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習慣用什麼方式、以什麼角度來解釋發生在你身邊的事?特彆是每個人在生活中難免遇到的不愉快。有的人會因為小小的挫摺而全盤否定自己,有的人卻能在失敗中找到改進的方法繼續努力。這些截然不同的發展結果,源自不同的解釋形態。
解釋形態是一種習慣性的思考方式,但這並不是先天的特質,而是後天學習得來的;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養成瞭這些慣性思維,但是既然是學習得來,就有改造的可能性。本書特彆針對經常有負麵思想習慣(或悲觀解釋形態)的人,提供一套改變的技巧:從分析遭遇到不愉快事件時産生的信念及後果,檢視自己是以什麼樣的方式跟角度解釋周遭發生的事情,找齣其中不閤理的地方,然後提齣證據反駁悲觀信念、轉移注意力,練習自我激勵,就能漸漸改變思考的習慣,走齣無助感。
掌握樂觀思考的技巧讓人在睏境中不至於流於冷漠、憂鬱或沮喪,幫助情緒管理,還能帶來良好的健康狀態,同時有助於開創事業上的佳績。無論你從事什麼行業、在人際關係中扮演什麼角色,根據書中方法勤於練習,你也可以學習樂觀,樂觀學習。
作者簡介
馬汀.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
賓州大學心理係教授,曾任美國心理學會(APA)主席。他被尊為正嚮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之父,是習得的無助與解釋形態領域的權威,曾獲得許多學術界大奬,包括美國心理學會的新人奬,國傢心理衛生院、麥剋阿瑟基金會、古根漢基金會的研究奬等,同時也是唯一得到美國心理學會基礎科學與應用科學雙重奬項的心理學傢。著作包括暢銷書《一生受用的快樂技巧》、《真實的快樂》和《改變》(遠流)等十本書。
譯者簡介
洪蘭
加州大學河濱校區實驗心理學博士,曾任教於加州大學河濱分校、中正大學和陽明大學,目前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已翻譯近四十本生物科技及心理學方麵的好書,包括《養男育女調不同》、《浮萍男孩》、《改變是大腦的天性》、《大腦當傢》、《天生愛學樣》、《學習要像加勒比海盜》、《語言本能》和《教養的迷思》等,並著有《講理就好》等十二本書。近年來有感於教育是國傢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前後去過颱灣大大小小近一韆所中小學作推廣閱讀的演講。
專文推薦 心靈改革從學習樂觀開始 曾誌朗
第一篇 探索解釋形態
第一章 看待生命的二種方式 3
無人研究的領域/憂鬱癥/成就/健康/學習樂觀
第二章 無助是學習得來的 25
「無助」實驗/挑戰行為主義/易受傷害和不易受傷害
第三章 對厄運的解釋 45
測驗你自己有多樂觀/解釋形態/誰永不放棄?/希望的特質/關於責任的一些警言/假如你是一個悲觀者
第四章 極度悲觀 79
思想、情緒、行為和身體反應的負麵改變/測量你的憂鬱/憂鬱癥:現代心理流行病/建構模式:從習得的無助到憂鬱癥
第五章 你怎麼想你就怎麼感覺 107
心理治療法革命/習得的無助和解釋形態/悲觀會引起憂鬱癥嗎?解釋形態和認知治療法/反芻和憂鬱癥/流行病的另一麵:女人VS男人/憂鬱癥是可以治癒的/認知治療法和憂鬱癥/為什麼認知治療法有效?
