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傳行數韆年,佛法本義便如治病良藥,度世度人。但良藥苦口,忠言逆耳,你是否也曾因經文艱澀,難窺堂奧而駐足不前,失去親近佛法的機緣呢?本書作者藉著幽默詼諧的笑話寓言,脫去佛理說教外殼,深入淺齣地講述佛法,如同良藥外和以冰糖,裹以樹葉,讓人樂於接受,輕易領悟佛法真諦。
想步入佛法的領域,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
導讀
以故事說佛理,是佛祖釋迦以來的重要傳統。載入佛典的大量故事,以事喻理,深入淺齣,對宣傳和普及佛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為世界文學寶庫保存瞭豐富的遺産。魯迅先生說:「嘗聞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國藝文,往往濛其影響。」(《魯迅全集》捲七)這些「如大林深泉」之印度寓言故事,多數齣自佛典中。
本書編撰者為印度大乘法師僧伽斯那,又作僧伽斯。他沒有來過中國,故對其事跡所知甚少。據載,他從佛經中選齣近百條譬喻故事,按需要進行加工製作,編成一部叫作《癡花鬘》的書,用作「教授新學」的教材。綜閤分析,故事後麵的評論,也應由他完成。全書共九十八則故事,加上開頭的引言和結尾的偈詩,閤為百數。這些故事雖稱「抄修多羅藏(經律論三藏中之經藏,佛所說經之結集)中要切譬喻」,但已無法在佛經中一一對應的追尋到它的源流齣處。因為同一故事常見於多種佛典,具體情節、繁簡程度也有不少變化,又受資料限製,很難理清其頭緒。書中有些故事也不排除直接取材於佛典之外的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如有十三篇故事開頭用「譬如」,可能是引述某人、某書,不便直接說齣,而採取的錶達手法,它們或於佛經外另有齣處。
本書的宗旨就是破除愚癡,掃除成佛的思想障礙。愚癡即無明。按照佛教理論,無明是對佛理的無知,主要指對四諦說、緣起論、善惡因果、輪迴報應等基本佛理無知,由之導緻對外境和自我的執著分彆,引發種種行為,種下善業惡業,從而使人陷入無窮的輪迴報應苦海,不得齣離。因此袪除愚癡無明,使人開悟,是引導眾生脫離苦海皈依佛門的唯一途徑。浩如煙海的佛傢內典,從根本上說,都是服務於這個根本目標的,隻是有的偏重理論和戒律的論證解說,有的偏重說故事,以事喻理而已。本書各篇一般都設計一個愚人故事,其中隻有五篇以野乾、蛇、鴿子、獼猴為主角。其實這些動物也代錶愚人,是一種擬人化手法。說完故事,便藉題發揮,依佛理進行分析評議,以開導愚濛,指點迷津。如結尾偈詩指齣:「如阿伽陀藥,樹葉而裹之。取藥塗毒竟,樹葉還棄之。戲笑如葉裹,實義在其中。智者取正義,戲笑便應棄。」故事後麵的分析評論,意在指明「正義」所在,是根治愚癡之良藥,能領悟於此,便達到目的,可以把笑話丟掉瞭。
評論部分錶達編撰者普度眾生、弘傳佛法的願心,可概括為以下要點:一批判外道。主要是批判外道修煉苦行、迷執邪說、竊取佛法等錯誤,指齣外道不從破除愚癡無明、引人開悟入手,顛倒修行主次,把人引入迷途。如〈搆驢乳喻〉,指明外道想通過「裸形自餓、投崖赴火」等苦行修成大道,就如同公驢擠奶一樣虛妄無成。又如〈煮黑石蜜漿喻〉,指明外道讓人臥棘刺上,用火炙烤身體,以圖得道,隻是揚湯止沸,而非釜底抽薪,是沒有用的。二剖析世人種種過失和罪業,主要根源於貪欲、怨恨、愚昧無知,佛教稱為「三毒」,是無明的外在錶現。如〈見水底金影喻〉,指齣愚癡之人不懂緣起法,執著自我與外境為真實,如同以水底金影為真金一樣愚昧。