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觀是可以學習、也應該教育的!洪蘭教授說:「我們不該教孩子戴著眼罩,看不見世界上的骯髒與汙穢,我們要教孩子麵對事實,檢驗事實。當一個孩子可以正確的評估落在他身上的睏難時,他就具備處理這個睏難所需的堅定及剋服問題的能力瞭。」教孩子一生受用的快樂技巧,就是要孩子學會以樂觀的解釋方式來麵對日常生活裏的種種挑戰。
要教養齣樂觀的孩子,父母得先剋服自己的悲觀,改變批評孩子的方式,避免空洞的贊美和無謂的鼓勵,提供孩子真實的成功挑戰經驗。然後教導孩子學習樂觀的技巧:利用ABC三步驟思考模式改變不閤理的消極念頭、調整解釋形態、練習反駁自動化的悲觀想法、化解災難並提高孩子的社交技能等等。本書中提供許多練習題,幫助父母也幫助孩子從悲觀的習慣中跳脫齣來。
全書共分為五篇:第一篇「為什麼孩子需要樂觀」,說明習得的無助、悲觀的流行及研究「心理的免疫」的契機;第二篇「嬰兒潮的父母」,闡述美國自尊運動的崛起和憂鬱的流行之間的關聯;第三篇「你的孩子樂觀還是悲觀」,解釋樂觀的基本原理、樂觀如何測量及樂觀的源頭;第四篇「教導孩子樂觀與徵服」,介紹著名的賓州樂觀學習計畫及改變孩子悲觀的種種具體方法;第五篇「二十一世紀的孩童」,說明如何循序漸進地構築樂觀的金字塔,使新世代的孩子能在健康的心理條件下激發最大的潛能。父母無法為孩子逐一排除成長帶來的挫摺與失敗,學會以正嚮的態度麵對,可以讓孩子對未來懷抱信心,對遠景敢於嘗試與探險,並有足夠的勇氣實現社會正義。隻要能發展齣對悲觀的抵抗力,無論未來世界如何改變,他們將能以更積極主動的態度麵對自己的人生。
作者簡介
馬汀.塞利格曼博士(Martin E. P. Seligman, Ph.D.)
賓州大學心理係教授,曾任美國心理學會(APA)主席。他被尊為正嚮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之父,是習得的無助與解釋形態領域的權威,曾獲得許多學術界大奬,包括美國心理學會的新人奬,國傢心理衛生院、麥剋阿瑟基金會、古根漢基金會的研究奬等,同時也是唯一得到美國心理學會基礎科學與應用科學雙重奬項的心理學傢。著作包括暢銷書《學習樂觀?樂觀學習》、《改變》和《真實的快樂》(遠流)等十本書。
本書其他三位作者皆是共同參與賓州預防計畫的研究員,其中萊維區(Karen Reivich, Ph.D.)負責團隊協調,傑卡剋斯(Lisa Jaycox, Ph.D.)負責發展社會技巧,吉漢(Jane Gillham Ph.D.)負責認知技巧的部分。
譯者簡介
洪莉
1952年生,颱大經濟係畢業,1975年赴美深造,獲北伊利諾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學位,目前定居美國。工作之餘最主要的興趣為賞鳥與攝影,曾至美國各地及世界各國追蹤鳥跡。譯著有《水中傳奇》、《哈啦與抓虱的語言》、《星期五的腳印》、《我從變中來》(遠流)等書。
專文推薦∕培養孩子樂觀的解釋形態 洪蘭
Part 1 為什麼孩子需要樂觀
第1章 遠期支票 14
●發現習得的無助
●心理的免疫●悲觀的流行
第2章 從學步到初次約會 24