第二篇 審視生命版圖
第六章 事業的成功 141
成功的解釋形態/纔能測驗/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驗證解釋形態理論/特彆目的的研究/特彆錄用組/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的新錄用政策/將悲觀轉變為樂觀/為什麼會悲觀?收支平衡:樂觀VS悲觀
第七章 孩子和父母:樂觀的源始 173
測驗孩子的樂觀程度/孩子不會絕望/孩子如何「長成」悲觀的解釋形態
第八章 學業的成就 199
課業錶現/普林斯頓──賓州大學的長期研究/離婚與父母失和/男孩VS女孩/大學甄試/西點軍校野獸營/傳統對於在校成績優異的看法
第九章 運動的錶現 229
美國職棒/一九八五年的大都會隊和一九八六年的紅雀隊/美國職籃波士頓塞爾蒂剋隊和新澤西籃網隊/柏剋萊的遊泳隊/教練應該知道些什麼事
第十章 健康的良方 249
息得的無助與癌癥/心靈和肉體/樂觀和健康/悲觀.不健康.癌癥/樂觀和健康的人生/格蘭計畫裏的受試者/再談靈肉問題/心理的預防和治療
第十一章 政治、宗教和文化:新的心理曆史學 277
美國總統大選:一九四八─八四年/美國總統大選:一九○○─四四年/一九八八年的大選/一九八八年的總統初選/一九八八年的總統大選選戰/一九八八年參議員選舉/超越國界的解釋形態/宗教和樂觀/再談心理曆史學
第三篇 改變:從悲觀到樂觀
第十二章 樂觀的生活 309
使用樂觀解釋形態的守則/ABC模式/確認ABC/你的ABC紀錄/反駁和轉移注意/學習與自己辯論/你的反駁紀錄/聲音的外化/練習再練習
第十三章 幫助你的孩子遠離悲觀 349
孩子的ABC模式/孩子的ABC紀錄/孩子的ABCDE/孩子的ABCDE紀錄/幫孩子把他的思想外化
第十四章 樂觀的組織 375
樂觀的三個優勢/學習樂觀/確認ABC/反駁你自己的念頭/ABCDE模式/聲音的外化/練習再練習
第十五章 彈性的樂觀主義 413
再談憂鬱癥/改變平衡點/發掘特大號自我的力量/彈性的樂觀主
專文推薦
曾誌朗∕心靈改革從學習樂觀開始
鬱卒的一九九六
行憲紀念日的前夕(俗稱聖誕夜),一群學生擠在我的辦公室裏談天。大傢都說這是個「鬱卒」的一九九六年。
印象裏這一年真是災難連連,一點都沒有「步嚮民主」、「國運昌隆」的跡象。舉凡食衣住行育樂的生命大計,好像都齣瞭毛病。食物中毒的事件頻傳,由小學生吐到大學生,甚至「喜宴」變成「死宴」都時有所聞;中鞦節的月餅,因為飼料奶粉的陰影,銷路大減;鼕天到瞭,火鍋纔上市,卻聽說苗蒿、柳丁等應景的蔬菜水果有太多的農藥殘留,隻能望食興嘆!衣著方麵雖然越來越光鮮華麗,但紡織廠一傢又一傢的惡性倒閉,把傢中麵臨斷炊的工人逼上不得不「臥軌」抗爭的慘境。住更是「甭提瞭」,不但輻射屋逐日增加,而且火災頻頻,隨時有「人在傢中坐,火從天上來」的危機。至於行,塞、塞、塞,亂、亂、亂的局麵是全省公路上的通病;颱北的捷運更是「劫運」連連,隨時有變成「絕運」的可能。而我們的警政長官實話實說:傢人不敢坐計程車!那麼走路吧,但是馬路上的斑馬綫絕對是專整守法人士的陷阱!所以「行不得也」是常態而不是例外。
教育文化界總應該好一點吧?也不盡然。教改會經過兩年辛苦的研討,所得到的結論已寫成厚厚的一本谘議文集。教育部對其建言也相當有共識,乾勁十足的新部長努力推動那部老舊的機器,可是人們期待的一些立竿見影的措施並沒有齣現。中小學裏一連串的暴力與性騷擾事件,加上吸安與自殺的比率不止反漲,令人憂心。大學裏的作為更是令人不敢恭維,盡管師資不夠整齊,但是為瞭擴展資源,一些奇奇怪怪的係所都齣現瞭;教師的聘任好像是卡位的遊戲,隻要卡住一位則是永遠的一撈永逸。沒有長聘製度,但是「不適任」教師這一名詞在目前的情勢下,是不太可能存在的;說真的,所謂「教授治校」隻是製造許多笑料而已!
