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詩:〈島上與海外〉下冊(POD)

海外詩:〈島上與海外〉下冊(PO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韓牧
圖書標籤:
  • 詩歌
  • 海外詩
  • 島嶼
  • 文學
  • 文化
  • 旅行
  • 散文詩
  • 現代詩
  • 詩集
  • POD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詩人韓牧在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創作大豐收,編成詩集《島上與海外》及《韓牧社會詩》。此集《島上與海外》有長篇〈自序〉,談及「孔子刪詩」、「李杜排名」、「潔本」、「文字獄」、「以詩補史」諸問題。

  全集分六輯:第一輯名〈情意〉。寫愛情、友情;對傢貓、野鳥的情意。有〈世界和我互道早安〉〈此生的得與失〉〈寒蟬突變〉等。第二輯名〈移植〉。寫移民的心境、各族移民之間的友誼。有〈鹹魚與棺材〉〈鶯之魂等〉。〈漂木與飛樹〉一首,企圖顛覆一些移民詩人的信仰。〈戴花之詭辯〉一首,揭穿最高層政客們為私利而不惜詭辯。第三輯名〈花木〉。是花草樹木引起的諸種感興。有〈門前的萱草花〉〈我的年輪〉等。第四輯名〈藝術〉。寫對藝術的感悟、對藝術品的觀感。有〈吉蔔賽之舞〉〈畢加索作品兩題〉等。組詩〈那土黃色的蝴蝶〉,是為「歌聖」鄧麗君作傳。第五輯名〈海外〉。是遊歷二十多國的紀遊詩,有〈另眼看颱灣〉〈加勒比海追記〉〈加中搶食大戰〉〈蝴蝶效應〉〈黃虎旗〉等。第六輯名〈逸詩〉。是尋迴數十年來失去的詩作。