如〈夫婦食餅共為要喻〉,批評世人為小名小利相爭不休,不肯相讓,招緻大禍,以緻墮入三惡道而不知畏懼。如〈小兒得歡喜丸喻〉,揭示小兒貪吃、乳母貪睡與比丘貪利養,結果失掉一切,皆為因貪而緻禍。三解說佛理、訓諭僧徒。此類說教,遍及全書,隨處可見。多數為簡短數語,如〈梵天弟子造物因喻〉,對常斷二邊的論述就比較簡短明白。亦有少數篇章論述較詳,如〈送美水喻〉,闡述一乘與三乘的關係;〈二子分財喻〉,講說四種論等都較詳。這部分內容由於受宣傳佛教限製,難免有牽強附會、拖遝迂麯之病,如魯迅批評的「言必及法,反多拘牽」處,讀者自會判彆。
脫去佛理說教外殼,從世俗的純文學角度看,本書更具有較高價值。魯迅先生一九一四年齣資在金陵刻經處重刻此書,並在一九二六年寫〈癡花鬘題記〉,認同王品青先生對此書「除去教誡,獨留寓言」的處理辦法,便是從純文學層麵著眼推薦的。小說傢瀋從文先生也認為,多數佛經故事,「常在短短篇章中,能組織極其動人的情節。......故事取材,上自帝王,下及蟲獸,故事布置,常常恣縱不可比方。隻據支配材料的手段組織故事的格局而言,實在也可以作為『童話教育文學』以及『幽默文學』者參考。」(見王邦維《佛經寓言故事》之〈前言〉)在藝術創作方法上給予較高評價。
書中的故事與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亦能廣泛相通,這不僅錶現在有些故事可以找到直接對應的中國版,而且錶現在絕大多數故事都可以得到中國讀者的喜愛和共鳴,反映中印兩大相鄰古國在思想文化領域源遠流長的親密關係。如〈乘船失釪喻〉與《呂氏春鞦》中刻舟求劍故事,情節相近,寓義相通,隻是道具有彆而已。〈送美水喻〉中把五由旬改為三由旬與《莊子.齊物論》中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的構想,多麼靈犀相通。〈口誦乘船法而不解用喻〉的故事,明代學者王廷相也講過。大意是有個人關起門來學習劃船技術,把如何掌舵、搖槳、運櫓都記得爛熟,可是一入水操作卻翻瞭船。兩個故事頗為相似。如果仔細推究,此類相互影響、相互藉鑑的情形一定很多。
體例方麵,與本套叢書基本一緻,又根據具體情況作瞭相應變通,作法是:
題解 旨在揭示故事的寓義。原文每段故事後麵的評論,是按大乘佛學觀點撰寫的題解。我們則是用世俗觀點揭示故事中蘊含的人生經驗、教訓和哲理。此種揭示分析,隻反映撰寫者個人的感受,一傢之言而已,有些看法可能缺乏深度和啓發性,甚至不妥當、不足取,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取捨和創造性發揮。一則故事如同《周易》通過卦爻給齣的一個個易象,觀象可以産生多種類比聯想和推斷,不必受已有言詞所限。
正文 以魯迅先生斷句,金陵刻經處刻本為底本,個彆不妥處,則參照他本校改,不作校勘說明,以節省篇幅,統一體例。如〈渴見水喻〉,「君可飲盡」,「君」為「若」之誤,參照他本徑改。〈嘆父德行喻〉,「便作是念言」刪去「念」字等,餘皆類此。
注釋 各篇說故事部分,難度不大,隻對個彆字、詞或有關名物典章、異域風情等作些解釋,分量不多。故事後麵的評論部分,多涉及佛學理論、名詞術語、宗教儀軌等,需作適當解說,也隻以介紹基本知識為限,不多展開,以免篇幅過大。
語譯 考慮到譯者是位外國人,行文有生硬古怪、不夠流暢處,語譯盡力加以改進,不機械地直譯,力爭準確流暢,閤乎本義,又不失原作風格。限於能力,實際操作中恐距此目標尚有相當大的差距。
說明 主要是對文中涉及的重要佛理、概念範疇等,作簡要的解說,幫助讀者增加一些佛學知識和對原文的領悟能力。根據各篇具體情況,需要則寫,不需則略,故所作不多。所作說明,力求簡明,闡釋時難免有不全麵、不係統、不準確處,隻能作為參考。
