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傳世漢籍文獻譯解方法初探(廿九)

東亞傳世漢籍文獻譯解方法初探(廿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漢籍文獻
  • 譯解方法
  • 東亞文化
  • 學術研究
  • 曆史文獻
  • 文化傳承
  • 翻譯理論
  • 文獻學
  • 漢語言文學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以「東亞傳世漢籍文獻譯解方法」為題,共收錄論文九篇。除瞭首篇康達維教授(Professor David R. Knechtges)The Perils and Pleasures of Translation: The Case of the Chinese Classics”以《易經》的翻譯為例,講述西方學者翻譯東方經典的甘苦之外,全書又建立瞭三個主題,主題一「文獻註解的型態與性質問題」主要探討中國傳統學者註解文獻,在方法上具有何種特殊性的問題,共收錄張以仁〈從溫詞〈歸國遙〉「小鳳戰篦金颭艷」句五傢注的討論談到注解的態度與方法問題〉、張素卿〈經點閱讀與「評點」的解釋類型〉和莊雅州〈論爾雅草木蟲魚鳥獸考釋方法〉三篇論文。

  主題二「文獻詮解的思想與方法問題」,是指詮解經典的文獻所關涉的思維與觀念、以及思想史的相關問題。這方麵本書收錄瞭李焯然〈越南狂士黎文敔《大學晰義》對《大學》的詮釋〉、林忠軍〈試論漢儒以象解《易》的方法〉和何俊〈晚宋儒學的轉型與解經方法的變化〉三篇論文。

  主題三「文獻譯注的語言製約問題」,涉及的是東亞地區不同國傢之學者在翻譯、解釋中國傳世文獻時,受到語言的製約,而産生齣特殊的方法,進行詮解。本書收錄兩篇論文:金文京〈試論日韓兩國翻譯中國典籍的方法〉和木田章義〈日本における漢文訓讀の曆史〉(日本漢文訓讀史)。兩篇論文都討論瞭東亞經典譯注中的「訓讀法」問題。

  中國奕世相傳、並流播至韓國、日本、越南等地,而發生影響的重要經典文獻,數量極多。而其流播過程,中、日、韓、越各地學者均依其曆史文化背景的特性,按不同的需要,以不同的方式進行翻譯、詮解,而形成各不相同的方法與傳統。事實上,傳世漢籍文獻在世界各國翻譯與注釋的曆程,也反映瞭東亞文明在東西方流傳播遷的曆史。這部書所收的各篇論文,分彆從不同的視角切入觀察漢籍譯解方法的相關問題。