  〈附錄〉有作者手稿、具藝術創意的古文字書法;各名傢對作者的評論、學術論文。

本書特色

  ▌從腳下行走的土地到旅外所見之物,詩句譜寫著歲月與感懷。
《南洋風物誌:遠航者的航海日誌與文化隨筆》 作者: 林道遠 齣版社: 鴻文齣版社 齣版時間: 2023年10月 頁數: 480頁 裝幀: 精裝,附贈手繪航綫圖集 --- 內容簡介: 《南洋風物誌:遠航者的航海日誌與文化隨筆》是一部跨越地理與心靈邊界的史詩性著作。它並非僅僅記錄瞭某段旅程的起止,而是以一種近乎考古學的細緻和詩人的敏感,重構瞭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一批中國移民在東南亞群島上篳路藍縷、紮根立業的復雜曆史圖景。本書匯集瞭作者林道遠先生曆經數十載的田野調查、傢族口述史料的梳理,以及他本人在南洋地區遊曆考察的親筆記錄,旨在展現一個真實、立體、充滿生命力的“南洋世界”。 本書的敘事結構精妙,如同層層剝開的古老洋蔥,由外而內地展示瞭南洋多元文化的復雜肌理。它分為“溯源與遠航”、“島嶼的開拓者”、“生活中的儀式與信仰”、“南洋的華人政治生態”和“文化的迴響與融閤”五大部分,構成瞭一部內容詳實、情感真摯的文化人類學觀察報告。 第一部分:溯源與遠航——辭彆故土與漫長航程 本部分著重於描繪“下南洋”的初始驅動力與艱辛過程。作者沒有將移民描寫成被動的逃難者,而是深入挖掘瞭他們基於土地貧瘠、戰亂頻仍的現實考量,以及對“富饒之地”的樸素嚮往。 詳細記錄瞭福建、廣東沿海地區的人們如何籌備遠行,從傢庭作彆到登上搖晃的帆船。其中,對“豬仔館”的黑暗曆史雖有提及,但重點放在瞭那些通過正當途徑,如契約勞工身份,前往锡礦、橡膠園的群體。書中收錄瞭數封保存至今的傢書影印件,信箋上的墨跡斑駁,字裏行間透露齣對遠方不確定性的恐懼與對傢人的深深眷戀。作者細緻分析瞭航程中的死亡率、船上生活的艱苦,以及抵達目的地後,如何應對語言不通、文化衝擊和被剝削的初期睏境。 第二部分:島嶼的開拓者——從礦洞到碼頭 這一部分是全書的基石,描繪瞭早期華人移民在英荷殖民地——特彆是馬來半島的霹靂州、新加坡和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與蘇門答臘島的經濟活動。 書中詳盡描述瞭锡礦開采的艱險:礦井的結構、水患的威脅、通風係統的簡陋,以及“工頭”製度下對人力的殘酷壓榨。作者通過對老舊采礦工具、礦區營地遺址的實地考察,重建瞭那個“以血汗換取锡膏”的年代。 此外,作者還把筆觸伸嚮瞭城市邊緣的商業活動。從早期在馬六甲、檳城建立的雜貨鋪,到組織起來的“會黨”如何提供非正式的互助網絡和保護,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對早期橡膠園勞動力的生活模式進行瞭細緻的比較研究,展示瞭不同地區、不同行業華人所麵臨的獨特挑戰。 第三部分:生活中的儀式與信仰——異鄉的文化固守 遠在他鄉,如何保持“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是移民群體麵對的核心命題。本部分聚焦於宗教信仰、社群組織和日常生活的“儀式化”重建。 作者深入探訪瞭南洋地區現存最古老的華人廟宇,比如巴達維(Batavia,今雅加達)的關帝廟和檳城的拿督公信仰中心。書中不僅介紹瞭道教、佛教、儒傢思想的傳入和融閤,還重點探討瞭“拿督公”——一種融閤瞭馬來本土神靈崇拜和華人土地神信仰的獨特現象。這些本土化的神祇,成為移民在異域尋求庇佑和社群凝聚力的重要精神支柱。 此外,對華人宗祠、同鄉會(如潮州八邑會館、福建會館)的組織結構、內部運作及其在教育、慈善事業中的作用,進行瞭細緻的文字記錄與照片補充。這些組織不僅是社交平颱,更是文化傳承的“保險箱”。 第四部分:南洋的華人政治生態——從“順民”到“本土力量” 本書的政治曆史部分,力圖擺脫簡單的“殖民地順民”標簽,展現華人社群在殖民統治下復雜微妙的政治參與路徑。 作者追溯瞭華人如何在殖民政府的治理體係中獲得一席之地,例如擔任“甲必丹”(Capitan Cina,華人首領)的角色,他們既是殖民政府與華人社群之間的橋梁,也往往是社群內部矛盾的調解者。書中分析瞭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華人社群在政治立場上的分化與統一,特彆是在麵對日本占領時,華人展現齣的空前團結和抵抗精神。 同時,書中也探討瞭早期帶有進步思想的華人知識分子如何受到西方教育和本土環境的影響,開始思考“中國”與“南洋”身份的邊界問題,為後來的政治覺醒埋下瞭伏筆。 第五部分:文化的迴響與融閤——語言、飲食與藝術的變奏 “南洋風”的形成,是文化碰撞與化學反應的最終成果。本章是全書最為生動和感性的部分。 作者對南洋特有的華語方言——如“娘惹峇峇語”的語音結構、詞匯藉用,進行瞭語言學上的考察。飲食文化是本書的亮點之一,詳細介紹瞭“娘惹菜係”的形成,如何將馬來香料(如香茅、亞參果)融入傳統福建菜係,催生齣如叻沙、肉骨茶等獨一無二的美食。 在藝術方麵,書中展示瞭南洋特有的“嵌瓷工藝”、峇峇娘惹的傳統服飾(如“娘惹衫”),以及如何在殖民地劇場中上演的本土化劇目,這些都是文化“在地化”的生動例證。作者認為,南洋華人最終形成的身份,是一種“既是華人,又是南洋人”的復閤性身份。 --- 本書特色: 1. 史料的稀有性與整閤性: 大量采用第一手口述資料、私人信函及未公開的族譜記錄,填補瞭學術研究中對底層移民生活細節描述的空白。 2. 跨學科的視野: 融閤瞭曆史學、人類學、社會學和語言學的研究方法,使得敘事既有宏大敘事的縱深,又有微觀觀察的細膩。 3. 人文關懷: 作者以深沉的同理心對待這些漂泊者,不以獵奇的眼光審視他們的苦難,而是贊頌他們在逆境中展現齣的堅韌與創造力。 4. 地圖與圖譜: 附贈的航綫圖、舊時地圖和實地考察照片,極大地增強瞭本書的可讀性和曆史代入感。 《南洋風物誌》是一部獻給所有對曆史遷徙、文化構建和身份認同議題感興趣的讀者的厚重之作。它帶領我們穿越海洋的迷霧,去理解那片土地上,一代代華人如何將故土的記憶,編織成異鄉的堅實根基。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韓牧


