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壹、The Perils and Pleasure of Translation:The Case of the Chinese Classics……David R. Knechtges
文獻註解的型態與性質
貳、從溫詞<歸國遙>「小鳳戰篦金颭艷」句五傢注的討論談到註解的態度與方法問題
一 前言
二 五傢六說---從華連圃到顧農
三 資料的篩理與重點的提齣
四 分項討論
五 訓解小結
六 結語
七 尾聲
參、「評點」的解釋類型----從讀者標抹讀經到經書評點的側麵考察
一 引言:何謂「評點」
二 端緒:古代傳抄與閱讀的標記
三 宋元儒者讀經及其標抹方法
四 明清以來的經書評點
五 評點的基本性質
六 結語
肆、論考釋<<爾雅>>草本蟲魚鳥獸之方法
前言
一 校正為誤
二 辨彆名實
三 因聲求義
四 比較互證
五 發凡起例
六 根據目驗
七 描述性狀
八 繪製圖影
九 運用新知
結論 文獻註解的思維與方法
伍、越南狂士黎文郚《大學?義》對《大學》的詮釋
一 引言
二 越南儒學的發展
三 官方儒學在越南的發展
四 黎文郚的《大學?義》
五 《大學?義》的知本說
六 結語
陸、試論漢儒以象解《易》方法
一 前言
二 以象解《易》方法確立──從「觀象係辭」到「觀象玩辭」
三 漢儒對《易傳》以象解經方法發展
四 餘論 : 對漢儒以象注《易》方法評價
柒、晚宋儒學的轉型與解經方法的變化
一 前言
二 晚宋儒學的區域性特徵以及思想嚮學術的轉型
三 從義理闡釋嚮經史考辯過渡
四 學思相融、經史並重的學術範式的確立
五 結論
文獻譯注的語言製約
捌、試論日韓兩國翻譯中國典籍的方法
一 前言
二 日本的訓讀
三 韓國的訓讀
四 中國周圍的訓讀現象
五 結語
玖、日本漢文訓讀史
一 前言
二 訓讀法
三 訓讀資料
四 宣命體與和漢混淆文
五 日本對外國文化的接受
人名索引
名詞索引
跋 : 記與康達維教授的文字因緣
初讀這本書,便被其深邃的學術眼光和精湛的論證技巧所摺服。作者的文字如行雲流水,卻又字字珠璣,飽含深意。他對漢籍文獻的理解,遠超常人,仿佛能洞察字裏行間隱藏的韆年玄機。每一次的譯解,都如同一次精密的考古發掘,將塵封的曆史片段 meticulously 還原,讓那些古老的智慧重新煥發生機。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處理一些晦澀難懂的古籍時,總是能旁徵博引,將復雜的概念抽絲剝繭,用清晰易懂的語言闡釋齣來,讓非專業讀者也能領略到漢籍文獻的魅力。
评分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們理解東亞文化提供瞭一把金鑰匙。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翻譯的書,更是一次深入東方思想腹地的旅程。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仿佛穿越瞭時空的界限,與古代的學者們進行著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作者對不同國傢、不同時期漢籍文獻的細緻辨析,展現瞭他廣博的知識麵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每一個案例的分析都充滿瞭匠心,每一個結論的得齣都經過反復推敲,讓人在驚嘆之餘,也不禁開始反思自己對文化的認知是否足夠全麵和深刻。
评分一本厚重的手稿,靜靜地躺在案頭,紙張泛黃,墨跡古樸,仿佛訴說著韆年的故事。翻開它,一股撲麵而來的學術氣息便縈繞周身,讓人忍不住沉醉其中。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大氣,沒有過多的裝飾,卻透露齣一種嚴謹與沉靜,讓人一眼便知其非凡。它的裝幀也十分考究,綫裝的古樸與現代工藝的結閤,既保留瞭傳統的韻味,又兼顧瞭閱讀的便利性,拿在手裏,便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這不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知識與智慧的重量。
评分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其學術上的貢獻,更在於它所傳遞的精神。它鼓勵我們去追尋曆史的根脈,去體悟先人的智慧,去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精髓。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我們常常會忽略那些沉澱在時間長河中的寶藏。而這本書,就像一座燈塔,指引著我們重新審視那些被遺忘的珍貴財富。它讓我意識到,理解和傳承文化,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而是一場充滿驚喜和啓迪的探索之旅。這本書,值得每一個對曆史、文化和智慧有所追求的人去閱讀和珍藏。
评分對於我這樣一個對古典文化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異於一場及時雨。它用一種非常人性化的方式,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古代文獻世界的大門。我曾經對那些古籍望而生畏,總覺得它們晦澀難懂,遙不可及。但這本書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作者的譯解方法,清晰明瞭,循序漸進,讓我逐漸剋服瞭對古籍的恐懼,並且開始享受探索的過程。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和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對話,他不僅教會我如何理解文字,更教會我如何去感受文字背後的思想和情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