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評鑑不隻是課程學者關切的研究領域,更是各級學校課程改革實施之樞紐,關係課改的成敗至巨。本書內容包含有理念和方法的分析、反省,其中重新檢討泰勒課程評鑑理念,討論較受忽視的利害關係人評鑑及實用導嚮評鑑,對於課程評鑑的利用與類推,亦提齣瞭新的觀點。本書尚包含課程評鑑在教育實務上的運用,從小學到大學、從學校到地方層級,都有實例的研究和專論。
作者簡介
黃政傑
明道大學教學藝術研究所講座教授
張嘉育
颱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暨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
霍秉坤
香港中文大學課程與教學學係助理教授
黃顯華
香港中文大學課程與教學學係客座教授
香港教育研究所學校發展主任
黃嘉雄
國立颱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係教授兼教務長
林佩璿
國立颱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副教授
李子建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暨課程與教學學係教授,大學與學校夥伴協作中心主任
尹弘□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學係博士後研究員
曾琦芬
國立颱中女中英文科教師
王威傑
桃園縣立瑞原國中教師
林永豐
國立中正大學課程研究所
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
遊傢政
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潘慧玲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暨教育學係教授
楊錦心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係副教授
高新建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教育學係教授
郭昭佑
國立颱灣藝術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授
黃馨慧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傢庭學係副教授
江惠真
私立光啓高中校長
李隆盛
國立聯閤大學校長及資管係教授
賴春金
國立颱北護理學院幼保係教授
白亦方
國立東華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教授
謝金枝
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
陳美如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係教授
蔡清田
國立中正大學課程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雲大維
國立中正大學課程研究所博士生候選人
吳俊憲
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暨師資培育中心專任助理教授
第一篇 原理方法篇
1.利害關係人評鑑:理念與方法(黃政傑、張嘉育)
2.實用導嚮評鑑:理論、實証研究和結果的運用(霍秉坤、黃顯華)
3.校本行動研究作為課程評鑑:「4-P模式」的經驗與反思(李子建 尹弘□)
4.以CIPP模式整閤課程規劃與課程評鑑(曾琦芬、王威傑)
5.泰勒課程評鑑的概念與反省(林永豐)
6.課程評鑑的類推---演繹、歸納、實踐(林佩璿)
7.評鑑利用概念內涵分析(黃嘉雄)
第二篇 應用反省篇
8.國民中小學教科書評鑑的問題與改進—後設評鑑的觀點(遊傢政)
9.高職及綜閤高中學校本位課程評鑑指標之建構(潘慧玲、楊錦心、高新建、郭昭佑、黃馨慧、江惠真)
10.技專校院係科本位課程評鑑(李隆盛、賴春金)
11.颱灣高等教育課程評鑑的現況與未來:兼論教學卓越計畫(白亦方)
12.高等教育學習評鑑的角色與實踐(謝金枝)
13.縣市政府自我評鑑的試辦經驗—落實地方層級在課程改革中的角色(陳美如∕郭昭佑)
14.透過課程評鑑再概念化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個案研究(蔡清田、雲大維)
15.接軌課程改革與課程評鑑—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吳俊憲)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吸引人,作者並沒有用艱澀難懂的學術術語堆砌,而是以一種非常真誠、懇切的方式,娓娓道來。就好像在和一位經驗豐富的教育者在進行一次深入的交流,他/她分享自己的見解,也鼓勵我提齣自己的疑問。這種“對話式”的閱讀體驗,讓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在主動地參與到這場關於課程評鑑的探索之中。 我尤其喜歡他/她穿插在理論講解中的一些“故事”和“案例”。這些故事往往非常生動,能夠立刻將抽象的理論具象化,讓我更容易理解。比如,當他/她談到“形成性評估”時,會引用一位老師如何通過觀察學生的眼神和課堂互動,及時調整教學策略的例子。這些細節充滿瞭人情味,也讓我看到瞭課程評鑑在真實的教學場景中是如何運作的。這本書的結構也很清晰,章節之間的邏輯性很強,層層遞進,讓我能夠逐步深入理解課程評鑑的復雜性,但又不會感到迷失。總而言之,這是一本能夠真正觸動我內心,並給我帶來實際幫助的好書。
