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爾頓《失樂園》中充滿豐富的空間想像,有悲慘愁睏的地獄炎景,茫茫無涯的混沌深淵,亦有綠蔭繁茂的樂園地景及高遠的光明天界。這些豐富的地景描寫與空間建構,引起學者對於宇宙、地景、空間架構極大的興趣。《失樂園》空間研究的晚近論述,多從十七世紀現代科學觀的興起,思考《失樂園》中「空間」(space) 與「地方」(place) 的運用,認為彌爾頓雖在詩中反映十七世紀「空間」取代「地方」成為思想主流的趨勢,卻仍保存瞭「地方」的重要性。本文探討《失樂園》中「空間」與「地方」的構成,認為彌爾頓雖保留多種宇宙觀的可能性,其所塑造的輪廓模糊、無邊無際的「空間」,不能以客觀的物理空間視之,而需理解為上帝無限存有的錶徵。而此「空間」的建構,乃是建立在與「地方」的相對關係,透過個體「所在」的片麵視角拼湊而成。最後,本文認為《失樂園》敘事中的「地方-空間」不能單純以實體經驗視之,而是一個透過語言媒介而構築的隱喻空間,企圖以語言的具象能力,間接傳達不可見的精神世界,藉此彰顯上帝創造的奧秘。
評論傢將〈遊岩〉第一小節意義固著的文體風格定義為「康米風」(the Conmee style) (Williams),此真理至上式的風格與本章所描繪的宗教∕政治霸權相輔相成。然而,同樣在本章處處齣現的不相連貫的穿插片段、強要使用的不定冠詞、公式化的角色標簽,以及形式上互為呼應對照的文字風格,皆形成一股離心力,截然不同於第一小節康米風格所企圖貫徹的意義嚮心穩固性,成為文本的「遊岩」,阻礙情節閤乎邏輯的發展及擬真的動力。
然而,〈遊岩〉蓄意使單一嚮心的觀點四散在全章十九個小節或成為更多、更局部、更斷裂的穿插片段的同時,這樣的敘事方式亦重新銘刻瞭支撐現代國族主義「領域的神聖不可侵犯」之「絕對必要的領域、空間原則」(Duffy 55, 56)。也就是說,另一種可疑的整體論及紀念碑化作用,反而企圖修復受離心作用受損的的文本。喬伊斯在〈遊岩〉裏所剖析的這種文本自我分裂的衝力,實有如愛爾蘭在宗教與政治的意識形態上固有的分歧。
早期的科學學院訓練與晚期的迷信思維,我們首先迴顧同時代歐陸科學傢,尤其是史坦因大學心理學教授詹姆斯對於靈學研究的興趣;接著論證她對迷信思維的探討或許弔詭地源自她對於認知科學的興趣。其後轉由詹姆斯實用主義哲學切入,繼續考察迷信與科學之間的關係,著重於詹姆斯在調解科學與宗教的相關看法。最後,藉用維斯等心理學傢的研究,指齣看似非理性的迷信信仰與儀式實際上發揮許多符閤理性原則的正麵功效,諸如降低死亡憂慮,壓縮痛苦的心理時間,創造控製的幻覺,以及藉由産生心理滿足感獲緻大於實際「價值」的預期「效益」。在深入探討迷信思維背後的實用邏輯後,我們認為史坦因在戰爭書寫中運用某種「迷信策略」,提齣一種類似實用主義式真理觀的另類實在觀,企圖復興迷信思維這長久以來被理性∕科學貶抑的另類知識論。如此一來,史坦因晚期的迷信書寫並不與她早期的科學訓練與興趣矛盾對立,反而存在更深一層的呼應,並且與當代的靈學研究,認知科學,與實用主義哲學産生瞭對話。
作者簡介
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
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創立於一九九一年一月,發起人為已故硃立民教授。在此之前,國內英美文學界雖然沒有正式的學術活動組織,但是在一九八O年代初,硃教授即發起全國各校外國語文學係(含英國語文學係與西洋語文學係)係主任聯誼會,各係主任每年不定期聚會,交換課程改革意見與分享教學經驗,並促成自一九八六年起每年(有時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全國英美文學研討會。到瞭一九八九年,為瞭凝聚學界力量與推廣英美文學研究,同時避免研究範疇過於偏嚮美國文學,而導緻對英國文學的關注失衡與研究人纔斷層,硃教授開始推動成立英美文學學會,作為國內學者互相切磋及國際學術交流的平颱。硃教授的提議獲得硃炎、田維新、齊邦媛、餘光中、顔元叔、侯健、鬍耀恆、黃美序、餘玉照、滕以魯、林耀福、彭鏡禧、張漢良、李有成、單德興、宋美?、蘇其康等四十多位教授的熱烈支持。經過一年多的籌設,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終於在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日經內政部核準正式成立,第一任理事長為硃立民教授,總乾事(第二屆後改稱秘書長)為田維新教授。
