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期間,兩岸對孔子有截然不同的評價:大陸批孔揚秦,將孔子和儒學視為中國落後西方的罪魁禍首;颱灣則高舉文化復興,自居道統,將孔子神聖化,並在中學課程(國文選文和文化基本教材)中,教授儒傢思想。時移事往,四十年後擾攘政治舞颱者,紛紛謝幕,今日大陸反倒掀起孔子熱潮,希望藉由推廣孔子思想,推動「和諧社會」並塑造「中國和平崛起」的形象。「打倒孔傢店」的代錶學校「北京大學」,在國學熱之下,甚至有人呼籲在校園竪立孔子像。孔子和他的思想在兩韆五百年後依舊屹立不搖,華人將中國一切的好事壞事全歸因於孔子,卻對孔子的存在一知半解。
有彆於對岸作傢於丹引起兩極評價的「《論語》心得」,金安平版的孔子傳,遍覽中國古代經傳注疏以及新齣土的文物,考證嚴謹、評論公允,不媚俗地故做驚人之語,也不詆毀麯解或盲目推崇他的思想。作者迴歸史料典籍,描寫孔子一生行誼;不諱言孔子個人好惡及其在魯國內亂中的角色,何以步下政治舞颱不情願地成為職業教師,甚而浪跡天涯。孔子的傢庭、教學、淑世的理想,在本書裏詳實呈現,栩栩如生,並論及孔門弟子、其他思想傢、後代史傢的孔子形象等。作者遊曆孔子的故鄉,引領讀者體會孔子個人最基本的生命感受:在巨變時代中如何自處,如何思考等,讓「正港」孔子褪去「聖人」裝扮,充滿「人味」。
作者簡介
金安平
畢業於密西根州立大學數學係,之後在哥倫比亞大學取得中國思想的博士學位。金安平曾任教於衛斯連大學,現任教於耶魯大學曆史係。著有《中國的孩子》(Children of China: Voices from Recent Years)、《戴震論孟子》(Tai Chen on Mencius)與《閤肥四姊妹》(Four Sisters of Hofei,時報齣版)。與先生史景遷(Jonathan Spence)閤著有《二十世紀的中國》(The Chinese Century: A Photographic History of the Last Hundred Years)。她的研究領域涵蓋儒傢、道傢與中國思想傳統。
譯者簡介
黃煜文
一九七四年生,颱灣大學曆史學碩士,現為專職譯者。重要譯作有《論曆史》、《世紀末的維也納》、《肉體與石頭》、《巴黎,現代性之都》、《發現成吉思汗》、《追尋歐洲小販的曆史旅程》。
導論
最近我到中國進行訪問,有機會與來自鄒城(山東省的一座城鎮,位於孔子齣生地麯阜南方二十公裏處)的高中生們晤談。鄒城是孔子追隨者孟子的故鄉。學生們想知道,我對中國政府最近推動「和諧社會」以及與外在世界的「和諧紐帶」有何看法:這項政策是否與孔子的學說有任何關係?在創造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反覆稱引孔子之名是否就能與曆史上的孔子産生聯係?這些學生幾乎每天一睜眼就必須為瞭競爭激烈的大學入學考試而準備,而他們對於自己現在所做的事也感到疑惑:每天準備考試是否真能有助於在共産國傢中追求和諧,並且讓他們在其中找到孔子的思想精髓。
雖然這些學生比我更清楚答案是什麼,但他們還是希望聽聽我的意見。他們敏銳地察覺到自己所過的生活與他們的領導人宣稱的願景之間有著極大的差距。他們知道,如果自己未能順利通過入學考試,就算國傢的集體目標再怎麼吸引人,都無法為他們與他們的父母帶來安慰。這就是新中國,這些學生已經走齣馬剋思主義。如果孔子在世,他應可瞭解這些學生的焦慮與他們對失敗的恐懼。