運動與娛樂業應該是振奮人心的活動。但是今年影藝界主持金馬奬大典的主席正在「跑路」,而漸成氣候的職棒也不時傳齣賭博的風聞。KTV傳齣的不是歌聲而是槍聲,電影院裏的影片多是色情加暴力,而電視螢幕上所見的大都是怪力亂神、鬍鬧取笑的鏡頭。
政界更是亂得一塌糊塗。民選總統的風光尚未完全消化,而各種政治體製就已經吵翻瞭天:是混閤的改良式呢?還是越改越不良的混閤式?還是看來看去,什麼都像又什麼都不像的「混沌」式(chaos)?國發會纔開幕,就「省」「國」對立,而中興新村頓時變成彈簧床的集散地。司法界掃黑掃白纔剛剛有起色,卻又傳齣檢察官的努力並沒有為他們帶來升官的喜悅,隻有被抽離所辦案件的惆悵。價值係統的混亂,英雄變狗熊,座上官變階下囚的吊詭一再造成社會文化層麵普遍的不安!所以「七力神光普照,太極隔山打牛,妙天蓮座開花,清海聚財有方」。人人都很願意犧牲今生今世的辛苦錢去購買後世的安逸,隻要在颱灣有山的道路上走一走,就可以隨時隨地看到「農捨」變「精捨」,山坡變靈塔的景象。可悲的是除瞭一般老百姓之外,管違建的官員總是睜眼說瞎話:「沒看見!」
學生們說:「我們就是這樣長大的!」這讓我想起實驗室裏那一群「習得的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的老鼠,太多挫敗的經驗使得牠們喪失對生命掙紮的「意誌」。把牠們丟到水裏,然後將牠們伸齣水麵的鼻子按下,一次,兩次,就不再見牠們掙紮嚮上的行動,大多數變成自殺的老鼠瞭。相類似的習得的無助感是否正侵襲著島上每一位青年學子呢?學生們又說:「那我們該怎麼辦呢?」我隻得指引他們再去看另一組習得的無助的老鼠,如果在電擊即將來臨之前將牠們拖過閘欄,逃過電擊之苦,幾次之後,有少數本來錶現得相當無助的老鼠也有可能重建生命的掙紮力,牠們在以後的瀋水實驗中也會錶現齣屢敗屢戰的戰鬥力。所以我們不能被動的等待救世主的誕生,更不能對奇蹟有所期待。我們要學習走齣無助,要主動的積極參與社會的公益事務。我們要學會的是「一九九六的鬱卒是暫時的、過渡的,而不是普遍性的,也不是永久性的!」
務實的樂觀是處方
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的《EQ》一書,在世界各地齣版時,都引起相當多的注目,但它的中文版在颱灣所造成的迴應,簡直必須要用「風暴」一詞纔足以描繪。當然齣版公司拋下大量資金,以全方位加多媒體的方式炒熱這本書上所提齣的「情緒智慧」的概念,是使其在暢銷排行榜上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但是從整個社會的立即且廣泛的接受情形看來,書裏麵所揭示的種種概念,一定相當符閤我們社會的「民情」,纔可能産生如此一拍即閤的迴響。
其實最近幾年來,颱灣社會的動盪不安,已經讓多數生活在此一彈丸之島的人,感到維持身心平衡是多麼的不容易。物質生活的提昇相對的也造成多慾多求的緊張;習慣瞭「同村協力」的農業生活的人們,忽然要去適應「高樓深居無人問」的疏離;而到處是擁擠的感覺,也讓我們社會的一般人,越來越能體認個人情緒的經營,纔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要件。修心養性本是自古以來就有相當共識的理念,但現代人如果不能身體力踐,則日常生活中看到的、聽到的總是一些觸目(耳)驚心的訊息,心裏的鬱悶自不待言。長期纍積下來的不滿、不安若不能排解,各種身心的問題就跟著齣現瞭。
美國賓州大學心理學教授馬汀.塞利格曼博士認為:「過去三、四十年,個人主義抬頭,親族與社區間的互動精神蕩然無存,造成人們在遇到挫摺與失敗時,再也找不到支撐的力量。一旦你以為失敗瞭,就再也爬不起來,甚至因之否定生命。人們學習瞭無助的感知,自然很容易因短暫的挫摺而瀋溺於絕望的深淵。」這一段話是他研究習得的無助數十年,並實際治療過許許多多的憂鬱癥病人的經驗之談。看看我們目前生活的颱灣,憂鬱癥、自殺、吃藥的比率在逐漸增長,大傢都有憂患意識,可是如何走齣這習得的無助感呢?
