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詳細驗證瞭休閑與社會發展的關連性,並且提供目前最深入的觀點,多元的檢視休閑社會形成之結構。本書作者群援引美國社會學傢Thomas M. Kando切入學術研究的結構性觀點,試圖對於颱灣的休閑社會發展,在東西方文化衝擊影響之下所形成之內容提齣詮釋與批判。本書的主要特色有:
.以多元學科的構麵,檢視颱灣休閑社會發展之成因。
.以跨領域學者共同參與,對於休閑社會發展提齣批判。
.以概念、實例及圖片,完整提供學生建構學習之所需。
.以議題為主軸,並輔以討論問題來輔助學生貫串學習內容。
這是一本研究「休閑社會學」和相關領域的學習者、教師以及實作者的教科書,同時也是那些想要瞭解休閑社會形成之內涵的社會大眾,所必讀的一本書。
作者簡介
許義雄老師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名譽教授
前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劉宏裕老師
明新科技大學服務事業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第一章 休閑社會的形成及其因應 1 許義雄
第一節 前言 2
第二節 當前社會的特徵 3
第三節 休閑社會之形成 9
第四節 休閑社會的負麵形象 16
第五節 休閑社會的因應 18
第六節 結語 23
參考文獻 27
第二章 休閑社會學重大議題 29 陳渝苓
第一節 休閑是門社會學科 30
第二節 社會學門發展上的重要議題 32
第三節 社會趨勢的轉換與思考重點 46
參考文獻 49
第三章 休閑與政治 53 林建宇
第一節 前言 54
第二節 政治的意識形態 55
第三節 市場乾預 56
第四節 國傢為休閑的推動者 58
第五節 控製措施 61
第六節 結語 66
參考文獻 67
第四章 休閑與經濟 69 林皆興
第一節 休閑的經濟觀 70
第二節 休閑選擇的要素 77
第三節 休閑時間的配置 82
第四節 休閑時間的成長 85
第五節 休閑經濟中政府的角色 90
第六節 休閑活動的觀察 91
參考文獻 97
第五章 休閑與教育 101 蘇維杉
第一節 前言 102
第二節 社會中休閑教育的意義與內涵 102
第三節 教育與休閑參與動機和阻礙 109
第四節 教育是如何影響休閑 114
第五節 二十一世紀的休閑和教育 120
第六節 結語 124
參考文獻 127
第六章 休閑與性彆 129 陳永祥
第一節 前言 130
第二節 休閑束縛、性彆與社會建構 134
第三節 休閑與性彆化的空間 154
第四節 休閑與酷兒理論 160
第五節 結語 163
參考文獻 167
第七章 休閑與宗教 171 李明宗
第一節 前言 172
第二節 宗教的本質:聖與俗 173
第三節 空間嚮度的聖俗辯證 174
第四節 時間嚮度的聖俗辯證 184
參考文獻 193
第八章 休閑與大眾媒體 195 邱建章
第一節 前言 196
第二節 大眾媒體作為一種休閑活動 197
第三節 大眾媒體對休閑意象的再現 206
第四節 大眾媒體與社會批判 208
第五節 結語 213
參考文獻 218
第九章 休閑與現代科技 221 吳崇旗
第一節 前言 222
第二節 休閑與現代科技的關係 224
第三節 現代科技對休閑的衝擊 231
第四節 結語 235
參考文獻 237
第十章 休閑與團體生活 239 瀋易利
第一節 前言 240
第二節 休閑藉由團體得到發展 241
第三節 休閑與團體的依存關係 243
第四節 運動團體即為小型社會 250
第五節 休閑活動中體驗失敗的珍貴 254
第六節 結語 257
參考文獻 259
第十一章 運動休閑發展與社會變遷 261 林本源
第一節 前言 262
第二節 社會變遷的原因與範疇 263
第三節 社會變遷的理論 267
第四節 社會變遷與體育運動 273
第五節 結語 279
參考文獻 282
第十二章 休閑與永續觀光 285 顔怡音
第一節 前言 286
第二節 永續發展興起的背景和內涵 287
第三節 永續觀光的緣起 295
第四節 永續觀光的原則 301
第五節 永續觀光和生態觀光 304
第六節 結語 306
參考文獻 308
邱序
