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愛-用有能力的愛,教齣優秀孩子

父母之愛-用有能力的愛,教齣優秀孩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親子關係
  • 教育方法
  • 傢庭教育
  • 父母技巧
  • 兒童教育
  • 積極教育
  • 愛與教養
  • 成長心理學
  • 溝通技巧
  • 情商培養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父母對子女的教育要從根本著手,要以教導子女能過成功的生活為目標。但是要達到這個目標,並非隻有重視讀書、升學和成績就能做到,而是要從培養孩子的精神力量著手。因為人生的一切活動,都建立在愛、樂觀進取、熱心與毅力等精神力量上。

  本書特彆強調父母之愛必須是有能力的愛:當父母親的愛能喚起孩子的共鳴時,纔是真愛,纔是有能力的愛。如果父母親的愛造成孩子的反叛和憎惡,那麼你所給予的一定是有缺陷的或無能的愛。從陶冶孩子的愛心、培養做事和思考的習慣、引導孩子樂觀進取並訓練熱心和毅力,為孩子打好發展的根基;透過父母的關心、負責和正確有效的教導方法,把愛化為啓發與誘導的力量,纔能促進孩子身心的成長。

  鄭石岩老師兼具教育學者與心理學傢身分,並養育齣兩個優秀的孩子,專業知能與經驗分享的融閤難能可貴,對父母角色與親子互動的關照更是獨樹一幟。他相信「教導和訓練需要父母用所有的機謀、智慧與耐心,這是不能逃避的責任,也是父母一生中最值得的投資」──這本書企圖建立的就是優質的典範學習,也是培育下一代的成功關鍵。

作者簡介

心理學傢 鄭石岩

  宜蘭縣員山鄉人,政治大學教育學碩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當過中學老師,也在大學任教多年,並擔任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常務委員,負責學校輔導及訓導工作,現已退休。從事心理諮詢與教學研究三十餘年,曾獲頒教育部輔導工作優良貢獻奬;七歲即接觸佛法,對佛學與禪學素有修持;半工半讀完成學業,務農做工經商,人生閱曆豐富,是融閤心理學、教育學與禪佛學於日常生活應用的倡言人。他理論與實務並具,著作超過四十本,曾獲行政院新聞局優良圖書金鼎奬,是積極入世,以書文度人的最佳見證。每年有兩百場以上的演講,其著作在海內外廣受歡迎,自詡為踏實悅樂的生活者。目前研究與旅行是他的學習方式,寫作與演講是他的工作,助人與講經則是他的行持。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總序∕我的創作曆程
新版序∕給孩子有能力的愛
原序∕愛是生命的陽光

第一篇 做孩子一生的貴人 20

第1章 愛心迎接新生命 22
●照顧嬰幼兒的情緒
●循序漸進的自我控製
●大腦發展的黃金時期
●優質的典範學習

第2章 父母之愛的著力點 33
●主動學習的態度
●好的情緒習慣
●養成思考的能力
●生活的習慣和紀律(倫理)
●生命意義的啓發

第二篇 打好孩子的根基 42

第3章 陶冶孩子的愛心 45
●關心孩子的成長
●尊重孩子的個性
●為孩子的成長負責
●瞭解你的孩子

第4章 培養做事和思考的習慣 63
●做事的習慣
●學習思考
●從生活中磨練

第5章 引導孩子樂觀進取 74
●歡樂童年是心理健康之源
●樂觀的身教
●交談的氣氛
●剋服焦慮和消沉

第6章 訓練熱心和毅力 93
●樹立目標
●自我控製
●對付失敗
●過火的熱心和毅力

第三篇 激發孩子的潛能 106

第7章 潛能發展的條件 108
●健康的生理條件
●學習的機會
●心理需要的輔導
●自我概念
●情感的發展

第8章 創造力的引導 124
●創造的動機與心理條件
●激發創造力
●性靈的陶冶
●內在我與創造力

第9章 想像力的培養 138
●激發孩子的想像力
●夢也是教材
●奇想
●直覺
●冥想

第四篇 教導孩子的藝術 152

第10章 做一個稱職的父母 154
●耐心
●安全感
●和諧
●踏實

第11章 教導的原則 168
●基本態度
●指導與訓練的法則
●情感交流

第12章 指導孩子做功課 181
●觀念與知識
●詰問
●示範與練習
●探究
●討論

第13章 待人處世的訓練 198
●角色扮演
●試驗訓練
●自我控製
●自我肯定訓練

第五篇 調理孩子的心情 218

第14章 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 220
●和睦的傢庭
●消除心理壓力
●孩子的心理需要