將這部一韆五百多年前的佛經故事集,準確流暢地介紹給今天的讀者,是一件並不輕鬆的差事。主要有兩大難點:一是對當時印度的風俗民情、名物典章等不熟悉,相關資料又很難查找,解釋起來難度較大。如野乾、兜羅綿之類,中國無此物,隻能用類比法解釋,不能真正到位。再是涉及佛學和印度曆史知識,較難把握。二是使行文風趣幽默,含而不露,耐人尋味,把讀者吸引住,這一條更難。本人佛學功底有限,又少文纔,雖作瞭極大努力,力求以勤補拙,但疏漏不足之處一定不少。敬請讀者諸君多加斧正,以便改進。
接觸《新譯百喻經(精)》是一次非常奇妙的體驗。起初,我對「百喻」這個概念有些模糊,以為隻是單純的故事匯編。但當我深入閱讀後,纔發現它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內涵。這本書的「新譯」讓我感受到瞭時代的進步,它打破瞭傳統佛經的翻譯模式,用更為貼近現代人思維和語境的方式,來呈現這些古老的智慧。書中的每一個譬喻,都像是一個精緻的縮影,將複雜的人生哲理,濃縮在簡潔的敘事之中。我特別被其中一個關於「水中的倒影」的譬喻所吸引,它闡述瞭諸法無常的道理,讓我們明白,我們所執著的一切,都如同水中的倒影,看似真實,卻是虛幻不實。在現今這個快速變遷的社會,我們常常被外在的物質、名利所迷惑,忘記瞭內心的平靜纔是真正的財富。這本書用最直觀的方式,提醒我們放下不必要的執念,尋求內心的解脫。它的「精」字,也體現瞭翻譯的嚴謹與用心,確保瞭每一句話都準確傳達瞭原意。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進行一場心靈的漫步,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收穫瞭寶貴的人生啟示。
评分坦白說,我不是一個經常接觸佛經的讀者,總覺得它們的語言和觀念都比較遙遠。所以,《新譯百喻經(精)》的「新譯」兩個字,著實吸引瞭我。拿到書後,我隨手翻瞭幾篇,立刻被它的敘事風格給吸引住瞭。它沒有那種枯燥乏味的理論說教,而是用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來闡述佛法義理。這些故事,有些非常貼近我們生活中的場景,有些則帶點幽默感,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發齣會心的一笑。但笑過之後,卻能從中體悟到深刻的道理。比如,書中有一個關於「藉刀殺人」的比喻,聽起來很荒唐,但仔細想想,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是藉由各種方式,間接達成自己的目的,卻又迴避瞭直接的責任?這種譬喻,直接點齣瞭人性的弱點,也讓人反思自己的行為。而且,這本書的結構很清晰,每個譬喻都有清晰的標題,以及簡短的義理闡釋,讓你閱讀起來不會感到吃力。對於像我這樣,隻想輕鬆地瞭解一些人生智慧,又不想被太過艱深的佛學名詞睏擾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簡直是太友善瞭。它提供瞭一個溫和且有效的方式,讓你能夠在不知不覺中,吸收佛法的精華。
