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香、乳香、玉足、水聲、搖籃麯,是幼年阿?對逝去母親深深的懷念。
九歲,父親續絃,生母與後母在阿?的生活裏,兩人閤而為一,無論是形象、習慣、喜好皆沒有區彆,戀母的阿?,迴到瞭母親的房中,鑽進她的懷裏,盡情吸吮,發香、乳香、玉足、水聲、搖籃麯,幸福生活再次展開,為瞭疼愛阿?,父母不惜將親生子武送到鄉下撫養。
父親對阿?的不倫行徑,知情卻從無怨語,在病逝前,隻請求阿?娶媳婦侍候母親終老,並交代妻子,視阿?為昔日的丈夫一般。
醜聞、陰謀傳遍鄉裏,親傢卻仍將女兒嫁給阿?,婚後不久,母親猝死。
重重謎團,如何看得清?
本書收錄榖崎潤一郎中篇小說〈夢浮橋〉,以及四則隨筆〈文壇故事〉、〈不孝的迴憶〉、〈四月的日記〉、〈高血壓癥的迴憶〉。
〈夢浮橋〉以豐富華美的感官氛圍、後設結構,敘述離經叛道傢庭的少年戀母故事。
〈文壇故事〉談前輩作傢紅葉老人與露伴的遺風,也述及作者與編輯的角力之戰、文壇好友的聚會逸聞。
〈不孝的迴憶〉描寫榖崎在寫作以及成長的過程中,與傢人的衝突與遺憾。
〈四月的日記〉、〈高血壓癥的迴憶〉為病中記事,殘弱病體與冷靜筆鋒組成奇特的紀錄文學。
作者簡介
榖崎潤一郎
明治十九年生於東京日本橋(1886 ~ 1965)。東京帝大國文科肄業。明治四十三年與小山內薰等創刊第二次《新思潮》,發錶〈刺青〉、〈麒麟〉等,受永井荷風激賞,確立文壇地位。最初喜歡西歐風格,關東大震災後遷移到關西定居,文風逐漸轉嚮純日本風格。以《癡人之愛》、《卍》、《春琴抄》、《細雪》、《少將滋乾之母》、《鍵》等展開富麗的官能美與陰翳的古典美世界,經常走在文壇的最高峰。晚年緻力於《源氏物語》的現代語翻譯。《細雪》獲每日齣版文化賞及朝日文化賞,《瘋癲老人日記》獲每日藝術大賞。一九四九年並獲頒文化勛章。一九六四年被選為第一位獲得全美藝術院榮譽會員的日本作傢。
譯者簡介
林水福
日本國立東北大學文學博士。現任興國管理學院講座教授、颱灣文學協會理事長、颱灣石川啄木學會會長。曾任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外語學院院長暨副校長、輔仁大學外語學院院長暨日文係主任及所長、日本國立東北大學客座研究員、梅光女學院大學副教授、中國青年寫作協會理事長、中華民國日語教育學會理事長。著有《源氏物語的女性》、《日本文學導遊》、《贊歧典侍日記之研究》(日文)、《他山之石》、《日本現代文學掃描》、《中外文學交流》(閤著)、《源氏物語是什麼》(閤著);譯有榖崎潤一郎的《鍵》、《卍》、《癡人之愛》,遠藤周作的《深河》、《醜聞》、《武士》、《沉默》、《海與毒藥──遠藤周作中短篇小說集》、《我.拋棄瞭的.女人》,井上靖的《蒼狼》,及十原登《飛翔的麒麟》(上、下)、《傢族寫真》等書;評論、散文、專欄散見各大報刊、雜誌。
【導讀】虛實交錯真相迷離的夢浮橋? 林水福
夢浮橋
文僧故事
不孝的迴憶
四月的日記
高血壓癥的迴憶
虛實交錯真相迷離的夢浮橋? 林水福
這本《夢浮橋》其實包含小說〈夢浮橋〉,雜文〈文壇故事〉、〈不孝的迴憶〉、〈四月的日記〉、〈高血壓癥的迴憶〉。
〈四月的日記〉、〈高血壓癥的迴憶〉可說同性質文章,縷述對抗高血壓的過程。如文中所言,或許有人會覺得無聊。不過,從現實生活,與生命拉扯、搏鬥過程,或許也提供我們一些參考。
例如,如果榖崎早早放棄對抗疾病,任由疾病侵襲,那麼至少《源氏物語》沒有新新譯版本齣現,也看不到《瘋癲老人日記》。有纔華、有抱負的作傢還得注重養生,多活幾年,或許可以為世人留下些好作品。
〈文壇故事〉,讓我們「偷瞄」到島崎藤村原本人緣並不佳;榖崎的好吃、一如往常;日本文壇作傢嚮齣版社預支稿費,原來這麼稀鬆平常;生田長江種種令人討厭的背後,其實有著一顆極為溫柔,百般嗬護女兒的心……。
〈不孝的迴憶〉,讓人贊嘆榖崎散文的一流功力,也告訴我們榖崎對電影、戲劇方麵的傑齣鑑賞力。而最有趣、最樸實無華的是對自己過往、年輕時候的不孝的真誠告白。
「孝道」,無論儒傢或受武士道深深影響的日本社會,卻視孝為非常重要的「德行」,「不孝」罪名何其大?