●與無助初次相遇●初識成敗的因果關係
●免於悲觀的方法
第3章 建立團隊 35
●團隊主要協調者—萊維區●發展認知技巧的成員—吉漢
●加入社會技巧的成員—傑卡剋斯●賓州預防計畫
Part 2 嬰兒潮的父母
第4章 自尊運動 44
●美國自尊運動的片段●自尊的簡介
●感覺滿意VS.錶現滿意●錶現滿意和廣大的中間範圍
第5章 憂鬱的流行 56
●憂鬱的臨床實驗研究●文化價值的改變帶來危機
●負麵情緒的好處
Part 3 你的孩子是樂觀還是悲觀
第3章 樂觀的基本原理 68
●什麼是樂觀●永久性:偶爾VS.總是
●普遍性:特定的VS.一般的●個人性:內在VS.外在
●改進孩子的解釋形態●批評孩子的正確方法
第7章 測量樂觀 89
●測量孩子的樂觀●分數的意義
●評估孩子的憂鬱程度●兒童憂鬱的四種徵狀
第8章 樂觀來自何方 118
●樂觀的遺傳●父母●教師與教練
●鬍文效應
Part 4 教導孩子樂觀與徵服
第9章 賓州預防計畫 140
●處於險境的孩子●計畫●計畫開始●結果
第10章 改變孩子自動化的悲觀 159
●樂觀的認知技能●ABC模式
●ABC模式的練習●教你的孩子ABC
第11章 改變孩子的解釋形態 193
●你本身的解釋形態●教孩子解釋形態
●永久性●個人性●結論
第12章 反駁與化解災難 231
●反駁悲觀念頭的實例●有效反駁的基石
●成人的反駁練習●成人的快速反駁
●教孩子反駁●結論
第13章 提高孩子的社交技能 272
●挫摺的社交生活可能成為憂鬱的源頭
●教導解決問題及社交的技能●解決問題的五個步驟
●練習解決問題:第一步到第五步●社交技巧
●父母之間的衝突
Part 5 二十一世紀的孩童
第14章 樂觀的金字塔 324
●徵服力●正麵積極性●解釋形態
第15章 樂觀的限製 346
●憂鬱的現實主義●正確的樂觀
後記∕賓州計畫後續進展 351
培養孩子樂觀的解釋形態 洪蘭
三月我從美國考察迴來,在飛機上打開報紙,社會版的右上角鬥大的黑字「高三女生因甄試未獲錄取,跳樓自殺」;底下緊接著是「國一女生與傢人口角,跳樓自殺」。同一個版麵,二個年輕的生命就這樣毫無意義的逝去瞭,看得令人怵目驚心。我想到前國傢衛生院吳成文院長的夫人陳映雪博士,她與癌癥對抗瞭十三年,仍然熱切地盼望生命,不願放棄;我想到醫院中那麼多等待換心、換腎的病人,他們不願放棄希望,期待明天奇蹟會齣現。整個飛行的長途,我在想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生命力這麼脆弱,經不起打擊,遭受挫摺不先想積極的去反攻,而是消極的想退縮,口邊常掛著「死瞭算瞭,一瞭百瞭」,好像對生命沒有絲毫留戀。
曾有一位教授打電話給我說,他把我翻譯的《學習樂觀?樂觀學習》一書中的「樂觀∕悲觀量錶」拿給他教的心理係班上的學生作答,想不到收迴來時發現大部分的大學生都很悲觀。有一位中研院的朋友也告訴我說,「我以為我自己是很樂觀的,做瞭量錶纔知道我其實是蠻悲觀的。」假如連已經脫離聯考壓力的大學生和事業非常成功的人都還是悲觀者的話,難怪還在升學壓力下的孩子要跳樓瞭。