第15章 父母的教導角色 233
●循循善誘
●教導角色的協調
●一番心血無盡喜悅

圖書序言

給孩子有能力的愛

  父母之愛對孩子而言,是生命的守護神。不過父母必須瞭解,光有愛是不夠的,你必須有能力引導孩子,發展健康的自我功能,走齣屬於他自己的人生路。

  愛的目的不是保護或佔有,更不是把自己未實現的願望,加諸孩子的身上,變成你的寄託。愛孩子是天倫大事,是生活的實現,也是人生的責任和意義。不過親子之愛不能變成共依效應(codependency),因為所有人都不能成為彆人愛的傀儡,注定要成為自我認同的個體纔行。

  父母之愛是一種能力,它讓親子在彼此互愛中發展各自的自我效能,最後都成為有愛心的人。這樣的愛,當孩子長大成為身心健全的人時,父母也邁嚮另一階段的成熟,從而懷著仁慈和智慧去看人生,領悟更豐富的生命意義。

  教導要及時,方法要正確,這便是有能力的愛。有能力的愛使親子發展齣相互支持、彼此關心、互相瞭解和負起責任的關係。透過活潑豐富的互動,父母幫助孩子茁壯和成熟;將來孩子長大成人,也能反哺扶持老邁的雙親。

  父母之愛有時代的趨勢,因為每個時代的文化潮流略有差異,教育子女的態度不同,培養齣來的性格特質也就不一樣。美國自二○○○年以來,對新一代年輕人的性格,作瞭許多研究。他們把年輕的一代,稱做Me世代。因為新一代的年輕人,比較著重自我,注重自己的生活,強調自己的感受。聖地牙哥州立大學的社會學傢特吉(Jean M. Twenge)指齣:由於新一代的年輕人,受到的保護較多,接受的生活磨練少,父母過分強調孩子的自尊和自由,所以Me世代的人對社會贊許的需求下降,特彆關注自我,普遍關心並強調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有較多外控性格傾嚮,物質享受需求增加,性觀念的開放,喜歡做「讓自己舒服的事」。

  觀察我們的新一代,就性格的積極麵而言是:重視個人自由和自信,創意和想像力提升,肯定性高,追求興趣和享受,擁抱理想與積極進取。年輕的一代的確有許多優異的錶現,無論是運動、藝術、創意、發明和學業成就,在國際上有可圈可點的錶現。不過由於些許教養上的偏差,諸如過度溺愛,而缺乏生活紀律的要求;強調升學競爭,而忽略生活的曆練;著眼於自我實現,而忽略團隊閤作的培養……這些趨勢性因素,也造就瞭新生代的些許弱點。

  此外,父母在教養子女時,如果有瞭婚姻衝突甚至演變成傢庭暴力,缺乏能力維護孩子的安全感和健康的自尊,甚至過度嚴苛或管教失當造成創傷等等,都會危及孩子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孩子心理健康瞭,即使有最好的成績也是枉然。

  神經學傢奧斯汀(James H. Austin)指齣:我們大腦所經驗到的世界,包含四個領域,那就是知覺、情緒、理性與抉擇、直覺與創意。在情緒這一區塊,如果有瞭不穩定的現象,個體長期陷入焦慮、悲觀、憤怒、沮喪和憂鬱之中,自我功能和迴應能力將大大受到影響。然而,這些負麵情緒是從生活經驗中得來的,父母親在撫育孩子和教導時,應特彆加以關注。

  誠如心理學傢弗洛姆(Erich Fromm)所說:「愛的本質是給予。」它給所愛的人關懷,對其成長和需要負起責任,透過瞭解並以閤適的方式提供協助。愛使所愛的人成長、自信和具創造力,並喚起對方愛的能力;於是,愛是人生中積極的力量,能突破藩籬,脫離孤單。父母之愛就是把乳汁、照顧、溫暖和安全等等給孩子.親子互愛,卻又保持瞭各自的完整性。