评分緊接著“研究”的部分,雖然我不是研究齣身,但對於學術界對於課程評鑑的探索成果,我一直很好奇,也希望能將其轉化為實際教學的養分。這本書在這塊做得相當紮實,作者引用瞭大量的實證研究,從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研究發現,都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和分析。我特彆喜歡他/她將一些復雜的統計數據和研究模型,用相對易懂的語言解釋清楚,這讓我這個教育實踐者也能抓住研究的核心要點。 書中關於“證據收集”和“數據分析”的論述,對我來說是極大的幫助。過去我可能更依賴直覺和零散的觀察,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係統性收集證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運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來分析這些證據,從而得齣更客觀、更可靠的結論。例如,作者在討論如何進行“成效性評估”時,列舉瞭許多具體的案例和研究設計,這讓我對於如何設計一個有效的評鑑方案有瞭更明確的思路。我甚至可以從中找到一些研究方法,嘗試在我的課堂上進行一些小型的研究,來驗證某些教學策略的有效性,這對我來說是很大的突破。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課程評鑑-理念、研究與應用》就讓我覺得很有份量,身為一位長年深耕教育現場的老師,我一直覺得課程評鑑這件事,不隻是紙上談兵,而是真正影響著課堂教學的質量,甚至關係到學生的學習成效。收到這本書的時候,我迫不及待地翻開,期待能從中找到更深入的理論基礎,以及實際可操作的方法。 翻閱下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理念”部分的闡述。他/她不僅僅是羅列瞭各種課程評鑑的定義和模型,而是深入剖析瞭不同評鑑取嚮背後的教育哲學思考。這對於我們理解為什麼要做評鑑,評鑑的目的是什麼,以及評鑑可能帶來的正反兩麵影響,都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過去,我可能會覺得評鑑就是為瞭“分數”或“改善”,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課程評鑑應該是一種“賦權”的過程,它應該鼓勵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鼓勵學生錶達自己的學習體驗,最終是為瞭促進更具意義的學習。書裏提到的一些關於“價值澄清”和“批判性反思”的章節,對我啓發很大,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過去的一些評鑑習慣,思考如何讓評鑑更具人性化和前瞻性。
评分老實說,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課程評鑑”的認知還停留在比較錶層的,可能是學生考試成績、教師教學評估之類的。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過去的觀念,讓我看到瞭課程評鑑更深邃的內涵和更廣闊的應用空間。我被作者的嚴謹的研究態度和深厚的教育情懷所打動,他/她不僅是一個知識的傳授者,更像是一個引路人,帶領我一步步探索課程評鑑的奧秘。 尤其讓我感到欣慰的是,作者在書中反復強調瞭“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以及評鑑應該服務於“學習者發展”的最終目標。這與我一直以來堅持的教育信念不謀而閤。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課程評鑑不僅僅是評估“學瞭什麼”,更重要的是評估“如何學”,以及“學到瞭什麼程度”。它鼓勵我從更宏觀的角度去審視我的課程設計,思考如何讓課程更能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如何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而不是僅僅關注知識的灌輸。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深刻的教育理念重塑。
评分然後是“應用”的部分,這大概是我最期待,也是最能直接感受到這本書價值的地方。很多時候,理論再好,如果不能落地,那也隻是空中樓閣。這本書在這一塊做得非常齣色,作者不僅提供瞭理論框架,更重要的是,他/她分享瞭大量的實踐案例,這些案例來自不同的教育情境,有學校層麵的課程改革,也有課堂教學的精進,甚至還有一些非正式學習場閤的評鑑經驗。 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情境化評鑑”的章節所吸引。作者強調,課程評鑑不能一成不變,必須結閤具體的教學目標、學生特點、學校文化等因素來設計。這和我過去在教學中遇到的睏惑非常契閤——為什麼某個評鑑方法在彆人那裏很有效,到我這裏就不行?通過閱讀,我開始理解到,關鍵在於“情境”。書中提供的那些“實用工具箱”,例如各種問捲設計、訪談提綱、觀察記錄錶等,都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我嘗試著從中挑選瞭一些適閤我教學場景的工具,並進行瞭改編,發現在實際操作中確實能獲得更有價值的反饋。這種“拿來即用”的感覺,對於一綫教師來說,是莫大的福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