憂鬱癥是在一九六○年代開始流行的,到現在已經像流行性感冒一樣到處可見。以前的人「為賦新詞強說愁」,現在的人年紀輕輕就已嘗夠愁滋味,動不動就說不要活瞭。有一個研究發現一九二五年左右齣生的人中有四%在進入中年以前會發生憂鬱癥,但是一九五五年以後齣生的人在二十歲左右就已經有七%得過嚴重憂鬱癥;反而是曆盡戰亂,受盡艱苦滄桑的一九一六年以前齣生的人一直到老,纔有一%的人有過嚴重憂鬱。現代的人比他們的祖先輩得憂鬱癥的比例高瞭十倍,這真是一個令人不可忽視的數字。
我們一定要問為什麼現代人患憂鬱癥的比上一代的多?找齣原因後纔可對癥下藥。憂鬱癥對身體的殘害是慢性的,它逐漸蠶蝕我們的意誌,使我們的身心落入不可自拔的深淵。已經有很多的研究顯示心情是疾病(包括傳染病)最大的剋星,心情好,動完心髒病的手術復原較快,復發率較低;相對的,憂鬱的心髒病病人往往在齣院後六個月之內就會復發。而且憂鬱對身體的免疫機能也有傷害,減低我們對疾病的抵抗力。
本書的作者,賓州大學心理係的塞利格曼教授,曾經是美國心理學會(APA)主席,也是許多國際學術大奬的得主,他看到憂鬱癥在青少年間的普遍性、患憂鬱癥的年齡節節下降,從以前成年纔發病,到現在國小的學生就已經齣現憂鬱癥,所以寫這本書來教導父母、老師如何對抗這個悲觀的思想形態。
現在的社會從我們父母或祖父母時代的注重團體成就,轉變成注重個體享樂、追求自我滿足的社會。以前我們教學生人生目標最重要的是潛能的發揮,是自我成就,現在這個目標被追求快樂及自我膨脹的自尊所取代瞭。塞利格曼教授認為教育學傢所主張的自尊已變成不誠意的恭維,想想看,如果每一個人都很特殊就沒有人是特殊的瞭。他發現父母所設定的行為標準與規矩越清楚,孩子的自尊越高,這與一般人所以為的不一樣。
塞利格曼作瞭一個實驗來說明這個道理,他給兩隻老鼠同樣的電擊,但是一隻老鼠不知道什麼時候電擊會來,另一隻老鼠則在電來到之前有一個鈴聲作警告。結果雖然兩隻老鼠受的電擊量和次數是一樣的(牠們被電時都會緊張驚恐的全身縮成一團),但是前者會得到嚴重的胃潰瘍、精神衰弱,而後者卻不會,隻有在警鈴響起時開始緊張害怕,其他的時間則是放鬆的。這個實驗告訴我們隻要讓孩子明白規矩是什麼,嚴格一點並沒有關係;怕的是父母喜怒無常,賞罰不分,那麼孩子無所適從,長期處於緊張的狀態之下,就會造成身心的不適,對事情悲觀,因為他覺得不安全,沒有主控權。
所以塞利格曼教授也勸告父母,晚上若要外齣,找人來看顧孩子時,切記不可因孩子看見父母離開會哭鬧,便偷偷溜走,這雖然解決瞭眼前的問題(孩子沒有哭),但是後遺癥卻很大。這會使孩子對父母不信任,沒有安全感,以後會寸步不離的黏著父母,因為他學會瞭一個教訓:父母隨時會失蹤,自己會孤伶伶的被拋下。對幼小的孩子來說這是一個恐怖的經驗,所以他再也不敢把視綫自父母身上移開瞭。
塞利格曼博士這十多年來都在從事兒童與大人憂鬱癥的治療,在這方麵有很多的心得。他認為現在學校中倡導的提昇孩子自尊的方法隻注重孩子的感覺(如誇張的吹噓:我最棒、我最好、我是世界第一),而沒有讓孩子從錶現上(如徵服、堅持、剋服睏難)使他自己覺得有自尊,所以反而使孩子陷入低自尊的情境中。我覺得他的看法很對,成就的快樂不是一種可以與我們所作所為分開的感覺,自尊是來自孩子所有的失敗與成功,它是結果,不是原因。如果不是原因,我們怎麼能直接去提倡「果」而不講求「因」呢?我曾看過國中的輔導課本上寫著:「每天早上起來對著鏡子大喊三聲:我最棒,我最好,我是天下第一好!」當時的感覺是滑稽,這樣就能提昇自信自尊瞭嗎?
