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團包套的「套裝旅遊」,你以為是現代的産物嗎?其實早在明清時期,中國已有各式各樣的旅遊活動,而且旅遊設施逐漸走嚮商品化,比起同時期的西方有過之而無不及。無論是美酒佳餚、遊船肩輿、旅遊導覽、遊伴相隨,皆讓旅途可以更舒適、更盡興。士大夫更是明清旅遊文化興盛的一大推手,旅遊也成為明清士大夫文化的重要一環。大傢耳熟能詳的徐霞客,以長程的冒險旅行著名,然而,這樣的「壯遊」並非當時士大夫旅遊文化的主流。從大量的日記、遊記中,可以觀察到他們頻繁地齣遊,大多是距離不遠的「淺遊」,而且具有休閑娛樂及社交功能。明清士大夫所撰寫的遊記,看似文學作品,實則背後反映瞭士大夫的身分焦慮感。遊記文體在書寫上的變化,涉及到士大夫試圖與其他人的旅遊活動作區分的策略轉變。到瞭晚清,曾與西方接觸的中國人所留下來的旅行記錄,更有助於我們理解當時中國人對西方人的看法與態度。
作者簡介
巫仁恕
國立中興大學曆史學學士,颱灣大學曆史學碩士、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專長領域是明清城市史與明清社會文化史,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明清城市群眾集體抗議、明清物質文化與消費文化。著有專書《奢侈的女人---明清時期江南婦女的消費文化》(2005)與《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2007)。
狄雅斯 Imma Di Biase
義大利威尼斯Ca' Foscari大學漢學係東方語言研究博士,博士論文主題是關於明清時期旅行者的研究。2002年在澳洲墨爾本斯溫伯恩大學擔任客員研究員,主要研究澳洲華人移民。其著作有論文〈徵服新金山〉,以及專書《易經:中國人的代碼》(2005)與《中國靈魂》(2007)。目前正在墨爾本大學撰寫另一本博士論文,她嘗試以心理學傢容格的理論,來探討有關中國人的「情緒」(emotion )。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相當獨特的,它並非一本平鋪直敘的曆史敘事,而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文化探險。作者以一種非常“玩味”的姿態,引導讀者去探索明清時期的旅遊文化,其語言風格輕鬆而不失深度,引人入勝。書中對一些鮮為人知但卻意義非凡的旅行故事的挖掘,讓我大開眼界。比如,那些關於求學之路上的艱辛與樂趣,或者為瞭商機而進行的漫長旅程,都展現瞭當時人們為瞭實現目標所付齣的努力和韌性。我特彆注意到書中關於“地圖”和“路引”的討論,這對於理解當時的交通狀況和人們如何規劃行程至關重要。同時,書中對“ souvenir ”(紀念品)的早期形態的描述也很有意思,那些曾經被帶迴傢的景物、器物,都承載著旅行者的情感和對遠方的思念。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接地氣、更加充滿人情味的明清社會,它不再是教科書上冰冷的文字,而是鮮活的人物和生動的故事。它也引發瞭我對當下旅遊方式和文化意義的思考,我們今天的旅行,與古人相比,究竟失去瞭什麼,又獲得瞭什麼?
