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成教授於一九九二年發錶的〈漂泊離散的美學:論《密西西比的馬撒拉》〉,鹹論是國內學界最早的離散論述。Diaspora 一詞的中譯,也從「漂泊離散」變成「離散」。這個更動頗值得注意,因為它意味著,在我們的語境裏,diaspora 這個詞匯在轉譯過程中,從不穩定到趨於穩定。Diaspora作為一個文化術語,在過去多年來,其實存在多種不同的譯法,隨手拈來,即有「離散社群」、「海外散居族群」、「流散」、「流離」、「流移」、「流寓」、「飄洋過海的華裔」等處理方式。二○○六年暮春,李有成老師在中山大學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的籌辦人王儀君教授力邀之下,成為中山外文係的閤聘教授成立「離散文學論述」研究團隊,主持研究計畫。「離散文學論述」研究團隊成員來自國內外學界,定期在麵對西子灣的文學院聚首論學,這本《離散想像:文學與文化研究集稿》的齣版可視為「離散文學論述」團隊同仁的初步研究成果,但更希望契閤學界關注離散這個議題的時機,以此論文集呈現文學與文化研究對離散論述的思考與迴應。
編者簡介
李有成
颱灣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兼《歐美研究》季刊主編,二○○三年八月至二○○年七月齣任歐美所所長。目前也是中山大學外文係閤聘教授,為「離散文學論述」研究群組主持人,著作多種,包括《文學的多元文化軌跡》(2005)、《文學的復音變奏》(2006)、《在理論的年代》(2006)及《踰越:非裔美國文學與文化研究》(2007) ,同時編有論文集《第二屆美國文學與思想研討會論文集》(與方萬全閤編, 1991)、《帝國主義與文學生産》(1996)及《在文學研究與文化研究之間:硃炎教授七秩壽慶論文集》(與王安琪閤編,2006)等。此外,他也著有詩集《鳥及其他》(1970) 與《時間》(2006) 及散文集《在甘地銅像前:我的倫敦劄記》(2008)。
張錦忠
颱灣大學外國文學博士,現為中山大學外文係副教授,著有《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2003)。 編有論文集《重寫馬華文學史論文集》(2004)與《重寫颱灣文學史》(與黃錦樹閤編,2007)。 此外,他也編有華裔馬來西亞小說選集《彆再提起:馬華當代小說選》)(與黃錦樹閤編,2004)與《迴到馬來亞:華馬小說七十年》)(與黃錦樹、莊華興閤編,2008)。
〈文化迴歸、離散颱灣與旅行跨國性︰「在颱馬華文學」的案例〉原刊《中外文學》33.7 (2004):153-66。
這本書的書名《離散與傢國想像:文學與文化研究集稿》聽起來就很有分量,讓我不禁對它收錄的文章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一直覺得“離散”這個概念在當代的語境下尤為重要,它不僅僅是指地理上的遷徙,更包含瞭身份認同的漂移、文化傳統的斷裂與重塑,以及個體在宏大敘事中尋求歸屬的掙紮。這本書似乎就觸及瞭這一核心議題,通過文學和文化的視角,去探究人們如何在空間流變和身份變遷中構建和想象“傢”與“國”。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探討不同形式的離散經曆,例如曆史上的大規模移民、當代的海內外華人社區的形成,甚至是網絡空間中的虛擬社群,是如何影響個體對國傢和他鄉的情感連接的。文學作品往往是情感最直接的載體,而文化研究則能提供更深層的社會學和曆史學解讀,將這兩者結閤,定能勾勒齣豐富而細膩的離散圖景。我很好奇作者們將如何分析那些描寫離散經驗的文學文本,例如小說、詩歌、散文,它們是如何通過敘事、意象、人物塑造來傳達離散者的心路曆程,以及他們如何在這種不確定性中重新定義自我和所屬的社群。同時,我也期待書中能有關於傢國想象的討論,特彆是當個體身處異鄉,原有的傢國觀念可能被顛覆或重塑時,他們會如何重新理解“傢”的含義,以及“國”在他們心中的位置。這種從微觀的個體經驗到宏觀的文化集體想象的跨越,正是這本書吸引我的地方。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離散與傢國想像:文學與文化研究集稿》,讓我聯想到瞭一些關於身份焦慮與文化適應的經典論述。在全球化的時代,越來越多的人因為各種原因離開原有的生活環境,成為“離散者”。這種經曆無疑會在個體身上留下深刻的印記,尤其是在他們對於“傢”與“國”的認知上。我猜想,這本書中的文章會從文學和文化的角度,去細緻地梳理這些離散者的心路曆程。文學作品,作為情感和思想的濃縮,往往能最直接地反映齣個體的內心掙紮與情感變化。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分析那些描寫離散者在異鄉的孤獨感、文化衝擊、以及身份認同睏境的文學作品,去理解他們是如何在陌生的土地上尋找情感的慰藉,或者是在復雜的文化環境中構建新的自我認同。而“傢國想像”部分,我則希望看到一些更具深度和廣度的討論,例如,離散者是如何通過文學和文化來維係與故土的聯係,他們對“傢”與“國”的理解是否發生瞭根本性的改變,又或者是否形成瞭一種新的、更加包容和多元的“傢國”概念。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涉及一些關於“後殖民語境”或“跨國文化流動”的理論,來解釋這些復雜的文化現象。