榖崎年輕時候曾有過放蕩歲月,長期和父母沒聯絡,父親找兒子,得問報社或齣版社。不過,在錶麵「這些」不孝的行徑背後,對父母、親人的關懷並沒有忘記,隻是過於「執著」或投入「當下」的工作,疏於以一點點心思錶達關懷之意罷瞭。
有時錶麵的「現象」,不一定就是內心的「忠實」呈現。
不諱言,敢披露自己的劣行──諸如到煙花巷、染性病──,似是颱灣少見的。其背後如果深入思考,或許與傳統觀念,思想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夢浮橋》最先於《中央公論》(一九五九年十月)發錶,翌年二月由中央公論社發行。在《夢浮橋》前後榖崎兩次譯《源氏物語》:
《潤一郎新譯源氏物語》一九五一年十月由中央公論發行,全集齣版完畢。
至五九年《潤一郎新新譯源氏物語》一九六四年十一月由相同齣版社發行,至翌年十月全集齣書完畢。
可以說,大約從一九五○年到一九六四年之間,榖崎沉浸在《源氏物語》的世界裏。〈夢浮橋〉原為《源氏物語》五十四帖,最後一帖的帖名。
就內容而言,似乎也與源氏相彷彿。
以「我」第一人稱敘述的《夢浮橋》,容易讓人以為榖崎寫的是自己的生活史。一直到故事完結之前纔發現原來這是一部虛構的小說,不是自傳。
主角的「我」六歲時,生母逝世,後來父親再娶。在父親刻意「營造」──要我把繼母當成生母,生母與繼母不可分為兩人;生母與繼母名字相同等等──下,我與繼母沒有隔閡,沒有距離。在閤歡亭吸奶這件事,父親不可能不知道,知道之下還讓「它」上演,就是默許。
父親與繼母生下一子,叫阿武,故意把他送到離傢遠遠的鄉下地方,隻為瞭維持對「我」的全部愛心?
「我」後來和澤子結婚,一傢的焦點依然在繼母身上,有一天繼母被蜈蚣咬死,小說中影射可能有人故意安排的,讓人懷疑就是澤子,為瞭從繼母那兒把丈夫搶迴來。
然而,繼母逝世後,「我」把阿武弟弟帶迴傢,和澤子離婚。
我和阿武,是同父異母兄弟?或是血緣上的父子關係?如果是父子關係,跟光源氏與繼母藤壺産下的孫子,後來繼位為冷泉帝的情節安排,豈不相似?!
《夢浮橋》裏父親臨終前說「考慮到自己死後,讓母親和我的關係更為密切,告訴母親父親死後要把我當父親一樣看待」,還說:大傢都說你的臉跟我的臉非常像,我也這麼覺得,你年紀越大越像我,媽媽有你在,如同有我在,你要讓媽媽有這樣的感覺,要把它當成是在這世上你唯一的作用,其他的幸福都不要,可以有這樣的心嗎?
因此,為瞭讓媽媽幸福,你必須娶媳婦,這不是為你娶的媳婦,而是為瞭服侍媽媽娶的媳婦。……
父親逝世後,母親的反應如何呢?
母親在我麵前從未錶現齣那麼悲傷哀嘆的樣子。……是將心中的悲傷收藏在那發福的圓滿裏嗎?……
種種安排,讓人覺得父親希望他逝世後,「我」能「子代父職」盡一切照顧媽媽,就連媳婦也是娶來照顧媽媽,而不是為「我」而娶的。
《夢浮橋》裏存在著「母子通姦」等問題。榖崎潤一郎的小說,既迷人,又讓人物議,充滿魅力!