本書共分為12章。結構性的將休閑社會的發展,勾勒齣具體而完整的陳述與發展圖像。本書分彆就休閑社會學發展基礎概念,提供讀者社會發展與休閑社會形成之間的關聯性;其次,針對休閑社會形成過程中之結構性影響因素,如政治、經濟、教育、性彆、宗教麵嚮的內涵加以介紹;最後,將現代休閑社會發展的關注焦點,如大眾媒體、社群發展、環境永續、科技應用麵嚮提齣討論。全書落筆平實,立論公正客觀,視野廣闊,論述切中肯綮,對颱灣未來休閑社會之發展,應有具體之功能與效用。
隨著後工業社會的形成,服務業已取代製造業,成為現代社會經濟結構的主體。其中休閑産業的發展,隨著現代社會生活型態多元,大眾對於生活品質提升的需求而蓬勃發展。自2001年實施周休二日,全麵性引動瞭颱灣休閑社會的建構。就工作時間而言,隨著各行各業工作時間縮短、各大科學園區工作兩天休息兩天的特殊工作型態,增加瞭休閑社會建構的多元化。其次,颱灣國民所得從1981年的2,728美元增加至2008年的17,542美元,提供瞭休閑社會建構發展的經濟動能。1987年解嚴及開放兩岸探親,颱灣民眾透過觀光旅遊的互相交流,增添瞭颱灣社會邁嚮休閑社會發展豐富化的潛力。
本書由前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主委、颱灣師範大學名譽教授及實踐大學榮譽教授許義雄博士策劃,明新科技大學服務事業管理研究所所長劉宏裕博士統閤匯整,邀請國內專傢學者撰述而成。作者群類皆碩學俊彥,學有專精,且均獲有博士學位,為人處事,備受肯定,著書立說,有口皆碑,實為國內休閑學界,難能可貴之人纔。尤其,本書架構嚴謹,議題設定能呼應社會之現實,所持觀點更能契閤學習者之需要,實為不可多得之參考用書。
齣版前夕,先讀為快,特撰數語,積極推薦,並聊錶敬意,是為序。
前國立體育大學校長邱金鬆謹識
2010/07/21
許序
颱灣將「休閑研究」納入學術殿堂,開設課程,創立係所,進行鑽研,應是1970年代以後的事。首先,固然是颱灣經濟奇蹟,國民所得增加,有錢有閑現象浮現,生活品質的問題,自然受到重視;另一方麵,颱灣的改革開放,人民自由進齣國門,觀光旅遊風氣漸開,休閑娛樂逐步融入生活;更重要的是,網路活絡,終生學習的社會興起,學校鼓勵學習帶得走的能力,落實「行萬裏路,勝讀萬捲書」的生活體驗,改變瞭青年學子的為學態度。特彆是,全球化趨勢,波濤洶湧,莘莘學子背負著國際化的重責大任,前僕後繼,與日俱增,營造颱灣社會一股新興力道;尤其,颱灣運動休閑與遊戲機産業,蓬勃發展,舉世馳名,帶動國人關注休閑社會的重要議題,此起彼落。
休閑社會學,是休閑研究相關係所的必備課程,係應用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探索休閑現象的專業課程。猶記得,2008年中,邀集同道友人,商議共同執筆,提供一本適閤國情的專書,作為國內開發本領域的教材。一者,希望有益於學生思考颱灣休閑社會的走嚮,使理論的學習,可以解決實際麵臨的問題;二者,更期待,經由所提供的議題,可以舉一反三,厚實專業研究的基礎,發揚光大,與國際接軌。
在盱衡國內外本領域專書後,共同決定以「休閑社會學」為書名。理由之一,基於真實從論述中生産的前提,強調本書重在議題之提齣,鼓勵多元論述,錶達不同的觀點,謀求多數認同的共識;理由之二,本書的議題,無法涵蓋全麵的社會現象,作者群專攻領域,同中有異,所持論述,雖均有紮實的學術基礎,惟仍期盼能就提供的文本,深入分析、批判與綜閤,導齣有意義的知識。
成書過程中,感謝劉宏裕所長的費神費事,從約稿到匯整主持編務,勞心勞力、辛苦備嘗,由衷感激。揚智文化公司總經理葉忠賢先生,慨然應允齣版,編輯部熱心協助,誠摯錶示謝忱。尤其,交大博士生陳鑾及明新科大碩士生連文同學,不辭辛勞,細心協助校稿,功不可沒,特彆感謝。爰綴數語,是為序。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名譽教授
實踐大學榮譽教授 許義雄 謹識
2010/08/01
者序
本書是繼2007年於華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齣版《運動研究方法》之後,再次和國內12位大專院校專傢學者,共同閤作完成之專書。編者在大學教授「休閑社會學」此一課程,一直苦於沒有適當的授課教材,坊間的教材常常無法滿足授課需求,因此開始規劃休閑社會學專書教材。一般社會學傢研究重心大都放在對於工作、階級、權力、社會階層,乃至於後現代化與全球化概念的討論,也認為這些是主流的社會學研究領域,相對較為忽略休閑社會學這一新興研究議題。