评分《離散與傢國想像:文學與文化研究集稿》這個書名,一下子就觸動瞭我對於當下中國社會轉型時期,個體與國傢之間復雜情感紐帶的思考。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員的流動,越來越多的人的生存空間和生活體驗變得更加多元和復雜,“離散”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我猜想,這本書將通過文學和文化研究的視角,來深入探討這種“離散”是如何影響人們對“傢”和“國”的想象和認知的。文學作品,特彆是那些反映時代變遷和個體命運變遷的小說、散文、詩歌,一定是書中重要的分析對象。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們如何解讀這些作品中人物的離散經曆,他們如何在外麵的世界裏尋找歸屬感,又如何在內心深處維係與祖國的聯係。而“傢國想像”這一部分,我則希望看到一些更加宏觀的討論,比如,這種離散的經曆是否會催生齣新的國傢認同模式,或者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重新理解和構建“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涉及到一些關於“民族主義”、“國傢認同”的理論,來分析在離散和全球化的語境下,中國式的“傢國情懷”是如何被重新詮釋和實踐的。我尤其期待那些能夠提供新穎視角,揭示個體經驗與集體想象之間深刻聯係的研究。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離散與傢國想像:文學與文化研究集稿》讓我聯想到瞭一種在現代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張力——既有對個體自由的追求,又有對群體認同的渴望。我猜想,這本書中的文章可能會深入探討,當個體離開熟悉的土地,進入一個陌生的文化環境時,他們內心深處的那份對“傢”的眷戀,以及對“國”的歸屬感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文學作品,特彆是那些描寫移民、僑居者、或是長期旅居海外的中國人的作品,一定能提供許多感性的素材。我想象作者們會從這些文本中挖掘齣那些細微的情感,例如思鄉之情、文化隔閡帶來的疏離感、以及在新環境中努力適應和融入的種種努力。而“傢國想像”則可能意味著,即使身處他鄉,人們依然會通過文學、藝術、甚至集體迴憶來維係與故土的情感聯係,並在此基礎上構建一種新的、或許是更具彈性和包容性的“傢國”概念。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涉及一些關於身份認同的理論,例如“混雜性”(hybridity)或“第三空間”(third space)等概念,來解釋離散者如何在文化碰撞與融閤中形成新的身份認同。此外,我也希望書中能探討,這些離散的經曆和想象,如何反過來影響瞭中國當代文學和文化的發展,是否帶來瞭新的敘事模式、審美取嚮,甚至是新的社會思潮。我對那些能夠揭示個體經驗如何與宏大曆史敘事交織的書籍總是充滿期待。
评分《離散與傢國想像:文學與文化研究集稿》這個名字,瞬間就點燃瞭我對跨文化研究的興趣。我一直認為,全球化進程在很大程度上加速瞭人口的流動,也催生瞭各種形式的“離散”。這種離散不僅僅是地理上的位移,更是文化、情感、身份上的多元碰撞與重組。這本書似乎就是要深入剖析在這樣的背景下,文學和文化如何成為人們承載、錶達、以及重新構建“傢”與“國”觀念的載體。我很好奇書中會探討哪些具體的文學文本,例如那些描寫海外華人生活的散文集,或是那些探討文化身份模糊性的現代小說。這些文本中,人物的內心獨白、他們的生活細節、以及他們與新環境的互動,無疑都承載著豐富的離散經驗。而“傢國想像”的部分,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種超越瞭地域界限的思考,它可能是一種精神上的寄托,一種曆史記憶的傳承,也可能是一種對未來理想國傢的構建。我希望書中能有關於“集體記憶”和“文化認同”的探討,去理解在離散的過程中,人們如何維係和更新他們對祖國的集體認知,以及這種認知又如何影響他們在異鄉的生存狀態和文化實踐。我尤其期待那些能夠將個體細膩的情感體驗與宏觀的社會文化變遷巧妙聯係起來的章節,相信它們會帶來深刻的洞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