  《父母之愛》這本書,是我從理論和實務工作中,淬取齣來的教導智慧。最近,我特彆留意幼兒階段的撫育和教導,深知孩子早年的經驗,對其一生影響深遠,所以又增補瞭新的內容。希望這本書能帶給為人父母的人,正確的教養觀念和方法,實踐愛的真諦,壯碩下一代的健康身心。

圖書試讀

父母的教導角色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應該是長輩,同時又是朋友。長輩的角色提供瞭權威和安全感,形成孩子依賴的溫暖,並奠定道德意識的基礎。朋友的角色提供瞭情感溝通與彼此瞭解的機會。一切教導活動都在這兩個活動角色中進行。

在指導孩子學習的過程中,父母也扮演著雙重的角色,他們既是指導者,又是學習者。指導者的角色,提供瞭典範、身教和學習的方法與動機。學習者的角色,是從孩子的反應和迴饋中,瞭解自己對孩子的教導是否得當,而學習改正。

父母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扮演的角色看似單純,事實上則非常復雜。因此,教導的活動一定要落實在生活上,重視自己和孩子的生活教育纔會見效。也隻有重視生活本身,透過彼此之間的交流與瞭解,孩子纔會體會到父母的關懷和心意。

就生活而言,你一定會發現自己有待學習的地方很多。因此,自己就是學習者,而不是已經成熟的完人。如果你已體會到這一點,你就能和孩子分享相互勉勵和彼此的溫馨。這也就是所謂「教學相長」。反之,如果你以為孩子應完全聽命於父母,你就會因為享受權威而變得更獨斷。最後無視於自己的弱點,又不能從孩子那裏得到迴饋,無從改進自己的生活修養,漸漸走嚮兩代之間溝通的睏難與情感上的淡漠。

循循善誘
父母親對於孩子最好是扮演著循循善誘的角色。但父母親畢竟是平凡的人,不是完美的聖者,所以當他們被孩子的頑皮或不認真惹得發火時,不免要大發脾氣,大聲責罵,給他一個嚴厲的處罰,甚至體罰。於是,有許多父母問道,這樣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嗎?我的看法是:你不要內疚,不必為此擔憂。你會有控製不住的時候,如果你平常就注意教導的原則,關懷你的孩子,愛你的子女,那麼你偶爾發脾氣,不會有什麼不好影響。不過,我要提醒你,你要懂得發脾氣之道。你可以光火,錶現氣憤,這就是一種教誡,不過你韆萬不要在生氣的時候打孩子,不要用辱罵貶損孩子,這是你必須做到的起碼條件。

你當然可以處罰孩子,可以罰他到書房裏閉門思過,可以罰他停看一次卡通影片或影集,當然也可以藉減少零用錢來罰他。處罰在心理學上是一種負性增強製,它被用來消除某些不閤宜的行為。對孩子犯錯,父母給予處罰是負責任的行為。

我反對體罰孩子,但是有許多父母都告訴我,不打不行。這一點我要加以說明。體罰是以恐懼和疼痛的方法,禁止孩子再犯錯,它像是一服劇烈的藥物,很快見效,但會留下很多副作用。例如:

1.父母親在生氣時纔打孩子,往往失手過重,打傷孩子。我親眼看過父母把孩子打成重傷。更看過父母生氣時把孩子燙傷。這種傷害在親子間往往留下不可磨滅的重創。

2.經常打孩子會造成孩子對父母的敵意,但對父母的敵意是非道德的,於是形成孩子內心的矛盾與衝突。後果是用惹是生非來抗議父母,用自暴自棄來逃避心理的矛盾。

3.體罰本身阻礙瞭親子之間的溝通,情感交流受到影響。

4.體罰並沒有讓孩子真正瞭解做人處世的道理。除瞭用懼怕來達到遏阻外,並無啓發作用。

5.體罰使孩子産生被動的態度,失去活潑、積極和進取的思想。

6.體罰所産生的懼怕和不安全感,有礙心理健康,同時影響創造力的發展。

父母親一定要注意,體罰固然是很簡便的方法,一時奏效很快,但是副作用太大瞭。另一方麵,父母親在使用體罰時,因為成效快,用起來簡便,於是「體罰孩子的行為」很容易被增強,養成以體罰教導子女的習慣。

體罰的副作用很大,最好少使用,或避免使用。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