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地區指的是亞洲東部(東亞)、太平洋西部的廣大區域,包括東北亞的日韓、東南亞各國,以及與我們關係最密切的兩岸四地。
亞太地區人口眾多,經濟潛力甚大,更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在未來的國際舞颱上,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尤其與我們有親近的曆史文化淵源,有毗鄰的地緣關係,非常?得吾人重視並探索之。
有鑑於此,本書邀集對這些地區各領域較為熟悉的專傢學者,提齣論述,完成《亞太文學、語言與社會》一書,作為瞭解亞太社會文化的基本圖像。
作者簡介
劉阿榮
一九五三年齣生於颱灣省桃園縣,颱灣大學社會科學博士,曾任省立高中教師,國立中央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並曾兼任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及客傢社會文化研究所所長等職。擔任教育部第一及第二梯次提升基礎教育計畫之總計畫主持人;國科會「多元文化與社會永續發展」總計畫主持人;受聘為教育部「奬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之審查委員及高等教育評鑑委員。
現任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係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曾齣版《意識型態與社會變遷》、《颱灣永續發展之曆史結構分析──國傢與社會的觀點》、《思想解放與公民社會》,主編《社會學與現代社會》、《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都市治理與地方永續發展》、《應用倫理學的新麵嚮》、《兩岸四地的公民教育》、《華人文化圈的公民社會發展》等書。
代 序∕劉阿榮3
□1新加坡國傢文學:多元種族與多元語文聲音的建構∕王潤華9
□2從大係的編選視野論馬華雜文的演變及接受∕鍾怡雯33
□3日本童謠運動的發展及其精神∕吳翠華45
□4日韓裝置藝術的發展與風貌∕鄒淑慧81
□5論王昶雄〈奔流〉∕廖秀娟117
□6禮貌原則與和諧關係管理行為的社會語言學:日華訪談語料對比分析∕林淑璋135
□7「我教過一個學生很聰明」──談漢語的第四類存現句∕薛蕓如171
□8東亞的國傢與社會:兩岸第三部門之比較∕劉阿榮.謝登旺189
□9解讀iPod∕王佳煌227
□10越「境」:菲裔傢務助理的「傢」∕楊長苓259
□11透過部落格網誌讓颱灣大學生們有個有趣的日文閱讀及寫作∕中澤一亮279
□12日本社會□□□□異文化共生──在日朝鮮人□□□□□□□□的近年的變□□□□□∕榖口一康305
我對《亞太文學、語言與社會》的喜愛,很大程度上源於它對於“語言”這一元素的獨特關注。在我看來,語言不僅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載體,甚至是權力鬥爭的戰場。這本書在這方麵的探討,可以說淋灕盡緻。作者並沒有將語言視為靜態的概念,而是將其置於動態的社會變遷中進行考察。例如,在討論香港文學時,書中對粵語和普通話之間的互動、以及“粵語”作為一種地方性身份認同載體的重要性,進行瞭深入的分析。作者通過對具體文學作品的文本分析,揭示瞭語言的選擇如何反映瞭社會地位、政治立場和文化歸屬。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少數民族語言在亞太地區麵臨的挑戰和保護措施的探討。作者通過一些生動的案例,展現瞭這些語言的消亡對文化多樣性的巨大衝擊,以及文學創作在其中扮演的維係和傳承作用。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語言在我生活中的意義,也更加理解瞭文化傳承的復雜性。
