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一路走來
【一】東西文化之一貫──「儒者基督徒」範子美(1866-1939)
【二】二十世紀初年的「基督教救國論」(1900-1922)──中國教會迴應時代處境一例
【三】王明道與華北中華基督教團──淪陷區教會人士抵抗與閤作的個案研究
【四】恩典與善行──基督教救贖論與中國文化的衝突
【五】近代中國基督教史的研究趨嚮──以美國及颱灣為例
【六】晚清教案與反教思想研究述評
【七】本色化與民國基督教教會史研究
作者簡介
邢福增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曾任香港建道神學院副教授、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龐萬倫基督教與中國文化講師」,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副社長。
著作包括:《文化適應與中國基督徒(1860-1911)》(1995)、《五十年代三自運動的研究》(1996,與梁傢麟閤著)、《基督信仰與救國實踐──二十世紀前期的個案研究》(1997)、《中國祭祖問題》(1997,與梁傢麟閤著)、《當代中國政教關係》(1999)、《中國基要主義者的實踐與睏局──陳崇桂的思想與時代》(2001)、《願?的國降臨──戰後香港「基督教新村」的個案研究》(2002)、《尋索基督教的獨特性──趙紫宸神學論集》(2003)、《香港基督教史研究導論》(2004)、《反帝.愛國.屬靈人──倪柝聲與基督徒聚會處研究》(2005)、《新酒與舊皮袋──中國宗教立法語〈宗教事務條例〉解讀》(2006)等。
剛收到《衝突與融閤─近代中國基督教史研究論集》這本厚重的著作,光是翻閱目錄就已經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我一直對近代中國社會轉型期間的文化碰撞和思想演變深感興趣,而基督教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無疑是一個極其復雜且充滿張力的議題。這本書的書名“衝突與融閤”就點齣瞭其核心的研究視角,預示著它不會僅僅是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而是會深入探討不同文化、不同信仰體係之間是如何相互作用,既有尖銳的對立,又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在某些層麵實現瞭意想不到的“融閤”。 我尤其好奇作者們將如何呈現這種“衝突”的具體麵嚮。是在傳教士與中國傳統士大夫之間的思想論辯中?抑或是他們在社會改革、教育、醫療等領域的實踐所引發的本土反應?基督教的傳入,無疑是西方現代性衝擊的一部分,它挑戰瞭中國原有的儒傢倫理、政治秩序,也提供瞭新的價值觀念和組織形式。我期待書中能夠細緻地剖析這些衝突的根源,是認知上的差異,還是利益上的博弈,抑或是對國傢主權和文化認同的擔憂?同時,“融閤”的部分也極具吸引力,基督教如何在本土化的過程中,吸收和轉化瞭中國固有的元素,從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基督教?這種融閤又反過來對中國社會産生瞭哪些深遠的影響?這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命題,希望書中能提供豐富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讓我能更全麵地理解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
评分收到《衝突與融閤─近代中國基督教史研究論集》這本書,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從書名便能感受到作者們試圖超越簡單敘事的雄心,他們將近代中國基督教史的復雜性提煉為“衝突”與“融閤”這兩個核心維度,這無疑為我們理解那段風雲變幻的歲月提供瞭一個極具洞察力的框架。我個人一直認為,曆史的真正魅力在於它並非綫性的進步或衰敗,而是在各種力量的拉扯、碰撞中螺鏇前進,尤其是在麵對外來文化輸入時,這種張力更是被放大到極緻。 書中對“衝突”的論述,我預想會聚焦於西方基督教教義與中國傳統價值觀的正麵交鋒,例如在傢庭倫理、社會等級、甚至宇宙觀上的差異所引發的論戰。同時,我也期待看到基督教的社會實踐,如建立教會、學校、醫院等,如何在觸及中國社會肌理的同時,也與現有權力結構和民間習俗産生摩擦。而“融閤”的部分,則是我更感興趣的探索,它暗示著一種動態的互動,基督教並非單方麵地被接受或拒絕,而是在與中國本土文化的對話和互動中,逐漸被“中國化”。這種融閤體現在哪些方麵?是神學思想的本地化詮釋?還是教會組織形式的本土適應?又或是信徒如何在傳統信仰與基督教信仰之間尋找平衡?這些都是我希望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的問題,它將幫助我更立體地理解近代中國在東西方文化交融下的復雜變遷。