  本名何思撝,1938年花朝節生於澳門戀愛巷。澳門大學文學碩士,「澳門新詩月會」創辦人,1957年夏移居香港。曾任港、澳兒童文學獎、工人文學獎、青年文學獎評判,青年雜誌主編。1984年春,率先提齣「澳門文學」名詞及概念。

  1989年末移居加拿大,任「加拿大華裔作傢協會」理事,國際詩人協會會員。著有《韓牧文集》《韓牧評論選》《剪虹集:韓牧藝評小品》《韓牧散文選》及詩集《韓牧詩選》《愛情元素》《梅嫁給楓》《新土與前塵》《迴魂夜》等十多種。在香港、颱灣、中國、美國屢獲詩獎。短詩入選香港中學語文教材;寓言詩獲日本選入「中國語」課本中;詩作《一朵罌粟花的聯想》為加拿大國殤紀念日唯一中文朗誦詩。

  韓牧亦是書法傢,擅長甲骨文、隸書、楷書、行草各體。作品曾個展於加、美、中、颱、港、澳。2001年應颱北國立國父紀念館之邀作《緬懷國父》書法個展。書作屢獲博物館、美術館收藏。

圖書目錄

韓牧簡歷
《島上與海外》自序

第五輯 海外
另眼看颱灣
另眼看香港
另眼看澳門
六十年後的學弟們
“Schoolmates 60 Years Later”
衝嚮換日線
香港大澳梅菜
海上餐桌攀談
海上孤鷗
天櫻之夢
冰川之死生
海上觀鯨
阿拉斯加的遐思
歐遊短章
慶州十九首
首爾十九首
餞別群歌
範軍: 韓牧《餞別群歌》詳解
黃虎旗
颱北兩天自由行
加拿大國旗
洛磯十九首
泰國寫生二十四片
不會 再失散─重遇嶺南人詩兄
加勒比海追憶
歷史,喘息在石上
我的海角
歸寧港澳(節錄)
泰國日記
泰國 日記(節錄,中泰對照)
บันทึกประจำ􀄬วันจากไทย
泰國日記(節錄,泰譯)
泰式小詩十首寫華欣
加中搶食大戰
新加坡日記
馬來西亞日記
欣逢馬華作傢朋友
冰島組詩
北歐速寫
蝴蝶效應
緬甸民主天使
烏剋 蘭抗俄戰爭小記(節錄)
最勇敢的人民

第六輯 逸詩
飛鵝
巨贊
華錶
雲杉的遺言
移植 的花─雪梨兒童繪畫比賽一景
十二月的道格拉斯樅
茶樓牆上的黃鶯
鬼王節手工
暖春遲到
為挪威森林貓留影
雲南小景
撒尼族歌舞
我的銅像
白桃與毛桃
龍, 歸天瞭─悼澳門連理樹
澳門號下水
The Launching of the S.S. Macao
獸麵仁心
Animal Face with a Humane Heart

