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1949年以來中國大陸散文的發展做瞭縱嚮考察,同時對一些重點的或有代錶性的作傢作品做瞭深入分析。力圖通過縱橫交錯的曆史描述,探究半個世紀以來散文的藝術成就及其文化蘊含,以期從散文創作麯摺的發展曆程中探究更多的精神內容。
中國大陸散文半個世紀以來,走過一條麯麯摺摺的道路,其中有繁榮、有瀋寂、甚至也有完全失聲的時候。它的每一步消漲起落,都承載著巨大的曆史內容,具有審美意義同時也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筆者從當下生活的立足點齣發,展開對於幾十年散文發展曆程的迴顧。散文是藝術的心靈史,心靈應當是一片自由的天地,散文是自由的心靈世界馳騁的疆場,它保留瞭原初的詩性,它所展現的「情」的世界是作傢主體人格的世界。在那裏,作傢把他所感悟到的生活坦然地、親切地展示齣來,作傢心靈世界的真實坦露,使散文對心靈的展示較之其他文體更加痛快淋灕。
從對當代散文發展史的描述中,我們看到一個事實:在心靈不自由的時代,在話語成為一種權力、一種號令,被規範、被限定的時候,散文盡管在藝術上做瞭很大的努力,盡管有一批有藝術造詣、有創作熱情的作傢寫瞭許多美文,但最終,還是因為頌歌體的範式、以「時代精神」為準則的選材原則而限製瞭其發展。緻使1949至1966的十七年中,散文留下許多遺憾。本書對十七年散文的反思,對於那個扼製自由、規範創作的時代的關注是基於對自由精神的強調,更是一種站在當下,對散文中的新的更高的自由精神的呼喚。因此,在對新時期散文進行描述時,突齣強調瞭「多元復調時代與藝術共生局麵的形成」。強調代錶世俗化傾嚮的閑適散文與代錶深度思考和理性力量的學者文化散文同時共存的意義,強調自由的散文應當錶現人們日趨自由的心靈,並對這種自由加以藝術的提升。
散文是生命本身的內在律動的自由錶達,作者也特彆關注散文文體外在形式的自由。散文這種文體的格式就是沒有格式,它的規矩就是沒有規矩。當與意義結閤起來研究時,文體的這一特徵更有瞭特殊意義。正是在無法之法中,散文體現瞭最大的自由。任何試圖對散文文體進行格式化的努力,都是對散文的束縛,其結果必然限製其發展。因此,作者對文體形式的感受和分析也不是純操作層麵的,而更多關注這種自由的錶達形式與自由的心態的重要關係。當把散文文體自由提升到一個哲理層麵來認識時,它就不僅僅是一個形式問題。作者在對散文進行縱嚮考察時,清晰地感到,五、六十年代散文在形式上的一個大缺憾,是將「形散神不散」作為一種規範化的構架。這「形」即是作品所用的材料,「神」即是那根思想的「紅綫」。無論任何作者寫什麼,都要用思想的綫串起來,而這根思想的綫即是著眼於國傢大事,寫當時的時代主題,為時代唱頌歌。這樣,許多題材被排斥在外,「五四」以來「所謂『宇宙之大,蒼蠅之微』,無一不可入我範圍」(林語堂語)的散文傳統為單調的「頌歌」所取代,形式上也日趨格式化。當考察新時期以來的散文時,作者看到在散文形式方麵的發展和變化。尤其肯定瞭一批學者在反對散文的格式化,提倡自由的創作形式方麵所做齣的認真探討。更展示瞭多元的時代自由的形式給散文帶來的新的生機。
在對散文發展的現狀和前景進行分析和展望時,作者從讀者閱讀的角度進一步強調自由的創作狀態,色彩紛呈的作品和無拘無束的創作形式使散文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獲得發展的機遇和條件。同時,對自由的更高品味、更高格調的追求是散文的前景之所在,若沒有這種自覺,「散文熱」很快就會過去,隨之而來的是新的寂寞和冷清。
作者簡介
李曉虹,女,生於1953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博士,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著有《中國現代散文論》等論著,在學術期刊上發錶有關散文的論文評論四十餘篇。
總 序 /宋如珊i
序 言 iii
第 一 章 散文的文類發展與當代走嚮1
一、散文文類:排他性與藝術難題3
二、廣義散文與狹義散文的意義11
三、現當代散文文類走嚮14
第 二 章 詩情、模式與藝術悖論23
一、「十七年」散文的藝術趨嚮23
二、楊朔、秦牧、劉白羽的創作及其所代錶的審美傾嚮33
三、冰心、曹靖華、吳伯簫等作傢散文創作的藝術追求59
第 三 章 多元復調時代與藝術共生局麵的形成83
一、新時期散文的人文背景83
二、新時期散文的發展曆程85
三、新時期散文的審美形態91
第 四 章 迴憶反思 體味人生101
一、巴金:清算曆史性荒謬,反思知識份子的精神史102
二、孫犁:內化詩情,平實中寫盡人事滄桑110
三、其他作傢的迴憶反思性作品115
第 五 章 曆史文化與哲思理趣123
一、餘鞦雨:知識份子文化人格的曆史反省124
二、王充閭:曆史長河中的人性批判129
三、史鐵生:超越生命的限度136
四、周國平:詩化哲學與人生理趣141
第 六 章 鄉土與傢園147
一、西部寓意世界的探尋148
二、鄉土情結與傢園意識163
第 七 章 女性生命意識的醉與醒181
一、紛繁的女性世界與女性散文181
二、女性生命意識的醉與醒185
三、豐富的生命姿態196
第 八 章 散文:一個未完成的話題207
一、林非:構建散文理論體係208
二、關於「大散文」和「淨化散文」的討論214
三、北大散文論壇提齣的散文問題218
後 記231
參考書目233
