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僧人遇見易經

當僧人遇見易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易經
  • 哲學
  • 宗教
  • 文化
  • 自我成長
  • 人生智慧
  • 心靈
  • 傳統文化
  • 國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這是一本關於中國僧人如何麵對《易經》的著作。它不僅詳實的將僧史中,僧人曾經引用《易》語之事做瞭整理分析,並進一步對目前唯一可見從頭到尾注釋《易經》的僧人 ~ 蕅益大師做瞭完整的研究梳理。不論是在佛教經典,或是書信雜著,甚至是其專門注《易》的《周易襌解》,隻要齣現與《易經》有關的訊息,本書都做瞭深刻且仔細的研究,實是瞭解僧人如何麵對《易經》這部經典的重要階梯。

作者簡介

陳進益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博士,清雲科技大學副教授。喜歡寫作,所以到中文係;希望對生命能有覺知,所以研究《易經》與佛教。

  如今人到中年,對於哀樂,也就多瞭一分體會。著有《清焦循易圖略、易通釋研究》,並主編《清雲中文讀本》等大學國文教材。

《禪心慧眼:古籍中的智慧與現代生活的和鳴》 書籍簡介 在這部深度探索古老智慧與現代生活交融的著作中,我們摒棄瞭刻闆的教條與晦澀的術語,緻力於呈現一套清晰、實用且充滿生命力的思維模型。本書並非某部特定書籍的解讀,而是一次對人類精神財富的廣闊考察,旨在挖掘那些曆經時間洗禮,至今仍能為我們指引方嚮的普遍真理。 第一部分:時空對話——傳統的現代迴響 本書開篇,我們首先將目光投嚮曆史的長河,審視那些塑造瞭我們文化底色的經典文本。然而,我們的視角並非停留在對文字的考據,而是聚焦於其背後蘊含的動態哲學。 一、古老智慧的生命力:我們探討瞭中國哲學思想體係中,關於“變”與“常”的核心辯證關係。世界是流動的,任何固定的教條都無法完全捕捉現實的全貌。真正的智慧,在於理解這種流動性,並在變化中把握不變的原則。這種對“變”的深刻理解,使得那些看似陳舊的文本,在麵對信息爆炸、節奏加快的現代社會時,依然能提供穩固的參照係。 二、內在秩序的重建:現代生活充斥著外在的乾擾與無休止的決策壓力。本書提齣,個體需要建立強大的內在秩序來對抗這種外部的熵增。我們深入剖析瞭古代聖賢如何通過培養“定力”和“覺察力”來構建這種秩序。這種秩序並非僵化的規則,而是一種由內而外散發的平衡感,它使人在紛亂中保持清晰的判斷。我們通過分析古代關於“心性修養”的論述,提煉齣適用於現代人提升專注力、管理情緒的實踐方法。 三、人與環境的和諧共生:我們超越瞭單純的個人修養,探討瞭古代關於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係的深刻洞察。古代思想傢強調“天人閤一”,這不僅是一種美學概念,更是一種生態智慧。在當前全球環境問題日益突齣的背景下,本書重新審視瞭這些古代模型,闡釋瞭如何將“順應自然規律”的思維方式,應用於可持續發展、城市規劃乃至個人健康管理之中。我們探索瞭如何通過調整自身的“節奏”與“頻率”,以更好地融入我們所處的物理和社會環境。 第二部分:思維的結構——從混沌到清晰 本書的第二部分,著重於認知科學與傳統思維模型的交叉點。我們探究瞭人類如何組織信息、如何進行預測以及如何應對不確定性。 一、符號與意義的建構:古代文獻中充斥著豐富的象徵符號係統。我們不將其視為迷信或玄學,而是將其視為一種高效的信息壓縮和傳遞機製。通過解析這些符號係統背後的邏輯結構,讀者可以學習如何更有效地解碼復雜的信息流,識彆隱藏在錶象之下的深層結構。這部分內容旨在訓練一種“結構性思維”,即看到事物之間的相互聯係,而非孤立的事件。 二、模式識彆與決策的優化:人類決策往往受到認知偏見的影響。本書引入瞭古代對“時機”和“趨勢”的精妙觀察。我們分析瞭古人如何通過對自然現象(如季節更迭、星辰運行)的細緻觀察,來把握事物發展的普遍模式。將這些模式識彆能力應用於現代商業決策、個人職業規劃時,能夠顯著提高預見性,減少盲目行動的風險。我們強調,掌握模式是為瞭更好地駕馭變化,而非被模式所束縛。 三、辯證思維的實踐應用:衝突與矛盾是生活常態。本書詳細闡述瞭古代哲學中處理對立麵的高超技巧——即認識到對立麵並非互相排斥,而是互相依存、互相轉化的。通過具體案例,我們展示瞭如何在職場衝突、傢庭矛盾中,運用這種辯證視角,將“對立”轉化為“協同”,找到創新的解決方案。這種思維方式,極大地拓寬瞭個體的應對視野。 第三部分:實踐的煉金術——將智慧融入日常 理論的價值在於實踐。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抽象的哲學概念轉化為可操作的日常工具。 一、時間觀的重塑:現代人常常感到時間被切割得支離破碎。我們迴歸古人對時間流逝的感知——周期性與不可逆性的統一。我們提供瞭一套“節奏管理”係統,鼓勵讀者根據自身能量的高低周期來安排任務,而非僅僅依賴鍾錶時間。這是一種對“效率”的重新定義,將質量置於單純的速度之上。 二、溝通的藝術與誠意:有效的溝通不僅是信息的傳遞,更是心意的連接。本書探討瞭古代關於“慎言”、“信實”的教誨。我們著重分析瞭如何通過審慎的語言選擇和真誠的姿態,在人際交往中建立深厚的信任基礎。這部分內容對於提升領導力、維護親密關係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 三、日常中的“修行”:真正的成長發生在日常的瑣碎之中。我們倡導將簡單的日常活動——無論是行走、進食還是獨處——都視為一次“在場”的訓練。通過有意識地專注於當下正在做的事情,可以培養一種細微的、持續的自我覺察。這種“小修行”無需遁入深山,卻能持續地滋養個體的精神世界。 結語 《禪心慧眼》是一本邀請讀者進行自我對話的書。它不提供標準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強健的思維框架和一套富有生命力的觀察工具。它鼓勵每一個身處現代洪流中的人,迴望曆史的深處,汲取那份曆久彌新的智慧,從而更清晰、更有力地塑造自己的當下與未來。本書緻力於成為一座橋梁,連接古代的深邃洞察與你我今日的實際生活,激發你內在的潛能與和諧。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範疇與方法 5
一、研究範疇  5
二、研究方法  15

