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奬被提名人林語堂英譯著作
古典詩詞散文精選,深入體悟華文視野亙古智慧
◎係列緣起──關於林語堂與英譯作品
本係列書各篇均為林語堂先生自中國古典典籍與小品中選輯菁華,進行英文譯介,在國名傢作品對照林語堂的英文名譯,可謂珠聯璧閤。語堂先生曾在《古文小品譯英》(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序文說:「我所喜歡的文章…,那些對我有無形影響的老朋友,他們錶達的情意真的是曆久彌新而又令人驚喜。我挑選的自然是最好的文章,是我誦讀之後不能忘懷,並使我有所瞭悟的文章。不能引起我心靈共鳴的文章我是不翻譯的。」又說:「翻譯是很微妙的工作。唯有能夠和作者情意相通的譯者纔能翻譯得好。因為譯者實際上是以另外一種語言文字替作者發言,如果兩者不像是老朋友一樣,這怎麼能辦得到?」語堂先生期望藉由他的譯文,傳達其閱讀的激動心情,與讀者共同分享閱讀中國古籍經典的驚喜與歡愉。
三○年代的中國,因為林語堂先生提倡明清小品,風氣所趨,坊間一時復印瞭許多公安、竟陵諸子或他們之後的小品作傢的文集和選集。1937年林語堂先生撰寫《生活的藝術》時,把《幽夢影》的一部份譯成英文,收入書內。《生活的藝術》一書在海外暢銷,《幽夢影》也得到許多的外國讀者。1960年,語堂先生編譯之《古文小品譯英》一書在美國齣版,書中將《幽夢影》的許多批註也英譯瞭齣來,他自己偶爾也加以批註。本書由黎明先生秉承林語堂先生的遺誌所編校,書中有關中國古代事物,非加詳細解釋不易為外國人瞭解的部份,語堂先生皆予以翻譯,並且根據原書內容性質分為六類,以便讀者閱讀。數十年間,語堂先生孜孜不倦地推介《幽夢影》這部書,我們可以想見其對《幽夢影》的喜愛。
張潮是文學傢、小說傢、刻書傢,在人生道路上曾經曆不少風雨,其論花鳥蟲魚、湖光山色、人情世故,一派至情至性、優雅豁達,廣受後代多位文人雅士的好評。從張潮作品中,我們得以窺見其議論人生風景的獨特魅力。
作者簡介
林語堂(英譯)
清光緒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十月十日生於福建省龍溪(漳州)縣。上海聖約翰大學文學士、美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德國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曾任北大、北師大、女師大教授,廈大文學院院長、南洋大學校長、中國筆會會長。於三十年代創辦《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等雜誌,開創瞭幽默與性靈文學的文風,同一時期,發明中文的「上下形檢字法」,在四十年代據以發明,創製中文打字機,一九七二年並用以編纂《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一九七六年三月廿六日逝世於香港。
著有《吾國與吾民》、《生活的藝術》、《京華煙雲》等書,並將孔孟老莊哲學與陶淵明、李白、蘇東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學作品英譯成書,共六十餘種,多數譯為幾種或十數種文字,暢銷國際,是一位以英文書寫揚名海外的中國作傢,也是集語言學傢、哲學傢、文學傢、旅遊傢、發明傢於一身的知名學者。
編校者簡介
黎明
國立中山大學文學學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碩士。曾任聯閤國秘書處翻譯專員、香港政府新聞處處長、香港中文大學齣版社社長。著述有:《中國文學史》(英文本)、《風暴十年》(英文本編譯)、並與林太乙女士閤纂《最新林語堂漢英詞典》。
推薦序
學貫中西,百年一人
兼具「君子」與「文藝復興人(Renaissance man)」之美的林語堂
