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你的「美學時光」是什麼?
是閱讀一本哲學大師的經典?或一年「放逐」異地一迴?
當你第一次自覺所謂的品味是什麼時候?
是將中性特質的香水灑在身上的那一刻?
還是習慣一天一杯咖啡、堅持皮製錶帶、穿刷白牛仔褲?
《美學時光》將記憶層層倒迴,在光影與氣味中,一位樂於冒險、勇於嘗試,對空間敏感的小男孩,在生活的軌跡裏,摸索對美的好奇。
海洋的味道、接近黑白的早晨光影、女老師的快樂高跟鞋聲音......
少年嚮往老氣橫鞦,對物件與工具著迷,一隻舊錶、一副金邊眼鏡、外島的米酒滋味......
都是他一點一滴創意的源頭,起點。
王俠軍30歲前籌資五萬元開瞭照相館、拍電影。
30歲後,「任性」闖進瞭創作玻璃的藝術領域,打造齣颱灣第一名的玻璃品牌,名揚國際。他與日本國寶藤田喬平、美國屈伏利,並列為世界三大玻璃名傢。
50歲後,大膽以瓷器藝術品來革命,難道他特彆反骨?每次都走彆人不敢走的路?明明知道「好事輪不到我」卻義無反顧闖蕩下去......是傳承自父親的革命血液?還是保有母親雙手萬能的手工基因?是父親的品味遺傳?還是母親的樂觀性格?
本書詳述瞭王俠軍建立品牌的來龍去脈,以及文創原型之前種種的養成。他一生與品牌脫離不瞭關係,喊齣「與其最好,不如唯一」,文創沒有捷徑,就算身懷絕技你要如何找齣活路?王俠軍讓文化成為一門好生意,讓品味生活化,讓創意成為世界品牌。
如果你不像他一樣偏執,就解決不瞭創意的騷動;你不學他的熱情,不夠好奇,就達不到創意最基本的條件;你不讀書,更無法瞭解他的獨特創意。
作者簡介
王俠軍
1953年生,世新電影編導科、底特律創意設計學院。年輕的時候,熱衷機械世界的邏輯推理,曾經以科學傢為追求夢想的目標,畫畫、寫小說和閱讀佔去他大部分的時間之後,便長期摸索著個人的經驗美學。曾是導演、電影演員。參加演齣電影《我兒漢生》、《玉卿嫂》、《我這樣過瞭一生》、《我的愛》、《大海計畫》等片。並參與電影服裝、美術設計、劇照等幕後工作。也做過房地産、廣告設計,開過照相館。目前是颱灣玻璃藝術的代錶人物,1994年創辦「琉園」,受邀日本、美國、北京展覽,將颱灣的玻璃創作推上國際舞颱,深獲肯定。2005年新品牌「八方新氣」成立,設計深具藝術收藏價值的瓷器,驚艷各界。
壹、Origin原點
童年空氣
觸覺靈感
明亮新世界
品味:腳踏車(另個版型)
老氣橫鞦的憂鬱
記憶母親的味道
品味:鋼筆(另個版型)
看見風,聽見光
在颱灣賣房子
品味:錶(另個版型)
集閤風格色彩
躲迷藏空間
品味:香水(另個版型)
貳、Process經過
夢想360度
透明感的希望
寂靜疾走的溫度
品味:牛仔褲(另個版型)
性感樂觀主義
破碎的至上美德
花錢買汗水
41度C的祭典
品味:鞋(另個版型)
現代的時尚探索
品味血拚
品味:眼鏡(另個版型)
嘴上誠意
無盡熱切的斟酌
非辣不可
品味:咖啡(另個版型)
參、Creation 創作
伸齣你的雙手
光陰似箭
說白
站相
口頭共識
從傳統産業到新瓷革命
20年夢想雛型成形
開創新意,做對的東西
推薦
【世界宗教博物館榮譽館長】漢寶德
王俠軍先生的「八方新氣」,是他所推動「新瓷革命」的成果。這是近年來,國內一片「文化創意産業」聲中最成功與最典型的案例。他兼具創發力與生産力,是成功的主要因素,值得公、私各部門倡導文創事業者參考。在創造力方麵,他能溶傳統、美感、與生活於一爐,最為難得,也因此具有世界級的競爭力。
對我而言,最使我傾心的是他對美感的執著。我一直覺得美是一種國際競爭力。他在琉璃工藝上努力瞭那麼多年,建立起現代中國琉璃藝術的範式,已經在海峽兩岸廣為傳播,進而嚮全世界推進,幾乎成為新玻璃美學的代錶。他又抓住新世紀時代的精神,為古老的瓷藝接續傳統,在潔白的基礎上,注入新的美感。他鍥而不捨的,把自己的理想與美感的標準凝而為動人的作品,呈現在我們眼前,實在是值得喝采與效法的。
【文化評論傢】南方朔
有耳目即有聰明,有心思即有智巧,但若自劃為愚,未嘗竭思窮慮以試之耳。──清.李渙《閑情偶寄》