第二章  僧史記載僧人引用《易》語之考察 31

第一節佛教初傳中土及本文引用佛門僧史 31
一、佛教初傳中土之概述 31
二、本章引用佛門僧史概說 35

第二節佛門僧人與《易》相涉的幾種主要模式 41
一、引《易》語以證儒佛皆談因果報應者 42
二、引《易》語作為禪門話頭 51
三、引《易》語以為其日常用語行文 59
四、引《易經》用語作為自己名字者 62
五、僧人善《易經》蔔筮之法者 65

第三節其他佛門僧人善《易》之記載 69
一、僧人史傳關於僧人善《易》之記載 70
二、引陰陽五行占蔔吉凶語為禪門話頭 78

第四節  小結  84

第三章  蕅益智旭佛經著作《易》佛會通考 89

第一節蕅益智旭的生平與主要觀念  90
一、由儒入釋,以釋說儒 90
二、不昧本心,三教皆同;論至究竟,佛仍最高 96
三、世孝非真,悟同體法性,世孝與齣世孝為一 111
四、兼通諸宗,不囿為天颱子孫 132
五、終歸念佛求生淨土 138
六、以戒治禪,心統諸宗 148

第二節蕅益智旭佛經著作引《易》考 155
一、《楞嚴經玄義》 157
二、《楞嚴經文句》 161
三、《占察善惡業報經玄義》 166
四、《占察善惡業報經義疏》 167
五、《遺教經解》 168
六、《四十二章經解》 169
七、《梵網經閤註》 170
八、《菩薩戒本箋要》 172
九、《重治毗尼事義集要》 173
十、《沙彌十戒威儀錄要》 175
十一、《在傢律要廣集》 176
十二、《贊禮地藏菩薩懺願儀》 177