學會成立之後,主要工作在籌辦英美文學研討會(由各校英∕外文係輪流承辦),籌劃《英美文學評論》齣版事宜,並於第二屆理、監事會議時成立編輯委員會(成員包括硃炎、滕以魯等教授),以利刊物的齣版,並在第二任理事長硃炎教授任內排除萬難,於1993年推齣創刊號。從第二期開始,學會情商知名學者齣任主編,訂定專輯主題,以提升刊物之學術水準,《英美文學評論》迄今已齣刊十三期。文藻外語學院副校長蘇其康教授主編第十二期及第十三期,這兩期分彆於2008年6月及12月齣版,順利達成每年齣版兩期之目標。國立交通大學外文係馮品佳教授於2009年1月1日接任主編,任期兩年,主編四期。第十四期主題為「文學與視覺藝術」。
蘇其康。〈編輯室報告〉。v-viii。
專題:地方色彩的現代風貌
黃嘉音。〈彌爾頓《失樂園》的空間與地方〉。1-34。
曾麗玲。〈「在我之前是誰打這兒經過?」:《遊岩》中穩固性與流動性的辯證〉。35-59。
呂奇芬。〈史坦因作品中的科學主義與迷信策略〉。61-103。
劉於雁。〈跨界失落: 奈波爾小說中的移民與遷移隱喻〉。105-140。
陳淑娟。〈離散神話與西進女英雄再造: 穆可傑《茉莉》的第三世界女性身體經驗與變形意涵〉。141-189。
陳福仁。〈任璧蓮及羅蓓卡.華剋作品中的後現代混雜與身分扮演: 《夢娜在應許之地》與《黑人、白人、猶太人》〉。191-223。
英文摘要
Space and Place in Paradise Lost / Chia-Yin Huang
“Who has passed here before me?”:Dialectic of Fixity and Fluidity in “Wandering Rocks” / Li-ling Tseng
Science and Superstition in Gertrude Stein’s Works / Chifen Lu
The Problematics of Border-crossing:Migrants and Migrancy in V. S. Naipaul’s Fiction / Yu-Yen Liu Diaspora Myth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Heroine in the Frontier Movement:Third World Woman’s Body
Experiences and Meanings of Transformation in Bharati Mukherjee’s Jasmine / Shu-Chuan Chen
Postmodern Hybridity and Performing Identity in Gish Jen and Rebecca Walker / Jen-chieh Tsai
編輯室報告
蘇其康
編輯如果隻需要做匿名審查人的轉介和聯絡工作,再把編輯委員的意見綜閤整理,實在不算是太難的事。不過,《英美文學評論》以往的慣例和從第十二期開始,我們在有限的人力和資源之下,迎接瞭一個新局麵。為此,下麵把這一期編務的原則和機製作一個簡單的報告,讓有意願投稿到《英美文學評論》的同道都清楚此中的遊戲規則和過程,減少不必要的猜疑,也增加嚮心力。
第十二期的這一期,不訂主題,接納英美文學任何主題,任何時期和不同方法寫就的論文。在稿件定案之後,剛好有相當比例的文章都和現代時期和地方色彩有關,因此,為瞭行銷推廣和展示的需要,我們擬瞭一個標題:地方色彩的現代風貌。這是一個概括性裝飾用的遮陽傘,不見得與每一篇文章都緊密相依。
從徵稿之初就不訂主題,是希望不會因主題而廢事,使有誌寫作和投稿的人不會因「宗旨」不閤而英雄無用武之地。事實上,國外的學術期?,偶有訂定主題,但絕不會每期都有一個主題。希望《英美文學評論》以後都能採用這原則,讓熱衷某些主題的人有發揮長纔的地盤,也讓隻想發錶一般範疇研究心得的人有園地可耕耘。因為不訂主題,連帶地我們也歡迎使用各種方法和理論的文章,新銳、傳統或中道皆所接納,完全沒有預定立場,隻看文章好壞;不談理論,不套用理論,隻作文本分析和作品曆史透視闡明,尤其關注作品與思潮或文化背景的關係,一樣會獲得我們的注意。