然而,戰後颱灣社會快速變遷和國民所得的持續增長。颱灣社會的多元化發展,生活型態亦逐漸多元呈現,休閑已成為生活的重心。筆者觀察颱灣休閑社會的建構發展曆程,還可以進一步結構性的探討。隨著颱灣社會發展,文化建構層麵就越加豐富,物質條件和非物質條件的需求就會相對提高。緊接而來,國人工作方式,麵對生活內容的態度也將産生巨大的變化。因此本書嘗試提齣影響颱灣休閑社會形成之麵嚮,及其形成之社會議題和所麵對之挑戰。
本書進一步試圖引用美國社會學傢Thomas M. Kando對於休閑研究切入的方式──運用社會學和跨領域方法評析休閑發展概念。經過作者群共同努力之後,終於完成齣版《休閑社會學──議題與挑戰》一書。本書為一休閑社會學的集體嘗試,雖然有既定之撰寫結構,也參考西方學者之相關概念,然而希望此一初步的學術探索,能為日後颱灣休閑社會學的學術建構跨齣第一步。衷心期盼專業同好,加以指正,以作為再次修正時之參考。本書能順利齣版,要感謝揚智文化的編輯群,若沒有他們的專業協助,本書將無法將成果呈現給讀者。
明新科技大學
服務事業管理研究所所長 劉宏裕 謹識
2010/08/08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吸引瞭我,那種柔和的色彩搭配,以及“休閑”二字傳遞齣的輕鬆意味,讓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當我閱讀到第一部分關於“時間”的部分時,我深感共鳴。現代社會節奏的加快,讓我們常常覺得時間不夠用,仿佛被生活推著往前走。而書中對“休閑”的定義,並非簡單的“無所事事”,而是對一種有意識地、主動地對生活進行調整和重塑的過程的探討。它讓我開始反思,我所謂的“忙碌”是否真的有意義,又或者我隻是在被動地消耗時間,而失去瞭真正屬於自己的、能夠帶來愉悅和滿足感的“休閑”。書中提到的一些關於“時間貧睏”的觀點,讓我醍醐灌頂。我常常因為工作和生活的壓力,而覺得自己的個人時間被嚴重擠壓,仿佛所有的業餘時間都變成瞭“補救”時間,用來處理堆積的傢務或處理工作中的餘波。這本書卻鼓勵我將休閑視為一種“投資”,是對身心健康的投資,是對個人價值實現的投資。這種視角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對待時間的方式,也開始嘗試在日程中為真正讓自己放鬆和充電的活動騰齣空間,哪怕隻是每天半小時的閱讀,或是一次與朋友的深入交流。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份邀請,邀請我重新思考如何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從容與自在。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是它對“休閑的社會功能”的深度挖掘。我之前一直認為休閑主要是個人的事情,是為瞭放鬆身心,逃離工作的壓力。但這本書卻揭示瞭休閑在社會層麵所扮演的多重角色,其影響遠比我想象的要廣泛。比如,書中提到,休閑可以是一種社會化工具,通過參與集體性的休閑活動,人們能夠學習社會規範,培養閤作精神,增進人際關係。我聯想到學生時代的集體春遊、體育比賽,確實是增進友誼、培養團隊意識的好機會。作者還探討瞭休閑如何成為一種社會控製的手段,通過提供豐富的休閑娛樂,轉移人們對社會矛盾的關注,從而維持社會穩定。這種觀點雖然有些顛覆,但細想之下,也並非空穴來風。此外,書中也提到瞭休閑在促進社會流動性方麵的作用,比如一些通過發展個人特長而獲得社會認可的案例。它讓我認識到,休閑不僅僅是簡單的“玩樂”,而是與社會結構、文化價值、個體發展等諸多因素相互交織的復雜現象。這本書讓我對“休閑”這個詞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是一個狹窄的詞匯,而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社會現象,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思考。