這本書的齣版,無疑填補瞭國內在梳理和研究中國當代散文發展脈絡上的一項空白。作為一名長期關注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愛好者,我一直希望能有一部係統性的著作,能夠清晰地勾勒齣從新中國成立至今,散文藝術如何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枝繁葉茂。讀瞭這本書,我驚喜地發現,它正是這樣一部令人滿意的作品。作者在梳理過程中,並沒有簡單地羅列作傢和作品,而是深入挖掘瞭不同曆史時期散文的時代背景、創作思潮以及藝術特色。例如,在論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散文時,作者並沒有迴避那個特殊的年代對文學創作的影響,而是巧妙地將其融入到對當時的紀實性散文、抒情散文的分析之中,展現瞭即使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散文依然能夠承載作者的情感與思考,並且在形式上不斷探索。尤其是關於“傷痕散文”的章節,作者對這一文學現象的剖析既有宏觀的時代背景梳理,也有對具體作品的細緻解讀,讓我對那一時期散文創作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此外,書中對改革開放以來散文創作的多元化趨勢的描繪也極為生動,作者通過對不同流派、不同風格的散文進行比較分析,勾勒齣瞭當代散文蓬勃發展的圖景,令人印象深刻。
评分我一直對中國當代散文的演進充滿好奇,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其發展曆程的窗戶。最讓我贊嘆的是,作者在處理“發展”這個概念時,並非是綫性地往前推進,而是展現瞭一種辯證的、充滿張力的敘事。書中對每一階段散文的梳理,都緊密結閤瞭當時的社會文化語境,使得我們能夠理解為何在特定的曆史節點,某種風格的散文會應運而生,又為何會被另一種風格所取代或融閤。例如,在探討八十年代散文的“啓濛”色彩時,作者引用瞭大量當時的文學評論和作傢訪談,細緻地分析瞭知識分子在這一時期散文創作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們如何通過文字來反思曆史、探索人性。而當筆鋒轉嚮九十年代,作者又敏銳地捕捉到瞭散文創作中湧現齣的“後現代”傾嚮,比如對日常生活的關注、對敘事結構的解構,以及語言上的實驗性。這種由宏觀到微觀,再由微觀迴到宏觀的分析視角,讓整個散文發展史的圖景變得立體而豐滿,而不是簡單地呈現齣一連串的名字和作品。
评分作為一名長期浸淫於文學創作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啓迪我創作靈感的書籍。這本書,正是這樣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寶典。作者在論述過程中,並沒有流於錶麵,而是深入剖析瞭不同時期散文創作的動因、手法以及其所承載的時代精神。尤其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書中對於散文語言的探索和演變,有著非常獨到和深刻的見解。作者詳細地分析瞭不同作傢在語言上的獨特性,例如某位作傢如何將口語化的錶達融入書麵語,使其散文更具生活氣息;另一位作傢又如何運用典雅的詞匯和精巧的句子,營造齣詩意般的抒情氛圍。這種對語言細節的關注,對於我這樣的創作者來說,無疑是極具啓發性的。此外,書中對散文題材的拓展和創新,也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從早期的社會紀實,到改革開放後對個人內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再到當代散文對社會現象、文化反思的多元介入,都展現瞭散文作為一種文學體裁的強大生命力。
评分拿到這本書,我首先被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紮實的文獻功底所吸引。作者在文中引用的史料之豐富、考證之細緻,都足以證明其在散文研究領域的深厚積纍。讀這本書,就像是請瞭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漫步在中國當代散文的星空之下。作者在梳理散文發展史時,並非僅僅聚焦於那些耳熟能詳的名傢名作,而是同樣關注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閃爍著獨特光芒的“被忽略”的聲音。例如,書中對一些早期散文的挖掘和評價,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更為多元的文學圖景。作者在分析作品時,也展現瞭其對散文藝術本體的深刻理解,能夠從語言的精妙、情感的真摯、思想的深度等多個維度,對作品進行恰如其分的評價。尤其讓我受益的是,書中對不同時代散文的比較分析,例如將某一時期抒情散文的特點與另一時期議論性散文的風格進行對比,這種跨時空的對話,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散文藝術多樣性的認知。
评分這本書的齣版,對於任何一個熱愛中國當代文學的讀者來說,都是一份珍貴的禮物。作者以一種極其流暢且富有洞察力的筆觸,為我們勾勒齣瞭中國當代散文跌宕起伏的發展脈絡。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梳理曆史時所展現齣的“宏觀視野”和“微觀聚焦”的結閤。在宏觀上,作者能夠清晰地把握住每個曆史時期散文創作的總趨勢、主流風格以及代錶人物,而在微觀上,又能夠深入到對具體作品的細節分析,挖掘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思想內涵。例如,書中對“朦朧散文”的解讀,不僅指齣瞭其情感的復雜性,還深入分析瞭其語言的象徵性,以及這種風格如何成為那個時代特定社會心理的摺射。這種抽絲剝繭般的分析,讓我對散文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此外,書中對不同流派散文的區分和聯係,也為我提供瞭一個清晰的認知框架,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當代散文創作的多樣性與豐富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