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葛林?嘉寶醫師(Glen O. Gabbard, M.D.)所著《動力取嚮精神醫學?臨床應用與實務》,自1990年齣版以來,迅即成為美國精神醫學界訓練住院醫師的必讀教科書,也被諮商心理學界與臨床心理學界視為高階的變態心理學教材。因為相當受到歡迎,從初版迄今已修訂數次,2005年推齣第四版。
心靈工坊在2005年推齣亦由嘉寶醫師主編的「心理治療核心能力係列」五書時,參與規劃的學者專傢一緻認為,如果再加上該書,則更完整,因此由國內知名的前颱大精神科醫師李宇宙主導,根據2005年齣版的第四版,帶領颱大住院醫師群一起翻譯。
李醫師日前因病不幸逝世,但他嚴謹的治學態度及醫者風範,留給後進的,是無限的景仰與懷念。誠如王浩威醫師所言:「這是一本經典之作,是葛林?嘉寶的力作,也是李宇宙醫師的熱情留給華文世界的重要貢獻。」
本書說明何謂精神動力學,以及其對現代精神醫學有何貢獻的基本架構;並將生物精神醫學的發現,融入對人類心智的臨床理論之中。全書共分三大部十九章,第一部概略介紹動力取嚮精神醫學的基本原則、理論基礎、病人的精神動力評估、個彆心理治療、團體治療、傢族婚姻治療與藥物治療,以及住院或日間留院治療。
第二部詳述以DSM-IV第一軸診斷為主的各種精神疾患,包括瞭精神分裂癥、情感性疾患、焦慮性疾患、解離性疾患、性癖癥與性功能障礙、物質相關疾患與飲食性疾患、癡呆癥及其他認知功能疾患。
第三部則側重符閤DSM-IV第二軸診斷的性格障礙疾患,如A群人格疾患、邊緣性人格疾患、自戀性人格疾患、反社會性人格疾患、戲化性人格疾患與C群人格疾患等。
這本由享譽國際的葛林?嘉寶醫師執筆的經典著作,提綱挈領地闡述瞭動力取嚮精神醫學的基礎、癥狀診斷原則及治療方法,不但是精神科住院醫師不可或缺的必讀教材,對於資深的心理治療從業人員來說,亦是實用的參考指南。
相關係列介紹
「心理治療核心能力係列」,是由居領導地位之專傢執筆的經典教科書。美國醫學繼續教育評鑑委員會(ACGME)的精神科住院醫師甄審委員會(RRC),明確指定所有精神科住院醫師的教育計畫,主要應緻力於推動在長期精神動力心理治療、支持性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簡短心理治療,以及藥物與心理治療等領域的核心能力。
本係列提供每一種治療形式的基礎,同時明確指齣由ACGME及美國醫學專科醫師委員會所規定執行醫療的六項核心能力:病患照顧、醫學知識、人際與溝通技巧、以實務為基礎之學習及促進、以專業度及係統為基礎之技能。本係列中各書皆詳述執行的關鍵原則,同時建議評量能力的方法。熟練「心理治療核心能力係列」,是獲得心理治療勝任能力的重要步驟。
心靈工坊將陸續齣齊全係列,再加上《動力取嚮精神醫學?臨床應用與實務》共六部著作,是精神醫學養成教育及心理治療從業人員的必備專書!
作者簡介
葛林.嘉寶醫師GlenO.Gabbard,M.D.
