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探討近代日本漢學者如何自主地理解和詮釋漢字的「關鍵詞」,企圖藉由連串成組的關鍵詞,為「漢學」賦予新的定義,並開展相關的概念光譜。即「東洋倫理」、「孔子教」、「支那學」或「儒教倫理」、「國體」與「忠孝」道德,以及「天命」、「天道」、「皇道」「王道」、「革命」概念等等。說明這些概念如何以連動的方式在近代日本殘留,並以「國傢倫理學」、「東洋倫理學」再生,成為「漢學」彆名的原因。經由概念分析與哲學反省兩層次的交互照明,發掘儒學概念的不同意涵與麵嚮。
書中收錄論文七篇及年錶,依論題旨趣與類型,分為三個方嚮:第二、三、四章為主題式論述,目的是闡發儒學及其相關概念在中日思想脈絡中的意義,並比較中日近代學術與思想史的基本性質;第五、六章以漢學者個論為主,探討其學術性格、思維方式、與所求之道的內涵;附錄一及附錄二作為上述諸論的背景補充,一則綜論近代日本漢學的庶民性特徵,二則探討近代漢學與西方思想文化的互動關係。附錄三則以思想年錶加以總括。意在透過漢學者對上述概念的特殊闡釋,瞭解他們對儒學傳統的繼承和轉化,並與近代日本的學術發展、教育思維、和政治關懷産生對應。經由這樣的過程,彰顯近代漢學者在進行儒傢概念的解釋時呈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之間的張力,以及他們在「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間取捨時的張力。進一步使日本漢學的研究奠基在儒學文本的義理分析上,同時與東亞儒學的經典詮釋接軌,並開啓與西方詮釋學對話的可能性。
序
緣起
第一章 導言:近代日本漢學研究的觀點與方法
一 近代日本漢學研究的迴顧與展望
二 近代 日本 漢學
三 觀點與方法
四 概念及意涵
第二章 「漢學」「儒教」「孔子教」與「支那學」由「儒學」的錶數論近代日本漢學之內涵與特徵
一 「儒學」的錶述與宗教性論爭
二 「儒學」的轉型
(一) 由古典註釋之學到經世濟民之學
(二) 「宗教」(religion)概念的確立與「漢學」
三 「儒教主義」式的教育
(一)教育與宗教的衝突
(二)日本式「孔子教」的齣現
四 「漢學」與「支那學」間的齟齬
五 錶述的曖昧性與生産性
第三章 「東洋」「東亞」「西洋」與「支那」-----近代 日本對國傢主體性和普遍性的企求
一 「東洋」的復義
二 曆史上的「東洋」圖像
三 實體或是想像的?----「東洋」「東亞」論
(一)「東洋」論
(二)「東亞」論
四 顯在的副題「西洋」與潛在的主題「支那」
五 錶層的連續與內在的斷裂
第四章 「天道」「天命」「王道」與「皇道」------由近代日本天皇政治論德治與血緣的扞格
一 由中央到終端
二 中 日帝王的神聖化
三 天皇親政與『天道』 『天命』論
四 『王道』『皇道』之樂土:滿州國
五 文化的繼承和轉化
第五章 井上哲次郎的《敕語衍義》----關於『忠孝』的義理新詮
一 井上哲次郎其人及其所撰《敕語衍義》
二 儒傢道德論的抬頭
三 《敕語衍義》『忠孝』觀的特色
四 忠孝難兩全?與中國傳統君臣 忠孝思想的比較
五 重特殊而親普遍的思維
第六章 服部宇之吉的『孔子教』論----關於『革命』及『國體』說的考察
一 中國的「孔教」、日本的「孔子教」
二 現實的中國和理想的中國
三 「湯武放伐」與「易姓革命」的詮釋
四 「國體」說---近代日本的咒縛
五 漢學的實踐性
附錄一 近代日本漢學的庶民性特徵---漢學私塾、漢學社群與民間祭孔活動
一 近代的漢學塾
(一) 首都圈的漢學塾
(二) 地方的漢學塾
二 漢學社群---以「斯文會」為例
(一)「斯文學會」的成立及其背景
(二)「斯文會」的組織與活動
三 民間祭孔活動
四 近代日本漢學的庶民性特徵
附錄二 「西洋倫理」與「東洋道德」的交會---由井上哲次郎對「東洋哲學史」 的實踐談起
一 關於日本哲學史的省思
二 從蘭學到英法哲學的移植
三 學院哲學的形成與「東洋哲學史」提齣
四 西洋倫理與東洋道德的輪攝
附錄三 近代日本漢學思想年錶
參考書目
名詞索引
人民索引
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那個充滿活力的近代日本。這是一個在東西方文明交匯點上,不斷探索、不斷調整的時代。而“漢學”,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紐帶,在其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其內部的“關鍵詞”又發生瞭怎樣的演變,這都是我一直以來非常感興趣的問題。本書將焦點放在“儒學及相關概念的嬗變”,這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希望作者能夠深入到具體的文本和學派中,去考察那些被反復引用的儒傢經典,以及由此衍生齣的各種解釋和闡釋。例如,在近代的日本,“忠”、“孝”、“仁”等概念,它們是如何被重新解讀,以適應新的政治和社會結構?那些曾經被視為“中國中心”的思想,在近代日本的語境下,是否發生瞭某種程度的“在地化”或者“民族化”?我期待作者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展現這些概念在不同思想傢、不同學派之間的差異與聯係,從而勾勒齣一幅動態而豐富的近代日本漢學思想圖景。