有一種人,對社會的最大貢獻,乃是促成瞭生活的藝術化。在法國,他們被稱為「波希米亞人」(Bohemia)。十九世紀的上半,巴黎的「波希米亞人」首次齣現。他們是隨著城市擴張,文化需求漸增,而産生的一群高學曆年輕人,希望在時代的變化中能夠在文學藝術上伸展抱負。這些「波希米亞人」多半齣身於巴黎或外地的中産階級,他們或許後來的人生有幸與不幸。但大量的文化青年卻無疑的形成瞭「品味製造者」的角色,建構齣新的藝術化生活,影響著後來的中産階級,甚至並左右著某些新之學藝術形式的創造。「波希米亞人」很難被定義為那種階級,他們有著極大的曖昧歧義特性,但他們擁有「文化資本」則無可置疑,「文化資本」是一種會對藝術及生活的感覺去思考的資本。 而「琉園」主人王俠軍的這本抒情述感的散文,或許就可視為颱灣一個中生代波希米亞人的生活及品味瀋思錄。
它不是甚麼「钜型論述」,但就在各種生活瑣事的靜靜敘述中,他那種獨特且敏銳的感覺能力?具現無遺。清代的戲麯和生活美學傢李渙(笠翁)在《閑情偶寄》裏說道:「有耳目即有聰明,有心思即有智巧。但若自劃為愚,未嘗竭思窮慮以試之耳。」王俠軍之所以能經營「琉璃工房」及「琉園」異常成功,將颱灣的玻璃藝術帶到另一個境界,其實並不是沒道理的。 王俠軍是來自印尼的華裔子弟。在印尼的時候,傢裏經營照相館、鑲金牙的店,以及成衣布匹為業,算是相當殷實之傢。一九六○年代中期的印尼暴亂,他的父親被拘三個月,於是舉傢分兩次遷至颱灣。小學念士林、中學念仁愛、而後進世新電影科,畢業後陸續做過攝影、編輯、房地産及廣告企劃,電影等許多行業,而後中年改行,到美國的底特律去學燒玻璃,學成後,迴颱成立「琉璃工房」,五年後又改設「琉園」。他一路走來,真是路徑歧亂。但他說:「我想每個人都有那類似羅盤密密麻麻的錶麵,顯示瞭各種走嚮與方位,而好奇心使我們從來不放棄沿著興趣,帶著熱情和信心,再參與新遊戲的機會。」
而他顯然把握住瞭自己對生命的感覺和機會。 這本書裏,廿多篇感性的文字,都是王俠軍對生命的瑣細隨想。他沒有去寫當年印尼暴亂,也不寫自己創業的如何如何,他關心的隻是生活,包括生活裏的記憶和感想。他寫父親的高調品味、寫母親的能乾務實;他寫的多半是生活裏的瑣瑣細細的感覺,如空氣、觸覺、光影、酒、夢想、牛仔褲、咖啡、香水、錶、街道..等等。而就在這些瑣碎中,對生命不隨便的態度,以及自然流洩的生活審美觀點也就汩汩而齣。讀他的書稿,有許多地方都讓我想到波特萊爾當年在巴黎閑逛時所寫的那些隨筆。
生活的美感是一種沒有目的之關心,也是一種對自己的感覺能力的挑戰。美存在於生活中。 美感經驗在生活中,這時候就讓人想到林語堂早年在《生活的藝術》裏說得非常清楚的道理。他顯然很受到德國思想傢席勒(Johann F.von Schiller, 1759-1805)的啓發。他說: 「藝術是創造,也是消遣。這兩個概念中,我以為以藝術為消遣,或以藝術做為人類精神的一種遊戲,是更為重要的。我雖最喜歡各式不朽的創作,不論它是圖畫,建築或文學,但我相信祇有在許多一般的人民都歡喜以藝術為消遣,而不一定希望有不朽的成就時,真正藝術精神方能成為普遍而彌漫於社會之中我寜願學校中教授兒童做些塑泥手工,寜願一切銀行經理和經濟專傢能自製聖誕賀卡。
我們知道這些都是齣於自動的。而真正的藝術精神祇有在自動中方有的。」美感存在於生活的瑣事中,祇是在過去漫長的曆史中,一則由於中國人的太過瀋重,再者由於缺乏瞭普遍的富庶,因而遂使得中國人社會裏在生活中尋找美感的傳統不發達。在曆代典籍中,凡涉及生活品質者每多被視為小道,差不多要到瞭宋代,有關生活品質的著作,如《文房四譜》、《墨經》、《酒經》、《糖霜譜》、《香譜》、《花經》、《梅譜》、《菊譜》、《荔枝譜》、《洛陽牡丹記》,等始告大量齣現。到瞭明清之際,始對生活的美感産生普遍自覺。它充分顯示在豐富的筆記散文中。隻是到瞭近代,由於戰亂頻仍,生活素質再告退化,這種生活的美感也漸趨蕭索。類似於林語堂這類作傢的評價也就恆低於另外那些政治社會型的知識分子。這種情況到瞭近年來,始由於人們要重新關切起各種生活品味的問題,而逐漸有瞭改變。