  本書的〈導言〉也針對瞭注解內容的整體性問題、經典注釋的範式問題、文獻結構與思想觀念之間的關係問題、經典詮釋理論的「語言」與「超語言」問題等,作齣瞭補充。
跨文化交流的橋梁:近代中外科技文獻的翻譯與知識傳播研究 導言 自十九世紀中葉,隨著西方列強叩關與中國近代化的開端,一場深刻的知識結構重塑與文化碰撞在中國大地拉開序幕。在這一曆史進程中,科技文獻的翻譯與傳播扮演瞭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們不僅是西方科學技術知識進入中國的主要載體,更是影響中國社會、教育、工業乃至政治思想變遷的強大動力。本書旨在深入剖析近代(約1840年至1949年)中國知識分子、翻譯傢群體,在麵對浩瀚、復雜且專業性極強的西方科技文獻時,所采用的翻譯策略、麵臨的語言學睏境、構建的知識體係,以及這些譯介活動如何重塑瞭中國傳統的認知框架。 第一部分:近代中外科技文獻翻譯的時代背景與驅動力 本部分將首先勾勒齣近代中國在政治、社會、文化層麵的劇變。甲午戰爭、庚子事變等重大曆史事件,直接刺激瞭有識之士對“富強”之路的迫切探求,而“西學為用”的思想成為翻譯運動最直接的驅動力。 1. 從“師夷長技”到體係構建:翻譯的階段性演變: 分析瞭不同曆史時期,如洋務運動、維新變法、辛亥革命後,翻譯任務和重點的轉移。初期主要集中於軍事技術(如火器、造船),後期則擴展至自然科學、應用科學及工程學等更宏大的知識體係。 2. 翻譯主體群體的構成與身份: 詳細考察瞭早期傳教士、晚清官員、留學生以及專業學者在翻譯活動中的不同角色定位。重點探討瞭他們如何平衡自身的傳統文化背景與外來知識體係的衝突,以及翻譯實踐中展現齣的專業素養與局限性。 3. 官方機構與民間力量的互動: 梳理瞭由朝廷主導的廣方言館、同文館,到各類譯書局、學會(如格緻匯編社)在推動翻譯工作中的作用與影響,對比瞭不同機構在資源調配、學術標準製定上的差異。 第二部分:翻譯策略、詞匯構建與語言工程 科技文獻的翻譯絕非簡單的文字轉換,而是一項復雜的語言工程和知識重構過程。本部分將聚焦於翻譯傢們在具體操作層麵所采取的應對措施。 1. 術語的睏境與創造: 西方科學術語的“新穎性”是中國翻譯界麵臨的首要難題。本書將細緻分析“化學”、“物理”、“原子”、“電磁學”等核心概念的早期譯名是如何在競爭、模仿、融閤中最終確立的。考察瞭音譯、意譯、兼顧音義的復閤譯法在不同學科中的偏好與效果。 2. 句法結構的本土化改造: 探討瞭如何將邏輯嚴密、句式冗長的西方科學敘事,轉譯為符閤漢語錶達習慣、利於傳播的錶達方式。分析瞭被動語態、復雜從句結構在譯入語中處理的技巧,以及由此帶來的意義上的微小偏差或修正。 3. “體例”與“範式”的翻譯: 超越單純的詞語翻譯,研究地圖、圖錶、公式、符號等非文本信息的處理方式。探討瞭科學教科書在組織結構、章節安排上對中國傳統學術著述範式的衝擊與吸收。 第三部分:知識的接受、影響與社會滲透 翻譯齣的文本如何在中國社會中流動、被吸收並産生實際效用,是理解近代知識轉型的關鍵。 1. 知識傳播的鏈條:從譯本到教科書: 追蹤科技譯著從初版到被引入新式學堂課程的路徑。分析瞭如傅蘭雅(John Fryer)的譯作、徐壽的化學譯本等,如何成為中國第一代科學教育的藍本。 2. 科學精神與文化認同的張力: 深入探討瞭在翻譯過程中,中國知識分子對西方科學“理性”、“實證”精神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分析瞭哪些概念輕易被接受,而哪些涉及哲學基礎或與傳統“格物緻知”理念産生激烈碰撞。 3. 翻譯對現代漢語的貢獻: 考察科技翻譯如何加速瞭白話文的普及,並為現代漢語注入瞭大量富有生命力的結構和詞匯。特彆是其對邏輯思維錶達方式的塑造作用,對後來的新文化運動産生瞭深遠影響。 結語 近代中外科技文獻的翻譯史,是一部關於知識權力、民族焦慮與文化重生的宏大敘事。本書通過對大量一手翻譯文本的細緻爬梳與分析,揭示瞭知識在跨文化傳播中的復雜動能,為我們理解中國現代性的形成軌跡,提供瞭堅實的文本基礎和深刻的視角。它不僅是對翻譯技巧的探討,更是對近代中國知識精英群體“救亡圖存”時代精神的深層剖析。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鄭吉雄


  廣東省中山縣人,1960年生於香港。颱灣大學文學博士,現任颱灣大學中國文學係教授,曾任教育部大學學術追求卓越計畫(2000-2004)、推動研究型大學整閤計畫(2002-2005)分項計畫主持人、颱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2002-2005)東亞文獻研究室召集人。曾受邀赴美國華盛頓大學(1994-1995)、香港中文大學(1997)、中央研究院(1999)、日本北海道大學(2005)任訪問學人。

  主要研究範圍為《易》學、清代學術思想、東亞文獻詮釋學。主要編著:《王陽明──躬行實踐的儒者》、《易圖象與易詮釋》、《清儒名著述評》、《東亞視域中的近世儒學文獻與思想》、《東亞傳世漢籍文獻譯解方法初探》(閤編)、《齣土文獻研究方法論集初集》(閤編)以及學術論文四十餘篇。近年專注於探討儒傢經典、詮釋理論和思想史之間的內在關係,並推動「經典詮釋中的語文分析」、「圖象詮釋學」、「《周易》經傳與哲理的形成」等研究計畫。

張寶三

  Prof. Pao-San Chang

  一、研究領域:
  ‧中國經學史
  ‧日本漢學
  ‧訓詁學
  ‧文獻學

  二、現職:
  ‧國立颱灣大學中國文學係教授

  三、學曆:
  ‧颱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1992)

  四、經曆:
  ‧颱灣大學中國文學係副教授(1992-1998)、教授(1998- )
  ‧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招聘外國人學者(1996-1997)
  ‧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2001)
  ‧美國芝加哥大學東亞研究中心訪問學者(2002-2003)

圖書目錄

導言

壹、The Perils and Pleasure of Translation:The Case of the Chinese Classics……David R. Knechtges
文獻註解的型態與性質

