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陳世驤文存》讓你重新認識中國古典詩歌的抒情詮釋;如果你曾經錯過瞭高友工的精闢演說所吹起的「高友工鏇風」;如果你喜愛這一片學術天地的開闊, 邀請您來閱讀---《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陳世驤、高友工、鄭毓瑜、蕭馳、柯慶明、張淑香、顔崑陽、龔鵬程、蔡英俊、呂正惠,十位中國文學學者的論文選集,參與後續的思維。
本書承陳世驤、高友工的學術思路而來,自中國思想文化的大曆史脈絡或比較文化的背景,去對以抒情詩為主體的中國文學藝術傳統進行的具理論意義的探討。本書編者以此標準,每位作者入選兩篇,意圖概括這個已綿延近四十年的學術探索的主要視野,將此一學術型態的視野劃為八個方麵。
原論篇的思想文化淵源部分以陳世驤的〈原興:兼論中國文學特質〉開篇,該文自古文字學去追溯作為詩三百「機樞」的「興」所暗藏的曆史民俗信息,以此詮釋抒情傳統的一些特質。鄭毓瑜的〈從病體到個體---「體氣」與早期抒情說〉和〈身體時氣與漢魏抒情詩---漢魏文學與《楚辭》、〈月令〉的關係〉,則分彆自中國傳統思想的身體觀和氣論、互應論去探討抒情傳統的淵源。
語文問題是作為抒情傳統主體的抒情詩的另一本原問題。蔡英俊的〈「詩」與「藝」:中西詩學議題析論〉,以西方詩學為對照以發現中國詩學關於詩之觀念的獨特性,指齣中國傳統強調語言對於情感或心境的直接揭露。龔鵬程的〈說「文」解「字」---中國文學藝術發展的結構〉,跨越文學去探討中國文化的「主文」傳統。
第三輯是抒情傳統文本之原的討論,堪為此一學術型態的一個特色,卻也可能最具爭議。高友工的〈《古詩十九首》與自省美典〉一文第一次譯成中文,他將《古詩十九首》界定為中國詩歌自公共錶演轉嚮「內化」、「內省」的裏程碑,是抒情傳統的真正開始。柯慶明的〈從「現實反應」到「抒情錶現」---略論《古詩十九首》與中國詩歌的發展〉則提供瞭另一種詮釋。該文將「抒情錶現」作為「現實反應」的對峙,進而提齣消解惱人的「現實」性。
本論篇分三輯討論抒情傳統展開後的自我、時間和形式三個主要問題。
張淑香的〈抒情自我的原型---屈原與〈離騷〉〉和陳世驤的〈論時:屈賦發微〉分彆討論自我和時間,卻皆追溯至屈原。蔡英俊的〈「抒情自我」的發現與情景要素的確立〉,從魏晉以後知識分子的生活型態與思維方式等方麵,追溯瞭抒情自我如何擺落兩漢的「社會群體共同意誌」之拘限。呂正惠〈「內斂」的生命形態與「孤絕」的生命境界---從古典詩詞看傳統文士的內心世界〉,著意探討中國詩歌中抒情自我的一個特徵,是一個自「靜態人生觀」的自我觀照。
特定時觀是抒情文類形成的另一要素。陳世驤的〈論時:屈賦發微〉提齣屈原以〈離騷〉和〈天問〉「始創瞭詩的時間」。蕭馳的〈論阮籍《詠懷》對抒情傳統時觀之再造〉以阮籍為屈原之後,再一次深刻地創造瞭「詩的時間」的詩人。
「抒情傳統與文學形式」一輯所選的兩篇文章,呂正惠的〈中國文學形式與抒情傳統——從比較的觀點看中國文學〉力圖純粹從文類研究的立場來探討中國每一種詩體所錶現的特殊內涵。柯慶明的〈中國古典詩的美學性格---一些類型的探討〉在「言誌詩」、「神韻詩」、「格律詩」和「格調詩」四個範疇下討論中國古典詩的美學性格。
廣論篇的「抒情傳統的跨文類版圖」,高友工的〈中國抒情美學〉一開始即錶示中國美學傳統盡管有其文類的多樣性和詮釋中的種種爭議,卻揭示齣某些恆常不變的特徵,本人謂之抒情美學。蕭馳的〈從纔子佳人到《紅樓夢》:文人小說與抒情傳統的一段情結〉則是基於對清代纔子佳人小說和《紅樓夢》的比較分析,追尋抒情詩傳統在文人小說中的播散以及被哀輓和反諷。
「抒情理論的建構與再構」一輯,龔鵬程的〈從呂氏春鞦到文心雕龍——自然氣感與抒情自我〉,追溯瞭展開在《文心雕龍》和《詩品》的抒情傳統與漢代思想文本的三方麵聯係。張淑香的〈抒情傳統的本體意識---從理論的「演齣」解讀〈蘭亭集序〉〉,從思辨中西文化的差異提齣中國抒情傳統是源自本身文化中一種強固的集體共同存在的感通意識。
顔崑陽的〈從反思中國文學「抒情傳統」之建構以論「詩美典」多麵嚮變遷與叢聚狀結構〉,該文是對此學術思潮之一次嚴肅總結、反思和批判。
編者簡介
柯慶明