作傢 張曉風
在中國,在古代,如果你要贊美一個人(哦,所謂人,指的當然是男人),用的字眼可以很簡單,你稱他為「君子」就可以瞭。君子怎麼解釋呢?它意指一種受過完整教育,品德優美,宅心仁厚,不與人爭卻又頗有擔當的人。然而,「君子不器」,由於他的養成教育極好,所以他不適閤作一個職業賣麵包的人或製車輪的人,他不投入實務的有價的操作,他該作的事是社會的精神導師,擘畫十年或二十年後國族該有的走嚮。
在西方,在中古之後,如果你要贊美一個人(哦,抱歉,此處所指的人仍是男人),該用的字眼應該是Renaissance man,我姑譯為「文藝復興人物」。此詞的意旨和「君子」大緻類同。例如,兩者皆同樣博雅多禮,同樣自期自許以天下為己任,但後者卻多瞭些務實的本領,有點像孔子說的「多能鄙事」。不過孔子在說這句話的時候,竟不免十分抱歉的先加一句「吾少賤,故……」。由於年輕時候卑微貧苦,孔子學會一些雜七八拉的技能,究竟是哪些技能?孔子沒說,想來其中有些是不登大雅的,例如煮飯。Renaissance man卻不一樣,他們是「吾少貴(他們皆是識字的貴族),故多能伎藝」,這些伎藝包括儒傢的音樂、射擊(或劍術)、駕駛、數學,以及儒傢所沒有的現代天文地理知識,以及嫻於航海或機械的種種本事,算來「文藝復興人」應該是一種「極優良人種」。
我所知道的林語堂先生其實就是很難得的兼具有「君子」和「文藝復興人物」之長的人。前者比後者多一份優遊園林的隱逸雅緻,後者比前者多幾分新時代男兒的彗黠矯健。
林語堂先生是民前齣生的人,算起他的身分是既貧賤又富貴。他是福建漳州人,傢住山區。那一帶原是窮地方,卻山清水秀。他的父親是一間小教會的牧師,薪資有限,但因教會和洋學堂有關係,林語堂因而擁有極好的教育資源。林氏自小穎悟,再加上環境關係,使得他的英語能力無人能敵。林氏啓濛之際,在那個時代,多少要熟讀一些經書,所以他也就很自然的學涉中西。林氏後來又留瞭美、留瞭德,並且取得語言學方麵的博士學位,但那頭銜和他一生的風雲際會幾乎沒有什麼關係。他的一生和什麼有關呢?譬如說,他是個健康愉悅的男孩,且是個極佳的短跑選手,這一項後來被他妻子視為優點(她曾在運動場上見過他的風姿),因而願意「下嫁」。妻子的廖氏傢族非常富有,對林氏的前半生極有助益。
林氏的另一貴人是鬍適,他曾「偷助」林氏一韆銀元(若乾年後,林氏知情歸還)。鬍之所以助林,錶麵看是鬍的俠氣,其實也是林氏來自傢人之愛的少年意氣風發,令人愛重。
林氏的真本領是寫作,中文的以及英文的。
此外,林氏懂得嚮中國人推銷西式「幽默」,並且嚮西方人推銷中國的放達疏淡。在那個年代談幽默,喊打的人其實不少。一般思想親共的人哪能容得你一杯咖啡一塊蛋糕,並且言笑宴宴來論「幽默」呢?他們希望你「廿四小時都在為人民服務」。至於真正的人民是不是「被服務瞭」或「被殘害瞭」,那纔是天知道。林氏的書多年來一直都是老共轄區內的禁書,但林氏嚮美國外銷中國文化這一部份卻極為成功。林氏的英文著作分三種,其一是創作,如《生活的藝術》。其二是改寫,如短篇小說,其中〈碾玉觀音〉一篇有極好的新詮釋,把個無聊的鬼故事,寫成瞭經典愛情。 後來姚一葦教授所編的〈碾玉觀音〉,劇本就是承襲林氏瞭不起的新詮(而不是採用明人重述的宋人平話)。其三是中翻英的翻譯,如張潮的《幽夢影》。三者皆是纔子作,各有勝境。
林氏是少數靠一枝筆而活下來的文人。更奇怪的是他的「筆潤」來自美金,這大概是中國五韆年來沒有的事。後來的美華作傢如湯婷婷或譚恩美也曾暢銷一時,但她們畢竟是華裔美人。最近寫文革故事的哈金當然也算一員猛將,但還差林氏一截。林氏著作又多又好又極富使命感,百年之內恐怕很少有人能接近他所締造的光榮紀錄。
可是,林氏晚年為瞭想製作一架中文打字機而耗盡心血和金錢,機器終於做齣來瞭,卻因沒人肯生産而成廢物。林氏和「文藝復興人物」一般,是自認有能力駕馭機械的人。林氏當年為之瘋狂投入的那一搏,其中種種艱辛,在電腦時代輕易就解決瞭。四十年前已謝世的林氏,如能看到電腦中文打字之便捷,恐怕不免為自己浪擲的時間而嘆息吧!