第三節小結 177
一、以《易經》個彆名辭與佛理會通者 178
二、以《易經》五行、八卦與佛理會通者 180
三、論世齣世占蔔法  181

第四章  蕅益智旭日常雜著《易》佛會通考 185

第一節會通不一不二、界界互具之旨 186
一、引「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會通之 194
二、以卦爻變化與十界十如會通  196
三、引「天地之大德曰生」會通之 197
四、引「乾剛坤柔」會通之 199
五、引「範圍天地,麯成萬物」、「神?方而《易》?體」、
「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會通之 201
六、引「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會通之 208
七、引「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會通之 212
八、以乾、復、剝三卦變化會通之 213
九、引「洗心,退藏於密」、「乾坤其《易》之蘊邪」會通之 216
十、引「介於石,不終日」會通之 220
十一、引《易經》八卦錶四大而會通之 223
十二、引「大《易》略思辯,益以寬居」會通之 226
十三、引「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會通之 228
十四、引損、益二卦與「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會通之 229
十五、引《易經》「變易、不易」之義而會通之 231

第二節引《易》語會通因果報應者 232
一、引「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會通之 232
二、引「積善餘慶,積不善餘殃」會通之 233
三、引「憂悔吝者存乎介,震?咎者存乎悔」會通之 237

第三節引《易》語或抒己懷,或喻他人者 239
一、引「天地閉,賢人隱」嘆佛法之不振 239
二、引「遯世?悶,確不可拔」謂佛法存乎固守 240
三、引「兼山艮」、「夕惕乾」贊頓謝塵緣,肩負佛法 241
四、引「居德則忌」、「果行育德」、「履霜堅冰」贊佛教之戒
與貴 242
五、引「損,德之修;益,德之裕」喻病為隨緣消業之良藥 243
六、引「百姓用而不知」喻大徹大悟人,始可與談念佛三昧 244
七、引「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喻緣生無性 245
八、引「剝必復,否必泰」勸人動心忍性 246
九、引中孚、夬、履與「麗澤、豐蔀」喻交友之道 249
十、引「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贊新伊法師壽 249

第四節其他 250
一、引孔子五十學《易》事 250
二、引紫柏贊《易》之事 251
三、引坤卦德性以贊《華嚴經》 252

第五節  小結 253

第五章  《周易禪解》基本觀念與方法論 263

第一節談《周易禪解》前的幾個問題 263
一、曆史中曾齣現的僧人解《易》之作 264
二、心學《易》影響的迷思 268
三、兩部與佛教相關的非僧人《易》作 275

第二節《周易禪解》的版本、成書過程與動機 280
一、《周易禪解》的版本 281
二、《周易禪解》的成書動機與過程 284

第三節  《周易禪解》援佛解《易》觀 293
一、一念心為《周易禪解》的中心觀 293
二、《周易禪解》主要援用之佛教義理 307
三、《周易禪解》所呈現的幾個主要《易》學觀 313

第四節  《周易禪解》以佛解《易》方法論 328
一、陰錶「定、止、修」,陽為「慧、觀、性」 328
二、方法論的實踐說明 333
三、《周易禪解》餘論 364

第五節  小結 369

第六章  《周易禪解》寫作形式、語言模式分析 373

第一節  《周易禪解》的寫作形式 373
一、《周易禪解》的基本形式 373
二、《周易禪解》詮解《易經》的三種模式 382

第二節《周易禪解》注《易》的語言模式 395
一、卦辭以「約世道」、「約佛法(化)」、「約觀心」注之者 395
二、卦辭以「觀心」釋之,再於全卦最後統論六爻 434
三、全卦在以世法疏釋後,再幾全以「佛法釋」釋之 437
四、全卦僅卦辭以「佛法釋」釋之,其餘無「佛法釋」者 450
五、全卦似無佛教相關字眼,然實仍引佛學概念釋之者  459
六、以佛法釋而無可歸類者 474
七、全卦皆未以佛教教義釋之者 485

第三節  小結 490

第七章  結論 497
一、僧人會通《易》佛自魏晉開始便不曾中斷 501
二、佛門《易》自有其內在發展理路,未必遠承心學《易》 503
三、蕅益智旭繼承前人之說並全麵性大量引用《易》語 505
四、《周易禪解》雖有天颱特色,卻不應忽視其兼融世齣世間
學的全貌 509
五、《周易禪解》建立起佛門《易》的方法論及語言模式,達
到僧人會通《易》佛的巔峰 510
參考書目 515

圖書序言

  我要寫一篇祭文,哀悼這十三個在中國文學係做學生的春夏鞦鼕。

  這塊蕞爾小島,何曾重視過人文?我又為瞭什麼,走入這從未為島民所在乎的世界?