六○年代大力提倡「自我感覺良好」的結果,造成青少年憂鬱癥,要扳迴這個劣勢是很不容易的。塞利格曼博士提齣瞭樂觀的「解釋形態」,要將孩子從悲觀改成樂觀,從無助改成徵服,因為,當孩子錶現不好、遭到失敗時,他會問「為什麼?」「是誰的錯?」「這個錯誤的後果有多長遠?」這本書從第十一章起都是練習題,訓練父母,也訓練孩子從悲觀的解釋形態中跳脫齣來。的確,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東西,自尊與愉快的感覺隻有從徵服挑戰、工作成功、剋服挫摺而來。書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孩子反駁自己悲觀心態時要精確,反駁必須要根據事實,必須是可以被證實的。因為反駁如果是不清楚或是空虛的正麵思維,就無法打消他的悲觀,這一點與我心有戚戚焉。
目前在社會上看到瞭太多的不實與誇大,一味的正嚮思考,如果沒有內涵,再正嚮也無用。我們應該在孩子完成一件事時奬勵他,而不要僅是為瞭要他心情好就奬勵他。同時奬勵應分等級,不要不論好壞,一視同仁;成就不同,奬勵應不同,不要過份的奬勵。如果孩子不論作多好都予以同樣的奬勵,就會使他無助,因為他會失去「主控」的感覺。無關聯的奬勵會使孩子對你失去信心,不知道什麼纔是你的真心話。如果工作很睏難,孩子能力還做不到,我們也可以將工作分段,分成小的較容易達到的步驟。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要掩蓋失敗,有的時候失敗跟成功一樣重要,因為它使我們再思考。我們常說失敗為成功之母,但是碰到失敗時卻很少人能正視它,從中記取教訓。塞利格曼博士認為我們也可以使用懲罰,但是懲罰時必須有明顯的信號(即前麵老鼠電擊前的鈴聲),使孩子完全瞭解哪項行為是處罰原因;不要罵孩子是個壞孩子,應該罵他不好的行為。
人生不是沒有挫摺的,如果孩子在壞事情發生之前得到清楚的警告,他就會學到沒有警告時他是安全的。塞利格曼博士在第15章明白指齣樂觀不是高唱快樂思維,空虛的口號對自己說:「彆人都喜歡我。」「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隻能帶給你短暫的紓解,不能幫助你達到目的;我不厭其煩的在這裏一再提到這點,因為我感受到這種自欺欺人的假自尊在我們社會中已經相當流行,我擔憂它的後果。我們不該教孩子戴著眼罩,看不見世界上的骯髒與汙穢,我們要教孩子麵對事實,檢驗事實。當一個孩子可以正確的評估落在他身上的睏難時,他就具備瞭處理這個睏難所需的堅定及剋服問題的能力瞭。
大自然是充滿危機與挑戰的,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我們沒有理由認為生活應該平穩順利,生活本來就是每天要應付突發的危機與此起彼落的挑戰。我們必須要教導孩子正確的人生觀,他纔能順利的剋服二十一世紀所給他的挑戰。這本書就是孩子最佳的心理建設武器,有瞭樂觀的解釋形態,他纔能昂首闊步的走入二十一世紀,這是每一個傢長和老師應該讀的一本好書。
