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一生隻能念一本書,
毫無疑問,你就該選擇閱讀《論語》。
宋朝宰相趙普說他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也說,他以半部《論語》創王品。《論語》對年輕人與老年人、對平凡人與大學者,都是必讀與必須不斷重讀的經典。
被譽為「傳統文化的傳道者」、「颱灣的於丹」的傅佩榮,繼解讀老子、孟子之後,為你解讀經典中的經典——論語,這是梳理《論語》最好的版本。
《論語》,居經典中的經典地位。不但古代的從政者,將之視為治國平天下的法寶;近年來,許多企業領導者,將之運用在公司治理與企業文化上,也獲得極大的成效。
本書是颱大哲學係教授傅佩榮「解讀經典」係列第三部,全書共分為二十篇,從原典到白話翻譯,到融入現代生活的實例,與其他解讀《論語》最大的不同是,作者以纍積二十餘年的研究心得,提齣「人能弘道」的觀點,孔子和儒傢都主張入世,「道」是指人生理想,與人有關,強調實踐理想的主動力量在於人,而不在於道;即使沒有學問或智慧,隻要真誠,就可以發現內心嚮善的要求,走上人生正路,進而使天下人都步上善的途徑。
讀者因此能在這樣的引領下,「與孔子為友,以孔子為師」,親炙孔子的智慧與中華文化的精髓。
作者簡介
傅佩榮
民國39年生,上海市人。
颱大研究所畢業,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颱大哲學係主任兼研究所所長,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現任颱灣大學哲學係教授。
傅佩榮教授的教學深受學生歡迎,曾獲頒教育部教學特優奬、大學生社團推薦最優通識課程、《民生報》評選校園熱門教授等奬項,另外在學術研究、寫作、演講等方麵,都有卓越成就。
他的作品深入淺齣,擅長說理,曾獲國傢文藝奬與中正文化奬。著作甚豐,範圍涵蓋哲學研究與入門、人生哲理、心理勵誌等。著有:《人性嚮善》、《究竟真實》、《宇宙的舞者》、《活齣自己的智慧》、《那一年我在萊頓》、《珍惜情緣》、《轉進人生頂峰》、《哲學與人生》、《釐清自我的真相》、《管理自我的潛能》、《探索生命的價值》、《走嚮智慧的高峰》、《拓展生命的深度與寬度》(以上為天下文化齣版)、《柏拉圖》、《中西十大哲學傢》、《新世紀的心靈安頓》、《論語解讀》等八十餘種,以及有聲書係列《論語解讀CD版》、《老子解讀CD版》、《孟子解讀CD版》等(由好好好傢庭教育文教基金會齣版)等。
自序 人能弘道
前言 超越時空,瞭解孔子
學而篇 第一
為政篇 第二
八佾篇 第三
裏仁篇 第四
公冶長篇 第五
雍也篇 第六
述而篇 第七
泰伯篇 第八
子罕篇 第九
鄉黨篇 第十
先進篇 第十一
顔淵篇 第十二
子路篇 第十三
憲問篇 第十四
衛靈公篇 第十五
季氏篇 第十六
陽貨篇 第十七
微子篇 第十八
子張篇 第十九
堯曰篇 第二十
前言
超越時空,瞭解孔子
孔子是中國曆史上的重要人物,被西方學者稱為人類曆史上「四大聖哲」之一。四大聖哲即:釋迦牟尼、孔子、蘇格拉底、耶穌。因為這些人都像是分水嶺,他們一齣現,所有的人都以他們為標竿,在各自的文化傳統裏發展延伸下去,進而影響瞭整個人類。
孔子身處春鞦時代,一生的遭遇並不順遂,從事業功績方麵來看,做官的時間也很短,能達到這樣的地位與成就,在當時是難以想像的。讀其書先要知其人,要瞭解孔子和《論語》,就要超越現在的時空,迴到古代,知道他的生平背景。
齣生於禮崩樂壞的亂世
中國古代有夏、商、周三代,周又分為西周、東周,而東周又分為春鞦和戰國兩個時期,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前的情況,所以史學上稱為「先秦時期」。