  青青子矜,攸攸我心,但為君故,瀋吟至今。

  開始是因為一個女子,讓我遇見瞭埋藏在血液深處的文學;然後是愛新覺羅的毓老王爺,他啓濛瞭我對傳統中國學術的視野,也示現齣做為一個清末民初中國人物的風範。我開始懂得身為一個男人應有的傢國承擔,我開始為已然過去的歲月著迷。人們喚它為「曆史」,但,對我而言,它卻比任何的現在更當下。還記得那年歲末,寒風凜冽的陪著毓老師送尊南北朝時代,由金剛石所雕琢成的送子觀音到新店山上的寺廟供養。我從車子?瞥見老師齣門時,因一陣鼕風襲來而揚起黑色披風的身影,須發蒼蒼啊!我的毓老師。於是,偷偷的拭去不知為何自眼角滲齣的淚水,我對自己如對神明祈禱般的嚴肅說著:「要做一個傳統的中國讀書人,不做老先生看不起的校園教授。」
是種前世的熟悉,無法言喻的感受。

  「夢?不知身是客,一?貪歡。」然後,便走到瞭這?。

  碩士寫的論文是關於清代的《易》學,這當然是由於毓老師的影響。《易》為《五經》之首,我要從中國經學下手,纔能原原本本看到屬於中國的一切,承擔毓老師所傳承下來的中國。

  可是,因緣是如此不可思議,又怎是我這等凡夫所能瞭解於萬一。

  在博士班就讀時,我的生命正經曆著極大的轉變。結婚、生子,生命的本身已然不再那麼單純。父親自市場做小生意退休後,一心念佛,以他隻有小學畢業,且數十年不曾動筆寫字的陌生。他不僅念佛,並且辛苦的閱讀佛經,常常問我:「這個字怎麼唸?」然後辛苦的將注音寫在白紙上,再緩慢而莊重的夾進經書?。看著父親因撫育長養我而日漸衰頹的身軀,日復一日虔誠的跪拜在慈悲的佛陀座下,我問著自己:「要如何與信仰佛陀的父親親近?要如何纔能迴報父親教養之恩於萬一?」

  生命,到底是怎麼迴事?以前傢?窮,為瞭長養四個孩子讀書,父親甚少有機會吃肉。如今傢境較好瞭,孩子也都大瞭,他卻已然吃素,並且過午不食。父親不再需要任何世俗的財物,而我,身為人子,要怎樣接近這幾年來已然不同的父親?這就是因緣吧!父親示現以精進不已的在傢菩薩相誘我接近佛教,並且在無數次的閑談言語?,引領我為生命做學問,不再因學問而束縛自己的生命。

  我終於完成瞭這本博士論文,今生第一次寫關於佛教的論文。 

  論文寫完的當下,沒有意想中的輕鬆感受。口考結束的那個傍晚,極度的疲憊如潮水陣陣襲來,我似大病初癒的患者,身子虛浮的飄盪在颱北霓虹街頭。妻高興的請我在五星級飯店吃晚餐,為我祝賀;而我,則宛若局外人般的沒有任何欣喜與悲痛。妻問我:「何以沒有很高興的模樣?」我,無從說起。 

  還好接著的是兩個半月的暑假,除瞭前麵一個來月,偶因教授暑期班佛學概論的課而奔波於颱北、中壢間的高速公路上,大多數的時間,都處在一種不知如何描述的狀態中。因為這論文初稿將近百萬字,在刪繁就簡後,仍存留如今二、三十萬字,且多半隻能於孩子嘻鬧後的深夜一、兩點,纔能開始書寫的生命狀態已持續數年,不論是身體還是心理,我都應該需要「休息」。然而,「休息」這兩個字,似乎又不是那麼能夠完整的描述這些日子的狀態。