评分《衝突與融閤─近代中國基督教史研究論集》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極富吸引力,它精準地概括瞭近代中國基督教發展過程中最核心的兩個麵嚮:即外來宗教如何與本土社會文化産生激烈的碰撞,又如何在漫長的互動中尋求與自身環境的和諧共存。我對此類探討文化交流與社會變遷的研究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而近代中國的基督教史,無疑是理解中國近代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我非常期待本書能夠深入剖析“衝突”的成因與錶現。這可能涉及到宗教信仰與世俗權力之間的角力,傳教士的西方價值觀如何與中國傳統儒傢思想、封建禮教産生摩擦,以及在教育、醫療、社會救濟等領域的不同運作模式所引發的爭論。更令我著迷的是“融閤”這一概念。它意味著基督教並非被動地被接受或排斥,而是在與中國本土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不斷被“在地化”。這種融閤是如何發生的?是神學思想的本土化詮釋?還是教會組織形式的中國化調整?抑或是基督教信仰如何融入普通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與祖先崇拜、民間信仰等發生微妙的互動?我希望這本書能通過紮實的史料和嚴謹的分析,為我們呈現一幅近代中國基督教史的立體畫捲,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這段復雜的曆史,以及它對當下中國社會所留下的影響。
评分《衝突與融閤─近代中國基督教史研究論集》這本書的到來,恰逢我對近代中國社會思潮轉型期特彆感興趣的時候。書名“衝突與融閤”就精準地抓住瞭近代中國基督教史研究的關鍵命題,它預示著本書將不是一部簡單的編年史,而是對基督教傳入中國後,如何與這片古老土地上的文化、社會、政治相互作用,産生復雜而深刻影響的深度挖掘。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衝突”的多個維度。 這可能包括傳教士與中國知識分子在意識形態上的較量,比如關於科學、民主、自由等觀念的引入與排斥;也可能涵蓋基督教組織在社會層麵的滲透,它與中國傳統民間信仰、傢族製度,甚至社會救濟體係之間的摩擦與調適。更重要的是,我希望看到書中關於“融閤”的精彩論述。這種融閤絕非單嚮度的同化,而是一種雙嚮的互動。基督教如何在適應中國文化土壤的過程中,發展齣具有中國特色的錶達方式和組織形態?它又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影響瞭中國社會的某些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書名本身就充滿瞭研究的張力,我期待作者們能夠提供紮實的史料和獨到的見解,帶領我們穿越曆史的迷霧,深入理解這一重要的文化現象,從而更好地認識近代中國的多重麵嚮。
评分收到《衝突與融閤─近代中國基督教史研究論集》這本新書,內心湧起一股探究曆史深層脈絡的衝動。書名“衝突與融閤”如同兩麵鏡子,分彆映照齣近代中國與外來基督教文化相遇時的種種張力與相互浸潤。我嚮來認為,曆史的精彩之處往往隱藏在錶象之下的復雜互動中,而基督教在近代中國扮演的角色,正是這樣一個充滿戲劇性的案例。 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於“衝突”的細緻梳理。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宗教教義上的碰撞,更可能涉及社會製度、生活習俗、甚至國傢主權觀念上的種種不協調。例如,基督教的普世價值如何挑戰中國傳統的等級秩序?傳教士在社會服務方麵的努力,又如何在一定程度上與中國本土的慈善傳統或官方力量産生競爭或閤作?而“融閤”的部分,則更顯其研究的深度和價值。它暗示著一種超越簡單對抗的動態過程,即基督教並非完全陌生的異質文化,而是在與中國本土文化的對話中,逐步被理解、被接納、甚至被轉化。這種融閤體現在哪些方麵?是否在神學思想上,在教會的運作模式上,又或者是在普通信徒的生活實踐中?我期待本書能夠提供豐富的史證和深刻的分析,幫助我勾勒齣近代中國社會在多元文化衝擊下,如何進行自我調適與轉型的宏大圖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