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收錄十篇論文,大緻依時代先後順序編輯而成。前四篇是平安時代的漢文學,第一篇興膳宏教授的論文,主要在論述平安朝初期漢詩的發展過程及其與唐詩的關連,第二篇後藤昭雄教授則是論述平安後期,特彆是十一世紀日本文人對中國詩史的瞭解及其受容情形,第三篇陳明姿的〈源氏退居須磨記對中國史書及文學的受容〉則是在探討漢文學在日本和文學成立之際扮演何種角色,第四篇三田明弘教授的論文是探討〈和漢朗詠集〉的古注釋對中國曆史故事的受容和變容。 由三田教授的論文可看齣安祿山、楊貴妃等曆史人物在日本被改寫的情形。從第五篇至第九篇是論述江戶時代的漢文學。相對於海村惟一教授藉由江戶高僧以心崇傳的《翰林五鳳集》道齣日本漢學裏的「中國性」,硃鞦而教授的〈論六如上人在漢詩上的繼承與開拓──以季節景物描寫為中心〉則是在論述江戶漢詩日本化的特性。第七篇廖肇亨教授的論文,則是在探討將黃檗文化傳至日本的隱元禪師晚年詩作的兩種聲音。第八篇黃昭淵教授的論文是藉由〈和漢乘閤船〉來探討中國俗文學如何直接或經由韓國影響及江戶時代的俗文學。本篇論文除瞭中日之外,韓國的漢學亦列入探討的範圍。第九篇蔡毅教授從新發現的資料,論述來往於長崎的清代客商在江戶時期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扮演何種角色。第十篇川閤康三教授的論文,則是在論述日本中國文學史的成立及其對中國本土中國文學史成立的影響。
導言…………………………………………………………………………葉國良、陳明姿
壹、平安朝漢詩人與唐詩…………………………………………………興膳宏
貳、大江匡房的《詩境記》:十一世紀日本人所寫的中國詩略史………後藤昭雄
參、〈源氏退居須磨記〉對中國史書及文學的受容………………………陳明姿
肆、《和漢朗詠集》古註釋中對中國曆史故事之承襲與改變……………三田明弘
伍、關於「日本漢學(日本漢文學)」的「中國性」:以《翰林五鳳集》的漢詩為例…海村惟一
陸、論六如上人在漢詩上的繼承與開拓:以季節景物描寫為中心……………硃鞦而
柒、隱元禪師詩歌中的兩種聲音:以晚年詩作為中心………………………廖肇亨
捌、漢學與日本近世俗文學:以《和漢乘閤船》為主………………………黃昭淵
玖、長崎清客與江戶漢詩:新發現的江蕓閣、瀋萍香書簡初探……………蔡毅
拾、中國文學史的誕生:二十世紀日本的中國文學研究之一麵……………川閤康三
名詞索引
人名索引
閱讀此書,就像是在品味一杯陳年的佳釀,初嘗時或許有些許醇厚,細品之下,則能感受到其馥鬱的香氣和悠長的迴味。作者在“文學篇”中的研究,著實讓我大開眼界。他沒有停留在簡單的作品介紹,而是深入探討瞭中國文學在日本的“再創作”與“再詮釋”過程,這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張力和曆史智慧。例如,書中對某些中國古典戲麯在日本的傳播與改編,以及由此引發的觀眾接受差異的分析,就讓我對跨文化傳播有瞭更深的理解。作者通過對大量史料的梳理和辨析,展現瞭日本漢學界在文學研究上的嚴謹態度和創新精神。他對一些學術爭議的梳理和評述,更是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批判性思維。他能夠將復雜的學術論證,以一種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讓我這個非專業讀者也能輕鬆跟隨他的思路。讀這本書,不僅增長瞭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激發瞭我對中日文化交流史的進一步探索興趣。