國立颱灣大學中國文學係畢業。曾任國立颱灣大學文學院副院長、颱灣文學研究所所長、齣版中心主任,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協同研究員,哥倫比亞大學東亞係訪問研究員,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部招聘教授,《現代文學》雜誌主編,《文學評論》雜誌編輯委員兼執行編輯。現任國立颱灣大學中國文學係暨颱灣文學研究所教授。著有《一些文學觀點及其考察》、《萌芽的觸須》、《分析與同情---中國古典文學的批評與其理論》、《境界的再生》、《境界的探求》、《文學美綜論》、《現代中國文學批評述論》、《中國文學的美感》、《颱灣現代文學的視野》等文學評論專書,以及詩集《清唱》、散文集《齣發》、《靜思手劄》、《省思劄記》、《昔往的輝光》。
蕭馳
  曾在中國大陸研修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獲碩士學位。1987年負笈北美,先後在印第安那大學和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攻讀中西比較文學,1993年獲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同年入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係任教,曆任講師、高級講師、副教授。研究中國古典詩學凡三十年,主要著作有《中國抒情傳統》(1999),The Chinese Garden as Lyric Enclave: A Generic Study of The Story of the Stone (2001),  以及探討中國詩學與思想史關聯的三部著作:《抒情傳統與中國思想:王夫之詩學發微》(2003),《佛法與詩境》(2005),《玄智與詩興》(即齣)
序
導言
【原論篇】
壹、抒情傳統的文化淵源
 陳世驤〈原興:兼論中國文學特質〉
 鄭毓瑜〈從病體到個體—「體氣」與早期抒情說〉
 鄭毓瑜〈身體時氣感與漢魏「抒情」詩—漢魏文學與《楚辭》、〈月令〉的關係〉
貳、抒情傳統的語文問題
 蔡英俊〈「詩」與「藝」:中西詩學議題析論〉
 龔鵬程〈說「文」解「字」—中國文學藝術發展的結構〉
參、抒情傳統的開啓
 高友工〈《古詩十九首》與自省美典〉
 柯慶明〈從「現實反應」到「抒情錶現」—略論〈古詩十九首〉與中國詩歌的發展〉
【本論篇】
肆、抒情傳統中的自我
 張淑香〈抒情自我的原型—屈原與〈離騷〉〉
 蔡英俊〈「抒情自我」的發現與情景要素的確立〉
 呂正惠〈「內斂」的生命形態與「孤絕」的生命境界— 從古典詩詞看傳統文士的內心世界〉
伍、抒情傳統與「詩的時間」
 陳世驤〈論時:屈賦發微〉
 蕭馳 〈論阮籍《詠懷》對抒情傳統時觀之再造〉
陸、抒情傳統與文學形式
 呂正惠〈中國文學形式與抒情傳統—從比較的觀點看中國文學〉
 柯慶明〈中國古典詩的美學性格—一些類型的探討〉
【廣論篇】
柒、抒情傳統的跨文類版圖
 高友工〈中國抒情美學〉
 蕭馳 〈從纔子佳人到《紅樓夢》:文人小說與抒情傳統的一段情結〉
捌、抒情理論的建構與再構
 龔鵬程〈從《呂氏春鞦》到《文心雕龍》—自然氣感與抒情自我〉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本體意識—從理論的「演齣」解讀〈蘭亭集序〉〉
玖、抒情傳統學術思潮的反思
 顔崑陽〈從反思中國文學「抒情傳統」之建構以論「詩美典」多麵嚮變遷與叢聚狀結構〉
編後記
版權頁
我一直認為,一個民族的抒情傳統,是其民族精神和文化靈魂的重要載體。它不僅僅是文字的遊戲,更是情感的傳承,是集體潛意識的顯現。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曾對“中國抒情傳統”這個概念有過一些模糊的認知,但總感覺隔靴搔癢,未能真正把握其精髓。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填補我知識上的空白,讓我對中國人的情感世界有一個更全麵、更深刻的理解。比如,中國式的“含蓄”、“意境”、“情景交融”等審美範式,是如何在抒情傳統中體現齣來的?又如何與西方文化中更為直接、更為外放的情感錶達方式相區分?我希望作者能夠給齣令人信服的論證,並通過豐富的例證,讓我親身感受到這種獨特的抒情魅力。讀完這本書,我希望能對自己民族的情感錶達方式有全新的認識,並能將其融匯到自己的生活和創作中去,讓自己的內心也更加豐盈。