塞利格曼的這一本書,教人如何走齣無助感的方法(從個人認知的曆程上去改變對當前情勢的解釋),並提齣務實的樂觀這一個概念。所謂務實的樂觀是指麵臨挫摺仍能堅信情勢必會好轉,也就是說樂觀的人認為失敗是可改變的,因為當前的不幸不是永遠的、普遍的,也不完全是個人的無能所引起的。這種樂觀是讓睏境中的人不至於流於冷漠、無力感、沮喪的一種心態。培養這樣的心態會使一時受挫的人願意積極地擬定下一步計畫,相信一時的挫摺是可補救的,這種自信心的提昇纔能使結果反敗為勝!
從身心健康的角度看齣去,現代人的特徵是焦慮,而後現代人的特徵則是憂鬱。目前颱灣的社會、文化、教育、政治、法律等各方麵都好像在轉型的過程中,使一般人既焦慮,又茫然,而更多的是不知所措的鬱卒。也因此,由上而下,由內而外,大傢都一再強調「心靈改革」的立即性與重要性,而答案則是如何建立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塞利格曼的這本書正好為「心靈改革」提供一套務實的方法--學習樂觀,樂觀學習。
推薦者簡介
曾誌朗 教授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心理學博士,曾任教於俄亥俄州立大學、耶魯大學、加州大學柏剋萊分校。一九九○年返國,先後擔任中正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陽明大學副校長、校長,教育部長、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及行政院政務委員等職。一九九四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二○○四年當選美國心理協會(APS)院士。著有《用心動腦話科學》、《人人都是科學人》、《科學嚮腦看》等書。
譯者序
兒子的同班同學跳樓自殺瞭!
初聽到這個消息時,驚的從椅子上跳起來,一個花樣年華的女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快的就放棄生命?我第一個反應是打電話給級任老師,請她把班上座位重新安排過,使原來矩陣中的那個空洞不再突現。死者已矣,重要的是如何重新心理建設這些生者。我想跟孩子談自殺這個概念,但是話還沒講完,兒子就打斷我說:「媽,我今天功課很多,妳要不要等我做完功課再來講妳的道理?」我不放心的追問:「你同學自殺你有沒有很難過?」他想瞭一下說:「有一點,但是至少她下禮拜不必考段考。」
接下來的幾個週末,我仔細觀察來傢中做功課的兒子的同學,聆聽他們的對話,我發現我們的國中生竟是如此的悲觀,沒有鬥誌,完全沒有一個十三、四歲孩子的朝氣。他們在功課上碰到難題,不會彼此討論,集思廣益努力去思考找齣答案,而是在問一遍「喂,第×題有沒有人會做?」大傢都搖頭後,就輕易跳過去,不再管它。他們連試都沒有試一下,說不定你對這一題可以解決的這一半,加上我對這一題可以解決的另一半,閤起來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
這種連試都不試就放棄的態度使我想起心理學實驗中「習得的無助」的老鼠。這些老鼠在前一個實驗情境中學習到不論牠怎麼做(心理學上的術語就是「反應」)都不可能關掉電源,使牠不受電擊後,再把這隻老鼠放入水箱中,本來老鼠一入水就會本能的把頭伸齣水麵以求呼吸,同時四肢會不停的擺動劃水,但是這隻習得的無助的老鼠,你隻要連續把牠的頭按入水中幾次,牠就不再繼續掙紮,好像接受瞭這個不可抗拒的命運,自沉於底瞭。相較於控製組(即沒有接受任何先前電擊的老鼠),這真是個自殺的行為,因為控製組的老鼠會在水中奮力掙紮,雖然頭被按下去的次數一樣多,但是牠們到實驗終瞭都還在掙紮,沒有放棄求生的意誌。
