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烈推薦
曹瑞雲牧師
神學教育發展與教會發展息息相關,本書所提中文神學教育發展的七個時期,正正錶述基督教會在華人世界中傳播和發展的不同階段。其中所經曆的坎坷和機遇,我們看見先賢的艱苦經營,亦同時看見上帝的恩典保守。
蕭院長一生緻力神學教育。本書雖然隻有約六萬字,卻清晰地記述瞭中文神學教育在中國大陸、香港、颱灣,以及其他地區在下同時期的發展情況,亦隻有蕭院長的筆觸和閱曆,纔能有如斯簡潔,全百的縷述。
李誌剛牧師
《中文神學教育簡史》,可說是中國教會第一本由華人撰寫的中文神學教育的通史。本書論及馬禮遜牧師來華後,中國基督教神學教育一百多年發展的過程。將中國教會神學教育發展分訂為七個階段,在每一個時期明確將中國的時代背景作齣透徹的分析,以緻影響神學教育發展的利弊。
蕭剋諧院長畢生從事神學教育工作,以他的體驗撰書《中文神學教育簡史》,可說是華人神學教有一大貢獻,給華人神學教育史留下一塊基石,讓後來學者從中去補充和擴大,使中國教會研究神學教育有完美的途徑。
作者簡介
蕭剋諧(1926-2003)
湖南益陽人。信義神學院神學士(1952年);奧斯堡大學文學士(1956年);紐約神學院宗教教育碩士(1958年);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研究生;紐約大學教育學院哲學博士(1970年)。一九七零年起任教於信義神學院,主授宗教教育,一九七一年被按立為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牧師,同年接任為該院第八任院長,至一九九四年退休,並為信義宗神學院榮譽院長。十三歲開始寫作,曾任道聲齣版社宗教教育主任及總編輯;曾設計並主編《佳音主日學教材》,為華人教會第一套純本色教材。一九七零年代以來曾在中西報刊上發錶不少有關神學教育及宗教教育論文。著有《基督教宗教教育概論》、《認識信義宗教會》、《Understanding the Lutheran Church》`《基督教宗教教育手冊》、《耶穌生平講章集》等。
道聲齣版社副社長∕張振華
曆史一詞錶示過去的時間,而當我們想重讀一些過往的具體事物時,就給曆史一個關切內容。基督教在中國的發展曆史,過往隻著重一些轉捩點、人物和言論,例如景教在公元七世紀唐朝時傳入中國,最重要的文獻之一是《大秦景教三威濛度贊》;又或耶穌會士利瑪竇於明朝年間以介紹西方科學、曆法,並以本色化的策略進入中國傳教;而最多提及的,也許就是一八○七年復原教第一位宣教士馬禮遜來華,隨之而來的就是他的傳道和譯經。以上均是我們常讀的中國教會曆史。然而中國教會曆史的多方麵內容仍待有心人大大去發掘。
讀曆史在於知道過去,從而明白為何今日會如此,要明白今日的教會,就必須知道過往教會的人物、事件,而對教會來說,除卻宣教士傳教進入中國,還要注意神學教育怎樣塑造教會,這兩個中國教會曆史的內容,實是一體之兩麵,不可分割。基督教實由景教開始已推行神學教育訓練,及至利瑪竇、馬禮遜直到今日皆如是,本書就以此為內容,追溯其叵史。
蕭剋諧博士,一位生於信義神學院,以神學教育為一生事奉的學者,就以中文神學教育發展的視野來追尋這一道行程。當蕭博士以無量的魄力完成瞭本書所述由公元七世紀至今日二十一世紀的神學教育發展曆_史,正準備最後的一些資料搜集,並等待各地區神學教育機構的問捲資料迴覆時,在二○○三年五月二十五日傍晚,卻也在信義宗神學院離我們而迴到天父懷?。
本社在此謹嚮蕭剋諧博士緻以最崇高的敬意,蕭博士匡扶本社數十寒暑,無私獻齣文稿,無論宗教教育課本,信義宗教會曆史等均付梓成書,作為教會的産業,現齣版《中文神學教育簡史》,實秉承其誌,薪火相傳。盼望施恩的上帝,保守和使用此書,使到後世華人知悉神學教育代代相傳,使得接捧者承先敢後,繼往開來。
本社亦嚮蕭師母汪鬱卿女士緻敬,齣版此書時,她給予瞭無限的支持。同時亦嚮撰序的曹瑞雲牧師、李誌剛牧師緻謝,他們對教會和神學教育的經驗,實能指齣本書的精義之處。本書亦由信義宗神學院院長林德皓博士撰寫跋文,分析和展望本書的貢獻。
每次閱讀本書,總會觸及一道宏豁的氣度,顧盼古今而甘為孺子牛的風範。本書定能為神學教育的發展指齣一個方嚮。同時亦多謝鄧瑞東先生整理的「蕭剋諧博士主要著述」,以讓有心人可以此為基礎,接續撰寫曆史發展,謹此緻謝。在捲未,我們將「蕭博士對神學教育發展前景的三篇重要文章《九○年代香港神學敦育應努力之方嚮》、《香港神學教育之前瞻》及《神學教育四十年—迴顧、挑戰與期望》輯錄;在此謹嚮基督教協進會、香港信義宗神學院及時代論壇緻謝,準許本社轉載該三篇文稿。
盼望本書的齣版,能使華人教會對自己的身分有更深入的體會。
這本書的書名“中文神學教育簡史”,讓我聯想到的是一個充滿瞭學術探索和曆史沉澱的領域。我雖然不是神學研究者,但我對知識的邊界和跨文化交流一直充滿好奇。我猜測,這本書可能不僅僅局限於基督教神學,也可能包含瞭其他在中國文化土壤上發展或産生影響的神學思想。我期待作者能夠梳理齣一條清晰的時間綫,從早期傳入的時期,到各個時代的代錶人物、學派以及教育機構的興起和演變。我尤其好奇的是,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中文神學教育是如何應對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需求的?例如,在政治動蕩的時期,神學教育可能會麵臨怎樣的睏境,又是如何通過各種方式得以延續?在社會轉型期,神學教育又會如何調整其教育內容和方法,以適應新的社會語境?我設想,書中可能會涉及到一些關於教材的編纂、教學方法的革新,以及培養齣來的人纔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等具體內容。對我來說,瞭解神學教育的發展,也是瞭解中國思想史的一個重要側麵。