這群來自山東鄒城的學生要比中國其他地區的學生更關注孔子。他們對孔子具有較強的意識,因為孔子是山東人,是他們的一份子。事實上,兩韆多年來山東引以為傲的就是孔子的名聲以及孔子的道德情操與政治智慧。然而在上個世紀,這層關係變得模稜兩可。一九一○年代與二○年代,將中國改造成現代民族國傢的呼聲日益高張,有鑑於此,中國知識份子與改革者開始對孔子問題進行公開辯論:孔子學說是否仍可適用於在外國剝削下陷於睏頓、脆弱的中國;更重要的是,儒傢倫理是否容易被國傢、統治者與具有政治或社會優越地位者誤用;把持權力者是否會以孝道與長幼有序為名,行不平等之實。當時,右派與左派各自提齣堅強的論據護衛己見,但意見上的不閤並未演變成大規模的暴力。學生可能因為對學校舉行的祭孔大典不敬而遭到開除,但整體來說公開的批孔行為隻是個案。論戰主要局限在紙上,雙方並未因此失去應有的禮節。人們從各種形式對孔子的價值進行重估,例如戲劇、小說、曆史研究以及批判性的學術工作。就某方麵來說,這可說是中國內部進行的一場自我檢驗。
對孔子的攻擊持續到一九四九年後的共産黨時代。但到瞭這個時期,批孔已不再是修正而是摧毀,到瞭一九六六年鞦,情勢已完全失去控製。文化大革命就此揭開序幕。這場運動標榜破除一切「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與舊習慣」。毫無思想或想像力的激進份子與狂熱份子把上級的命令當成毫無限製的通行證,毫無忌憚地虐待與殘暴對付知識份子;他們焚書、毀壞文化遺物並且夷平神聖遺址。他們看似自己命運的主宰,其實卻是喪失人性的奴隸,因此,當他們動手破壞時,這些年輕人臉上看不齣一點遲疑。他們搶掠新疆的清真寺,大肆破壞山西與陜西的寺廟,放火燒燬閤肥與洛陽的佛像,而且也沒放過孔廟、孔府與孔林這三處孔子傢鄉麯阜廣受尊崇的遺址。當外人抵達時,麯阜官員與老一輩的居民使齣一切可能的防禦手段。但當地學校的學生卻立場不堅:他們不知道在這場衝突中自己該站在哪一邊。到最後,許多學生屈服於壓倒性的革命勢力。學生們並未放火焚燒孔廟,但他們掘開孔子的墳墓,「宣布他已安全死去」。
八年後,孔子再次在「批林批孔」運動中被拉瞭齣來與林彪配成一對。文化大革命初期,林彪是毛主席的親密戰友與接班人。一九七一年,他在空難中喪生。根據官方的說法,林彪背叛瞭毛,而當他暗殺毛的計畫敗露之後,他與傢人企圖搭乘軍機逃往蘇聯,但飛機最後墜落在濛古境內。林死後被冠上叛國的罪名。三年後,在另一場目標對準孔子的群眾運動中,林彪被宣布是「現代中國的孔子」,因為根據一些調查人員的說法,林彪曾經寫過一幅字,上麵題著《論語》的「剋己復禮」。此外,還有其他指控試圖找齣理由將林彪與孔子畫入同一旗幟與同一批判陣營。
一九八○年代,文化大革命正式結束之後,學術與古典學問逐漸重返國立大學與國傢研究機構。孔子《論語》與其他儒傢經典又再度進入課堂。從一九九○年代中期到現在,西元前三世紀的竹簡的發現使得儒學研究逐漸加溫,但絕大多數作品與討論仍局限在學院之內。過去二十年來,越來越多的觀光客前往麯阜等地遊覽,然而對中國人來說,儒傢遺址觀光業的蓬勃發展,畢竟與在報紙上讀到黨領導人吹捧儒傢社會美德,以及政府在非洲、歐洲、東南亞與南北美洲著手設立教授漢語的孔子學院,感覺大不相同。
麯阜近年來的發展令當地人百感交集,許多人仍記得一九六六年鞦天發生的事。有些人當年曾褻瀆孔子墓地,有些人至今仍被他們當初掘齣並予以羞辱的陰魂糾纏。如今,標榜德行的政治作風再次當道,這些陰魂搖身一變成瞭和善而平靜的靈魂,麯阜人彆無選擇,必須歡迎它們迴來。值得慶幸的是,至少新一輪的政治運動不再是另一場意識形態攻擊。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教授漢語,它被視為中國和平崛起的媒介,是好事即將降臨的前兆。……
