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訪談形式,深入淺齣,全麵、係統地對饒宗頤學藝大世界作一概括描述。從橫的角度看,既展示饒公在史學、文學、經學乃至甲骨學、秦簡學、敦煌學諸多領域的獨特見解及建樹,又呈現饒公於詩、詞、文、賦及書法、繪畫、琴藝諸多方麵的風貌及成就;從縱的角度看,則於宇宙觀、神學觀、藝術觀以及對世界萬物的認識論,作深入的探索及討論,頗多新創之見。全書正文七章,另有代序、緒論、附編纂以及饒宗頤學術年錶。
饒公其人,平易可親;饒公其學,莫測高深。為將饒公之學盡量加以淺析,力求使讀者容易理解,作者先研究饒學,再和饒公對談,然後編纂整理。本書編纂,曆十度寒暑,又批閱四載,始畢其功。內容根據錄影、錄音及已刊文集,兩相校核,並依編纂者個人心得,編排、整理而成。是閱讀大師、走近大師的一部入門讀本。
作者簡介
施議對
颱灣彰化人,齣生於福建泉州。中國社會科文學博士。原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比較文學研究中心學術顧問,河南大學兼職教授。現為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及人文學院中文係副教授。有【詞與音樂關係研究】【施議對詞學論集】以及【當代詞綜】等多種著作行世。
對於《文學與神明:饒宗頤訪談錄》這本書,我首先聯想到的是“溯源”和“融匯”這兩個詞。饒宗頤先生的學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又不斷地開闢新的疆域。他的研究,常常能夠將看似不相關的領域聯係起來,展現齣一種宏大的視野和深刻的洞察力。我非常期待在這本書中,能看到先生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學的精髓,與他對神明、宗教、哲學的理解融為一體。比如說,他會不會從《詩經》中那些古老的祭祀歌謠,找到人神之間最初的溝通方式?或者,他如何解讀《楚辭》中那些瑰麗奇幻的想象,是否蘊含著對超越現實的嚮往,也就是一種對“神明”境界的追求?我還很好奇,先生會不會將西方的一些文學理論和神學思想,與中國本土的文化進行比較,從中提煉齣關於文學與神明的共通之處。這種跨文化的視角,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啓發,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習以為常的概念。我堅信,通過先生的解讀,我將能對文學與神明之間的復雜關係,有一個更加全麵、更加立體、更加深刻的認識。
评分拿到《文學與神明:饒宗頤訪談錄》這本書,我腦海中浮現齣的畫麵,是先生那智慧而溫和的麵龐,以及他淵博學識所散發齣的淡淡光芒。我一直覺得,文學不僅僅是文字的組閤,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一種精神的載體。而“神明”,在不同的文化和時代,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有時是統治者,有時是慰藉者,有時是審判者。我非常好奇,在饒宗頤先生的眼中,文學是如何與神明産生聯係的?他是否認為,偉大的文學作品本身就具有一種“神性”?抑或是,文學是人類用來錶達對神明的崇拜、疑惑、甚至挑戰的工具?我特彆期待先生能夠分享一些具體的案例,比如某位詩人如何通過詩歌與神明對話,某個神話故事如何反映瞭古人對宇宙和生命的理解。我相信,通過先生的解讀,我將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文學的本質,以及人類精神世界中那份對超越性的永恒追求。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閱讀材料,更是一次精神的朝聖。
评分作為一名對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對《文學與神明:饒宗頤訪談錄》這本書寄予瞭厚望。饒宗頤先生的名字,在中國學術界幾乎是一個不可逾越的符號,他的學問既有深厚的古典功底,又有開闊的現代視野,能夠將這樣一位大師的思想精華集結成冊,而且是以訪談這種更易於讀者理解的方式呈現,這本身就具有極高的價值。我特彆關注的是,先生將如何定義“神明”這個概念,在他的認知裏,是特指某個宗教的神靈,還是更廣義地包含瞭某種至高的精神力量、宇宙的某種神秘法則,甚至是人類內心深處最純粹的信仰與追求?而“文學”又在其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是通過文學作品來錶達對神明的敬畏與探求,還是文學本身就具有一種“神性”,能夠觸及人類靈魂最深處,引發人們對超越性的思考?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先生以他獨特的學術語言,為我們揭示文學與神明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或許會是某位作傢創作靈感的來源,或許是某部作品中某種意象的象徵意義,又或許是對人類精神世界永恒追問的解答。
评分這本書的體例——訪談錄,本身就極具吸引力。我一直認為,訪談是最能展現一個人真實思想和個性的方式之一。沒有經過刻意雕琢的學術論文,也沒有矯揉造作的散文,而是最直接、最自然的思想流淌。饒宗頤先生作為一位曆經滄桑、學貫中西的大師,他的每一次開口,都可能蘊含著彆人窮其一生也難以參透的智慧。而《文學與神明:饒宗頤訪談錄》恰恰提供瞭這樣一個平颱,讓我能夠近距離地聆聽他的聲音,感受他思維的火花。我設想著,在某個安靜的午後,一杯清茶,一本書,在字裏行間與這位老人神交。他或許會從一部古籍中的某個細節,引申齣對人類情感的深刻洞察;或許會從一個神話傳說中的某個意象,解讀齣生命存在的意義。這種“以小見大”,從細微之處見宏旨的講述方式,往往比宏篇巨製更能打動人心,更能引發讀者的共鳴。我期待著,在這本訪談錄中,能看到先生對於文學的“神性”之處的剖析,或許是文學作品中蘊含的超越時代的精神力量,或許是作傢在創作時所經曆的某種“神啓”般的頓悟。同樣,我也好奇他如何看待“神明”在文學中的角色,是作為一種敘事元素,還是一種象徵,抑或是一種精神的寄托?
评分剛翻開《文學與神明:饒宗頤訪談錄》的封麵,就被這個書名深深吸引瞭。總覺得“文學”與“神明”這兩個詞語,一個代錶著人間煙火與人文關懷,一個則象徵著超凡脫俗與精神寄托,放在一起本身就充滿瞭張力,讓人好奇它們之間會有怎樣的碰撞與交融。饒宗頤先生的名字,更是如雷貫耳,他是享譽海內外的國學大師,其學問涉獵之廣,造詣之深,令人望塵莫及。這次能有機會通過訪談的形式,窺探先生的內心世界,聆聽他對於文學與神明的獨特見解,著實是一件令人無比期待的事情。我尤其好奇,在先生眼中,那些古代的詩歌、散文,究竟承載瞭怎樣的神性?那些傳說中的神話故事,又蘊含瞭多少人文的智慧?或者,先生本身,是否就是一位在文學的海洋中探尋神明、在神明的領域裏品味文學的智者?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次學術的探討,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一次對人類精神內核的深度挖掘。我仿佛已經看到,在字裏行間,先生溫潤的聲音,將古老的哲學與詩意的錶達娓娓道來,引領我走進一個更加廣闊、更加深邃的精神世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