评分這本書簡直是一次顛覆瞭我認知的閱讀體驗。我一直認為明清時期的旅遊文化更多是文人雅士的專屬,但這本書卻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看到瞭普通百姓是如何參與到旅遊活動中來的。書中對“民俗旅遊”的描寫,比如那些地方性的節日慶典、宗教朝聖,以及由此催生的集市和商業活動,都讓我感受到瞭那個時代的活力和熱鬧。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鄉愁”和“歸鄉”主題的探討,對於那些常年在外經商或者務工的人來說,迴傢的路也是一次重要的旅程,而傢鄉的風景和記憶,則構成瞭他們精神世界的重要部分。這本書還涉及到瞭“女性旅遊”的議題,揭示瞭在相對保守的社會環境下,女性是如何在某種程度上突破限製,實現她們的齣行願望,這讓我覺得非常難得。它不僅僅是關於“去哪裏玩”,更是關於“為什麼要去玩”,以及“在玩的過程中,人們獲得瞭什麼”。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從更廣闊的社會和文化維度來理解旅遊,而不僅僅局限於風景本身。
评分這是一本讓我感到驚喜的書,其內容之豐富和視角之獨特,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我一直對明清時期的社會生活和文化現象頗感興趣,而這本書恰好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切入點。它不僅僅是關於旅行目的地,更深入地探討瞭旅行本身是如何塑造和反映明清社會的。我被書中關於“遊記”文學的分析深深吸引,瞭解瞭當時的文人是如何通過筆墨記錄他們的山水之行,這些文字背後蘊含的情感、思想以及對社會的觀察,都非常值得玩味。書中還探討瞭“行當”與“行業”的演變,比如當時的驛站製度、客棧經營,甚至是賣藝乞討的從業者,都展現瞭一個更加多元和立體的明清社會。我尤其欣賞作者對“節慶旅遊”的梳理,那些廟會、燈會、祭祀活動,都成為瞭吸引人們前往特定地點的重要原因,也摺射齣當時民眾的精神信仰和娛樂方式。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旅遊活動與當時經濟、政治、宗教、藝術等各個方麵都息息相關,是一個非常宏觀的視角。它不是簡單的曆史碎片堆砌,而是將這些碎片有機地聯係起來,形成瞭一個完整而生動的圖景。
评分讀這本書就像是進入瞭一個充滿驚喜的寶藏洞穴,每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亮點。作者在敘述中穿插瞭大量的曆史文獻、文學作品和藝術圖像,使得整本書的論證既嚴謹又充滿趣味。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圖像旅遊”的分析,那些描繪山水風光的畫捲、版畫,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瞭人們對旅遊目的地的認知和期待,也成為瞭當時的一種“視覺指南”。書中對“旅途中的習俗”的描寫也十分生動,比如不同地區人們的待客之道,或者旅人之間相互交流的經驗和故事,都展現瞭一個真實而復雜的人際網絡。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江湖”和“俠客”文化的探討,雖然不直接是旅遊,但那些浪跡天涯、行俠仗義的形象,也深刻影響瞭人們對遠方和未知的嚮往,並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瞭人們的齣行意願。這本書讓我覺得,明清時期的旅遊文化,是一個與當時社會發展的方方麵麵都緊密相連的復雜係統,它包含瞭經濟、政治、宗教、藝術、文學,以及最普通的人文情感。它並非是靜態的知識灌輸,而是動態的文化變遷的生動展現。
评分這本書絕對讓我眼前一亮,我本來以為會是那種枯燥乏味的學術論著,結果完全不是!它就像一本穿越時空的指南,帶我沉浸在明清那個充滿詩意和煙火氣的時代。作者的筆觸非常生動,仿佛我親眼目睹瞭文人墨客在西湖泛舟吟詩,聽到瞭市井小民在古鎮街頭討價還價的喧鬧聲。書中對各個著名旅遊景點的描寫,比如江南的園林,北方的名山大川,還有那些曾經輝煌一時的古都,都細緻入微,讓人如臨其境。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飲食文化的章節,那些曾經消失在曆史長河中的特色小吃,通過作者的描述又鮮活瞭起來,簡直是讓我垂涎欲滴。而且,這本書不僅僅是記錄風景,更重要的是挖掘瞭這些旅行背後的文化內涵,比如士人階層的雅趣,商旅階層的見聞,甚至還有普通百姓的節慶活動。它讓我明白,旅遊在明清時期並非僅僅是簡單的觀光,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精神的寄托,甚至是社會交往的重要途徑。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又深入瞭一層,也對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有瞭更直觀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