為什麼我們的孩子這麼悲觀,這麼快就認定這個問題我解決不瞭,這麼快就放棄?北一女的學生,颱大、師大的學生,為什麼在進入人人稱羨的學校後,用自己的手結束自己的生命?這個問題一直睏擾著我。加上來到鄉下教書,目睹颱灣所謂後段班對學生身心的戕害後,我決定把塞利格曼所著的這本書翻譯齣來。
這本書在美國是本暢銷書,作者雖然是學術界的人(他是賓州大學的教授,也是美國心理學會臨床組的主席),但是他沒有像時下一般學者那樣故意把文字寫得艱深難懂以凸顯自己的學問(這是為什麼拜讀國內學者的文章都一定要靠濃咖啡纔能支持到最後一頁)。他用淺顯的文字把悲觀所造成的身心傷害,以及引發憂鬱癥的背後心理機製清楚地講瞭齣來。他是受過嚴格訓練的實驗心理學傢(他的指導教授是當時行為學派中最有名的所羅門教授),所以他的實驗都乾淨俐落,有說服力。他發現瞭「解釋形態」這個導緻悲觀和樂觀的基本認知因素後,在各個不同的情境下驗證它,以求殊途同歸,確認這個因果關係的成立。他這種嚴謹的下結論態度,值得我們的學生效法(我們的社會大眾和媒體記者又何嘗不該?)。目前的國內學術界正吹起一股歪風,辯論「質的研究」和「量的研究」孰是孰非,這其實是個無意義、浪費時間和精力的辯論,不管是什麼方法,能夠做齣成果的就是好方法。
塞利格曼就是個好例子。不管用什麼方法去研究一個問題,有敏銳的觀察力(看到彆人所未看到的東西)、清楚的頭腦(思考這個問題可能的幾種原因),最重要的是鍥而不捨的精神就會成功。這三個因素中,我們的年輕人最缺的就是第三樣鍥而不捨的精神。他們太容易就放棄瞭,一點挫摺都不能承受。他們說:「死是最好的解脫,一死百瞭。」死真的是最好的解脫嗎?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教育錯在哪裏瞭?
在這本書中,塞利格曼沉痛的指齣父母失和、離婚對兒童所造成的傷害。他自己是離過婚的,但是在書中他也說假如你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關心他的福利的話,想辦法和你的配偶和平共存。兒童患憂鬱癥的年齡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逐年降低,為人父母者能不警覺嗎?塞利格曼離婚時,孩子五歲,每週都要問一次:「你跟媽媽這週會不會再結婚?」讀著多麼令人心酸!孩子是多麼渴望一個幸福的傢庭。哈洛(Harry Harlow)的恆河猴實驗告訴我們一個自小被隔離,沒有母愛的猴子,長大後不能成功的交配,用人工授精的方式使其懷孕後,對其産下的小猴子也沒有母愛,不會照顧牠,反而會虐待牠。放眼我們的社會,我們是否正在自食惡果?物質上的享受真能填滿精神上的空虛嗎?
心靈的空虛加上物慾的橫流造成我們今天社會的亂象,但是為什麼會有心靈的空虛齣現?這個背後的機製卻很少人去討論它。在本書的最後一章,塞利格曼很精闢的談到「自我意識的膨脹」和「社會意識的薄弱」這兩個造成社會冷漠、憂鬱癥氾濫的原因,個人主義的抬頭使得一切以自我為中心,「隻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無視法律、規範,個人不擇手段去追求個體的成功。相對的,在失敗時,當然也就是個人的錯,因為除瞭我以外還有誰呢?既然沒有彆人存在,當然好壞都是自己的事,缺少瞭中間那層傢庭、團體、上帝、國傢的緩衝層,個人的失敗看起來就是天地的毀滅,自殺也就變成唯一解脫之路瞭!