不過,以他的的性格而論,他大概也是「終不悔」的。
林氏安息在陽明山腰的故宅庭園?,麵對著他生平最深愛的觀音山夕照。人世無常,什麼都會過去,書,也許是比較接近永恆的一種存在。在作者離世許久之後,仍繼續發言。
欣聞正中書局刊印林先生所譯英文書八種,並且是中英對照的,故欣為之序。
古知孔子,現代則知林語堂
馬健君
東吳大學英文係副教授暨林語堂故居執行長
很多人都說,一個人如果中文不好,英文一定也學得不好。為什麼會這樣呢?根據我多年英文教學的經驗,發現如果學生中文程度不好,他們在英文學習上也會麵臨很多問題,不若其他中文程度佳的同學。反觀英文能力好的學生,中文程度也一定具備相當的能力,因為他對中文的高度理解加強瞭他的外語吸收與理解能力,使得他的外語得以運用自如。我們所熟知的林語堂先生便是箇中的佼佼者。
林語堂先生一生最為人所熟知的,是他在寫作上的成就;但他許多有關於翻譯的文章,更為世人所津津樂道。中西兼修的背景,使他的翻譯功力除瞭文字意境上的傳遞,更富有人文精神方麵的諸多挹注。藉著文字,他將華人的思想、情感以及生活中細微之處,點點滴滴地傳達給西方讀者,使他們能夠瞭解其中巧妙之處,進而欣賞中華文化的精彩。如此珍貴的文化資産,是我們身為華人的幸福與驕傲。
在這次正中書局重新再版林語堂先生的八本譯著中,有一本重要的著作《孔子的智慧》。一般西方讀者對於孔子的瞭解,大多來自《論語》一書,以為孔子隻是個滿口格言的智者。彷彿要為孔子「驗明正身」,林語堂先生翻譯《論語》時,他不逐字逐句消極翻譯,而是把原著內容重新分門彆類,分成「孔子的生平」、「中庸」、「孔子的格言」、「儒傢社會秩序三論」、「論教育」、「論音樂」以及「孟子」等等,從《四書》、《五經》以及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傢》等書籍,以英文特有的錶達方式,使西方讀者能夠經由各種麵嚮來瞭解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傢的哲思。這種譯法,既能抓住原文的形式與精髓,又能讓西方讀者容易理解,知道孔子與儒傢思想是如何深入華人人文世界。
《老子的智慧》,也就是林語堂英譯的《道德經》。他以深厚且淵博的國學背景,運用道地的英文,汲取中文文字間微妙的語意,忠實傳達《道德經》的精神,譯文內容深刻,錶達平易淺近且貼切流暢,使人閱讀容易且印象深刻。
林語堂先生的翻譯中有創作,創作中有翻譯。他特彆摘選一些為讀者所熟悉且彆有幽默、風趣的文章,精心編輯成《蘇東坡詩文選》、《幽夢影》、《不亦快哉》、《西湖七月半》、《揚州瘦馬》以及《闆橋傢書》等書,把蘇東坡、張潮、金聖嘆、鄭闆橋等這些纔華洋溢、樂享生活且曠達的文人介紹齣來,使中文讀者藉其生花妙筆的英文書寫,增加學習英文的興趣;而西方讀者,則能透徹準確地理解原文,體會中華文化的優美與價值。無怪乎許多外國人在提到中國的文學與思想時,每每會以「古知孔子,現代則知林語堂」這句話作為概括。由此可以想見林語堂先生對溝通文化以及增進國際視聽的影響力。
反觀現在,隨著科技網路快速發展,以及國際化、全球化趨勢影響之下,英語文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同時,也隨著中國大陸成為世界經濟強國,華文世界人口增加速度高居全球之冠等因素,中文成為全世界僅次於英文的第二大使用語文。逢此時刻,林先生這幾本書的再版,更具意義。希望能有更多的中文以及英文老師把它們作為教材,讓我們的孩子除瞭提高中英文能力之外,也更能深入瞭解中華文化的豐富多元並且引以為榮。
導讀
安身立命的性靈之書
鍾怡雯
元智大學中文係副教授 / 作傢
張潮具有多重身份,是詩人、詞人,亦以刻書傢傳世,流傳的著作其實頗豐,然而,除瞭研究者,大概沒有人會讀《虞初新誌》、《花影詞》、《心齋聊復集》、《奚囊寸錦》、《心齋詩集》、《飲中八仙令》、《鹿?花館詩?》,或者《檀幾叢書》、《昭代叢書》之類的刻印作品,惟《幽夢影》因為林語堂,因為貼近生活,最廣為人知。這同時意味著,張潮最為人所熟悉的,是他那套以經史子集為底,浸透瞭傳統中國文人教養的生活觀。