我們必須重拾生活中的美感經驗,但那不是對名牌美食或華屋的耽溺式消費,而是一種藉著瀋靜的反思,而對生活中的周遭事務做齣美感意識上的探索,讓人的存在更符閤人性的需求,也讓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共感更趨細緻。美感經驗經常會是一種創造的泉源。 王俠軍這本隨興式的散文,很有他的風格特性。它沒有眩惑的外錶,但在平凡瑣碎中卻又有著很細膩的聯想與追求,這本書是值得的。 我和王俠軍並不認識,他透過友人請我先讀這份書稿。這是讀後的感想。本世紀最傑齣的小提琴演奏傢曼紐因最近逝世,我花許多時間閱讀他留下來的許多著作。曼紐因談到:一切美的事務,它終極的意義就是能增加我們的感應與體會溝通的能力,而使人成其為人。王俠軍的著作以另一種方式呈現著生活美感的瀋思。 姑且稱這篇短文為序。
說實話,我一開始拿到《美學時光》這本書,是被它的名字吸引的。總覺得“美學時光”聽起來就很有意境,而且“王俠軍”這個名字,在颱灣的藝術界也算是有一定的影響力。不過,我事先對他的“文創原型”到底是什麼,並沒有一個特彆清晰的概念。讀完之後,我纔明白,這不僅僅是關於陶瓷或者設計,更是一種關於“如何看待事物”的視角。王俠軍在書中不斷地在“化繁為簡”,他不是在為一件東西“添加”什麼,而是試圖剝離掉不必要的裝飾,去觸碰它最本質的“原型”。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他提到關於“情緒”的錶達。他說,一件好的器物,不應該隻是一個冰冷的物體,它應該能夠傳遞某種情感,喚起某種記憶,甚至成為一種陪伴。他在書中分享瞭很多他自己的創作經曆,那些看似不經意的靈感火花,如何在他的手中逐漸成型,最終變成一件件充滿生命力的作品。這本書的文字風格也很獨特,有點像他個人隨筆,又帶著一種藝術傢的細膩和感性。我尤其喜歡他觀察生活中的細節,然後將這些細節轉化為藝術思考的方式。比如,他可能會從一片落葉的紋理,或者一段老建築的斑駁,找到創作的靈感。這讓我覺得,美學其實無處不在,關鍵在於你有沒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
评分讀《美學時光》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王俠軍對於“原型”的理解,遠比我之前想象的要深刻得多。他不是在談論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在通過他的創作實踐,去具象化這個概念。他反復強調“原型”是事物最本真的狀態,是最簡潔、最純粹的形態。我感覺,這就像是在教我們如何“迴歸初心”。很多時候,我們被外界的各種信息乾擾,迷失瞭自己的方嚮,而他則試圖通過“原型”的概念,讓我們重新審視事物的本質。書中有很多關於他如何與材料對話的描述,他會花很多時間去瞭解陶瓷的“脾氣”,去感受它的延展性,去預測它在高溫下的變化。這種對材料的極緻尊重,讓我覺得他不是在“徵服”材料,而是在與材料“閤作”。他的創作過程,與其說是“製作”,不如說是“喚醒”。喚醒材料本身的潛力,喚醒器物本身的生命力。我尤其欣賞他在書中提齣的“留白”的美學觀。他認為,真正的美,不在於填滿,而在於留有餘地。這讓我想到瞭中國的傳統山水畫,那些留白之處,反而賦予瞭畫麵無限的意境。這本書讓我反思,在我們的生活中,是不是也需要一些“留白”,去思考,去感受,去與自己和解。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推開瞭一扇窗,讓我看到瞭一個藝術傢如何在“製造”的過程中進行“創造”。王俠軍在《美學時光》裏,反復強調“原型”的重要性,這讓我聯想到很多其他的領域。比如,一個好的産品設計,其實也是在尋找它的“原型”,那個最簡潔、最有效、最能滿足用戶需求的設計語言。他不是在“設計”一件東西,而是在“發現”一件東西,仿佛它本來就應該以某種形態存在,隻是需要被他挖掘齣來。我尤其欣賞他在書中提到的“留白”的概念。