评分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這位長期關注東亞思想史的愛好者帶來瞭一絲久違的驚喜。近代日本,一個在傳統與現代化之間經曆劇烈碰撞和深刻變革的時代,其思想領域的研究一直是學術界的焦點。而本書將目光聚焦於“關鍵詞”,並深入探討儒學及其相關概念的嬗變,這無疑是一個極具創新性和挑戰性的切入點。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究竟是哪些儒學概念,是如何在日本社會、政治、文化等各個層麵發生轉摺的?“仁”、“義”、“禮”、“智”、“信”這些經典的儒傢範疇,在日本近代語境下又會呈現齣怎樣新的解讀和應用?而那些被引入的西方思潮,又是如何與傳統的儒傢思想發生碰撞,最終催生齣新的思想變體?我尤其期待作者能深入挖掘史料,呈現那些鮮為人知的學說與人物,揭示其思想的源頭與流變,讓那些曾經被忽視的學術細節重新煥發光彩。這本書,在我看來,將是一把開啓近代日本思想寶庫的鑰匙。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學術的嚴謹與曆史的厚重感。那沉靜的色彩搭配,以及燙金的繁體字標題,無不散發齣一種古老而又深邃的知識氣息。我甚至能在字裏行間感受到那種跨越時空的學術對話,仿佛能聽到學者們在故紙堆中低語,探討著那些曾經深刻影響東亞文化脈絡的思辨。讀這本書,我期待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沉浸式的文化體驗。我希望它能帶領我深入到日本近代思想史的腹地,去揭示那些看似微小卻至關重要的“關鍵詞”背後所蘊含的巨大能量。我對“儒學及相關概念的嬗變”這一副標題尤其感興趣,這暗示著本書將不是簡單地羅列概念,而是要深入剖析它們在日本近代社會轉型期的演變軌跡,看它們是如何被接受、被改造、甚至是被重塑的。這種動態的研究視角,遠比靜態的描述更能觸及思想史的本質。我希望作者能夠通過紮實的研究,為我們呈現一幅清晰而生動的近代日本思想變遷圖景,讓我們理解那些曾經的“關鍵詞”如何塑造瞭今日的日本,又對我們今天的東亞學術研究有何啓示。
评分作為一名對學術研究充滿好奇心的普通讀者,我常常在閱讀曆史時感到迷失,尤其是在麵對那些看似復雜抽象的思想史時。然而,《近代日本漢學的「關鍵詞」研究:儒學及相關概念的嬗變(廿八)》這個書名,卻像一盞明燈,指引瞭我前進的方嚮。它所提齣的“關鍵詞”視角,讓我覺得親切而易於理解。我設想,作者一定花費瞭大量的時間精力,去梳理那些在近代日本思想界反復齣現、被反復討論的核心概念。這些概念,或許是我們理解那個時代日本社會轉型、文化變遷乃至國傢認同構建的關鍵。而“儒學及相關概念的嬗變”,更是直擊問題的核心。我非常好奇,日本的學者們是如何理解和運用中國的儒傢思想的?在西方文明的衝擊下,這些傳統概念又經曆瞭怎樣的“變形記”?是堅守,是融閤,還是創新?這本書,我期望它能用清晰的邏輯、詳實的例證,為我揭示近代日本思想界這場深刻的“進化”過程,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那些古老的思想是如何在新的土壤中落地生根,並孕育齣新的生命力的。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讓我産生瞭強烈的共鳴,尤其是“關鍵詞”這個詞,在我看來,它代錶著一種能夠穿透復雜現象、觸及事物本質的視角。近代日本,一個在東西方文明碰撞中急速轉型的時代,其思想的演變軌跡尤為復雜而有趣。而將目光投嚮“儒學及相關概念的嬗變”,更是抓住瞭問題的關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在近代化的浪潮下,那些曾經在中國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儒傢思想,是如何在日本的土壤中被重新解讀、吸收、乃至改造的。這本書的“廿八”,或許暗示著這是一個係列研究的延續,這讓我對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更加充滿信心。我期待作者能夠通過紮實的學術研究,為我們揭示那些在近代日本思想史上閃耀的“關鍵詞”,它們是如何與當時的社會變革、政治思潮、甚至科學技術等因素相互作用,從而形成新的思想範式。這不僅僅是對日本近代史的理解,更是對文化傳承與創新機製的一種深刻洞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