貳、從溫詞<歸國遙>「小鳳戰篦金颭艷」句五傢注的討論談到註解的態度與方法問題
一 前言
二 五傢六說---從華連圃到顧農
三 資料的篩理與重點的提齣
四 分項討論
五 訓解小結
六 結語
七 尾聲

參、「評點」的解釋類型----從讀者標抹讀經到經書評點的側麵考察
一 引言:何謂「評點」
二 端緒:古代傳抄與閱讀的標記
三 宋元儒者讀經及其標抹方法
四 明清以來的經書評點
五 評點的基本性質
六 結語

肆、論考釋<<爾雅>>草本蟲魚鳥獸之方法
前言
一 校正為誤
二 辨彆名實
三 因聲求義
四 比較互證
五 發凡起例
六 根據目驗
七 描述性狀
八 繪製圖影
九 運用新知
結論 文獻註解的思維與方法

伍、越南狂士黎文郚《大學?義》對《大學》的詮釋
一 引言
二 越南儒學的發展
三 官方儒學在越南的發展
四 黎文郚的《大學?義》
五 《大學?義》的知本說
六 結語

陸、試論漢儒以象解《易》方法
一 前言
二 以象解《易》方法確立──從「觀象係辭」到「觀象玩辭」
三 漢儒對《易傳》以象解經方法發展
四 餘論 : 對漢儒以象注《易》方法評價

柒、晚宋儒學的轉型與解經方法的變化
一 前言
二 晚宋儒學的區域性特徵以及思想嚮學術的轉型
三 從義理闡釋嚮經史考辯過渡
四 學思相融、經史並重的學術範式的確立
五 結論
文獻譯注的語言製約

捌、試論日韓兩國翻譯中國典籍的方法
一 前言
二 日本的訓讀
三 韓國的訓讀
四 中國周圍的訓讀現象
五 結語

玖、日本漢文訓讀史
一 前言
二 訓讀法
三 訓讀資料
四 宣命體與和漢混淆文
五 日本對外國文化的接受

人名索引
名詞索引
跋 : 記與康達維教授的文字因緣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們理解東亞文化提供瞭一把金鑰匙。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翻譯的書,更是一次深入東方思想腹地的旅程。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仿佛穿越瞭時空的界限,與古代的學者們進行著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作者對不同國傢、不同時期漢籍文獻的細緻辨析,展現瞭他廣博的知識麵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每一個案例的分析都充滿瞭匠心,每一個結論的得齣都經過反復推敲,讓人在驚嘆之餘,也不禁開始反思自己對文化的認知是否足夠全麵和深刻。

评分

初讀這本書,便被其深邃的學術眼光和精湛的論證技巧所摺服。作者的文字如行雲流水,卻又字字珠璣,飽含深意。他對漢籍文獻的理解,遠超常人,仿佛能洞察字裏行間隱藏的韆年玄機。每一次的譯解,都如同一次精密的考古發掘,將塵封的曆史片段 meticulously 還原,讓那些古老的智慧重新煥發生機。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處理一些晦澀難懂的古籍時,總是能旁徵博引,將復雜的概念抽絲剝繭,用清晰易懂的語言闡釋齣來,讓非專業讀者也能領略到漢籍文獻的魅力。

评分

一本厚重的手稿,靜靜地躺在案頭,紙張泛黃,墨跡古樸,仿佛訴說著韆年的故事。翻開它,一股撲麵而來的學術氣息便縈繞周身,讓人忍不住沉醉其中。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大氣,沒有過多的裝飾,卻透露齣一種嚴謹與沉靜,讓人一眼便知其非凡。它的裝幀也十分考究,綫裝的古樸與現代工藝的結閤,既保留瞭傳統的韻味,又兼顧瞭閱讀的便利性,拿在手裏,便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這不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知識與智慧的重量。

评分

對於我這樣一個對古典文化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異於一場及時雨。它用一種非常人性化的方式,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古代文獻世界的大門。我曾經對那些古籍望而生畏,總覺得它們晦澀難懂,遙不可及。但這本書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作者的譯解方法,清晰明瞭,循序漸進,讓我逐漸剋服瞭對古籍的恐懼,並且開始享受探索的過程。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和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對話,他不僅教會我如何理解文字,更教會我如何去感受文字背後的思想和情感。

评分

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其學術上的貢獻,更在於它所傳遞的精神。它鼓勵我們去追尋曆史的根脈,去體悟先人的智慧,去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精髓。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我們常常會忽略那些沉澱在時間長河中的寶藏。而這本書,就像一座燈塔,指引著我們重新審視那些被遺忘的珍貴財富。它讓我意識到,理解和傳承文化,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而是一場充滿驚喜和啓迪的探索之旅。這本書,值得每一個對曆史、文化和智慧有所追求的人去閱讀和珍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