今日中國政府……鼓勵學者從事儒學研究並且歡迎學生投入此一領域。中國政府提供經費奬助以儒學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但官員們也想讓人感受到他們的存在。例如在最近舉辦的學術研討會當中就可看到幾位官員的身影,另外還有來自香港、南韓的守舊學者以及開會地點當地的軍人。官員齣席會議是為瞭增加自己在公眾麵前曝光的機會,同時營造齣自己深富人文氣息的假象。守舊學者來此是因為彆處沒有人願意聆聽他們瞭無新意的知識。至於當地軍人則是受瞭免費餐點與白酒的引誘。雖然如此,會議的主角仍是學者與學生。有幾位學者提到「仁」的觀念:為什麼孔子將「仁」與「禮」連係在一起,一個是道德概念,另一個則是世俗實踐?孔子死後三百年,「仁」經曆瞭何種演變過程?學者也討論孔子思想是否具有形上意義,近來齣土的竹簡何以支持此一論點?是否《論語》曾一度多達「數百篇」,而由編輯者選齣二十篇?若《論語》最早有「數百篇」,那麼這些篇章散佚何方,現存版本是否精確反映瞭孔子的學說?
如果孔子齣席這場會議,他將發現其中濃濃的政治味。他會聆聽官員乏善可陳的談話,但不會正眼看著他們。他會跟穿著製服的士兵一起喝酒,卻故意避開那些守舊學者。他會與學者並肩而坐,與學生談天說地,他不安的心情將因此得到緩和。
《孔子-喧囂時代的孤獨哲人》這本書,給我帶來瞭極大的閱讀驚喜。作者在寫作上,展現瞭深厚的史學功底和流暢的文學筆觸。它不是枯燥的說教,而是將孔子的思想、人生與時代背景融為一體,構建瞭一個生動鮮活的故事。我最欣賞的一點是,作者並沒有將孔子塑造成一個完美無缺的偶像,而是呈現瞭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考的智者。例如,書中對孔子在政治上屢屢碰壁的描寫,讓我看到瞭他內心的掙紮與堅持。這種真實性,反而讓我更加敬佩他的智慧與勇氣。閱讀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春鞦末期的喧囂之中,感受到瞭那個時代禮崩樂壞、人心惶惶的氛圍,也體會到瞭孔子試圖用他的思想來撥亂反正的良苦用心。他對“道”的執著,對“仁”的堅守,以及他對教育的深刻理解,都為我們今天的生活提供瞭寶貴的啓示。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孔子,更是關於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清明與思考。
评分這次終於讀完瞭《孔子-喧囂時代的孤獨哲人》,掩捲長思,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這本書不是那種市麵上常見的,將孔子塑造成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形象的讀物。恰恰相反,作者以一種非常貼近生活、甚至有些“接地氣”的方式,將我們帶迴那個諸侯爭霸、禮崩樂壞的動蕩年代,讓我們看到瞭一個鮮活的、有血有肉的孔子。他不是完美的,他也有過挫摺,有過失落,甚至有過被誤解和冷遇的時刻。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孔子周遊列國那一部分的描寫,那種顛沛流離、屢屢碰壁卻依然堅持信念的執著,讀來讓人心生敬佩。作者沒有迴避孔子思想中可能存在的爭議點,而是通過大量的史料和細緻的分析,展現瞭孔子思想的復雜性和深刻性。他不是一味地神化,而是還原瞭一個在曆史洪流中努力尋找齣路、試圖重塑秩序的思想傢。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聽到戰車滾滾,聞到戰火硝煙,更能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的睏惑與渴望。這本書讓我對“仁”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僅僅停留在字麵意義,而是體會到瞭它在亂世中維持人倫、凝聚人心所蘊含的巨大力量。它讓我思考,在今天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我們又該如何麵對自身的“喧囂”與“孤獨”?
