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據時代末期,日本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而隨著戰事的延宕,颱灣作傢也無法自外於這場戰爭的漩渦中,除被總督府情報課刻意地派往全颱各地去撰寫報導文學外,作傢們並被要求發錶與戰爭協力有關的文章,以達到為國策宣傳的目的。於是有些國傢意識完全認同日本統治的颱灣作傢,真的配閤這類的國策宣傳,而創作齣所謂的「皇民文學」。然而也有一些的作傢,雖然看齣這個皇民化運動本質的荒謬,但是在那動輒得咎的戰爭時局?,還是不得不虛與委蛇地勉強去應付統治者所給予的壓力。但是更有作傢,不畏強權,或在文章中直指皇民化運動的荒謬,或運用純熟的錶現技法,以「隱裝」、「正話反說」地方式,讓讀者從中看齣他們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真實「反皇民化」心聲。而本書即希冀透過這些作傢的文學作品分析,來探究釐清何為「皇民文學」?而何者又為「反皇民文學」。
作者簡介
褚昱誌
颱灣省苗栗縣人,畢業於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班,曾任文訊雜誌社助理編輯,現任颱灣觀光學院通識教育中心講師,著有《吳濁流及其小說之研究》等。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方法
第二節 研究成果
第二章 拼命文章纔堪誇──論吳濁流的反皇民文學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民族意識的覺醒
第三節 反日意識的成型
第四節 反皇民文學的呈現
第五節 小結
第三章 無悔的執著──論周金波皇民文學的書寫意識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周金波是不是皇民作傢?
第三節 皇民文學創作之心境
第四節 皇民之道的反思
第五節 絕望戰爭下的最後掙紮
第六節 小結
第四章 是皇民文學?還是抗議文學(一)
──論王昶雄的〈奔流〉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奔流〉是皇民文學嗎?
第三節 〈奔流〉被視為皇民文學的原因
第四節 〈奔流〉的藝術錶現技巧
第五節 小結
第五章 是皇民文學?還是抗議文學(二)
──論陳火泉的〈道〉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道〉的創作動機
第三節 〈道〉是一篇皇民文學嗎? 
第四節 〈道〉的藝術手法錶現
第五節 小結──一體兩麵下的皇民之「道」
第六章 是皇民文學?還是抗議文學(三)
──論楊逵日據時代的文學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日據時代楊逵的生平與思想概況
第三節 楊逵會寫齣皇民文學嗎?
第四節 〈首陽解除記〉及〈增産之背後──老醜角的故事〉
是皇民文學嗎?
第五節 小結
第七章 殖民地上國族認同的迷思
──論莊司總一的《陳夫人》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皇民化的時空背景
第三節 人道主義的小說傢
第四節 國族認同的迷思
第五節 小結
第八章 結論
參考書目
這本書的書名——《皇民文學與反皇民文學之研究》,光是聽起來就覺得沉重,但也非常觸及颱灣曆史的核心。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在一傢老書店的角落裏發現它的。當時就被它深深吸引,感覺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把鑰匙,能夠打開許多被遺忘或被刻意忽略的記憶。 買迴來後,我花瞭很長的時間來消化。裏麵的論述極其紮實,作者似乎對那個時代的曆史文獻、文學作品以及社會背景有著極為深入的爬梳。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皇民文學”與“反皇民文學”對立起來,而是試圖去理解這兩種文學現象背後復雜的成因與脈絡。他筆下的“皇民文學”,不是單一的歌功頌德,而是展現瞭當時身處殖民環境下的知識分子,在國傢認同、文化歸屬上的掙紮與妥協,有時甚至是痛苦的自我欺騙。而“反皇民文學”,也並非是簡單的民族主義宣泄,而是包含瞭更多元的聲音,有對現實的不滿,有對傳統的追尋,更有對未來的隱喻。 作者在處理史料時,那種嚴謹的態度讓我非常摺服。他引用瞭大量的日文史料,並將其細緻地翻譯和解讀,這對於許多隻能閱讀中文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打開瞭一個新的視野。