編輯部收到稿件後,便由秘書處通知作者收訖的訊息,因為主編的職務沒有其他助理的編製,需要藉用秘書處的秘書襄助文書事務。經過匿名處理後,編輯部會邀請編輯委員就稿件的內容、提要資料和專業範圍提供三至五名審查人,最後名單由本刊編輯匯整,並經常核對審查人已知的專業背景和近年研究範圍,以減低錯漏,經過第一、二篇投稿之審查人提名作業試驗後,主編與編輯委員已達成相當默契,亦即連編輯委員也不知道文稿的最後審查人是誰,幫忙文書聯係作業的秘書,在接任之初便已曉得工作守則最重要的倫理項目之一是守密。在過程中,審查名單和內容絕不能透露給任何人,包括學會的理監事,因此,我們可以嚮各界人士告慰,審稿過程,絕對是blind-review,也是專業的peer-review。至於編輯委員們的聘任都是基於幾點原則:(一)、學界的資曆,(二)、研究的錶現,(三)、外文領域的均衡,(四)、處事的嚴謹性和公正性,(五)、男女的平衡,(六)、地域的平衡,還有其他的考量。其中第六點方麵,在理想的委員結構中,需要盡量避開委員來自同一所學校,這使當初在徵聘人選時煞費苦心。不過把目前的名單攤開來,都是大傢可以信任值得敬重的學界同仁。事實上,在編務上,這些委員都是幕後英雄,因為他們所耗費的心力和時間難以估算。以第十二期為例,每篇文章都經過二名匿名審查人評點,遇到邊緣情形我們會請編輯委員閱讀名字加密之後的評語,又或評語差距過大,我們都會建請委員繼續提供名單進行三審,如果三審名單已在前審時使用過,再由本?編輯調整處理。有時三審尚有疑議,便作四審。有些審查人非常認真負責,其實是希望文章能夠更上一層樓,便要求原作者修改後再議,偶然有些作者在答辯中堅持己見,有些有理由,有些則顯得固執和自我中心,不過,主編都會細讀各方說辭纔作初步的決定。部份文章在二審之後便退稿,部份在三審之後纔退稿。因為審查務求周延,有些審查人手邊已有多檔工作,便要一個接一個徵詢下去,有些審查人需要較多的時間,也有投稿者希望把文章盡量改好,如此便把時程拖得很長。在初步入選名單訂下來之後,我們再把作者名字彌封,隻寫齣文章題目和所有審查人的評等和意見,給編輯委員圈選推薦。如果有兩位委員不予推薦,這篇文章便會撤下來,也就是在最後一輪編輯評審中,每篇入選文章最多隻能有一個不予推薦的評等,否則便不能齣版。
站在編輯部的立場,能夠給作者一個機會便盡量多給機會,能夠把文章救迴來,便伸齣援助的手,尤其是對資淺的同仁,但大原則是不管資深資淺,都以文章本身做評量。
我對《英美文學評論12:地方色彩的現代風貌》這本書最大的期待,在於它如何處理“地方色彩”與“現代性”之間的關係。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地域風物的描寫,更是關於文化身份、曆史記憶、社會變遷在文學作品中的投射。我曾讀過一些作品,它們試圖在描寫一個特定地點時,融入其深厚的曆史積澱和文化傳統,但卻常常因為對現代社會動態的忽略而顯得有些陳舊。反之,也有一些作品,雖然背景設定在現代都市,但卻缺乏獨特的地域靈魂,讀起來仿佛可以置換到任何一個大城市。這本書的題目恰恰觸及瞭這個核心的挑戰——如何在現代的語境下,依然能夠捕捉和呈現齣地方獨有的風貌。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看到對那些“失落的地方”或“正在改變的地方”的文學呈現,以及作者們如何運用新的敘事手法和視角,賦予這些地方以新的生命力。我尤其關注那些可能被忽視的邊緣地域,或是在全球化浪潮中麵臨挑戰的地方,它們在文學中又會展現齣怎樣的“現代風貌”?這本書無疑將是一次深入探索的旅程。
评分拿到這本《英美文學評論12:地方色彩的現代風貌》,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許多經典的英美文學作品,它們無一不深深烙印著各自的地域特徵。想想狄更斯筆下霧氣彌漫、充滿社會矛盾的倫敦,或是艾米莉·勃朗特的荒涼而又充滿野性的約剋郡荒原,再到菲茨傑拉德筆下紙醉金迷卻又失落的“爵士時代”的紐約。這些地方,不僅僅是故事發生的背景,它們是角色的塑造者,是情節的催化劑,甚至是小說主題的隱喻。這本書,在我看來,正是對這種“地方性”文學傳統的現代解讀。我非常好奇,在當代語境下,作者們是如何繼續挖掘和錶現他們所處的地域文化,尤其是當科技發展、人口流動、文化交流變得如此迅速的時候。這種“地方色彩”是否會呈現齣新的麵貌?是更加注重挖掘地方的獨特記憶,還是更側重於錶現地方在現代化進程中的掙紮與融閤?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走進一些可能我從未接觸過,但卻充滿地域魅力的文學世界,發現那些“看不見的”地方,以及它們在現代文學中留下的深刻印記。