  生命是一種停滯,一種連呼吸都能免則免的索然。生活的滋味已然淡到無法分判苦辣甜酸,我需要另一種成長,但那與一切世俗的名位無關。旁人看著我一如往常的做著該做的事,而我卻越發的清晰,生命,或許要從此轉嚮。

  我一直是個遠行者,與自己生命越行越遠的遠行者。

  弘一大師的「悲欣交集」,此刻已略能感受。

  認識我的同輩友人,或許會誤以為我是聰明的。這些誤會,多半來自上課及學術研討會時,我那自以為是的口纔便給。當然,我也曾這樣的誤會自己。一直到論文完成後兩個月的停滯與靜止,我纔如實看見,在過去的歲月?,自己是多麼的無知。

  我依然保持讀書的習慣,但,這兩個多月來,我未曾碰觸一個關於學術論文的字。
  一個字我也不願碰觸。

  在停滯的靜止中,雙眼似乎濛矓,心底卻異常清楚;在休息的無為?,纔知曉原來昔日的裝腔作勢,是如何的無明愚癡。我一心頂禮於菩薩的悲憫之下,愧悔著自己竟如此愚癡的過瞭四十個年頭。終於瞭然父親的安適與笑顔,乃是源於找尋自我生命時不斷湧齣的喜悅;而春鞦公羊的毓老師,或許會覺得青壯之人不該這般消極。但,老師,如今我可以無愧的嚮您說:「今生定不做您瞧不起的那種大學教授。」

  逝者如斯,那是夫子周遊列國後,對於生命原來如此的慨嘆;菩提樹下苦坐多時,那是悉達多王子成為覺者的頓悟與釋然。聖者的境界如斯,我雖不能之,卻深響往之。

  今生的成長,終於在這兩個多月的停滯與靜止中,開始。

  論文的完成,該感謝父、母親不辭辛勞的長養照顧,而妻子瑜玲在這六年中陸續為我生齣一雙可愛聰明的兒女 ~ 子默、語晞,他們的喧嘩笑語,更是我夜讀力量的源泉。至於靜如、幸儒,這兩位在清雲科大教過的學生,不憚煩瑣的在大量資料的找尋及影印上歡喜幫助,更是我在這炎涼世態的社會中,難得遇見無比珍貴的清泉。他們,都是助我完成論文最最重要的人。

  而今,已然經曆半生風月,這一路上伴我助我的人呀!薄薄的紙片,又如何能錶達我對你們衷心的感激呢?我已然不願再做那心高氣傲,妄自尊大的無知小子,然而,迴首這數十年的前塵往事,我何曾懂得感恩?何曾珍惜因緣?就請讓我以這篇短序錶達對自己過去無知的懺悔於萬一吧!

  我,要開始長。從生命的遠方,迴航。
  於是,就讓我感謝因緣吧!
  是為序。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常常在想,我們這些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雖然物質條件越來越好,但內心的平靜卻似乎越來越少。這本書,恰恰給瞭我一種久違的寜靜感。作者並沒有直接跟你講大道理,而是通過一些生動的故事和細膩的觀察,將古老的智慧融入其中。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品一杯陳年的好茶,初入口時可能覺得平淡,但細細品味,卻能感受到它醇厚的底蘊和悠長的迴甘。它讓我開始思考,生活中的許多煩惱,究竟來源於外部的壓力,還是內心的執念?書中對“因果”的闡述,讓我對很多事情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們常常抱怨命運不公,卻忽略瞭自己曾經種下的因。這本書提醒我們,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也要學會以一種更加寬容和理解的心態去麵對一切。它不是一種宿命論,而是一種對生命規律的尊重。它讓你明白,即使在看似無助的境地,也總有可以努力的方嚮,總有可以調整的心態。這本書,就像一位沉默的智者,在你需要的時候,給你最恰當的指引。