【推薦者簡介】加州大學河濱校區實驗心理學博士,曾任教於中正大學、陽明大學,目前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近年來有感於教育是國傢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前後去過颱灣大大小小超過一韆所的中小學作推廣閱讀的演講。除積極投身科學生根及閱讀推廣工作,十多年來緻力於譯介心理學、生命科學等領域書籍,已翻譯三十多本書,並於各大報章雜誌發錶文章,相關寫作專欄已集結成十本書,曾獲選為金石堂書店年度齣版風雲人物。
後記 賓州計畫後續進展
《一生受用的快樂技巧》連同其前身《學習樂觀?樂觀學習》二本書,孕育瞭當今稱為「正嚮心理學」的運動。《一生受用的快樂技巧》齣版隔年,我當選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主席。照慣例,主席上任都要揭示該任工作重點,我遂以精神疾病預防為己任,恰好與上述兩本著作互相呼應。然後我邀請十餘位專傢進行討論,盼能集思廣益齣紮實的領導對策。
我承認自己跟小孩一樣不易專心,但說實在,那一整天的會議真是無聊到極點。每位專傢都說,就把那些用在成人的治療法提前給這些危險邊緣的孩子用。整個討論雖然有其價值,但真的無聊透頂!概念上也沒什麼特彆建樹。
我不知如何是好。結果,過瞭一個月左右,我那當年五歲大的女兒妮可讓我如夢初醒。是這樣的:
妮可跟我在花園除雜草,其間她講的幾句話,就整個扭轉瞭我對自己、對心理學的認知。我也必須坦白:即便自己寫瞭許多關於孩童的論文,當中包括一本書,但實際上我不擅長跟他們打交道。我總是追著目標跑,緊緊盯著時間,當我在除草,我就隻是一心一意的除草。而妮可不然,她把雜草拋嚮空中,開心的唱唱跳跳。我吼瞭她幾句。她一臉不解,蹙著眉轉身走開。隔幾秒後她又轉瞭迴來,說:「爹地,我想跟你講話。」
「講什麼,妮可?」
「爹地,你還記得我五歲以前嗎?從三歲到五歲,我一直是個愛哭鬼,每天抱怨個沒完。在我過五歲生日那天,我決定再也不這樣瞭。那真是我做過最睏難的一件事。假如我都能停止亂哭亂鬧,你也可以不要再這麼愛發脾氣。」
這真是一記當頭棒喝。剎時,我領悟到有關妮可、有關養小孩的一些事情;對於自己、自己的專業,則更有茅塞頓開之感。首先,我明白瞭撫養妮可不該是教她怎麼改進缺點,這個她自己可以辦到;撫養她,重點在她方纔展現的珍貴特質。做為父母的我們應給這特質一個名稱-我稱之為「直視靈魂」,或老套點,「社會智能」-認真嗬護滋養,協助她以此為核心來開展人生。當這類優點完全成熟,將足以吸納她的弱點,讓她能堅強抵禦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各種風暴。我理解到:養育小孩絕非隻是修正他們的弱點,而是找齣孩子的優點跟美德予以放大,協助他們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讓這些正麵特質有充分發揮的空間。
至於我自己,妮可可真是直指要害。我確實愛發脾氣。人生前五十年,我大多在忍受自己那陰雨不斷的靈魂;過去十年,則是在一個充滿陽光的傢庭裏扮演掃興的烏雲。我擁有過的任何好運,恐怕完全不是這乖戾性情所帶來,而是盡管脾氣古怪還能僥倖走運。就在當下,我決意要改。
這次頓悟的最後部分,是讓我懂得把自己所研究的樂觀,擺進更大的格局裏。樂觀,是屬於什麼的一部分呢?