评分《英美文學評論12:地方色彩的現代風貌》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引人入勝的意味。我一直認為,真正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不僅僅是情節的跌宕起伏,更是對特定時空環境的深刻捕捉與描繪。而“地方色彩”這個詞,更是能喚起一種親切感與歸屬感,它關乎我們從小生活的環境,關乎那些我們熟悉的街巷、人群、氣候,以及由此衍生齣的獨特文化。更令人興奮的是,這本書將焦點放在瞭“現代風貌”上。這暗示著,我們不僅僅是在迴顧那些經典作品中的地方性錶達,更是要探討在如今這個高度互聯、信息爆炸的時代,文學中的地方特色是如何被重新審視、創新和呈現的。我很好奇,在當今的英美文學中,那些曾經鮮明的地方特色,是否還依舊存在?又或者,它們是否以一種更加隱晦、更加多元,甚至是更加融閤的方式,融入到現代人的生活體驗和身份認同之中?這本書,在我看來,就像是一把鑰匙,能夠幫助我打開一扇新的窗戶,去理解文學作品中那些關於“地方”的現代敘事,去發現那些在都市的霓虹燈下,或者在鄉村的寜靜中,依然閃耀著獨特光芒的文學錶達。
评分當我看到《英美文學評論12:地方色彩的現代風貌》這個書名時,我的腦海中立刻湧現齣關於文學與地理環境之間那種密不可分的關係。文學作品從來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們往往深深植根於特定的土地,吸取著那裏的養分,也反映著那裏的風土人情。而“地方色彩”這個詞,更是充滿瞭詩意與溫度,它暗示著那些獨一無二的細節、習俗、語言,甚至是特定的曆史印記,共同構築瞭一個地方的精神麵貌。我之所以對這本書充滿期待,是因為它將目光投嚮瞭“現代風貌”。這意味著,它不僅僅是在梳理和迴顧過往的文學傳統,更是在探討在當今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文學中的地方性是如何被重新詮釋和錶達的。在全球化與信息化的浪潮下,地方特色是否會消逝?又或者,它們會以怎樣新的姿態,在現代敘事中煥發光彩?我迫切地想知道,那些身處異鄉的作傢,如何通過文字來重塑和記憶他們的故土;又或者,那些紮根本土的作傢,如何捕捉並放大地方獨有的魅力,使其在國際文壇上也能發齣獨特的聲音。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關於文學如何與土地對話,以及如何在時代變遷中保持其獨特性的深度挖掘。
评分這本《英美文學評論12:地方色彩的現代風貌》從書名上看,就充滿瞭學術的嚴謹和對文學研究的深度探索。我一直對文學中“地方性”的錶達很感興趣,尤其是在現代社會語境下,這種地方性是如何被重新定義、塑造和呈現的。想象一下,當一個作傢筆下的故鄉不再僅僅是地理上的坐標,而是承載著曆史記憶、文化基因、社會變遷,甚至是個體身份認同的復雜載體時,這其中的細膩之處該如何解讀?這本書似乎就是試圖提供這樣一個平颱,讓讀者可以透過評論傢的視角,去審視那些植根於特定地域、卻又在現代浪潮中煥發新生的文學作品。我期待能夠看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鄉村場景、城市角落,在作者筆下如何被賦予瞭獨特的生命力和哲學深度。同時,我也好奇,在全球化日益加劇的今天,文學中的地方色彩究竟是會被稀釋、同化,還是會以一種更加多元、更具韌性的方式存在,甚至成為抵抗同質化的重要力量。這本書的標題“地方色彩的現代風貌”本身就構成瞭一種張力,預示著一次對傳統與現代、普遍與特殊之間微妙關係的深刻剖析。這絕對是一本值得慢慢品味,並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引發思考的書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