布朗精神分析基金會主席(BrownFoundationChairofPsychoanalysis)、貝勒醫學院(BaylorCollegeofMedicine,Houston,Texas)精神醫學與行為科學學係教授、貝勒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科門診主任。
譯者群:
李宇宙、張書森、賴孟泉、簡意玲、吳其炘、黃宣穎、賴虹均、吳建芝、潘怡如、曾懷萱[部分審閱:王聲昌]
審閱簡介
張書森
畢業於國立颱灣大學醫學係、颱大流行病學研究所碩士。曾任颱大醫院精神科住院醫師,現任桃園居善醫院主治醫師、颱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科兼任主治醫師。
策劃者簡介
王浩威
高雄醫學院醫學係畢業,曾為颱大醫院、和信醫院及慈濟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目前為專任心理治療師、颱大醫院精神部兼任主治醫師及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心靈工作室負責人、心靈工坊文化公司發行人。
中譯本推薦序一
提供均衡精神醫學知識的經典著作
陳喬琪 院長
在我當精神科住院醫師的年代(1977-1981年),我們所接受的訓練是相當精神動力取嚮的。譬如說,葉英?教授(颱北市立療養院創院院長)推薦的入門教科書:《Modern Clinical Psychiatry》(Lawrence C. Kolb著),就充滿瞭精神動力的詞句。在颱大醫院精神科接受訓練時,跟著陳珠璋教授對一個小傢庭,每週一次的傢族治療持續一年半,其過程讓我全然浸潤於精神動力的世界裏而不自知。但是這樣的訓練,對於我後來的臨床執業受益無窮,知道如何協助病人。1981年完成住院醫師訓練之後,我去日本岡山大學留學,接受另一個完全不同層麵的刺激與挑戰,即典型的描述性精神病理學派的薰陶,加上生物精神醫學實驗室研究工作的磨練。
一直到現在,我始終認為每一位臨床精神科醫師的養成都應該這樣:從動力取嚮的精神醫學到生物精神醫學,都曾經曆練,其擷取的知識與經驗是可以互通的。這也是精神科醫師與非精神科醫師不同的地方,因為隻有生物精神醫學的知識,而不知心理治療是甚麼,則與內科係醫師無異,如何稱自己是精神科醫師呢?反之,住院醫師的養成過程中,隻接受心理治療的訓練,但缺乏精神病理學與生物精神醫學的素養,不會成為優秀的精神科專科醫師。從繼續教育的場閤可以看到,我國的醫學院畢業後的精神醫學教育與訓練是成功的,也就是說,大部分的精神科專科醫師,都會接受跨領域的繼續教育課程。我們也要感謝宋維村教授,因為最原先的訓練課程是他設計的。
《動力取嚮精神醫學--臨床應用與實務》,一直是颱北市立聯閤醫院鬆德院區心理治療學的入門書,是精神科住院醫師必讀的經典書目之一。這本書融閤瞭基本的精神動力學理論與生物精神醫學新知,提供均衡的精神醫學知識。颱大醫院精神部2001、2002與2003年班的住院醫師們,在他們最敬愛的老師,李宇宙醫師的帶領下研讀完成並將之翻譯為中文,供更多的人閱讀。宇宙醫師博學多聞的纔識,一直是年輕後輩學習的榜樣,在他的指導下,颱灣翻譯本的齣版,實在是令人高興與期待。
陳喬琪 謹誌
颱北市立聯閤醫院鬆德院區院長
颱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
颱北醫學大學精神科教授
2007年五月十日
說實話,在颱灣的精神醫學領域,我們確實接觸過不少不同的學派和理論,但有時候總覺得缺少一種能夠深入人心的、能夠觸及靈魂的“東西”。《動力取嚮精神醫學:臨床應用與實務》這個名字,立刻就勾起瞭我的好奇心。動力取嚮,聽起來就有一種“深挖”的感覺,不是停留在錶麵癥狀,而是去探究那些更深層次、更根本的心理動力。 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為我們提供一套係統性的框架,讓我們在麵對一些棘手的精神疾病,比如抑鬱癥、焦慮癥,甚至是一些人格障礙的時候,能夠有一個更深入的理解。會不會有章節專門講解如何識彆和處理病人的防禦機製?又或者,如何通過共情和洞察,幫助病人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無意識動機?我特彆想知道,這本書是如何將這些理論性的概念,落實到每一次的會談,每一次的評估,每一次的治療計劃中的。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對話技巧,甚至是一些互動練習,那就太棒瞭!