附錄
名傢點評
韓牧 詩文藝術特點初探/吳宗熙
略論 韓牧的新詩、散文及學術論文/吳宗熙
韓牧詩歌研究/樸南用
「俱 道適往,著手成春」─韓牧散文藝術管窺/範軍
笑嘻 嘻的童真臉─永遠懷念古蒼梧兄/韓牧
韓牧贈友書法十八幅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640829
  • 規格:平裝 / 378頁 / 14.8 x 21 x 1.9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自序

  詩集《島上與海外》分上、下兩冊。上冊名《島上詩》,包含第一、二、三,四,共四輯;下冊名《海外詩》,包含第五、六, 共兩輯,及附錄。

  所謂「島」,不指香港,不指颱灣,是指我居住的烈治文。它是加拿大西部卑詩省(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大溫哥華地區的一個小城市,人口僅二十萬,但華裔過半。它四麵環繞著菲沙河的中支和南支,連接著太平洋,可說是一個島。杜甫詩:「捨南捨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韆年後萬裏外,我們有幸得見與老杜所見相同的景緻。

  烈治文是Richmond的漢譯。中國大陸齣版的地圖,譯為「裏士滿」,但本地人及所有中文報章雜誌,都不用,隻愛用粵語港譯的「列治文」,早年有人譯為「富貴門」的,但不通行。我在1989年鼕移此,就一直愛用「烈治文」。有人認為隱含「暴烈統治文人」之意。

  加拿大西部地區最大、最繁忙的機場,是溫哥華國際機場,其實它是在烈治文市版圖內的。我們走嚮北麵的河隄,就見到機場在不遠的對岸,民航機不停的升降,與世界各地頻繁的聯繫。

  從詩集名稱《島上與海外》可知,此書分兩部份:「島上」是寫傢居生活、社會生活的。所謂「海外」,並非以中國立場,而是以加拿大立場的「海外」,也就是國外、外國。「海外」部份,主要是外訪時所作,旅行,探親,參加座談會、交流會、新書發佈會、學術會議等。可說是紀遊詩。

  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十年,我詩豐收,編成《愛情元素》《梅嫁給楓》兩本詩集,並已分別在颱灣、加拿大齣版瞭。第二個十年, 意外的,比第一個十年寫得更多,原因是此期間外遊頻密,兼且社會活動、社會運動繁多。除瞭編輯成這本《島上與海外》,其餘詩稿,大緻與社會現實有直接關連,又可以編成份量不輕的一本,暫時名之為《韓牧社會詩》吧。

  詩作太多,在我有一個要解決的煩惱。要全部收入書中呢,還是刪去一部份自己覺得內容或藝術性較弱的呢?

  我以前研究過杜甫,覺得杜甫與李白在藝術上是難分高下的, 何以人人都稱「李杜」而沒有稱「杜李」的呢?相信就因為李白年長瞭十年(杜甫齣生在正月初一)。同時代的文學傢、藝術傢,生前論資排輩,甚至僅依馬齒為序,還可以說得過去。李與杜,既是歷史人物,又同一時代,應該依其作品高下定次。兩人存世詩作都是一韆四百餘首,據研究,杜甫生前自己已刪去瞭一韆多首。我想,如果他在現存的再刪去一半,餘下七百首,也不算少。總的藝術水平一定大大提升。乾隆皇寫過43630首,他曾自豪說,唐朝三百年留存下來的詩,也不夠我多。但其詩藝術性低,要排名是排不上的。詩人之比,不是比產量。若把杜甫這七百首與李白的一韆四百首比較,是杜勝李,要改稱「杜李」瞭。

  不過,照我個人經驗,自己的得意之作,詩選的編者往往不選,而選入我自己看輕之作。詩選選得讓我滿意的,隻有一本人民文學齣版社的《中國新詩萃(颱港澳捲20-80年代)》,所選三首:〈日落〉〈急水螺〉〈澳門號下水〉,我認為都可算代錶作。也都是寫時代大事的。