養育妮可並非一種矯正,而是建設;是找齣她的強項,從旁協助她打造齣能將其所有優點發揮到淋灕盡緻的獨特人生。我獻身教導孩子樂觀,不就希望能企及這樣一個境界?我瞭解到,要教小孩樂觀,光矯正其悲觀、試圖把他們從-5拉到0是不夠的;應該協助孩子打造正麵優點跟踏實積極的前瞻性,讓他們有辦法穿越人生試煉-不僅能對抗憂鬱、走齣低潮,更可以過成功有活力的一生。這個目標,應該是要從+2邁嚮+10。
書裏介紹的教導孩子樂觀的課程中,憂鬱預防計畫已經進行瞭十一個相當完善的復製版(賓州大學之外),當中有八個也獲緻同樣成效。效果不彰的三個,則是投入計畫的師資訓練極其有限。而就我的經驗來說,社會科學在十一的例子中能有八個成功的成績,已算相當不錯。
另外,賓州大學也有幾項新發展:
●我們更瞭解憂鬱預防效果的持久程度。若無其他外力加強,孩童樂觀課程預防憂鬱發生的效力達兩年,第三年起逐漸消退。
●首批預防計畫的老師,都是受過專業訓練的心理學傢。之後,我們為中學教師推齣為期兩週的訓練課程。第一週,老師們學著把上課學到的樂觀用於日常,第二週,學著把樂觀教給學生。我們復製之前的預防計畫,發現這些中學教師的功力不下專業心理學傢。若對教師專用的指導手冊有興趣,請嚮info@pennproject.org索取。
●我們也針對父母推齣相輔相成的課程:先學習於生活中應用課堂所學,繼而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學習如何教導孩子樂觀。父母的學習手冊也請嚮 info@pennproject.org索取。
●最近我的一位博士班學生餘大衛(David Yu)將孩童樂觀課程帶到瞭北京。他將這些課程傳授給中學老師,發現預防憂鬱之成效卓著,如同在美國所見。
●卡德謬(Esteban Cardemil)也是我近期的博士班學生,他將此課程應用於費城內城(inner city,多為窮人所居),發現對西班牙裔小孩的預防憂鬱有明顯幫助,非裔小孩則不然;關於後者有趣的是,在此課程推齣後那年,預防實驗組跟未受治療的對照組發生憂鬱的機率,同時都有顯著下降。
在這個樂觀課程的復製效果獲得肯定後,我們著手朝其他方麵推進。我深信,教導孩子樂觀,隻是正嚮心理學一部分。有無可能教孩子學習其他人格優點?而那些新獲得的優點,會對他們的現在及日後産生何種影響?透過美國教育部(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提撥的一筆可觀經費,我們尋找這些答案的初步努力,已於費城外圍的斯特瑞芬(Strathaven)高中進行邁入第四年。
每位九年級生都要修語言藝術(過去叫做英語課)。這堂課要閱讀經典名著,包括《蒼蠅王》(Lord of the Flies)、《羅蜜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紅字》(The Scarlet Letter)、《推銷員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夜》(Night)、《奧德賽》(The Odyssey)等(你或許已留意到:這真可稱得上是悲劇大補帖)。過去四年,斯特瑞芬高中學生經由隨機安排,或上一般語言藝術,或上語言藝術暨正嚮心理學。
語言藝術暨正嚮心理學一整年的課程中,除瞭閱讀上述文學名著,還要探討愉快的人生、充實的人生、有意義的人生。更要緊的,他們每週都有正嚮心理學在實際生活中的練習作業。比方說,讀《蒼蠅王》時,會有八十分鍾專門探討仁慈這個主題,然後每個學生得實際採取五項仁慈行動,並寫下心得。下列是他們得做的其他一些活動:
●享受愉快的感官經驗(愉快的人生)。
●找齣自己特有優點,以全新方式展現(充實的人生)。
●拜訪某個感恩的對象(愉快的人生)。
●畫一棵由優點長成的樹狀圖(有意義的人生)。
●拋下所有怨恨(有意義的人生)。
●正麵服務:發揮一項獨特優點,為自己認為的崇高使命做齣貢獻(有意義的人生)。
此外,這些學生在評析文學作品中的角色時,除瞭從一般悲觀角度做齣所謂傲慢、軟弱的分類,也必須穿透該角色的優點加以審視。舉例而言,要探討阿奇裏斯(Archilles)的傲慢,也得同時談及他的勇氣。
這個課程對學生影響如何?此時我隻能說,師生都愛極瞭這種認識文學的方式。正式研究結果將於二○○八年刊齣。關於此課程的指導手冊,可嚮info@positivepsych.org索取。
而,教導孩子樂觀的正嚮心理,這項工作的未來又是什麼光景?
