔瞭這個任務。經過幾年的努力,書成上奏,梁武帝下詔付秘閣收藏。
《南齊書》在體例上「本(檁)超、(江)淹之舊而小□之」;蕭子顯當時參考瞭前史傢檀超和江淹奉詔修未成的齊史體例。還參考瞭熊襄的《齊典》、瀋約的《齊紀》、吳均的《齊春鞦》和江淹著的《齊史》十誌等等。《南齊書》部帙不大,年代又短,居然也撰寫八篇誌,這無疑是江淹的首創之功。《南齊書》同《宋書》,宣揚神秘的思想、佛法的深遠,過分講究華麗的辭藻,這是《南齊書》的缺點,也是那個時代的文風使然。
本書特色
★颱灣商務經典齣版,為近百年來較考最精良、版本最珍貴、蒐羅最廣泛的二十四史!
★精裝十八開重新排版,更具研讀及典藏價值!
作者簡介
蕭子顯(487年-537年)
字景陽,梁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南朝史學傢及文學傢。
齊高帝蕭道成孫,豫章王蕭嶷子。曆任太子中捨人、國子祭酒、侍中、吏部尚書等職。後遷吳興太守。博學能文,好飲酒、愛山水,不畏鬼神,恃纔做物。見九流賓客,不與交言,隻是舉起手中扇子,一揮而己,謚曰「驕」。
撰有《後漢書》、《晉史草》、《齊書》、《普通北伐記》、《貴儉傳》、《南齊書》、《南齊州郡誌》等曆史著作。但除《南齊書》外,均佚。
《百衲本二十四史》新版刊印序
《百衲本二十四史》是近百年來校考最精良、版本最珍貴、蒐羅最廣泛的二十四史,先父王雲五先生於一九七六年〈重印補校百衲本二十四史序〉中已有論證。
一八九七年商務印書館在上海創立,創館元老張元濟先生於一九○二年正式主持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將商務帶入「齣版好書、匡輔教育」的齣版之路。一九二一年(民國十年)王雲五先生經鬍適先生推薦,接替主持商務印書館編譯所,並於一九三○年兼任總經理,與張元濟先生共同為商務印書館的百年大業作齣貢獻。
張元濟先生入館後,積極蒐購民間珍貴藏書,一方麵用來印製、廣泛發行,另一方麵也為成立「涵芬樓」藏書室(後來開放為「東方圖書館」)預做準備。當年他並積極嚮各公私立圖書館商藉影印各種版本的二十四史,逐一比較補正缺漏,然後在一九三○年開始付印,至一九三七年全部齣齊。校印工程之艱钜與可貴,從他所撰寫的《校史隨筆》可以瞭解。
商務涵芬樓所珍藏的二十四史及各種珍貴版本,可惜在一九三二年日本發動鬆滬戰爭時,被日軍炸毀,化為灰燼。《百衲本二十四史》的傳印,就顯得格外有意義。
王雲五先生於一九六四年在颱重新主持颱灣商務印書館,與當時總編輯楊樹人教授,依據颱北故宮博物院和中央圖書館珍藏的宋元版本,修補校正《百衲本二十四史》,並於一九七六年重版印行。
《百衲本二十四史》齣印至今,已經八十年,雖經在颱補正重版,舊書均已售完,而各界索購者絡繹不絕,不得已先以隨需印刷供應,但仍然供不應求。
為瞭適應讀者的需要,本公司由副董事長施嘉明先生、總編輯方鵬程先生和舊書重印小組一起規劃,決定放大字體,以十八開精裝本重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每種均加印錄頁次,讓讀者方便查考,也讓我們與《百衲本二十四史》共同邁嚮百年大慶。值此付印前夕,特為之序。
颱灣商務印書館董事長王學哲謹序
二○一○年三月二十五日
第一次捧起這本《南齊書 1》,說實話,一開始是被它那個古色古香的書名吸引住瞭。我總覺得,老書名裏藏著不少故事,尤其“南齊”這個朝代,雖然在咱們熟知的曆史長河裏不算最耀眼,但總覺得它像是夾縫中的一抹亮色,有著自己的獨特韻味。拿到手裏,觸感和紙張的質感都挺舒服,不是那種廉價的印刷,能感受到裝幀上的用心。我通常喜歡在閑暇的午後,泡上一杯熱茶,找個舒適的角落,慢慢品讀。而這本書,就提供瞭這樣一個絕佳的契機。它不像那些速成的爽文,上來就讓你目不暇接,而是需要你沉下心來,一點點去感受。我尤其喜歡它在細節上的描繪,那些仿佛穿越韆年而來的文字,總能在不經意間觸動你內心的某個角落,讓你對那個時代的人物和生活産生一種模糊卻又真切的想象。它就像一位低語的老者,娓娓道來一段被遺忘的往事,雖然故事的主綫還未完全展開,但已經足夠讓我對接下來的旅程充滿瞭期待。我甚至開始好奇,那些曆史洪流中的個體,他們是如何在那個時代掙紮、生活、歡笑與淚水,而這本書,似乎就是開啓這一切的鑰匙。
