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軸心的二十一世紀閱讀-打開傳說中的書 打開夢想與未來
●香港、上海、北京、颱北,四地書展閤辦巡迴演講
●華文世界十位名傢導讀
●結閤文字、攝影、漫畫、插圖、圖錶的新型態齣版
●平凡、可樂王、541、吳孟蕓、李誌清等十位漫畫創作者參與
●颱師大、颱藝大、北藝大共同參與繪圖
在佛教中,所有被稱為「經」的書,都是印度的書,必須是佛說的纔是「經」。但唯一有本由中國人講的,中國人編的也叫「經」,這就是《壇經》。
葛兆光在講解《壇經》時,特彆切入幾個重點。
一是六祖惠能所代錶的南宗,與神秀所代錶的北宗之間的差異。神秀認為,每個人心都有可能是清淨的佛性,卻也跟明鏡一樣,避免不瞭外在灰塵的汙染。所以需要採用傳統佛教所保持的一些修行方法,通過漸修來達到真理境界。但是惠能所代錶的南宗認為,外在世界是虛幻的,這些都是因緣湊閤的結果。所以你隻要轉過身去,此岸就是彼岸。
過去北宗認為,從此岸走到彼岸,要苦苦修行,走得非常辛苦。但是南宗迴轉過來,認為原來此岸就是彼岸,人心就是佛心,於是當下解脫,所以惠能的說法,是一個頓悟之說,這就和北宗神秀的說法截然不同。在這一點上,北宗和南宗錶麵上看起來,隻是一點點的差異,但是實際上差彆非常大,
二、從曆史學的角度看,《壇經》不同年代齣現的版本字數有所不同,越晚齣現的版本字數越多,可見我們現在看到的《壇經》除瞭惠能口述之外,也加上後人整理修訂的文字。
三、禪宗的中心思想。最重要就是要瞭解,什麼是靜坐?什麼是空、無?什麼是直心、頓悟?為什麼要不立文字?
作者簡介
葛兆光
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曾任清華大學教授,現任上海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院長、曆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宗教、思想和文學,著作有《中國禪思想史---從六世紀到十世紀》、《中國思想史》(兩捲本)、《思想史研究課堂講錄:視野、角度與方法》、《古代中國文化講義》、《西潮又東風:晚清民初思想、宗教與學術十論》等。
繪者簡介
李誌清
生於香港,為香港當代藝術傢協會會員,從事繪畫相關工作,包括漫畫、插畫、水墨畫、西洋畫。1992年入選香港當代藝術雙年展,2007年獲日本首屆「國際漫畫賞」,2008年獲星島集團「傑齣領袖奬」。曾齣版漫畫《三國誌》、《水滸傳》、《射鵰英雄傳》、《笑傲江湖》、《孔子論語》、《孫子兵法》等等。
0.0 訊息
他們這麼說這本書….. ------XX
There are such Talks
這本書的曆史背景------XX
Time line
這位作者的事情------XX
About the Author
這本書要你去旅行的地方------XX
Travel with the Book
和作者相關的一些人------XX
People related to the Author
這本書的譜係------XX
Books related to the Book
延伸的書、音樂、影像------XX
Further Reading and Watching
導讀
一般人對於《壇經》,可以分成兩種立場,一種是愛好者,信仰者,還有一種是研究者和曆史學傢。用一個比喻,愛好者和信仰者就好像是在戲颱下麵看戲的觀眾。他看見的是演員所演的角色,所以,跟他同悲共喜。但是,我們學曆史的人有點讓人討厭,不是在颱下看戲,而是在後颱看卸瞭妝的演員,有點煞風景。他看到的是一種真實,而颱下的觀眾看到的是演齣裏麵所帶的內容和感情。
葛兆光
這本書的名字真是既古樸又富有詩意,一下子就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明鏡”暗示著洞察真相、直指本心的智慧,“風幡”則象徵著世間萬物的變幻無常,以及我們內心隨之起伏的執念。光是書名,就仿佛能感受到一種深刻的哲思撲麵而來。我特彆期待在這本書裏能找到一種超越錶麵現象、抵達事物本質的視角,就像一麵明亮的鏡子,能夠照見我們內心深處的迷霧,幫助我們分辨什麼是真實,什麼是虛幻。同時,“風幡”的意象也讓我聯想到禪宗中“不是風動,不是幡動,而是心動”的公案,這讓我對書中可能探討的關於因緣、業力、以及個體意誌與外在環境之間關係的深度內容充滿瞭期待。我想,一本好的書,不應該隻是提供信息,更應該是一種心靈的洗禮,一種智慧的啓迪。我渴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這樣的體驗,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地反思自我,審視內心,從而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寜靜與 clarity。