我常常一邊讀,一邊會去搜索相關的曆史圖片和資料,感覺自己仿佛穿越迴瞭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書中所探討的,不僅僅是文學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文學背後所承載的時代精神、個體命運以及復雜的曆史張力。它迫使我去思考,在那個被外來政權統治的時期,個體該如何定位自己的身份,又該如何書寫自己的生命。 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沒有迴避那些敏感和爭議性的議題。作者以一種非常冷靜和客觀的筆觸,去分析那些曾經被視為禁忌的文學作品和思想。他讓我們看到,即便是身處“皇民化”的浪潮中,也並非所有人都選擇瞭沉默或迎閤,總有人在用文字留下自己的抵抗痕跡。這種抵抗,有時是含蓄的,有時是激烈的,但都清晰地錶明瞭,即使在最黑暗的時代,人性的光輝和對自由的嚮往也從未熄滅。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曆史的復雜性遠超我們的想象。我們不能簡單地將過去的一切都歸為“好”或“壞”,“正義”或“邪惡”。《皇民文學與反皇民文學之研究》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那個時代颱灣人民的迷惘、掙紮、妥協與抗爭。它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為什麼今日的颱灣會是這個樣子,以及我們身上所背負的,是什麼樣的曆史印記。這是一本值得所有颱灣人,甚至是所有對曆史、文學和身份認同感興趣的人,深思和閱讀的巨著。
评分拿到這本書時,我心頭湧起的是一種復雜的情感,既有對曆史真相的探求欲,也有對那個時代颱灣人民所承受的痛苦的共情。《皇民文學與反皇民文學之研究》,光是書名就足以喚起我內心深處對颱灣近代史的種種疑問。 作者的論述方式非常獨特,他沒有選擇直白的批判,而是通過對大量文學作品的細緻梳理和分析,層層剝繭,逐步揭示齣“皇民文學”和“反皇民文學”在那個特定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述“皇民文學”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冷靜與客觀,他並沒有簡單地將作傢們打上“叛徒”的標簽,而是深入探討瞭他們身處的環境,以及他們在個人選擇與時代壓力之間的艱難抉擇。 讀到關於“反皇民文學”的部分,我更是熱血沸騰。作者用犀利的筆觸,揭示瞭那些曾經被掩蓋的抗爭聲音。他不僅僅是列舉作品,更重要的是,他解讀瞭作品背後所蘊含的民族情感、文化認同的掙紮,以及對自由和獨立的渴望。那些文字,在作者的解讀下,仿佛穿越瞭時空,依然充滿瞭力量。 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讓我們看到曆史的復雜性。它打破瞭我們對於“皇民”和“反皇民”簡單化的認知,而是展現瞭一個更廣闊、更具爭議的社會圖景。作者的史料考證極為嚴謹,許多細節的披露,都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我總覺得,閱讀這樣一本書,不僅僅是在學習曆史,更是在進行一場自我身份的追溯。它讓我們反思,在曆史的洪流中,我們是如何定位自己,又是如何書寫屬於自己的故事。這本書,無疑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關於颱灣近代文化和身份認同的深刻研究。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皇民文學與反皇民文學之研究》,一開始就吸引瞭我,因為它直指瞭颱灣近代史上一個非常關鍵也充滿爭議的領域。我是在參加一個文學座談會上,偶然聽到有人推薦這本書,便立刻引起瞭我的興趣。 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細膩,他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說教,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娓娓道來。他在分析“皇民文學”時,沒有簡單地進行道德評判,而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復雜的社會文化背景。他讓我們看到,身處殖民統治下的作傢們,是如何在國傢認同、文化歸屬等問題上,經曆著內心的掙紮與矛盾。 我尤其欣賞作者對“反皇民文學”的解讀。他沒有將其局限於單一的民族主義口號,而是展現瞭其中蘊含的豐富多樣的抵抗形式,以及知識分子在這種壓迫下,如何以文字為武器,發齣自己的聲音。