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越是繁復的設計越顯功力,但王俠軍卻用他的作品和文字告訴我,真正的美,往往藏在那些不經意間的“空白”裏。那些“空白”不是空無一物,而是留給觀者想象的空間,是讓器物自己“說話”的留白。這本書的敘事方式也很特彆,它不像一般的人物傳記那樣綫性敘事,而是像一種意識流,從一個想法跳躍到另一個想法,但又總能巧妙地將它們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思考體係。我有時候覺得,他在書裏就像一個哲學傢,用陶瓷作為載體,探討著關於形式、功能、材料和情感的邊界。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也被帶入到他那個充滿探索和驚喜的創作世界裏,去感受那種“物”與“心”的對話。
评分《美學時光》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與王俠軍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他用一種非常個人化,又充滿哲思的方式,來闡述他對“文創原型”的理解。我一直覺得,“文創”這個詞,有時候會給人一種刻意迎閤市場的感覺,但王俠軍在這裏,卻把“原型”這個概念,升華到瞭一個更高的層麵。他所說的“原型”,並非簡單的工業設計中的“模型”,而是指事物最原始、最純粹、最具生命力的形態。他通過大量的案例和思考,展現瞭如何從自然、從生活、從曆史中汲取靈感,去找到這些“原型”。我特彆喜歡他對於“手作”的強調。在這個批量生産的時代,他仍然堅持用手去觸摸,去感受,去創造。他認為,隻有通過雙手,纔能真正地與材料建立情感連接,纔能創造齣有溫度、有靈魂的作品。這本書的敘述方式,也讓我印象深刻。它不是一條綫到底的平鋪直敘,而是更像一種片段式的拼貼,有他對創作的感悟,有他對人生的思考,有他對傳統的敬意,也有他對未來的探索。這些片段看似獨立,但又能在閱讀過程中,逐漸匯聚成一條清晰的思想脈絡。這本書讓我覺得,真正的美學,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論,而是融入到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是當我們用心去感受,去發現,就能觸及到的那份樸素與真摯。
评分王俠軍這個名字,我以前就聽過,是做陶瓷的,但老實說,對他所謂的“文創原型”概念,一開始還真沒太當迴事。總覺得文創嘛,聽起來有點虛,可能就是包裝得好看一點,但內容未必有多深刻。不過,最近翻瞭翻這本《美學時光》,確實讓我對“原型”這兩個字有瞭新的理解。這本書不是那種枯燥的理論堆砌,也不是單純的圖冊,它更像是王俠軍本人在創作過程中的一種“思考記錄”。裏麵聊到他怎麼從一個材質的特性齣發,去尋找它最本真的形態,怎麼在傳統工藝和現代設計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我特彆喜歡他提到的一點,就是“原型”不是憑空想象齣來的,而是源於對事物本質的深刻洞察。就像他做的那些陶瓷作品,有的像是從土地裏生長齣來的,有的又像是凝固的藝術。書裏好多地方,他會拆解一個器物的誕生過程,從最初的草圖,到泥土的塑形,再到窯燒的溫度控製,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瞭對材料的尊重和對細節的極緻追求。我感覺,與其說是“文創”,不如說是“物創”,一種對“物”本身的生命力的挖掘和呈現。看完這本書,我纔意識到,好的文創,不是簡單的“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它能讓原本普通的事物煥發齣新的生命力,甚至承載起更深層次的文化和美學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