孔子(西元前五五一年至四七九年)是春鞦時代(西元前七二二年至四八一年)的人,在春鞦末期去世,這段時期被稱為「亂世」。當時的諸侯各自為政,禮崩樂壞日趨嚴重,在上位者不守禮、百姓不守法、臣弒君、子弒父的情況層齣不窮,整個國傢的秩序和社會倫理,眼看就要瓦解和崩潰。此時的孔子,懷著使命感上場瞭。
孔子的祖先原是商朝王室,周朝取代之後,就將商朝後裔封於宋國。孔子的祖先後來遭到迫害而遷居到魯國,孔子是傢族到魯國之後的第六代。
商朝重視鬼神的祭祀,周朝則重視人文的發展,因此文化的錶現更燦爛,文明的開發遠超過商朝,孔子很欣賞並決定追隨周朝的道路,曾說:「鬱鬱乎文哉,吾從周。」對製禮作樂的周公,他更是仰慕不已。
透過教育,啓發內在覺悟
孔子最廣為人知的形象是好學,他能掌握古代所有的經典,即「五經」—《詩》、《書》、《禮》、《樂》、《易》(現在是以《春鞦》取代《樂》)。懂得掌握五經,就知道如何維持國傢的長治久安。
人活在世上,有生必有死,活著的時候,要在群體中營造一種共同的生活,纔能持續發展;死瞭之後,可以通過宗教儀式(如祭祀)得到安頓。如果社會發生問題,隻有兩個解決方法:一是復古,意即以古人的規矩為行事依歸;二是創新,創新需要智慧,而孔子正好擁有這樣的智慧。
孔子認為,社會如果瓦解,外在的力量不足以約束百姓的行為,隻有靠內在的力量—教育來規範。教育的作用是引發人內在的力量,讓他可以做自己的主人,要求自己遵守社會規範,與彆人好好相處。
內在到底是什麼樣的情況?人性到底是什麼?孔、孟認為人性是善的,荀子認為人性是惡的,他們都被稱為儒傢的正統—各自以自己為正統。
為什麼會有善、惡之分呢?事實上,隻是定義的不同,所謂的人性,他們看到的都隻是人的一部分。譬如孟子特彆提齣人心有善的四端,而荀子看到人的行為有一種爭鬥的結果。一個是從齣發點看,一個是從結果看,兩者皆屬於儒傢。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則是有一個中心思想,把整個學說連貫起來變成一個係統。
由於生處亂世,孔子因此深諳人性,使他提齣對整個時代的新觀點,亦即人生在世,要通過教育啓發內在的覺悟。首先覺悟到人性是嚮善的,下一步行善就是自我的要求。行善的快樂不是彆人給的,而是內在自我順著人性的傾嚮發展,所得到的結果。
因此,外在的成就、榮華富貴或貧賤痛苦,都不重要。因為人生在世,成就是外在的命定,無法自己控製;唯一能掌握的是本身的快樂。像孔子的弟子顔淵「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居然能「不改其樂」。一般人都受不瞭如此的貧睏,但是顔淵照樣很快樂。為什麼他不會抱怨呢?因為他瞭解快樂是從內而發的。
孔子的日常生活也非常艱苦,他說:「飯疏食飲水,麯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這句話並非指貧窮是快樂的,而是指貧窮時,知道另外有快樂的來源,就不會以貧窮為苦瞭。
學習,是成長的開始
孔子齣生魯國鄒邑,父親是叔梁紇,為魯國的大力士。他父親的第一次婚姻生瞭九個女兒,苦於無兒子傳宗接代,於是再娶,果然生下兒子孟皮。可惜孟皮的腳有殘疾,於是叔梁紇在六十歲左右,第三度結婚,但這次並未經過正式婚禮,後來生下瞭孔子。
孔子的身世在曆史上顯得復雜,《史記.孔子世傢》說:「紇與顔氏女野閤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孔子三歲時父親過世,母親當時纔二十歲左右,由於孔傢無法接納他們,母親隻好帶著孔子迴娘傢。
由母親一手撫養長大的孔子,由於傢境清寒,必須幫忙做所有瑣碎的傢務,也因此學會瞭許多本事,所以孔子後來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古代隻有貴族子弟纔能上大學,普通百姓的小孩十五歲之前在鄉村受教育,每年等鞦收農忙結束後,就由村裏有學問的長者,在祠堂或祭祀的宗廟授課。主要教兩種學問:
第一,文化常識。譬如知道自己國傢的由來,春鞦時代諸侯國眾多,每一個都有其封建的背景,透過文化常識可以瞭解各國的特色何在。第二,基本的武藝訓練。男子要學射箭、騎馬、駕車、作戰等技能,因為十五歲後必須子承父業,進入百工的行列,就再也沒有機會學習瞭。
齣身平民的孔子,沒有資格上大學,他不甘心學習之路就此斷絕,於是立誌求學,「吾十有五而誌於學」。從此,孔子的一生都是「學不厭,教不倦」,終身都努力求學不輟。
孔子立誌求學以後,就遍訪名師,嚮人請益,曆史上記載他曾「問禮於老子」,也曾嚮有名的盲人樂師師襄習樂。我們可以從他學習音樂的過程中,一窺他用功的程度。
師襄教孔子一首麯子,聽他演奏得有模有樣,就要他換一首新麯子練,孔子卻說:「不行,我隻會彈奏這首麯子而已(習其麯),還不懂得掌握技巧。」師襄隻好繼續讓孔子練習。又經過幾日,師襄認為孔子已經彈奏得夠好瞭,可以換彆的麯子練習,孔子又說:「還是不夠,我隻知道它的技巧(習其術),卻不懂這首麯子的真正含義。」又練習一陣子,孔子仍然覺得自己隻是「習其誌」而已,意思是:知道這首麯子的用意何在,卻還不瞭解這首麯子描寫的人。
最後,他終於彈到「得其為人」的境界,知道這首麯子裏描寫的人長什麼樣子,他形容這個人長得瘦而高、皮膚黝黑,眼睛看著遙遠之處,好像在牧羊一樣,這就是周文王。
師襄聽到之後大吃一驚,因為這首麯子就叫「文王操」,正好是歌頌周文王的,這個學生竟然能「習其麯,習其術,習其誌,得其為人」。師襄於是離開老師的座位,嚮孔子鞠躬。
這就是「青齣於藍」的最佳實例,說明孔子學習任何事物都能學得很透澈。當時的人對他有兩個評價:一是博學,二是知禮。這是很不容易的,因為禮非常繁瑣和復雜。
不同的生命階段,不同的鍛鍊與領悟
孔子十七歲時,母親過世;二十歲娶妻亓官氏,第二年生子孔鯉。他做過的職業包括「委吏」,即管理倉庫的基層小吏;後來「司職吏而畜蕃息」,即管理牧場,負責牛羊的繁殖;之後曾以「助喪」為生。助喪這一行,孔子做瞭很久,由於古代重視喪禮,而喪事的禮儀非常繁復,從過世到入土安葬,就有五十多道手續,需要專傢來幫忙纔能順利進行,而孔子顯然就是最懂禮的人選。
孔子三十歲前後,就有學生跟隨他學習瞭,並以他為中心,逐漸形成一個獨特的團體。四十歲時「不惑」,是因為孔子十五歲「誌於學」後,能不斷學習,使理性更有效率,更快掌握重點,如此纔能逐漸邁嚮不惑。
五十歲「知天命」,瞭解自己的神聖使命何在。孔子五十一歲纔齣來做官,一開始當縣長,做得很好;第二年升小司空,接著又升司寇,五十三歲時「攝相事」,亦即代理宰相事務,使「魯國大治」。
但政治是詭譎的,孔子做得太好卻齣瞭問題。鄰近的齊國,眼見魯國在孔子的治理下國勢日盛,擔心齊國的發展會受到威脅,開始緊張起來,於是用美女來迷惑魯定公,《史記》說:「選齊國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樂》,文馬三十駟,遺魯君。」魯定公看到這麼多的美女、駿馬,果然「定」不下來瞭。
他開始疏遠孔子,祭祀時,甚至沒把祭肉送給孔子。古代的國君祭祀完後,要按照等級將祭肉分給大夫們;沒有分到肉,就錶示不受國君的重視。孔子由此知道自己很難在魯國實現理想,便在五十五歲時開始周遊列國。
孔子周遊列國時狀況頗多,有時遇上戰爭,有時被當作人質,有時被抓,有時被圍,甚至還差一點被殺。有一次子貢聽到彆人描述孔子神情落寞,活像一隻喪傢犬。孔子聽瞭子貢的轉述,就笑著說:「我對外形不在乎,但說我是喪傢之狗,說得沒錯!說得沒錯!」(《史記.孔子世傢》)
孔子一直到六十八歲纔迴到魯國,結束瞭長達十四年顛沛流離的周遊教化,當時是魯哀公十一年。孔子的晚年可謂相當悽涼,親近的人都比他先走一步:七十歲時,兒子孔鯉過世;七十一歲時,顔迴過世;七十二歲時,子路因參加衛國的內戰而遭殺害。魯哀公十六年,孔子辭世,享年七十三歲。許多弟子自動為他守喪三年,子貢更是守瞭六年。後來,孔墓附近形成瞭聚落,名為孔裏。
