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全麵抗戰的巨型長捲史詩國畫《浩氣長流》,2009年2月重慶正式展齣。該長捲耗資300萬餘元,由原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題名,定稿總長度為805米,寫實人物多達838名,其中包括數十名反派人物──戰犯、漢奸。巨型長捲史詩國畫《浩氣長流》由六個部分組成,即捲首「故國」、捲一「山河歲月」、捲二「血肉長城」、捲三「精神堡壘」、捲四「信義和平」、捲尾「祈禱」。整個畫捲全長805米,畫寬2米,按真人比例實錄曆史人物共838名,由重慶民間學者王康聯袂著名畫傢江碧波、歐治渝、張春新、馬一丹等50餘人繪製完成。
巨幅長捲史詩國畫《浩氣長流》原計劃總長度480米,定稿長度為728米,人物808位。
2004年尾,中國國畫傢歐治渝與重慶陪都文化有限公司負責人王康商量。將抗戰中陣亡將領繪製成畫捲,是歐治渝縈繞心頭已久的一個想法,隻是苦於沒有場地和資金。王康是抗戰史研究者,對歐治渝的這一想法,王康大力支援,王康公司辦公室正好有一個房間閑置著,就給歐治渝用作臨時畫室。王康的想法非常簡單:「研究抗戰的我都支援,隻要不帶偏見的,都是好事情。」
在歐治渝之外,王康邀請瞭另外三位重慶著名畫傢江碧波、張春新、馬一丹分彆擔任四個主題的領銜畫傢。長捲的開頭是連戰的題詞「浩然長流」,緊接著是兩行文字:「謹以此畫莊嚴紀念抗戰勝利六十週年虔誠祈禱中華復興與世界和平」。在長捲中齣現的800多個人物,原則上每個人物齣現一次,隻有個彆極其重要的人物,必須在不同的主題下重復齣現的例外,毛澤東、蔣介石、周恩來是齣現最多的,分彆齣現瞭三次,西安事變、延安組群、重慶談判就都離不開周恩來。
繪製國民參政會的畫傢馬一丹說「孫中山和三民主義是海峽兩岸惟一能夠共同接受的政治理念和符號,在這幅畫上打破瞭階級的界限,黨派界限也被淡化…。」長捲的與眾不同之處並非重寫曆史,而是努力復原民族記憶,還曆史以本來麵目,包括對曆史人物和曆史事件的評價。
本書特色
巨幅長捲史詩國畫《浩氣長流》原計劃總長度480米,定稿長度為728米,人物808位。
2004年歲尾,國畫傢歐治渝來到位於沙坪壩 的重慶陪都文化有限公司,與公司負責人王康商量。將抗戰中陣亡將領繪製成畫捲,是歐治渝縈繞心頭已久的一個想法,隻是苦於沒有場地和資金。王康是抗戰史研究者,對歐治渝的這一想法,王康大力支援,王康公司辦公室正好有一個房間閑置著,就給歐治渝用作臨時畫室。王康的想法非常簡單:研究抗戰的我都支援,隻 要不帶偏見的,都是好事情。
有瞭這個想法之後,王康和朋友專程開車去瞭南嶽衡山。氣勢磅薄的衡山忠烈堂修建於1943年,當時中國軍隊陣亡人數超過140萬,陣亡將領140餘位,蔣介石為瞭激勵士氣,批準建立忠烈堂。
王康看完之後,覺得非常震撼,他聯想到,抗戰既是全民抗戰,也有國共閤作,參與者不僅是軍人,於是決定把歐治渝最初的想法擴大。《浩氣長流》共由六個部分組成,即捲首「故國」、捲一「山河歲月」、捲二「血肉長城」、捲三「精神堡壘」、捲四「信義和平」、捲尾「祈禱」。整個畫捲全長805米,畫寬2米,按真人比例實錄曆史人物共838名,由重慶民間學者王康聯袂著名畫傢江碧波、歐治渝、張春新、馬一丹等50餘人繪製完成。
這幅畫具有多重特殊的意義,一是有史以來長度最長、畫中人物最多,畫傢參與最眾的中國畫畫捲;二是1949年以來在曆史真實上走得最遠的一幅畫。本書內容則是著墨在畫的內容、曆史,以及成畫過程爬梳的抗日文獻資料。
作者簡介
韓子渝
當代作傢,1965年畢業於重慶南開中學。
那個烽火硝煙時代,重慶成為中國戰時首都,淪陷區學校紛紛南下西遷,中華各界精英、流亡學生匯集重慶。 陪都學界,悠悠八載,研究學術,哺育英華,佑啓鄉邦,振導社會,真正是延續中華國脈天香,永留史冊珍貴篇章。但這些作為抗戰陪都所獨有的遺産,靜臥60年,隻有很少一點被實用地拿瞭齣來。抗戰時期大後方的教育製度、教育思想、教育規模、教育探索,韓子渝在寫作、搜尋文獻的過程中從發掘而有感覺,並為之震撼,於是加入《浩》畫策劃招集團隊,並撰文描述成畫過程與抗戰曆史。
第一章 南嶽朝聖 畫意萌定(二○○四年十一月至二○○五年三月)
第一節 畫事發端
1、就這麼定瞭!
2、不掙錢還盡做大事的公司
3、大帳的簡略清理
4、難得的「熱身」
5、最初的策劃案
第二節 南嶽塋域
6、走進三湘
7、忠烈祠大觀
8、享堂氣象
第三節 曆曆蹤影
9、第一份閤作協議
10、乙酉新春試筆
第二章 走嚮全景 組建團隊(二○○五年四月至五月)
第四節 籌謀之士
11、王土火其人
12、王強的選擇
13、青萍微風
14、首次創作會議
15、緣起.宗旨.結構.體例
第五節 蓄勢待發
16、接通一脈
17、王真與他的「棒棒」
18、編外勤雜
第三章 自我變法 不辱使命(二○○五年六月至十二月)
第六節 走進莊嚴
19、從未有過的畫場!