评分我之所以會被這本書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簡史”這個詞。有時候,厚重的曆史就像一座巍峨的山巒,讓人望而生畏,但“簡史”則提供瞭一個相對易於接近的入口。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用清晰的脈絡和生動的語言,帶領我認識中文神學教育的發展曆程。我設想,作者可能會從早期基督教傳入中國開始講起,分析西方神學思想是如何與中華傳統文化進行對話,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是如何摸索齣適閤中國文化語境的神學教育模式的。我很好奇,在不同朝代、不同時期,神學教育的形態是怎樣的?是寺院中的口耳相傳,還是印刷術普及後的文本傳承?抑或是近代以來,隨著西式教育體係的引入,神學教育又發生瞭怎樣的變革?我尤其關心的是,這些教育模式的背後,有哪些獨特的理念和方法?它們是如何培養齣具有中國文化背景的神學人纔的?我想象著,書中可能還會穿插一些生動的故事,或者是一些重要人物的學術軌跡,這些細節的呈現,無疑會讓原本枯燥的曆史變得鮮活起來,也更容易讓我這個非專業讀者理解和吸收。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相當吸引人,一種沉穩而又不失曆史厚重的質感,深色調配以燙金的書名,立刻就勾起瞭我對這主題的好奇心。雖然我本身並非神學專業,但一直對華人世界的思想發展,尤其是宗教思想的演變抱有濃厚的興趣。神學,這個詞聽起來似乎離我比較遙遠,但仔細想想,宗教信仰在颱灣社會的發展脈絡中扮演瞭多麼重要的角色,多少個節慶、多少個傳統,都與宗教活動息息相關。這本書的名字《中文神學教育簡史》,我第一眼看到就覺得,它可能不僅僅是關於神學知識本身的梳理,更像是在探索一種思想如何在中國文化的土壤中生根發芽,又是如何通過教育這個載體,一代代傳承和發展的。我猜想,作者一定花瞭大量的時間去搜集史料,去梳理那些錯綜復雜的人物關係和思想流派,畢竟,中文神學教育,這其中牽涉到的曆史跨度,從古至今,從本土到傳入,肯定是非常遼闊的。我特彆好奇,在曆史的長河中,有哪些關鍵的人物,有哪些重要的事件,能夠深刻地影響瞭中文神學教育的走嚮?又有哪些思想的碰撞和融閤,塑造瞭我們今天所見的神學麵貌?這種探索,對我來說,就像在挖掘一段被塵封的文化記憶,充滿瞭未知的驚喜。
评分對於我而言,閱讀一本關於“中文神學教育”的書,更像是對一個宏大議題的深度探尋。我一直認為,思想的傳播和演進,離不開教育這個基石。而神學,作為一種關乎信仰、哲學、倫理的復雜體係,其教育模式的形成和發展,更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我好奇的是,在中文神學教育的漫長曆史中,是如何處理教義的傳承與中國文化本土化的關係?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挑戰,例如如何解釋一些西方宗教概念在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對應,如何避免生搬硬套,又如何保持神學本身的純粹性。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會探討不同曆史時期,學者們在神學本土化方麵所做的努力,以及他們所形成的教育理念。例如,是否曾經有過強調“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神學教育模式?又或者,在某些時期,是否更注重神學的哲學思辨,還是更偏重於教義的解釋和普及?我期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深刻的見解,讓我理解中文神學教育是如何在復雜的文化環境中,不斷調整和發展的。
评分讀到“中文神學教育簡史”這個書名,我的第一反應是,這絕對是一本有分量的學術著作。雖然名為“簡史”,但我知道,真正的“簡”往往是建立在深厚的研究基礎之上的。我猜測,這本書會深入探討中文神學教育的萌芽、發展、成熟以及可能麵臨的挑戰。我尤其好奇的是,在基督教傳入中國後,是如何在教育層麵進行本土化的實踐?這其中必然涉及到翻譯、教材編寫、師資培養等一係列復雜的過程。我設想,書中可能會詳細介紹一些重要的曆史時期,例如近代以來,隨著教會學校的興起,中文神學教育是如何走嚮係統化和規範化的。又或者,在一些重要的曆史節點,有哪些關鍵的人物,他們的思想和實踐,對中文神學教育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展現齣中文神學教育在與中國傳統文化融閤的過程中,所産生的獨特價值和意義,也希望能從中看到,神學教育是如何為培養一批具有深刻中國文化理解的神學人纔,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