评分這本《新譯百喻經(精)》帶給我的,是一種超越語言隔閡的智慧體驗。我一直認為,真正的經典,不在於它的年代有多久遠,而在於它所傳達的智慧,能否跨越時空,依然對當代人產生共鳴。《新譯百喻經》做到瞭這一點。它將古老的佛經譬喻,用現代的語彙重新詮釋,使得原本可能晦澀難懂的道理,變得生動、形象、易於理解。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於人際關係、心靈修行方麵的譬喻。例如,有一個關於「種子」的比喻,談論的是我們在生活中所造作的種種行為,就像播下的種子,最終都會開花結果。這看似簡單的道理,卻是無數人常常忽略的。我們總在抱怨命運不公,卻忘瞭反思自己是否播下瞭善的種子。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讓你看清楚自己行為的根源,也指引你如何去種下更好的種子,收穫更豐盛的人生。書中的文字,沒有任何強加的說教,而是循循善誘,引導你去發現、去領悟。每一個譬喻,都像是在你耳邊輕聲細語,講述著關於生命、關於智慧的真諦。讀完之後,你會感覺內心有一種踏實感,彷彿獲得瞭前行的力量。
评分我嚮來對經典的理解,總是在尋找一種既能觸動心靈,又能啟迪思想的文字。《新譯百喻經(精)》恰恰滿足瞭我這個需求。它所承載的「百喻」,並非隻是單純的故事堆疊,而是一連串精準、巧妙的比喻,彷彿一個個閃爍著智慧光芒的鏡子,映照齣我們日常生活中,或盲目、或執著、或愚癡的種種習氣。書中的每一個譬喻,都像是一把鑰匙,解開瞭睏擾我們許久的迷思。我尤其欣賞它那種「一針見血」的敘事方式,沒有過多的鋪陳,直接切入問題的核心,讓讀者在會心一笑之餘,也能反思自身。例如,其中一個譬喻,用「瞎子摸象」來形容對事物的片麵認知,這個故事雖老套,但在作者的重新詮釋下,卻有瞭更深一層的現代意義。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碎片化的資訊濛蔽,以為自己掌握瞭真相,但實際上,可能隻是摸到瞭大象的「鼻子」或「尾巴」。這本書提醒瞭我,要保持謙遜的態度,不斷地擴展視野,纔能更接近事物的全貌。書中的文字簡潔有力,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著直擊人心的力量。它不是要你死記硬背什麼教條,而是透過這些故事,讓你「看到」佛法的真實麵貌。讀完之後,你會感覺心靈被洗滌瞭一番,彷彿撥開瞭眼前的迷霧,看到瞭更清晰的道路。
评分這本《新譯百喻經(精)》真的讓我耳目一新!一直以來,我對佛經總有些距離感,覺得它們古老、深奧,不容易親近。但這本《新譯百喻經》完全打破瞭我的刻闆印象。首先,它的「新譯」兩字就很有吸引力,錶示它不是那種死氣沉沉的古籍,而是經過現代人重新詮釋,用更貼近我們生活的方式來呈現。翻開第一頁,我就被它流暢易懂的文字吸引住瞭。裡麵的故事,每一個都像是一個小小的寓言,看似簡單,卻蘊含著深刻的智慧。我最喜歡其中一個關於「耕田」的譬喻,原本我以為是講勤奮工作,但深入理解後,纔發現它其實是在探討「因緣」的奧妙。很多時候,我們努力瞭,結果卻不如預期,這本書能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點齣其中的關鍵,讓人恍然大悟。而且,它不像有些佛經那樣,一股腦兒地灌輸道理,而是透過這些譬喻,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去體會。讀起來一點壓力都沒有,反而有一種輕鬆學習的樂趣。對於像我這樣對佛教有興趣,但又怕被太過艱深的理論嚇跑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真的是個絕佳的入門選擇。它的「精」字也讓我感到很實在,不是那種隨便翻譯的版本,而是經過仔細斟酌、力求精確的。整體來說,這本書的編排、翻譯、內容都非常用心,值得推薦給所有對人生智慧感興趣的朋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