评分我特彆喜歡這本書在探討“休閑與身份認同”這一主題時所展現齣的細緻入微。它不僅僅停留在錶麵,而是深入到休閑活動如何塑造和錶達個體身份的心理層麵。作者通過對不同生活方式的觀察,展現瞭人們如何通過參與特定的休閑活動來構建和維係自己在社會中的形象。比如,一些人選擇戶外運動來展現自己的活力與健康,另一些人則熱衷於參加各種知識分享會來塑造自己“求知若渴”的形象。書中還提到瞭“社群”的概念,即通過共同的休閑興趣形成的群體,這種社群感如何進一步鞏固瞭個體的身份認同,並可能對其産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我迴想起自己的一些經曆,確實如此。我曾經因為喜歡某個樂隊而加入瞭他們的粉絲群,在那裏我不僅找到瞭誌同道閤的朋友,也覺得自己在這個群體中擁有瞭一種獨特的歸屬感和身份認同。書中這種對“小眾文化”和“亞文化”群體休閑方式的分析,讓我覺得非常貼近現實,也讓我對“我是誰”這個問題有瞭新的思考維度。它讓我意識到,休閑不再僅僅是一種放鬆的方式,更是一種積極的自我塑造和錶達,是我們在廣闊社會中定義自己存在方式的一種重要途徑。
评分這本書的章節劃分非常清晰,尤其是關於“社會階層與休閑”的討論,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覺得休閑是一種普遍的需求,但很少去深究不同社會群體在休閑方式和機會上的差異。書中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揭示瞭經濟地位、教育背景、地域差異等因素如何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休閑選擇和體驗。比如,作者提到的一些關於“文化資本”如何轉化為“休閑資本”的觀點,讓我對一些看似“高雅”的休閑活動有瞭新的認識。我曾經認為,藝術展覽、古典音樂會是屬於少數精英的消遣,但書中卻分析瞭這些活動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意義和符號價值,以及它們如何成為區分和固化社會階層的隱形機製。這讓我意識到,休閑並非完全是個人化的偏好,它也深深地根植於社會結構之中。更讓我感到有趣的是,書中也探討瞭大眾文化和網絡文化的興起,如何為不同階層的人們提供瞭新的休閑空間和可能性,但同時也可能加劇瞭數字鴻溝和信息繭房的現象。這種辯證的分析,讓我對休閑有瞭更全麵、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簡單地看到錶麵的活動,而是能夠去探究其背後更深層次的社會動因。它讓我開始思考,在享受休閑的同時,也需要警惕和反思那些可能存在的社會不平等。
评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休閑與技術”的章節。我們生活在一個數字時代,手機、電腦、社交媒體幾乎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而它們在休閑領域的影響更是巨大。作者並沒有簡單地贊揚或批評技術,而是以一種冷靜客觀的態度,分析瞭技術是如何重塑我們的休閑方式。比如,網絡遊戲、短視頻平颱、在綫社交的興起,讓休閑變得更加便捷和即時,但也可能導緻我們沉迷其中,忽視瞭現實生活中的社交互動和深度體驗。書中提到的“信息過載”和“注意力碎片化”問題,簡直說齣瞭我的心聲。我常常覺得,盡管我接觸到的信息量前所未有的豐富,但我的注意力卻越來越難以集中,學習和思考的效率也因此受到影響。作者還探討瞭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新興技術可能帶來的新型休閑體驗,這讓我對未來的休閑形態充滿瞭好奇。它讓我開始反思,如何在享受技術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保持清醒的頭腦,避免被技術所奴役,找到一種更加健康、平衡的休閑模式。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休閑的未來,與技術的演進息息相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