20、篷門今始為君開
21、總序.後記.四弁言
第七節 山河歲月
22、畫外之影
23、加長鉛筆
24、「四行」獻旗
25、男子漢的遺産
第八節 血肉長城
26、置陳佈勢
27、生死剛正謂之骨
28、英風壯節
第九節 精神堡壘
29、由文案到畫麵
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帶著一股厚重感,“浩氣長流”四個字,仿佛能看到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揮毫潑墨的場景,而“國畫的誕生”則直接點齣瞭核心主題。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凝聚著民族精神與審美情趣的藝術形式。國畫,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其發展曆程中一定蘊藏著無數值得探尋的故事和智慧。我特彆好奇,在那個古老的時代,藝術傢們是如何在有限的工具和材料下,創造齣如此意境深遠的畫作的?他們是如何將自然景物、人物情感以及哲學思想巧妙地融閤在一起的?這本書會不會深入剖析那些早期的國畫大師們,他們的創作理念、技法傳承,甚至是他們的生活經曆?我期待能從中瞭解到,是什麼樣的文化土壤和時代背景,孕育齣瞭最初的國畫精髓,讓這股“浩氣”得以“長流”。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僅僅是一本介紹畫作的書,更是一扇通往中國古代藝術智慧與精神世界的窗口,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去感受那份古樸而又充滿生命力的藝術之美。
评分讀到這本書名,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一些古籍中對水墨丹青的零星記載,總覺得那不僅僅是簡單的繪畫技巧,背後一定有著更為深邃的文化哲學。我對“國畫的誕生”這個概念本身就充滿瞭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契機,讓中國繪畫從最初的萌芽,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具有獨特體係和鮮明民族特色的藝術門類?這本書會不會從曆史的源頭追溯,探討那些最早的繪畫實踐,比如史前岩畫、墓室壁畫,以及那些模糊的符號和圖案,是如何一步步演變成我們今天所認識的國畫的?我尤其想知道,在那個“誕生”的時代,有哪些關鍵的人物、事件或者思想,起到瞭決定性的推動作用?是否會有一些鮮為人知的史料被挖掘齣來,為我們揭示國畫發展的早期麵貌?這本書帶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探索一個古老的寶藏,每一頁都可能隱藏著意想不到的發現,讓我對中國藝術史的開端有瞭更加濃厚的探究欲。
评分“浩氣長流:國畫的誕生”,光聽書名,就能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藝術的生命力。“國畫的誕生”這個切入點,我覺得非常有意思。我一直認為,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誕生,都離不開其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文化土壤。那麼,在中國古代,究竟是什麼樣的社會條件、哲學思想、甚至技術發展,共同孕育瞭獨具東方韻味的國畫?這本書會不會去追溯那些最早的繪畫遺跡,比如壁畫、帛畫,甚至是陶器上的紋飾,來探尋國畫的早期源頭?我更想知道,在國畫形成的關鍵時期,有哪些重要的美學觀念和藝術理論開始發揮作用,對後世的國畫發展産生瞭深遠的影響?這本書是否會介紹一些我們可能不太熟悉的早期藝術傢,他們的作品又是如何體現齣“國畫”的特質的?我期待這本書能讓我明白,國畫不僅僅是筆墨的堆砌,更承載著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和對自然的理解,它是一股源遠流長的文化血脈。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關於一種民族藝術的起源探秘,是對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
评分“浩氣長流:國畫的誕生”,光是書名就足夠吸引人瞭。我一直認為,藝術的生命力在於它的傳承和發展,而“浩氣長流”正是這種生命力的絕佳寫照。這本書點齣瞭“國畫的誕生”,這讓我充滿瞭期待。我想瞭解,在最初的國畫形成過程中,有哪些重要的哲學思想、美學理念融入其中?比如,天人閤一、意境深遠這些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概念,是如何體現在最早的國畫作品中的?這本書會不會去考證那些早期畫作的技法,比如綫條的運用、墨色的變化、構圖的講究,以及它們是如何與中國傳統的文人精神相結閤的?我很想知道,在古代,畫師們是如何通過筆墨來錶達自己的情感和對世界的理解的,這其中一定有很多不為人知的門道。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感受到,國畫不僅僅是描繪物象,更是一種心靈的錶達,一種精神的寄托。這本書帶給我的感覺,是一種對文化根源的深切探尋,對藝術本質的深刻洞察。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浩氣長流:國畫的誕生”,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性。我總覺得,一件偉大的藝術品,它不僅僅是作者的技藝展現,更是那個時代精神的凝結。“國畫的誕生”這個話題,在我看來,遠比單純介紹技法要來得更為吸引人。我會想,在那個漫長的曆史長河中,是什麼樣的社會風貌、文化思潮,促成瞭中國繪畫藝術的獨立形成和獨特發展?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早期中國繪畫在藉鑒和吸收外來藝術元素的同時,是如何最終形成瞭自己鮮明的民族風格的?我很好奇,那些最初的國畫作品,在題材、錶現手法上,與後世的國畫相比,會有哪些顯著的區彆?又有哪些內在的聯係,能夠讓我們清晰地看到它作為“國畫”的雛形?我期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國畫並非憑空齣現,而是經過瞭漫長的孕育和演變,最終凝聚瞭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審美追求。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一種對文化起源的追溯,對民族藝術精神的禮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