二○○七年七月,我們將於賓州大學正嚮心理學中心(Positive Psychology Center)訓練大約一百名來自英國的中學老師,讓他們迴去教給他們的一萬名學生。這項行動的發想人,是任教於倫敦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的萊亞德(Richard Layard)。萊亞德先生曾任英國前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的失業議題顧問,後來卻超脫此「陰鬱的」學問,倡議政府之存在並非以提高國內生産毛額為目的,而是提升全民幸福纔對。他期望藉由注入樂觀學習於校園課程,可消弭英國年輕人常見的憂鬱癥。我們熱切期待結果。
二○○八年是我們最有挑戰性的一年。澳洲墨爾本南部的吉隆文法學校(Geelong Grammar School)決定要將樂觀及正嚮心理學納入整個學程設計,從幼稚園一路到十二年級。五十年前,這個瞭不起的學校發明瞭「林峰」(Timbertop)課程-將整批九年級生帶到維多利亞山脈一處營地住上一年,沒有電視、iPod,必須自己砍柴,要跑完一趟馬拉鬆纔通過結業-一項充滿革命性的教育手腕。而正嚮心理學,將成為這所學校的下一個「林峰」。
為達成這個目標,全球正嚮心理學頂尖學者及參與人員,都將齊聚吉隆文法學校。我們將指導該校老師教授樂觀課程及語言藝術之正嚮心理課程的技巧,尤其重要的是,我們將與所有老師一同研擬新課程規劃,以確保正嚮心理學能普及各個年級。
曆史課程可不可能以人類的進步為重點?數學課程能不能強調數據之美、證實數學乃真理最無懈可擊的展現?生物課程能不能強調人類演化不僅帶來戰爭與武器,更帶來瞭閤作、犧牲、大愛,以及壯麗典雅的教堂建築?
盼以這項努力為始,最終能讓憂鬱癥絕跡世界。這是我的願景,也是由衷的期望。
我一直覺得,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但有時候我們自己也未必是情緒穩定的典範,甚至在麵對壓力時也會不知所措。這本書的書名「一生受用的快樂技巧」讓我眼前一亮,它不隻是為瞭孩子,也似乎能幫助到我們自己。我們總是忙於工作、生活,常常忽略瞭內心的需求。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方法,讓我們自己也能活得更快樂、更樂觀,那對孩子來說,就是最好的榜樣。想像一下,一個內心充滿陽光的父母,自然會把這份正能量傳遞給孩子。而「幫助孩子建造心中穩固堅定的樂觀金字塔」,這個比喻真的太有畫麵感瞭。金字塔的基石,就是最穩固的部分,如果根基不牢,上麵的都會搖搖欲墜。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方法,讓我們教孩子如何認識自己的情緒,如何處理負麵情緒,而不是一味地壓抑或者爆發?會不會有一些關於如何培養孩子韌性的建議,讓他們在遇到挫摺時,能夠快速站起來,而不是一蹶不振?我特彆好奇,這本書的“快樂技巧”會是哪些方麵?是關於人際關係?還是關於自我肯定?或者是關於如何發現生活中的小確幸?我希望它能有一些創新性的觀點,而不是陳詞濫調。
评分現在社會節奏快,傢長們都希望孩子能夠快樂健康地成長,但很多時候我們自己也摸不著頭緒。這本書的書名「一生受用的快樂技巧-幫助孩子建造心中穩固堅定的樂觀金字塔」,給我的感覺是,它不僅僅是一本育兒書,更像是一本人生指導手冊,而且是針對孩子,但同樣也適用於我們自己。我好奇的是,它裏麵的“快樂技巧”會有哪些內容?是關於一些簡單的遊戲,還是更深層次的心理輔導?“樂觀金字塔”這個比喻太有吸引力瞭,讓我很想知道,這個金字塔的每一層分彆代錶什麼?每一層又該如何去搭建?會不會提供一些具體的步驟和方法,讓我們能夠循序漸進地引導孩子?我特彆想知道,這本書如何幫助孩子處理那些讓他們感到沮喪、失望的情緒?以及,如何培養他們積極麵對睏難,而不是選擇逃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們提供一些非常接地氣的建議,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輕鬆實踐,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就建立起屬於他們自己的、穩固的樂觀基石。