我讀初二時,從老師那裏得到一本漢京版的王名稱校本,似懂非懂,竟然也讀得有滋有味。這本書為一個成長在赤道的文學少女,開啓瞭古典文學之門,讓我得以窺見龐大幽深的中國文化,窮一生也難以窮盡的深宮大院。傳統中國文人自小涵養於國學,隨手拈來皆學問,用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話來講,他們是有教養的世代;至於我,齣生於一個連文學教養都說不上的工人傢庭,這本書遂隻能成為「典範的追求」。
《幽夢影》語錄體條列式的隨興形式,適閤在上下課候車的零碎時間閱讀,翻到哪裏讀哪裏,讀完之後盡可以在搖擺的校車裏慢慢發呆,迴味,咀嚼。介於文言文與白話文之間的「淺白」文言文,恰好讓一個沒什麼古典文學基礎的中學生可以獨自揣摩,隨進入一個遙遠而美好的時空,得以暫時抽離現實,乃因此生齣難以言喻的,孤獨的快樂。
如今迴想,《幽夢影》的吸引力或許來自距離的美感。它展示瞭中産階級的知識分子品味,中國文人的生活態度。藉著張潮的眼睛,讓我發現瑣碎生活竟然如此不凡,月亮、石頭或一棵樹,雲霞、蝴蝶或花鳥,這些尋常之物,在作者靜觀、內省,經過個人的體悟之後,成瞭足以流傳的生命學問。
張潮正好生於清代,中國傳統學術總結之時,這本書的體驗和學問因此亦帶有總結性質。他的一傢之言,乃是以中國學問為底,收束到個人性情裏頭再放齣來的,個人風格強烈的生命哲學,絕非單純的知識。所以周作人說此書「是那樣的舊,又是這樣的新」。舊是指張潮學問的來源,新則是五四大力提倡的個人主義。這種既新又舊的生命情調同時也屬於林語堂,所以林語堂喜歡張潮。
林語堂曾創辦《人間世》、《論語》、《宇宙風》,提藉散文應「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調」,《生活的藝術》流露的名士派風格,這些特質都承張潮「閑適哲學」是一脈;林語堂以軟性筆調介紹中國人的文化、生活、民族性、男人與女人,這種「抒情哲學」亦頗類張潮:在抒情與論述之間,夾敘夾議,充滿情趣,仰賴的完全是作者個人的魅力。張潮「以風流為道學,寓教化於詼諧(石龐〈幽夢影序〉)」,林語堂則提倡幽默,同時亦深得風流精髓。
林語堂曾說《幽夢影》是文人的格言,顯然他認為張潮極能體現中國傳統文人的人格特質,因此「數十年間孜孜不倦地推介《幽夢影》這部書」(見黎明編校序),翻譯此書,讓西方世界見識中國文化。兩人相交於不同的時空,卻同樣具有「純粹的生活」,那是明朝文人最重視的「性靈」,一種清潔、透明而單純的性情質地。作為基督徒的林語堂曾經說,《聖經》讓他嚮往「清潔的生活、純粹的生活、單純的生活、有用的生活」。《幽夢影》之於林語堂,則有如中國版的《聖經》,是那樣的有用又無用,那樣的能夠讓人在濁世裏安身立命。
《林語堂中英對照∕ 幽夢影》這本書,僅僅是瞥見書名,就足以激起我內心深處對美好文字的渴望。林語堂先生,這位以其隨和、幽默和深刻洞察力而聞名的學者,總能帶給讀者意想不到的閱讀體驗。我雖未曾深入品讀,但“幽夢影”這幾個字,已然在我心中描繪齣一番景緻:或許是黃昏時分,窗前灑落的斑駁光影;或許是內心深處,那些不經意間泛起的,如夢似幻的情緒。它似乎在訴說,人生中那些稍縱即逝卻又銘心刻骨的時刻,如同電影畫麵般,留下瞭淺淺的印記。林語堂先生的文字,總是帶著一種溫暖的力量,能夠撫慰人心,也能啓迪智慧。他對於中西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將兩者融會貫通的能力,一直是我非常欣賞的。而這本書的中英對照格式,更是讓我倍感欣喜。這意味著我能更直接地體會林語堂先生原文的韻味,同時也能通過翻譯,加深對不同語言錶達方式的理解。我滿懷期待地想要在這本書中,尋覓那些關於人生真諦的涓涓細流,那些關於文化碰撞的有趣見聞,以及那些能夠點亮我生活,給我帶來一份寜靜與豁達的深刻思考。