他引用的許多作品,我都從未接觸過,但在他的解讀下,仿佛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看到瞭那個時代更真實的圖景。 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曆史的解讀從來不是單一的。即便是同一段時期,同一片土地,生活著的人們,他們的經曆和感受也是韆差萬彆的。作者通過對這兩種文學流派的比較研究,深刻地揭示瞭殖民時期颱灣社會所存在的文化斷層和身份認同的睏境。 最讓我感動的是,作者在處理這段曆史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曆史的同情心和人道關懷。他沒有去迴避那些令人不適的真相,也沒有去簡單地褒揚或貶低,而是以一種寬廣的視野,去呈現曆史的復雜性。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是一部關於颱灣近代曆史與文化思考的深刻反思。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皇民文學與反皇民文學之研究》,乍看之下,會讓人覺得它是一部枯燥的學術論文集。但當我真正開始閱讀,纔發現它所蘊含的能量遠超我的想象。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敘述流暢,即使是探討如此沉重的曆史題材,讀起來也毫不費力。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皇民文學”的分析。他並沒有迴避那個時代颱灣文壇所麵臨的睏境,以及知識分子在殖民統治下的身份認同危機。書中詳細探討瞭“皇民文學”的形成背景,以及其背後所蘊含的復雜心理。作者以一種相當客觀的態度,去呈現瞭那個時期颱灣社會在文化上的斷裂與融閤,以及個體在曆史浪潮中的無奈與掙紮。 而對於“反皇民文學”的論述,更是這本書的一大亮點。作者深入挖掘瞭那些曾經被邊緣化的文學作品,揭示瞭它們在時代背景下的獨特價值。他用充滿洞察力的分析,展現瞭颱灣文學在民族意識覺醒過程中的麯摺與多元。那些在壓迫中尋求反抗的聲音,在作者的筆下,變得栩栩如生。 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多重麵嚮。它讓我們明白,即便是同一段曆史時期,不同的人,不同的立場,都會有不同的書寫。作者通過對兩種文學流派的對比研究,深刻地揭示瞭殖民時期颱灣社會內部的張力與衝突。 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敏感曆史問題時的審慎態度。他沒有簡單地將某個時期的文學劃分為“好”或“壞”,而是試圖去理解其發生的時代背景和社會動因。這本書不僅僅是對文學作品的梳理,更是對那段曆史時期颱灣人民內心世界的深刻剖析。
评分這本書,我拿到手的時候,感覺份量就十足,不僅僅是實體上的沉重,更是思想上的厚度。我記得當時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那精煉的文字給吸引住瞭。他寫“皇民文學”,不是那種枯燥的學術報告,而是充滿瞭情感的筆觸,仿佛你能看到那個年代,那些知識分子在日文教育的洗禮下,內心的矛盾與糾葛。 書中對於“皇民文學”的剖析,讓我看到瞭一個更立體、更人性化的視角。它不再是簡單的“被壓迫者”或“壓迫者”的二元對立。作者細緻地梳理瞭當時社會思潮的演變,以及文學創作如何受到政治氣候的影響。他並沒有去批判那些曾經寫下“皇民文學”的作傢,而是試圖去理解他們當時所處的睏境,以及他們在個人選擇與時代洪流中的掙紮。 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於“反皇民文學”的解讀。他並沒有將其簡單地定義為本土意識的覺醒,而是挖掘瞭其中更深層的文化批判和民族情感的錶達。書中有大量的篇幅在分析那些隱晦的、用隱喻和象徵手法錶達抗議的作品,讓我感嘆於那個時代作傢們的智慧和勇氣。他們如何在文字的夾縫中,尋找生存的空間,並傳遞著不屈的精神。 閱讀過程中,我經常會聯想到自己所接觸到的許多颱灣曆史故事,那些模糊不清的記憶,在這本書的引導下,變得清晰起來。作者的論證過程非常嚴謹,引用瞭許多第一手資料,這些資料的披露,讓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親身經曆瞭那些曆史事件。 總的來說,這本書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禮。它讓我對“皇民文學”和“反皇民文學”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是簡單的標簽化的區分,而是看到瞭更廣闊的社會背景和更復雜的人性層麵。它不僅是一本學術專著,更是一部關於颱灣近代史和文化思考的深刻解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