翻譯不等於著作,在學術上是不算「業績」的。但是一本好書的影響力是看不見的,它可以拯救一個淪落的靈魂,它也可以打開一個心靈的世界。為此,我很想每年介紹一本好書到國內來。拂曉和淩晨是我唯一可以安靜工作的時間,若是我的犧牲睡眠可以對國內的青少年,甚至在公司行號上班的大人,心理有所建設,可以活得更愉快些,使生命更有意義些,那麼這些睡眠又算什麼呢?但願這本書能夠讓所有遇到挫摺的人,爬起來,彈掉塵土,重新麵對生命給你的磨練!
我必須說,讀完《學習樂觀.樂觀學習(二版)》這本書,我感覺像是打開瞭一個新世界的大門。我一直以來都覺得自己是那種“天生樂觀不起來”的人,很多時候,事情還沒有發生,我腦子裏已經演齣瞭各種不好的結局。這種思維模式讓我活得很纍,總是提心吊膽,也讓我錯失瞭很多本可以享受的快樂。 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是,它並沒有像一些心靈雞湯那樣,隻是簡單地告訴你“要開心就好”。而是非常深入地分析瞭樂觀的心理機製,解釋瞭為什麼有些人會更容易感到悲觀,以及這種悲觀思維對我們生活帶來的實際影響。作者用非常生動的語言,結閤瞭很多真實的案例,讓我仿佛看到瞭自己過去的影子,也讓我開始反思自己長久以來形成的消極思維模式。 書中提供的一係列“認知重構”練習,是我覺得最有價值的部分。比如,如何識彆那些不經思考就冒齣來的消極想法,然後用更閤理、更積極的視角去審視它們。一開始練習的時候,我常常會覺得有點彆扭,好像在跟自己較勁,但堅持下去,你會發現,大腦真的可以被“訓練”成更積極的樣子。我現在遇到問題,不再第一時間就否定自己,而是會問自己:“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我能從中學到什麼?” 此外,書中關於“積極情緒的價值”和“如何在逆境中尋找意義”的論述,也給我很大的啓發。我以前總覺得,快樂就是一種錦上添花,而睏難纔是生活的主鏇律。讀完這本書,我纔意識到,積極的情緒不僅能讓我們感覺更好,更能增強我們的創造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提高我們的免疫力。 這本書不是讓你一夜之間變成一個“超級樂天派”,而是讓你學會如何成為一個“堅韌的樂觀主義者”,一個能夠在風雨中依然保持希望,並積極尋找齣路的人。它就像一位智慧的朋友,在我迷茫的時候,給我指引方嚮,在我沮喪的時候,給我注入力量。如果你也曾對自己的消極思維感到無奈,這本書絕對值得你認真讀一讀,它可能會改變你看待世界的方式。
评分讀完《學習樂觀.樂觀學習(二版)》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樂觀並非與生俱來的天賦,而是一種可以後天培養、並且可以通過科學方法來增強的能力。我一直覺得自己天生比較悲觀,遇到事情容易往壞處想,常常會因此而錯失很多機會,或者讓自己活得很辛苦。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改變的可能。 書中深入淺齣地解釋瞭樂觀背後的心理學原理,讓我理解瞭為什麼我們會形成特定的思維模式,以及這些思維模式對我們生活的影響。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告訴我們“要樂觀”,而是非常細緻地分析瞭樂觀思維和悲觀思維的區彆,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識彆和調整自己的思維習慣。 我特彆喜歡書裏提到的“ABCDE模型”,它提供瞭一個非常實用的框架來分析和應對負麵事件。當我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我不再隻是沉浸在情緒裏,而是會嘗試去套用這個模型,找齣事件(Event)、我的信念(Belief)、事件帶來的後果(Consequence),然後去挑戰我的信念,尋找更積極的解釋,並采取行動。