评分當我注意到《林語堂中英對照∕ 幽夢影》這本書時,一種久違的閱讀衝動便油然而生。我素來對那些能夠引發深度思考,同時又不失趣味性的著作情有獨鍾,而林語堂先生的名字,早已是這方麵品質的保證。雖然我暫時未能詳盡解讀此書的篇章,但僅憑書名“幽夢影”所營造齣的氛圍,便足以讓我心生嚮往。它暗示著一種對生命短暫、情感易逝的哲學體味,又帶著一絲揮之不去的美好與詩意。林語堂先生的文字,總能以一種輕鬆愉悅的方式,探討嚴肅的人生議題,他的學識淵博,卻從不故作高深,而是將智慧融入尋常話語,讓讀者在捧腹大笑或會心一笑中,獲得深刻的啓迪。中英對照的呈現方式,對我而言,更是一大福音。這意味著我可以在欣賞中文流暢錶達的同時,也能一窺英文原文的風貌,從而更立體地理解林語堂先生的思想錶達方式,甚至體會到不同語言在傳達同一思想時可能産生的微妙差異。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找到那些關於人生意義、人際關係、乃至東西方文化之間共通點的深刻見解,能夠獲得一份精神上的滋養,讓我在紛繁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內心的寜靜與豁達。
评分《林語堂中英對照∕ 幽夢影》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足夠吸引我瞭。林語堂先生,這位在文化界享有盛譽的大傢,他的作品總是能以一種獨特的視角,解構生活的瑣碎,升華至哲學的境界,同時又不失其特有的幽默感。我尚未深入翻閱,但“幽夢影”三個字,已經在我腦海中勾勒齣一幅幅畫麵:也許是深夜獨坐,一杯清茶,伴隨著迴憶而生的縹緲思緒;也許是人生旅途中的某個瞬間,那些似夢非夢,卻烙印深刻的片段。它仿佛在訴說著,人生諸多美好的時刻,如同夢境般短暫,又如同投影般,在心底留下淡淡的痕跡。林語堂先生擅長將深邃的思想融入日常的觀察,他的文字,如同老友般親切,卻又飽含哲理。而這本書的中英對照形式,則更是讓我倍感期待。我深信,能夠直接接觸到林語堂先生原文的錶達,再對照著精妙的中文翻譯,定能使我對他的思想有著更深層次的理解。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那些能夠觸動我內心深處,讓我重新審視生活,體味生命之美的文字。
评分初次翻開這本《林語堂中英對照∕ 幽夢影》,便被那溫潤的紙張和雅緻的排版所吸引。林語堂先生的文字,總是帶著一種超越時代的洞察力,在字裏行間流淌著對人生、對世界的深刻感悟。盡管我尚未深入閱讀其中具體內容,但單憑這書名,便能想象其中定然是匯聚瞭先生遊走中西、參悟人生的智慧結晶。他對“幽夢”二字的選取,已經勾勒齣一種朦朧而美好的意境,仿佛一場醒來仍留有餘韻的夢境,引人無限遐思。而“幽夢影”這三個字,更像是對那些轉瞬即逝、卻又深刻觸動心靈的瞬間的一種詩意記錄。林語堂先生以其特有的幽默、達觀和深刻,將東方哲學與西方思想巧妙融閤,他的文字具有一種獨特的魅力,能夠撫慰人心,啓發思考。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邂逅那些關於人生哲理的閃光點,那些關於文化碰撞的有趣觀察,以及那些關於生活藝術的細膩描繪。中英對照的形式,更是為我這樣的讀者打開瞭一扇窗,能夠直接領略原文的韻味,感受語言的魅力,同時也能在翻譯中對照理解,加深體悟。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與一位智者跨越時空的對話。
评分當我看到《林語堂中英對照∕ 幽夢影》這本書時,我的閱讀興趣立刻被點燃瞭。林語堂先生的作品,嚮來以其深厚的學養、睿智的觀察和獨特的幽默感著稱,他總能用最平易近人的語言,探討最深刻的人生哲理。盡管我還未曾細讀此書,但“幽夢影”這個書名,已經讓我充滿瞭好奇與想象。它勾勒齣一種朦朧的美感,仿佛是對人生中那些稍縱即逝卻又意味深長的片段的描繪。那些美好的,又或許是帶有一絲憂傷的,如夢似幻的瞬間,被凝固在瞭文字之中。中英對照的形式,更是讓我欣喜不已。這意味著我不僅能夠沉浸在林語堂先生中文文字的魅力中,還能有機會對照英文原文,感受他思想的細微之處,以及語言在跨文化傳播中的精妙之處。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發現那些關於生活智慧的閃光點,那些關於東方哲學與西方文化交融的獨特見解,以及那些能夠引起我共鳴的人生感悟。這本書,無疑是一份等待我去探索的寶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