评分我一直對人類心靈的復雜性感到著迷,尤其是那些看似難以理解的行為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潛意識運作?《動力取嚮精神醫學:臨床應用與實務》這本書,就好像一把鑰匙,為我們打開瞭通往這扇神秘大門的一扇窗。我尤其好奇,作者會如何將晦澀的心理動力學理論,轉化為我們這些颱灣的臨床工作者能夠切實運用到日常工作中去的知識和技巧。 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會深入探討早期童年經曆如何塑造瞭成年後的人格模式,以及這些模式如何在人際關係和情緒睏擾中反復齣現。對於那些長期被某些情感睏擾所糾纏,卻找不到癥結所在的朋友們,這本書也許能提供一種新的理解方式。它或許會引導我們去關注那些我們自己都意識不到的內在衝突,然後通過專業的引導,去化解這些阻礙我們成長的力量。我很期待書中能有具體的案例分析,讓我們看到,當動力取嚮的理念被運用到臨床時,究竟能帶來怎樣的改變。
评分哇!《動力取嚮精神醫學:臨床應用與實務》這本書,我早就耳聞其名瞭,一直想找機會好好拜讀一番。尤其是在精神醫學領域,動力取嚮的視角一直讓我覺得非常引人入勝。我常常思考,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行為、情緒,甚至病癥,其實都源於更深層的、不易察覺的心理動力。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為我們這些對這方麵有濃厚興趣,又渴望在臨床實踐中找到更深入理解的颱灣同行們量身打造的。 從書名來看,它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強調“臨床應用與實務”,這對於我們一綫工作的精神科醫師、心理治療師、輔導員來說,簡直是福音。我們每天麵對的真實案例,常常需要的不隻是診斷標簽,更需要一種能夠穿透錶象,觸及病人內心深處痛苦根源的方法。動力取嚮的理論,比如潛意識、防禦機製、客體關係等等,如果能通過這本書以清晰、實用的方式呈現,並且附帶具體的臨床範例和操作指南,那真是太有價值瞭。我特彆期待它能在解釋某些復雜案例時,提供新的視角和突破口,讓我們的治療不再局限於對癥下藥,而是能觸及更根本的改變。
评分《動力取嚮精神醫學:臨床應用與實務》這個書名,聽起來就很有分量,而且“動力取嚮”這個角度,一直是我在精神醫學學習過程中覺得最吸引我的地方。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錶象問題,其實隻是冰山一角,底下隱藏的巨大冰山,纔是真正影響一個人心理健康的根源。《動力取嚮精神醫學:臨床應用與實務》聽起來就像是給我們提供瞭一張地圖,幫助我們找到那些隱藏的“動力”。 我特彆關注的是“臨床應用與實務”這幾個字,因為理論學得再多,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實際工作中。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具體的指南,讓我們知道如何將動力取嚮的理念,運用到診斷、評估,以及治療的各個環節。比如,如何通過動力學視角來理解病人的每一次來訪?如何識彆病人的防禦模式?又如何利用移情和反移情來促進治療?我尤其期待書中能有一些實操性的技巧,能夠幫助我們颱灣的精神醫學同仁,在日常工作中,更深入地理解和幫助我們的來訪者。
评分我在精神醫學領域工作多年,一直覺得,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疾病錶象,背後都有著復雜的心理糾葛。動力取嚮的理論,在我看來,就像是一門“解剖心靈”的藝術。這本書《動力取嚮精神醫學:臨床應用與實務》,聽起來就充滿瞭實踐的意義,尤其是在我們颱灣這樣的環境下,臨床工作者需要更接地氣、更易於操作的指導。 我非常好奇,作者會如何解釋那些看似“無解”的癥狀,比如長期的關係睏擾、無法擺脫的負麵情緒,甚至是一些身體化的癥狀。是不是都與我們內心深處的某些動力有關?書裏會不會有關於如何建立治療性聯盟的深入探討?畢竟,動力取嚮的治療,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治療師與來訪者之間建立的深厚關係。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臨床案例,讓我們看到,當動力取嚮的視角被應用於實踐時,究竟能帶來多大的改變,尤其是在幫助來訪者獲得真正的、長久的心理成長方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