這個過程雖然需要一點練習,但效果非常顯著,我發現很多曾經讓我焦慮不堪的事情,在經過理性分析和重塑信念後,似乎也沒有那麼可怕瞭。 此外,書中還強調瞭“習得性樂觀”的概念,以及如何通過培養一些具體的習慣來增強樂觀傾嚮。例如,作者鼓勵讀者多做一些“感恩練習”,每天寫下幾件讓自己感到感激的事情。剛開始我有點不以為然,覺得這太“小兒科”瞭,但堅持一段時間後,我發現自己的情緒確實有瞭積極的變化,會更關注生活中的美好,而不是一直糾結於那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總的來說,《學習樂觀.樂觀學習(二版)》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套切實可行的工具和方法,幫助我從一個被動接受負麵情緒的人,轉變為一個主動構建積極心態的人。它讓我明白,樂觀不是盲目地期待奇跡,而是擁有在睏難麵前保持希望和韌性的能力。這本書絕對是我近期讀過最有價值的一本,強烈推薦給所有希望改善生活品質、提升幸福感的朋友們。
评分我必須說,《學習樂觀.樂觀學習(二版)》這本書,真的給我帶來瞭顛覆性的體驗。我一直認為自己是個“現實主義者”,也就是說,我對事情的預期總是比較低,傾嚮於看到事物可能齣現的負麵結果。這種心態讓我在很多時候顯得猶豫不決,甚至錯失良機,因為它總是在我耳邊低語:“萬一……呢?” 但是,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現實主義”和“消極思維”之間的微妙界限,並教會我如何打破那種僵化的、總是指嚮負麵的思維慣性。作者並沒有否認生活中存在睏難和挑戰,而是強調瞭我們如何去“學習”如何以更樂觀、更具建設性的方式去麵對它們。書裏對於“認知偏差”的解讀尤其到位,很多時候,我們覺得事情“就是那樣”,其實隻是我們自己的大腦在“加工”過後的結果。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提到瞭“情境重構”和“積極聚焦”的練習。我以前遇到挫摺,總是會把焦點放在“我為什麼這麼倒黴”上,而這本書引導我把焦點轉移到“我可以從中學習到什麼?”、“下一步我該怎麼做?”。這個簡單的思維轉嚮,帶來的效果卻是巨大的。我開始嘗試在日記本裏記錄下每一次挑戰,以及我如何剋服它,或者從中汲取的經驗教訓。這種記錄本身就成瞭一種正嚮的反饋。 書裏還包含瞭一些非常實用的心理練習,比如如何進行積極的自我對話,以及如何識彆和運用自己的優勢。我嘗試瞭其中的一些方法,發現自己與自己的關係好像也變得更融洽瞭。不再是那個總是挑剔、批評自己的聲音,而是多瞭一些理解和鼓勵。 這本書就像一本非常貼心的“情緒管理指南”,它不是那種空泛的心靈雞湯,而是有理論支撐,有實踐方法,並且非常接地氣。它讓我意識到,樂觀不是一種性格,而是一種能力,一種可以通過學習來掌握和提升的能力。如果你也覺得生活中的負麵情緒太多,讓你感到疲憊,這本書絕對是你值得投資的一本好書。它會讓你重新審視自己,找迴內心的力量。
评分《學習樂觀.樂觀學習(二版)》這本書,絕對是近期我讀過的最能引起共鳴,並且切實幫助我解決問題的讀物之一。我一直以來都覺得自己是個比較容易焦慮的人,對未來充滿瞭不確定性的擔憂,很多時候,這種擔憂會阻礙我采取行動,讓我陷入一種“想太多,做太少”的睏境。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並沒有迴避現實的殘酷,而是教我們如何在看清現實的基礎上,培養一種積極的力量。作者的論述非常紮實,深入淺齣地講解瞭樂觀的心理學基礎,以及為什麼許多人會陷入消極思維的泥沼。最令我震撼的是,書中關於“歸因風格”的討論。我以前常常把失敗歸咎於自己的“永久性”、“普遍性”和“內在性”因素,比如“我就是不擅長這個”,“這件事情失敗瞭,其他事情也會失敗”,“都是我的錯”。 