  我還記得,有一首寫於七十年代的詩,自己認為不算好,但給日本編者看上眼,選入「中國語」課本中,與冰心、餘光中、紀弦、郭沫若、馮至、徐誌摩等大詩人並列。他們對我說,是從大陸齣版的一套文學精品選中見到的。這套書我未聽過。我另一首寫澳門的,也是寫於七十年代,我自己看輕,卻意外給選入香港市政局齣版的《香港近五十年新詩創作選》中,後來,香港中文大學的翻譯部門,要編輯齣版一冊二十世紀香港詩的英譯本,也選上這首, 我幸運。相信他們是在市政局齣版那本詩選看到的。如果我沒有把這兩首詩選入我詩集,就沒有這兩個機會瞭。

  我因而想到,自己主觀愛惡不可作準。自己覺得不好的,客觀上也許認為好。若貿貿然刪除,永遠不見天日,不是很可惜嗎?我常常想,孔子是否刪過《詩經》,自太史公起,至今仍是未有共識的學術問題。若真的刪過,為瞭用作課本當然應該,但應保留全本,讓後人研究。他沒有這樣做,實在罪過。除瞭後人偶然發現、零零碎碎的逸詩外,我想知道,被消滅的詩,到底是何樣子。

  齣版詩集不是與人比賽,爭排名,反正能夠過得自己眼睛,應該不會太壞,還是全部保留好瞭。這書分五輯,另書末有附錄。

  第一輯:情意。共三十一首(組),寫與配偶的愛情,與亡母、亡妻的重逢。與各族友人的友情,對陌生人、異國,對傢貓對野鳥以至對自己的老爺車的情意。此外,還有對真情實意的贊美, 對不當情意的批評,題材是十分廣泛的。有〈惺忪與鬆弛〉〈世界和我互道早安〉〈焗豬排飯和熱鴛鴦〉〈吾馬,髮妻〉〈友善的環境〉〈此生的得與失〉〈真情的紀念〉〈與名人閤影〉〈破蛋〉〈寒蟬突變〉等。此輯中有一首〈魄散魂離記〉,長近三百行,毫不修飾、毫不保留傾吐自己的情意,有如醉後吐真言。

  第二輯:移植。共十二首(組),寫移民的心境、應盡的義務、早年移民遇到的不公、各族移民之間的友誼、新移民的劣行、卻受到主流社會的姑息。所謂移民,除瞭人,還包括鶯鳥、貓兒。有〈國殤日紀念會〉〈鹹魚與棺材〉〈鶯之魂〉〈這一票〉等。〈漂木與飛樹〉一首,或能顛覆某些移民詩人的信仰。〈戴花之詭辯〉一首,斬釘截鐵,揭露最高層政客們、傳媒們為瞭私人利益而作的詭辯。

  第三輯:花木。共十九首(組)。我愛花草樹木,見到,常常引起我的詩興,而詩興是多種多樣的。〈紫丁香。Shadow〉〈第一櫻之死〉,批評新移民的劣行,〈桃花。櫻花。梅花〉,思考與祖籍國的關係。〈門前的萱草花〉懷念亡母。〈香柏樹〉〈倒臥的蘋果樹〉描寫作為移民堅定的誌嚮。〈我的年輪〉是個人歷史的迴憶。〈最後的野玫瑰〉隱見移民樂觀的前景。

  第四輯:藝術。共十七首(組)。對藝術的感悟,對藝術品的觀感、與藝術傢的友誼、記錄藝術傢的一生等。藝術品種有舞蹈、歌麯、音樂、岩畫、攝影、雕塑、油畫、中國畫。詩作有〈第一民族的鳳凰〉〈吉蔔賽之舞〉〈幻滅與默靜〉〈畢加索作品兩題〉〈走進畫傢的傢門〉等。組詩〈那土黃色的蝴蝶〉是為我心中的「歌聖」鄧麗君作傳,全麵描畫她燦爛多彩的一生。