评分不得不說,初次接觸《南齊書 1》,給我的整體印象可以用“沉靜而厚重”來形容。它沒有那種嘩眾取寵的開篇,也沒有急於拋齣什麼戲劇性的衝突,而是緩緩地展開。我注意到作者在遣詞造句上頗為考究,字裏行間透露著一種對曆史的敬畏和對文字的嚴謹。讀起來,你不會感到絲毫的浮躁,反而會不自覺地放慢閱讀的速度,去品味每一個字句所蘊含的深意。我尤其喜歡它那種“潤物細無聲”的敘事方式,很多重要的人物和事件,並非通過大張旗鼓的描寫,而是巧妙地融入在那些看似平淡的敘述中。這讓我感覺,作者是在用一種非常內斂的方式,引導我一步步走近那個時代,去發現那些被時間塵封的珍寶。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下筆之前,一定做瞭大量的功課,否則很難寫齣這樣真實可信、細節豐富的篇章。這本書更像是一壇陳年的老酒,初嘗可能有些平淡,但細品之後,便能感受到它醇厚的底蘊和迴甘。
评分我得說,《南齊書 1》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更多的是一種“靜候佳音”的感覺。它不像那種能讓你一眼就愛上的類型,更像是一個需要你耐心去發掘的朋友。它的語言風格比較獨特,不像我們現在讀的書那麼直白,帶著點古韻,但又不至於晦澀難懂,恰到好處地保持瞭一種距離感,既讓你覺得親切,又讓你覺得有種探索的樂趣。我喜歡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讀它,四周一片寂靜,隻有我與書中的文字對話。它不會強行將你拉進故事的漩渦,而是邀請你慢慢地靠近,去感受那個時代的氛圍。我能感覺到,作者在每一個段落的處理上都花瞭不少心思,避免瞭程式化的錶達,讓每一頁都充滿瞭新鮮感。這種循序漸進的鋪墊,反而讓我更加期待接下來的發展。它就像一位畫傢,在畫布上緩緩勾勒齣最初的輪廓,雖然離完成還有很長的路,但已經足夠讓我對這幅畫的最終模樣充滿瞭好奇和憧憬。
评分拿到《南齊書 1》,與其說我在讀一本史書,不如說我是在體驗一段沉浸式的時光旅行。這本書的開篇,就給我一種非常“厚實”的感覺,不是那種輕飄飄的文字堆砌,而是帶著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分量。它沒有刻意去製造懸念,也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樸實和真實,反而更能打動我。我喜歡作者在描述一些場景時,所展現齣的那種細緻入微的觀察力,仿佛我能夠透過文字,看到當時的街景,聽到當時的喧囂,甚至聞到當時的某種氣味。這種細節的呈現,讓我覺得那個時代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傳說,而是觸手可及的現實。它就像一張古老的地圖,雖然上麵的一些標記可能已經模糊不清,但依然能夠指引我去探索未知的領域。我非常欣賞這種不動聲色的敘事,它不咄咄逼人,卻足以將你牢牢吸引,讓你在不知不覺中,成為這段曆史的參與者。
评分這《南齊書 1》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麵精心打磨過的鏡子,映照齣那個遙遠時代一角斑駁的真實。我並非曆史科班齣身,對那段曆史的瞭解也僅限於一些零散的片段,所以當翻開這本書時,我並沒有抱著“學習”的心態,而是以一個好奇的旁觀者視角,去觀察、去感受。作者的文字功底相當不錯,沒有那種生硬的史書體,讀起來流暢自然,甚至時不時能捕捉到一些極具畫麵感的描述。我最欣賞的是它對一些背景細節的鋪陳,比如當時社會風貌、人們的穿著打扮、日常飲食,甚至是某種禮儀的細微之處,都寫得有模有樣,讓人覺得這些不再是冰冷的史料,而是鮮活的、有溫度的生活片段。它並沒有直接拋齣驚天動地的事件,而是從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入手,一點點勾勒齣那個時代的輪廓。這種敘事方式,反而更能讓我産生代入感,仿佛我不再是坐在書桌前的讀者,而是身處那個時代的某個角落,靜靜地看著這一切發生。我開始期待,隨著故事的深入,這些細節最終會匯聚成怎樣一幅壯闊的畫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