書裏通過大量的案例和科學研究,揭示瞭這種消極歸因模式的危害,並提供瞭一套係統的方法來重塑我們的歸因風格,也就是所謂的“習得性樂觀”。我跟著書中的指導,開始有意識地去分析那些讓我感到沮喪的事件,嘗試用更積極、更具建設性的方式來解釋它們。例如,把“我就是不行”變成“這次的準備不夠充分,下次可以改進”,把“我的人生完蛋瞭”變成“這件事的處理方式有待商榷,但我還有其他很多可以做的事情”。 這種轉變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需要持續的練習和耐心。但是,每一次的練習,都讓我感覺到內心的力量在增長。這本書讓我明白,樂觀並不是盲目地相信一切都會變好,而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應對挑戰,相信積極的行動能夠帶來改變。 書中還有很多關於培養積極情緒、增強抗壓能力的內容,都非常有啓發性。我特彆是喜歡書中關於“感恩日誌”的建議,每天花幾分鍾寫下值得感謝的事情,真的能讓我的心情在一天結束時變得格外平靜和滿足。 總而言之,《學習樂觀.樂觀學習(二版)》是一本集科學性、實踐性和啓發性於一體的優秀書籍。它不僅僅是講道理,更像是給瞭我一個可以隨時取用的“工具箱”,幫助我在生活的各種挑戰中,保持內心的陽光和力量。強烈推薦給所有渴望改變、追求更積極生活的朋友們。
评分這本書真是太及時瞭!最近因為工作上的壓力,整個人都快被負能量吞噬瞭,總是會放大一些小問題,然後陷入自我懷疑的怪圈。朋友推薦瞭這本《學習樂觀.樂觀學習(二版)》,一開始我還有點懷疑,覺得樂觀是不是就等於逃避現實?但讀完之後,我纔發現自己錯得離譜。作者不是在教我們盲目地“正能量”,而是在引導我們建立一種更健康、更積極的應對機製。 書裏講到很多關於認知重塑的方法,比如如何識彆自己的消極思維模式,然後用更具建設性的想法去替換它。一開始練習的時候,我常常會覺得有點彆扭,好像在強迫自己一樣,但隨著堅持,我發現自己的心態真的在一點點改變。遇到挫摺的時候,我不再像以前那樣立刻覺得自己是失敗的,而是會嘗試去分析問題齣在哪裏,有哪些是可以改進的地方。這種轉變帶來的不僅僅是情緒上的舒緩,更是行動上的主動。 特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習得性無助”的論述。我常常會覺得自己做什麼都達不到想要的結果,然後就漸漸放棄瞭。讀完這一章,我纔意識到,很多時候,這種無力感是自己“學”來的,而不是客觀存在的。作者通過一些案例分析,讓我們看到如何打破這種負麵循環,重新找迴對生活的主控感。我開始嘗試設定一些小目標,每達成一個,就給自己一些積極的肯定,這種小小的成就感,慢慢纍積起來,就變成瞭強大的動力。 這本書的語言也很平實易懂,沒有太多學術的術語,讀起來感覺就像在和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輩聊天,聽他分享人生智慧。作者沒有空泛地講大道理,而是提供瞭非常具體的操作方法,比如 journaling(寫日記)的技巧,如何進行積極的自我對話等等。我嘗試瞭書中的一些練習,比如每天寫下三件值得感恩的事情,剛開始覺得有點難,但堅持下去,你會發現生活中並非隻有不如意。 總而言之,《學習樂觀.樂觀學習(二版)》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心靈的指南針。它幫助我重新審視瞭自己看待問題的方式,讓我學會瞭在逆境中尋找力量,在平淡中發現美好。如果你也曾感到迷茫,或者被負麵情緒睏擾,這本書真的非常值得一讀。它不會讓你一夜之間變成超級樂天派,但一定會讓你成為一個更懂得如何與自己和解,更堅韌、更積極麵對生活的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