  第五輯:海外。共43首(組)。此輯內容特別豐富,主要是外遊時的紀遊之作,期間曾遊二十多國。另有寫外國的社會運動、外國的戰爭的。有〈另眼看颱灣〉〈另眼看香港〉〈另眼看澳門〉〈海上孤鷗〉〈天櫻之夢〉〈冰川之死生〉〈歐遊短章〉〈慶州十九首〉〈首爾十九首〉〈洛磯十九首〉〈加勒比海追記〉〈泰國日記〉〈加中搶食大戰〉〈新加坡日記〉〈馬來西亞日記〉〈蝴蝶效應〉〈緬甸民主天使〉〈烏剋蘭抗俄戰爭小記〉等。〈六十年後的學弟們〉一首,寫齣世代之變,〈阿拉斯加的遐思〉寫美國歷史上嚮南也嚮北的吞併,開拓疆土。〈黃虎旗〉總括瞭颱灣人民的抗日歷史,〈北歐速寫〉涉及北歐多國爭取民主、獨立可歌可泣的事蹟。〈蝴蝶效應〉是想像的長作。附說一句,此輯寫慶州、首爾、洛磯的組詩,都是十九首,隻是偶閤,並非湊足或刪減而成。與《古詩十九首》更無關連。

  以上五輯,其中〈祖國就是你,你就是祖國〉〈前園之夏紀實〉〈那土黃色的蝴蝶〉〈歸寧港澳〉〈烏剋蘭抗俄戰爭小記〉五首(組)詩,都是節錄,也就是刪去瞭一些之後的所謂「潔本」。那些「不潔」的部份,雖然可以接受自己良心的審判,但到底不宜在此時此地的公開場閤齣現。不過,到底是自己心血結晶,親生骨肉怎忍斷然拋棄?留著,等候著適宜的地方,適宜的時間,以素顏全貌,嚮公眾坦露。地方,也許在萬裏外,時間,也許是不知多久的將來。

  第六輯:逸詩。共十九首(組)。我在詩集《新土與前塵》的長跋〈新土高瞻遠,前塵舊夢濃〉中說過:「此次未入選的詩我也想談談。可分四類,第一類是因為自己的思想感情進展瞭,覺今是而昨非,迴視少作,無可留戀。第二類相反,詩中思想感情可接受良心審判,卻顧慮到部份人士未曾進展到這個階段,會生抗拒。第三類是失去瞭未找到的。記得曾在《中報月刊》發錶的〈雲杉的遺言〉,寫加拿大贈香港的聖誕樹;〈華錶〉應可入《北行列車》輯中,另外移加前夕到澳洲探親時也寫過些小詩。第四類是篇幅所限暫時割愛的。這些,都希望能早些重見天日,尤其是第二類。」

  現在,在《中報月刊》發錶的〈雲杉的遺言〉〈華錶〉,都找齣來瞭,還找齣〈飛鵝〉〈巨贊〉。原來,這四首都寫得、自己覺得不壞。在澳洲寫的小詩,找齣〈移植的花〉一首。此外還有在雲南所寫的〈雲南小景〉〈撒尼族歌舞〉。其餘大都是移民初期在加拿大寫的。〈獸麵仁心〉和移民前在澳門寫的〈澳門號下水〉,雖然都曾收進詩集,但後來獲王健教授(Prof.Jan Walls)英譯,也附此輯中。書中還有四首英譯,也是王健教授的作品。另有幾首泰文譯,是許秀雲老師翻譯的,在此一併緻謝。

  書末「附錄」,收〈名傢點評〉、吳宗熙老師評論兩篇,樸南用、範軍兩位教授的學術論文,在此緻謝。〈笑嘻嘻的童真臉〉是我悼念詩友古蒼梧兄的文章,對我很有紀念價值,但我下一本文集遙遙無期,還是先行附在這詩集裡。

  我在《愛情元素》《梅嫁給楓》的自序中說過:「這兩本詩集,可視為我在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十年詩創作的成績。與上個世紀所作相比,除瞭內容相異,自覺風格也有不同,自己也不知道是進步瞭還是退瞭步,還望高明指點,能在下一個十年寫得好些。」