评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學術的嚴謹與曆史的溫度並存的美妙體驗。作者在“文學篇”中,以其獨特的視角,審視瞭中國文學在日本的演變軌跡,並將之置於一個更為廣闊的文化語境中進行考察。他對於中國文學在日本的“本土化”進程的分析,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日本的漢學研究視為一種“翻譯”或“搬運”,而是深入探討瞭日本學者在理解、接受乃至改造中國文學過程中所展現齣的創造力。書中對一些被認為是“中國文學”在日本的“變異”或“新生”的案例的剖析,更是發人深省。例如,關於日本漢詩的創作,作者在探討其與中國漢詩在形式、意境上的異同之時,也揭示瞭日本獨特的審美情趣在其中的作用。這種細緻入微的對比和分析,讓我對文化交流的本質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整本書的論述,不僅充滿瞭學術的深度,更傳遞齣一種對曆史文化的尊重與熱愛。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感受,就像在靜謐的夜晚,獨自推開一扇古老的書房大門,空氣中彌漫著紙墨的香氣,昏黃的燈光下,無數先賢的智慧在低語。作者在“文學篇”中,仿佛是一位細心的考古學傢,小心翼翼地發掘著被曆史塵埃掩埋的珍貴遺跡。他對中國文學在日本的接受史進行瞭極其詳盡的梳理,不僅僅是羅列作品的流傳,更重要的是,他深入剖析瞭這種接受背後復雜的文化、政治和社會動因。比如,書中對唐代詩歌在日本平安時代士大夫階層中的流行,以及由此引發的文學創作風潮的論述,就極其引人深思。作者通過對大量史料的細緻考證,揭示瞭中日兩國在文學審美、敘事方式乃至價值觀念上的相互滲透與融閤,這使得我深刻地理解瞭文化交流的深遠影響。他對於一些被現代學術界忽略的細節,如某些小眾的漢文小說在日本的傳播情況,也給予瞭充分的關注,這無疑拓寬瞭我們對日本漢學研究的視野。讀這本書,我常常感到一種“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作者的洞察力總能觸及那些容易被忽略但又至關重要的環節。
评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觸動,在於它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生命力。作者在“文學篇”中,並非孤立地研究中國文學在日本的“存在”,而是將其置於一個動態的、互動性的文化場域中進行考察。他通過對不同曆史時期、不同作者的書寫,展現瞭日本如何“學習”中國文學,又如何“轉化”中國文學,最終形成自身獨特文學傳統的過程。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分析中國文學對日本和歌、物語文學等本土文學的影響時,所錶現齣的深刻洞察。他不僅指齣瞭模仿與藉鑒的痕跡,更挖掘瞭日本文學在吸收外來養分的同時,如何進行創造性的轉化,以適應本民族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心理。書中對“漢字文化圈”下文學互動的討論,更是將視野提升到瞭一個更高的層麵,讓我認識到文化交流的復雜性與多維度。作者的筆觸時而嚴謹細緻,時而又充滿人文關懷,他仿佛是一位老者,在嚮我們娓娓道來那些跨越時空的文化故事,讓我們在輕鬆的閱讀中,領略到漢學研究的魅力。
评分這本書的開篇就給我帶來瞭極大的驚喜,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堆砌文獻,而是以一種非常生動、引人入勝的方式,將我們帶入瞭一個宏大而精深的學術世界。作者似乎擁有一種魔力,能夠將那些看似枯燥的漢學研究,轉化為一場思想的盛宴。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探討中國文學在日本的傳播與接受時,所展現齣的那種細膩的觀察力。他沒有止步於錶麵現象,而是深入挖掘瞭不同時代、不同階層日本人對中國文學的不同解讀,以及這些解讀如何反過來影響瞭日本本土的文學創作。書中對一些具體作品的分析,更是鞭闢入裏,讓我對這些作品有瞭全新的認識。例如,關於《源氏物語》與中國古典詩歌的淵源,作者的論述既有宏觀的理論支撐,又不乏微觀的文本細節,讓人信服。而且,整本書的語言流暢自然,學術性與可讀性並存,即使是對漢學研究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被深深吸引。作者在梳理復雜史料時,條理清晰,邏輯嚴謹,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們在知識的叢林中穿梭,既不迷失方嚮,又能發現意想不到的美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