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真的讓我很有感觸。「一生受用的快樂技巧」,光聽就覺得很實用,好像能解決很多生活中的難題。「幫助孩子建造心中穩固堅定的樂觀金字塔」,這個比喻太貼切瞭!我們做父母的,總是希望孩子能快樂成長,有個健康的心態去麵對未來的挑戰。現在社會壓力這麼大,孩子從小就要麵對各種考試、競爭,如果心裏沒有一個穩固的基石,很容易就會感到焦慮和沮喪。這本書的題目直接點齣瞭核心問題,讓我覺得它不是那種空泛的育兒理論,而是真的能提供具體方法,教我們如何一步步引導孩子建立起內在的力量。我很期待書中能有實際可操作的練習,或者一些故事性的引導,讓孩子在玩樂中學習,在生活中體會,而不是枯燥的說教。畢竟,快樂和樂觀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後天培養的。我很想知道,這本書是如何解析“樂觀金字塔”的,它分成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又需要掌握哪些技巧?是關於情緒管理?還是關於解決問題的能力?或是關於建立積極的自我認知?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針對不同年齡段孩子的指導,因為不同年齡的孩子,他們的需求和理解能力都會有所不同。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如何纔能讓孩子擁有一個積極嚮上的人生態度。社會上充斥著各種信息,有時候對孩子來說,負麵情緒的誘惑可能比正麵的要多。這本書的書名「一生受用的快樂技巧-幫助孩子建造心中穩固堅定的樂觀金字塔」非常吸引我,因為它點齣瞭“一生受用”這個長遠的價值,並且用“樂觀金字塔”這樣一個具體而富有力量的比喻來描繪目標。我很想知道,這本書到底是如何定義“快樂技巧”的?它會涉及哪些具體的方麵?會不會有關於如何引導孩子建立自信心的方法?或者,是如何教導孩子擁有感恩的心?我更在意的是,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實際的案例,讓我們能夠看到這些技巧是如何在現實生活中應用的?比如說,當孩子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時,我們該如何引導他們?當孩子因為某件事情感到沮喪時,我們又該如何幫助他們找到希望?“穩固堅定的樂觀金字塔”這個比喻,讓我聯想到,這個金字塔的構建過程,一定需要時間和耐心,而且需要一層一層的往上砌。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們一套清晰的藍圖,讓我們知道該如何一步步來,而不是讓我們感到無從下手。
评分我一直覺得,教育孩子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塑造他們的人格和品格。而“樂觀”絕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寶貴的財富之一。這本書的書名「一生受用的快樂技巧-幫助孩子建造心中穩固堅定的樂觀金字塔」,聽起來就非常有深度和實用性。我迫切想知道,書中所提到的“快樂技巧”具體是指什麼?是關於如何培養孩子的抗壓能力?還是如何讓他們學會與人分享快樂?或是如何讓他們擁抱挑戰,而不是畏懼?“穩固堅定的樂觀金字塔”這個意象,讓我聯想到,金字塔的穩固,在於它的根基。那麼,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方法,讓我們教孩子如何打好“樂觀”的基石?比如說,如何幫助孩子認識並接納自己的情緒,無論是開心的還是不開心的時候?又或者,是如何讓他們學會從失敗中汲取教訓,而不是被失敗打倒?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有更多關於如何激發孩子內在動力的內容,讓他們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而是能主動地去創造自己的快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