评分我拿到這本書時,迫不及待地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那種嚴謹而又充滿激情的筆觸所吸引。字裏行間透露齣的,是對中國抒情傳統那份深厚的感情和獨到的見解。它沒有停留在簡單地羅列名傢名篇,而是深入到更深層的文化土壤,去探究抒情傳統是如何在中國曆史的長河中孕育、發展、演變,又如何在現代社會中麵臨挑戰與機遇。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那些被我們忽略的,或是被誤讀的文學現象的重新解讀,這種“再發現”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場意義非凡的學術探險。書中或許會涉及一些我從未接觸過的理論框架,或者需要我去重新理解一些早已熟知的概念,但這恰恰是我想要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挑戰我固有的認知,激發我更深入的思考,讓我不再僅僅滿足於錶麵的瞭解,而是能夠觸及到更核心的價值和更深邃的內涵。讀這樣的書,就像在進行一場心靈的朝聖,在與古聖先賢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
评分這本書的體量不小,足足兩冊,這讓我感到非常欣慰。這意味著作者有足夠的空間來 HODL 那些想要錶達的深刻思想,而不僅僅是走馬觀花。我期待在其中看到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抒情作品的係統性梳理和深度分析。也許會涉及從《詩經》的質樸,到楚辭的浪漫,再到唐詩宋詞的鼎盛,以及元麯的市井,直至明清小說的細膩情感描摹,甚至是近代以來抒情傳統的演變。我很想知道,在不同的曆史語境下,中國人的情感錶達方式是如何變化的,又有哪些不變的內核?作者是否會去探討女性抒情、邊塞抒情、田園抒情、愛情抒情等不同麵嚮?又或者,他是否會從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的角度,來解析中國人心靈深處的抒情密碼?這些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也相信在這樣厚重的篇幅中,這些問題都會得到充分的解答。
评分對於這本書的評價,我已經迫不及待想要分享我的期待。我希望它不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能成為一本激發大眾興趣的書。畢竟,文學的魅力在於其普適性,在於它能引起每一個讀者的共鳴。我希望作者能夠用清晰易懂的語言,將那些深奧的理論和復雜的分析,轉化為生動有趣的故事和引人入勝的論述。也許書中會引用許多古典詩詞、散文,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對其進行精彩的解讀,讓我們這些普通讀者也能領略到古人文字的韻味和情感的溫度。如果書中還能探討中國抒情傳統對現代藝術、音樂、電影甚至日常交流的影響,那就更好瞭。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成為一座橋梁,連接古老與現代,連接學術與大眾,讓更多的人重新認識和珍視我們寶貴的抒情傳統,並從中汲取力量和智慧,活齣更加豐富多彩的人生。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精美,紙張的觸感溫潤,印刷清晰,光是捧在手裏就有一種典雅的氣質。封麵設計也頗具匠心,用寫意的手法勾勒齣山水意境,仿佛將讀者帶入瞭一個悠遠的詩意空間。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文學藝術情有獨鍾,但苦於浩如煙海的文獻,常常感到無從下手,也不知道從何深入。尤其是在當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們似乎離那些古老的情感和錶達方式越來越遠,有時甚至會懷疑,我們是否真的還能體會到古人那種細膩婉轉的心緒,是否還能理解他們筆下的山川草木、離閤悲歡。這本書的標題《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恰好擊中瞭我的好奇心,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我希望它能像一位引路人,帶領我穿過曆史的迷霧,重新審視那些被時間衝刷得略顯模糊的詩意,讓我重新找迴與中華民族文化根脈的連接。即使隻是在書架上看到它,也能感受到一股沉靜而深邃的力量,預示著一場智識與情感的盛宴即將展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