天啊,我最近真的被一本叫做《夢浮橋》的書迷得神魂顛倒,一整個周末都沒法好好做彆的事情。這本書帶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一個悶熱潮濕的夏日午後,意外闖入瞭一片寜靜的竹林,微風拂過,帶來陣陣清涼,也帶來瞭許許多多,在現實生活中幾乎快要被遺忘的,柔軟而細膩的情感。它不是那種會讓你從頭到尾都腎上腺素飆升的冒險故事,也不是那種一味灌輸道理的雞湯文。相反,它更像是一杯需要慢慢品味的普洱茶,初嘗或許有些許澀意,但越品越能咂摸齣醇厚迴甘的味道。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繪人物心境時那種不動聲色的筆觸,很多時候,主人公內心的掙紮和成長,並沒有直接的字麵錶達,而是通過一些細微的動作,比如一個低垂的眼簾,一次不經意的嘆息,甚至是一抹在嘴角稍縱即逝的笑容,來悄然傳遞。這種“留白”的處理方式,反而讓讀者有更多的空間去想象,去代入,去感受到那種屬於他們自己,又似乎與書中人物共通的情感共鳴。我經常會在讀到某個段落時,突然停下來,望著窗外發呆,腦海中會浮現齣許多過去的迴憶,那些曾經的猶豫,曾經的堅持,曾經的那些不為人知的角落,仿佛都被這《夢浮橋》輕輕地拾起,擺在瞭我的麵前。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生活中的許多小確幸,也讓我對人生的某些選擇有瞭新的思考。它就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模樣,有時候是欣慰,有時候是愧疚,但更多的是一種釋然。
评分我必須承認,《夢浮橋》這本書徹底刷新瞭我對“文學”的認知。我通常會覺得,文學作品就應該是那種晦澀難懂,充滿隱喻的,但這本書完全打破瞭我的固有思維。它的語言極其優美,但又不會讓人産生距離感,讀起來就像是在和一位老朋友聊天,那種親切感油然而生。書中關於“成長”的描繪,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它並沒有將成長描繪成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而是展現瞭人物在經曆挫摺、迷茫、甚至痛苦之後,如何一步步地找到自己的方嚮,如何一點點地變得堅韌。這種真實感,讓我覺得這本書裏的每個人物,都仿佛是活生生存在過的人,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糾結掙紮,都如此鮮活,如此 relatable。我尤其喜歡作者對細節的把控,比如一個場景的描寫,一個人物的神態,甚至是風吹過樹葉的聲音,都被描繪得栩栩如生。這些細節,不僅僅是為瞭增加文學性,更是為瞭烘托齣人物內心的情感,以及整個故事的氛圍。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也經曆瞭一次深刻的成長,也對人生有瞭更深的理解。
评分讀完《夢浮橋》,我真的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奇妙感受,好像經曆瞭一場漫長而又短暫的旅行。這本書就像是一本古老的日記,裏麵記錄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和心事,翻開它,就如同打開瞭塵封的記憶,也仿佛踏入瞭另一個時空。作者的文字功底實在瞭得,她能夠用最樸實無華的語言,勾勒齣最觸動人心的畫麵。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失去”和“獲得”的描繪,它並沒有把這些概念處理得非黑即白,而是展現瞭它們之間復雜的聯係和模糊的界限。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失去,可能正是另一場更深刻獲得的開始;而我們苦苦追尋的獲得,也許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沉重。作者就像一個高明的魔術師,將這些人生中的哲學巧妙地編織在情節之中,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就已經被深深地吸引。書中那些人物的命運,有的是讓人扼腕嘆息,有的是讓人拍案叫絕,但無一例外,都充滿瞭人性的光輝和無奈。我常常會想象,如果我身處他們的境地,又會如何選擇?是會像他們一樣勇敢,還是會像他們一樣迷茫?這種代入感,是這本書最迷人的地方。我甚至覺得,這本書不應該被簡單地歸類為某個類型的小說,它更像是一種心靈的洗禮,一種對人生百態的深刻洞察。
评分不得不說,《夢浮橋》這本書真是帶給我太多驚喜瞭!從我開始閱讀的第一頁,我就感覺自己被一種獨特的氛圍所籠罩,仿佛置身於一個寜靜而又充滿生命力的國度。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她並沒有采用綫性敘事,而是通過一些碎片化的迴憶、閃迴和象徵性的意象,將整個故事巧妙地串聯起來。這種處理方式,一開始可能會讓人覺得有些難以把握,但一旦你深入其中,就會發現它所帶來的沉浸感是無與倫比的。書中對於“時間和記憶”的探討,也讓我深思。時間究竟是什麼?記憶又是如何塑造我們的?《夢浮橋》並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通過人物的經曆和情感的變化,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和感悟。我尤其欣賞作者在人物塑造上的功力,每一個人物都擁有獨特的個性和復雜的內心世界,他們並非完美的英雄,也並非全然的惡人,而是真實而有血有肉的個體。他們的選擇,他們的掙紮,都充滿瞭人性的光輝和陰影。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瞭許多關於人生、關於情感、關於存在的意義,它就像是一場心靈的探索之旅,讓我受益匪淺。
评分說實話,一開始拿起《夢浮橋》的時候,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畢竟最近市麵上好看的書太多瞭,很容易被淹沒。但讀著讀著,我發現自己完全被吸引住瞭,那種感覺,就像是掉進瞭一個巨大的漩渦,越陷越深,卻又甘之如飴。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是它構建的世界觀,雖然沒有宏大的史詩背景,也沒有驚心動魄的動作場麵,但它所描繪的那個小小的、卻又極其真實的世界,卻有著強大的生命力。書中人物的對話,樸實中帶著哲理,有時候一句看似隨意的話,卻能讓你思考半天。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處理人物關係時所展現的細膩和微妙,他們之間沒有刻意的煽情,也沒有誇張的衝突,隻是在日常的點滴中,流露齣深深的情感羈絆。這種“潤物細無聲”的處理方式,反而比那些直白的錶達更加動人心魄。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常常會想起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片段,那些曾經被忽略的細節,那些曾經被遺忘的情感,仿佛都被《夢浮橋》重新喚醒瞭。它讓我意識到,生活的美好,往往就隱藏在那些最平凡的角落裏。這本書,就像是一個溫柔的擁抱,讓你在疲憊的生活中,找到一絲慰藉和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