孔子的一生看似平凡,誌嚮也無法伸展,但他憑什麼擁有這麼大的成就,一直到現在,還被後代當成偉大的人來尊敬呢?原因在於,孔子以身教、言教塑造瞭「人的典型」與「典型的人」,正所謂「言而世為天下則,行而世為天下法,匹夫而為百世師」。前兩個「而」字通「於」字,意即說任何話、做任何事,天下人都會效法。一個普通百姓能做為百世的老師,「微斯人,吾誰與歸」,沒有這樣的人,我們要去追隨誰呢?這是司馬遷對孔子的評價。
《論語》是孔子一生的智慧結晶
《論語》的具體內容有二十篇,按順序是:〈學而篇第一〉、〈為政篇第二〉、〈八佾篇第三〉、〈裏仁篇第四〉、〈公冶長篇第五〉、〈雍也篇第六〉、〈述而篇第七〉、〈泰伯篇第八〉、〈子罕篇第九〉、〈鄉黨篇第十〉、〈先進篇第十一〉、〈顔淵篇第十二〉、〈子路篇第十三〉、〈憲問篇第十四〉、〈衛靈公篇第十五〉、〈季氏篇第十六〉、〈陽貨篇第十七〉、〈微子篇第十八〉、〈子張篇第十九〉、〈堯曰篇第二十〉。
有些篇名是取每一篇內容的頭兩字,像「學而時習之」就是〈學而篇〉。〈子罕篇〉是最特彆的,孔子有很多學生,當中沒有人叫「子罕」,原文是「子,罕言」,意指孔子很少說話;〈憲問篇〉也是一樣,憲是學生,他問瞭問題,閤在一起叫〈憲問篇〉;〈堯曰篇〉與前麵相同。其他像是雍也、泰伯、顔淵、子路、衛靈公、季氏、陽貨、微子、子張等,都是人名。
二十篇共五百一十一章,根據其重要性可分為四等:第一等是孔子的話,第二等是孔子與第一流學生的對,第三等是孔子與第二流以下學生的對話,第四等是學生發錶的言論。譬如:「學而優則仕。」(〈19.13〉)這是子夏說的,而非孔子的話。閱讀《論語》的時候,要根據四種重要性的程度,分彆對待及討論。
孔子的學生大概可以分為四科,一般稱為「四科十哲」。「四科」的具體分類為:德行科,代錶人物是顔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科,代錶人物是宰我、子貢;政事科,代錶人物是冉有、子路;文學(文獻)科,代錶人物是子遊、子夏。第一流學生包括德行科和言語科;第二流學生包括政事科和文學科。相關資料,可參考〈11.3〉。
讓我們一同進入《論語》的世界,與孔子為伍,探討人生的不凡境界。以下解讀各章,引述原文註明齣處時,將以〈1.1〉的標示代錶第一篇第一章,其餘編號皆依此類推,方便讀者搜尋、對照。
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智慧殿堂的大門,讓我對人生的意義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傅佩榮先生的解讀,如同一位循循善誘的良師,用深入淺齣的語言,將孔子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娓娓道來。他並沒有簡單地復述經典,而是將《論語》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觀點,都置於曆史和文化的背景下進行解讀,並與現代社會的現實問題相結閤,展現瞭儒傢思想跨越時空的生命力。書中關於“為政以德”、“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論述,讓我深刻體會到德治的重要性,以及道德約束比法律懲罰更具根本意義。這本書不僅提升瞭我的認知水平,更重要的是,它激發瞭我對個人品德修養的重視,讓我開始思考如何成為一個真正有益於社會的人。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論語》並非隻是遙不可及的古籍,而是切實關乎我們每個人當下生活的寶貴財富。傅佩榮先生的解讀,如同剝洋蔥般,一層層地揭示瞭孔子思想的豐富內涵,既有對字詞句的精準考證,更有對情境的生動還原,讓人仿佛穿越時空,親臨那個時代,感受先師的教誨。書中關於“仁”的闡釋,不再是簡單的道德口號,而是深入到人與人之間最根本的情感連接和責任擔當,讓我開始反思自己在傢庭、職場、社會中的角色和行為。關於“君子”的標準,也擺脫瞭刻闆的印象,而是一種持續學習、自我完善、胸懷天下的理想人格。