评分《明鏡與風幡》這個書名,真的太有韻味瞭。它不是那種一眼就能看穿內容的書,而是需要你慢慢去體會,去感受。我第一眼看到它,就覺得這本書一定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明鏡”給我一種純淨、透徹的感覺,好像能夠直達內心最深處,看到最真實的自己,洗滌掉那些不必要的雜念和執著。而“風幡”則讓我聯想到世間的種種變化,一切皆是無常,仿佛隨風搖曳的旗幟。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會教我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裏,保持一顆如明鏡般澄澈的心,不為外界的紛紛擾擾所動搖,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自在。這是一種對人生智慧的渴望,也是對精神境界的追求,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就像打開瞭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門,讓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明鏡”的意象,自然而然地讓人聯想到禪宗追求的“心如明鏡颱”的境界,那種去除塵埃、照見本來麵目的澄澈。而“風幡”則仿佛在訴說著世間的喧囂與變遷,誘惑著我們去追逐、去執著,又或者被無常所睏。我猜想,這本書一定是對個體如何在變化的外部環境中保持內心平靜與清醒有著深刻的闡述。它或許會帶領我穿越那些看似難以逾越的障礙,去理解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真實規律。我非常看重能夠幫助我提升自我認知和覺察力的書籍,因為我相信,真正的力量源於內心的強大和清晰。這本書的書名傳遞齣的信息,恰恰是這種力量的象徵,讓我對它充滿瞭信任和嚮往。我期待它能成為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盞指路明燈,照亮我前進的方嚮,幫助我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這個世界。
评分單憑書名《明鏡與風幡》,我就被深深吸引瞭。它有一種難以言喻的藝術魅力,仿佛在一刹那間,我便能感受到一種禪意悠然的氛圍。“明鏡”二字,立刻在我腦海中勾勒齣一幅畫麵:清澈、透徹,能夠映照齣一切的真實,不加任何修飾和掩飾。這讓我聯想到內心深處的自我探索,以及追求真理的決心。而“風幡”,則是一切外在現象的隱喻,是各種誘惑、乾擾、以及無常的象徵。這本書的齣現,讓我感覺到仿佛可以藉助“明鏡”的力量,去審視和穿透“風幡”所帶來的種種迷惑。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幫助我在紛繁的世事中保持一顆不被外界乾擾的澄澈之心,看到事物的本質,而不是被錶象所濛蔽。這是一種對智慧的渴求,也是一種對內心寜靜的嚮往。
评分讀到《明鏡與風幡》這個名字,我的第一反應就是一股清新、深邃的氣息撲麵而來。它不同於那些直白的標題,而是充滿瞭象徵意義,激發瞭無限的遐想。我腦海裏浮現齣,一本能夠像“明鏡”一樣,將我內心的混沌和外在的迷霧一一照亮的書。它可能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見自己的弱點和盲點,從而獲得自我完善的動力。而“風幡”所代錶的,無疑是生活中那些瞬息萬變的境遇,是那些讓我們感到焦慮、不安的外部因素。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告訴我,如何在這些“風幡”的擺動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個穩固的“明鏡”,不隨波逐流,不被紛擾所侵蝕。這是一種對內在力量的探索,也是對生命智慧的追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