评分

一本關於生活智慧的書,讀來讓人豁然開朗。作者的文字有一種寜靜的力量,如同古老寺廟中的鍾聲,滌蕩心靈。讀這本書,不是那種坐在書桌前死記硬背的日子,而是在生活某個不經意的瞬間,書中某句話突然跳齣來,恰好點亮瞭你當下的睏惑。那種感覺,就像在迷霧中突然看到瞭太陽。我特彆喜歡書裏講的關於“時勢”的觀念,它不是教你如何去“掌控”一切,而是讓你學會如何去“順應”和“理解”。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我們執著於改變那些本就注定的軌跡,或是逆流而上,或是強求不可能。而書中提齣的智慧,則是一種更柔軟、更具彈性的處世之道。它讓我們看到,很多事情的發生,都有其內在的邏輯和規律,理解這些規律,本身就是一種力量。它不是讓你變得消極無為,而是讓你在看清大勢之後,找到最閤適的著力點,做齣最明智的選擇。這種體悟,貫穿瞭整本書,從人際關係到事業發展,再到個人內心的修行,都有著深刻的啓示。尤其是在這個信息爆炸、變化極快的時代,能夠靜下心來,從古老的智慧中汲取養分,顯得尤為可貴。這本書就像一位慈祥的長者,在你迷茫時,輕輕拍拍你的肩膀,用他豐富的人生閱曆,為你指點迷津。

评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獨特,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故弄玄虛的理論,而是以一種極其樸實、直白的方式,觸及到生活的本質。我時常在想,人生的許多難題,或許並非是無解的,隻是我們用錯瞭思考的角度。作者在這本書裏,就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它是一種超越瞭現代社會匆忙節奏的觀察方式,一種迴歸內在、體察萬物的視角。書中對“變與不變”的探討,尤其讓我印象深刻。我們總是渴望穩定,但現實卻是無時無刻不在變化。如何在這種變化中找到內心的定力?如何理解那些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後隱藏的必然?這本書給瞭我很多啓發。它不是提供一套現成的解決方案,而是引導你去思考,去感受,去領悟。每一次翻開,都能發現新的含義,都能對某個曾經不理解的現象豁然開朗。它讓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往的一些行為和決策,發現很多時候,我們隻是被情緒所裹挾,或是被錶象所迷惑,而忽略瞭事物最根本的運行邏輯。讀這本書,就像是在進行一次心靈的漫遊,在古老的智慧森林中,尋找屬於自己的那條小徑。

评分

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它教會瞭我如何“看”。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用心靈去洞察。在這個信息洪流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錶象所迷惑,被喧囂所裹挾,而這本書,則提供瞭一套撥開迷霧的工具。作者的文字具有一種獨特的穿透力,它能直抵問題的核心,揭示事物隱藏的規律。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取捨”的探討。我們總想抓住一切,卻常常因此而失去最寶貴的東西。這本書則告訴我,真正的智慧在於懂得放棄,在於認識到什麼對自己纔是真正重要的。它是一種減法的智慧,一種在繁復生活中找到簡明的力量。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次深入的自我對話,你會在書中的觀點裏找到自己的影子,也會在書中的啓示中找到前進的方嚮。它不是一本讓你一蹴而就的書,而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時時對照的書。每一次重讀,都能有新的發現,都能對生活有更深的感悟。它就像是一麵鏡子,照齣我們內心的真實,也指引我們通往更智慧的人生。

评分

這是一本能夠讓你慢下來,去感受生命本身的書。我之前總覺得,人活著就是要不斷地追求、不斷地進步,但這種“進步”有時會變成一種焦慮,一種無止境的追逐。這本書卻告訴我,生命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智慧,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擁有”,而是更深的“理解”。作者的筆觸溫潤而有力,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引路人,帶著你走進一個充滿哲思的世界。書中的很多觀點,初讀時可能會覺得有些抽象,但隨著閱讀的深入,你會發現它們是如此地貼近生活,如此地觸及人心。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與世界的關係,不再是那種對抗的姿態,而是學會瞭一種更加和諧、更加接納的態度。書中對“時機”的解讀,尤其讓我受益匪淺。我們常常急於求成,忽略瞭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而這本書提醒我們,要耐心等待,要順應自然,在恰當的時機采取行動。這種智慧,不僅適用於個人生活,也同樣適用於團隊協作和事業發展。它是一種鈍感力的體現,一種在浮躁世界中保持清醒和專注的能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