這本書讓我認識到,學習《論語》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認識自己、提升自己的過程,它教會我們如何在復雜的世界裏保持清醒的頭腦,如何在人際關係中遊刃有餘,如何在睏境中保持韌性。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透露著一股沉靜而厚重的力量,讓人第一眼便感受到一種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傳承。書名“人能弘道”本身就極具啓發性,它並非是空泛的說教,而是強調人的能動性在傳承與發揚“道”過程中的關鍵作用。我一直在思考,我們現代人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定錨,理解並踐行古聖先賢的智慧。市麵上關於《論語》的解讀不少,但很多要麼過於學術化,晦澀難懂,要麼過於淺顯,缺乏深度。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既貼近生活,又能觸及思想本質的解讀方式,幫助我更清晰地認識“道”在日常生活中的體現,以及我們個體如何通過自身的修養和實踐,讓“道”的光輝得以更廣泛地傳播。尤其是傅佩榮先生的解讀,總能帶著一種溫和而深刻的洞察力,相信這本書不會讓我失望,能成為我精神旅途中的一道指引。
评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是顛覆性的,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成功”的定義,以及“幸福”的真正來源。在當下這個追求物質至上、效率至上的時代,《論語》中所倡導的“安貧樂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理念,顯得尤為珍貴。傅佩榮先生通過對《論語》文本的細緻梳理,巧妙地將這些古老的智慧與現代人的睏惑相結閤,給齣瞭令人耳目一新的解答。書中關於“禮”的討論,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外在的規範,更是內在的自覺,是尊重他人、維係社會和諧的基石。通過學習,我開始理解,真正的成功並非僅僅是功成名就,而是內心的平和與滿足;真正的幸福,也並非是物質的富足,而是精神的富足和人際關係的和諧。這本書如同一麵鏡子,讓我照見自己的不足,也指引我走嚮一個更健康、更充實的人生。
评分這是一本讓我能夠靜下心來,反復品味的書。傅佩榮先生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學者的嚴謹,又不失大眾的親切,他的解讀總能抓住《論語》的核心精神,並用現代人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書中的每一個篇章,都像是一堂精心設計的課程,引導讀者深入思考。例如,在談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時,他不僅僅解釋瞭“學”與“習”的關係,更闡釋瞭學習過程中的樂趣與成就感,這對於渴望在學習中找到動力的人來說,無疑是極大的鼓舞。他對“孝”的解讀,也跳齣瞭傳統的程式化理解,而強調瞭內心的感恩與尊重,以及在生活中的實際行動。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論語》並非是束之高閣的哲學,而是活生生的智慧,它能夠指導我們如何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中,保持內心的寜靜與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