评分這本書我剛拿到手,雖然名字叫《亞太文學、語言與社會》,但真正吸引我的是它獨特的切入點。我一直對東南亞地區的文化融閤現象很感興趣,尤其是殖民曆史留下的印記如何體現在當地的文學和語言變遷上。這本書恰好觸及瞭我的痛點。它並沒有直接羅列某個國傢的作品,而是通過比較研究的方式,將不同區域的文學現象置於更宏大的社會背景下進行解讀。比如,在描述馬來西亞的文學發展時,作者並沒有僅僅局限於馬來語文學,而是深入探討瞭中文文學、英文文學以及印度文文學在當地的生存狀態和互動,以及它們如何共同塑造瞭馬來西亞的身份認同。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於“語言”這一概念的討論,它不僅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權力的象徵,是文化抵抗和融閤的載體。作者用大量的案例分析,比如在新加坡,英語、華語、馬來語和泰米爾語之間的博弈如何影響瞭社會階層劃分和文化認同的構建,讀來引人深思。我想,對於任何一個想瞭解亞太地區多元文化魅力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都是一個絕佳的起點,它能打開你的視野,讓你看到那些隱藏在字裏行間的深刻社會含義。
评分坦白說,《亞太文學、語言與社會》這個書名起初並沒有立刻抓住我的眼球,我更傾嚮於那些直接點明具體主題的書籍。然而,在翻閱過程中,我被作者的敘事方式深深吸引。它不是枯燥的學術論述,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和細膩的觀察。書中關於日本動漫和青少年流行文化的部分,是我之前完全沒有預料到的。作者將這些看似輕鬆的文化産品,置於更廣闊的社會變遷背景下進行分析,探討瞭它們如何在塑造新一代日本年輕人的價值觀、消費習慣以及社會交往方式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宅文化”的解讀,它不僅僅被視為一種亞文化現象,更被視為社會轉型時期個體疏離感和尋求社群歸屬感的一種體現。此外,對於韓國流行音樂(K-pop)在全球範圍內的傳播及其背後所蘊含的文化輸齣策略,作者也進行瞭頗具洞察力的分析。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即便是最錶層的流行文化,也蘊藏著深刻的社會密碼,而文學,作為一種更為集中的錶達形式,更是如此。
评分我選擇《亞太文學、語言與社會》純粹是齣於一種“意外的驚喜”。我本以為這是一本偏重理論分析的書籍,但閱讀過程中,我卻被其中豐富的案例和生動的敘事所打動。作者並沒有局限於宏大的理論框架,而是通過大量具體的文學作品和文化現象,來闡釋其觀點。例如,書中關於越南戰爭後,美國與越南之間文學對話的分析,就讓我看到瞭戰爭如何深刻地影響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個體情感和敘事方式。作者通過對比分析,展現瞭戰爭記憶在不同國傢文學作品中的呈現差異,以及文學如何成為一種跨越國界的共情和理解的橋梁。此外,書中對泰國當代文學中佛教思想的滲透及其與現代社會價值觀的碰撞,也讓我耳目一新。這本書讓我明白,即便是一個看似熟悉的地區,其文學和文化也蘊藏著無數值得探索的奧秘,而《亞太文學、語言與社會》無疑為我打開瞭這樣一扇大門。
评分我之所以會購買《亞太文學、語言與社會》,純粹是因為我對“社會”這個詞的直觀聯想。我一直認為,文學不應是脫離現實的象牙塔,而應是社會肌理的反映。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沒有泛泛而談,而是選取瞭一些非常具體的社會議題,並試圖通過文學作品來解讀。比如,書中對菲律賓小說的分析,就深刻地揭示瞭後殖民時期該國社會內部的貧富差距、城鄉差異以及身份認同的危機。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復述小說情節,而是深入挖掘瞭作者在字裏行間所傳達的社會批判,以及這些文學作品如何成為民眾錶達不滿、尋求改變的一種方式。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流散文學”的章節,它探討瞭亞太地區移民群體在異國他鄉的文學創作,這些作品不僅記錄瞭他們的生活經曆,更摺射齣他們在文化斷裂與重塑中的掙紮與堅守。讀完這部分,我對於“傢”的定義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更加體會到文化根源對於個體的重要性。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文學的價值遠不止於審美的愉悅,更在於它能夠成為我們認識世界、理解他人的窗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