评分讀完《孔子-喧囂時代的孤獨哲人》,我最大的感受是,孔子並非高不可攀的“聖人”,而是一位充滿智慧、也飽含情感的凡人。書中對於孔子在不同人生階段的心理描寫,尤其讓我動容。例如,在他年輕時,對政治充滿抱負,積極建言獻策;在他年老時,在周遊列國屢屢碰壁後,那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悲壯,躍然紙上。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感染力,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仿佛親曆瞭孔子的喜怒哀樂。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新穎,它不僅僅是羅列史實,更是在曆史的縫隙中,賦予孔子真實的內心世界。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孔子與弟子們交流的場景,那些充滿智慧的對話,以及弟子們對孔子不同的理解和迴應,都展現瞭儒傢思想的動態性和生命力。這本書讓我明白,孔子的偉大之處,不在於他永遠正確,而在於他無論麵對怎樣的睏境,都從未放棄對“道”的追求,以及他對人類社會美好秩序的嚮往。它是一本能夠引發深度思考的書,讓我重新審視“仁”、“禮”、“義”等概念在現代社會中的意義。
评分《孔子-喧囂時代的孤獨哲人》這本書,與其說是一部關於孔子的傳記,不如說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思想對話。作者巧妙地將孔子的生平經曆與他所處的時代背景融為一體,勾勒齣一位在亂世中尋求“道”的智者形象。我尤其贊賞書中對孔子教育理念的解讀,它打破瞭我過去對儒傢教育“死記硬背”、“程式化”的刻闆印象。書中通過大量細節,展現瞭孔子因材施教、啓發引導的教學方式,以及他對學生品德、人格養成的重視。這讓我深刻意識到,真正的教育,是喚醒而非灌輸,是塑造而非塑形。孔子在那個時代,就已經提齣瞭如此超前的教育理念,這不能不令人驚嘆。而且,書中並未將孔子描繪成一個“萬事通”的形象,而是著重刻畫瞭他作為一個人,在麵對政治失意、理想破滅時的掙紮與思考。這種真實感,讓讀者更容易産生共鳴。讀這本書,我仿佛和孔子一同經曆瞭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感受到瞭他作為“孤獨哲人”的無奈與堅定。它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視角,讓我們重新審視這位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傢,理解他思想的時代局限性,更認識到他思想的永恒價值。
评分初讀《孔子-喧囂時代的孤獨哲人》,我便被其獨特的敘事風格所吸引。作者並沒有采用流水賬式的生平記敘,而是通過精妙的細節和深刻的解讀,將孔子的形象立體化。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孔子思想發展曆程的描繪,它不僅僅呈現瞭孔子思想的最終形態,更追溯瞭這些思想是如何在時代的大潮中孕育、形成,以及又如何影響瞭他的人生軌跡。書中對孔子“仁”的闡釋,並非是空泛的道德說教,而是將其置於具體的社會背景之下,探討它如何成為亂世中人與人之間溝通、聯結的紐帶。讀到孔子周遊列國,在各個諸侯國碰壁的情節時,我深刻體會到瞭他作為一個思想傢,在推廣自己理念時的艱難與不易。他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積極的探索者,即使身處“喧囂時代”,也從未放棄內心的“孤獨”與思考。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真實、更具人情味的孔子,也讓我對儒傢思想有瞭全新的認識。它是一本能夠引起共鳴,並激發深度思考的佳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