  這本《島上與海外》,連同尚未編輯的《韓牧社會詩》,與上兩本詩集比,我自己覺得,除瞭對大自然、對藝術深情不變外,有很大的不同。那是由於生活的改變、客觀環境的改變。主要有二: 外訪變多,社會活動和社會運動變多。體現在詩作上,是減少瞭對自身的思考和對移民身份的強調,而增加瞭對社會現實和國際現實的關注。不過,這些年,國際政治形勢急劇變化,一些國傢的社會運動大減,甚至減至零。疫情也限製瞭社會活動和外訪,可以肯定,在第三個十年,我詩產量一定少得可憐。因為我不是「歌德派」,也不像一些詩人,可以憑空思索,就能寫齣妙句佳篇,我沒這本事。我的很多詩,都是跟從現實世界的變化而成,希望可補充「史」之不足。正式的史,是客觀的、宏觀的、大略的,「詩的史」或稱「史的詩」,加瞭詩人自己的觀察、感悟、吟詠、評論, 是主觀的、微觀的、形象的、細緻的。

  忽然記起,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我得瞭一個詩獎,《明報》約我作訪談,後來記者寫瞭篇訪問記,發錶時還附瞭我在成都的照片,屈膝蹲在線刻的杜甫像的石碑旁。那篇文章說我好像重客觀多於重主觀。我的一些詩友看瞭,不以為然,葉輝兄說:「她不瞭解你,你根本就不是那樣。」我不語。我覺得對我評論的人無論記者、詩友,各有不同的觀點和認知,我也不好對別人對我的評論給予評論。

  此生最愛藝術,最愛文學。我覺得:最藝術的文學,是詩;而最文學的藝術,是書法。恰巧,我最愛的,就是詩和書法。原來,它兩者,都在文學與藝術的邊界線上,我是邊緣人。我知道,篆隸書法以秦漢為極峰,其後的十個朝代直到清初,歷史上最有成就的書法傢,都沒有我們寫得好。在書法藝術日趨萎縮的當代,奇怪嗎?主因就在清初的文字獄。其殘酷在本國史以至世界史是僅有的。而且延續不斷。文人不敢寫詩作文,轉而研究訓詁、考古、金石、書畫,埋頭故紙堆中。金石的研究成果,也導緻篆隸書法突飛猛進,形成書法史上第二個極峰。民國以後以至現在,我們得以繼承清人的餘緒,雖然已經大為退步,但比起清代以前那十個朝代, 我們還是優勝得多。

  過去幾十年,我學習的重心,因不同的原因,曾多次反覆轉移,大緻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書法;七十、八十年代,文學, 主要是詩;九十年代,書法,主要是甲骨文;二十一世紀第一、第二個十年,文學。看來,眼前的第三個十年,重心會轉到書法,一如三百年前的清人,埋頭故紙堆中,是肯定無疑的瞭。

  這書書前附我詩手稿三頁(也可視為硬筆書法?),若依書寫時的狀態,正好分屬三個不同類型。第一頁〈韆羽鶴〉,是「夢醒,起床速寫」。第二頁〈武威淩晨的雞鳴〉,是在初稿上的反覆修改。第三頁〈鞦到至深處〉,是定稿後的謄正。手稿請攝影傢何思豪代攝,在此緻謝。

  這書最後,附我書法十八幅,屬甲骨文和隸書,都是應文友之請而寫的(包括捐齣抽獎)。麥鼕青、方寬烈、白樺、何慕貞、韓文甫、梁錫華、小思、大德居士、吳珍妮、陳伯仰、鄭京、區澤光、吳誌良、Christian Reuten、王偉明、石依琳、曾偉靈等。真要感謝他們的督促,否則,在我專注於文學的期間,不可能產生齣這些書法作品的。附於此留個紀念。其中甲骨文的釋文依次如下: 〈願乘風破萬裏浪;甘麵壁讀十年書〉(是孫中山先生的聯語), 〈建立澳門文學的形象〉(是我的話)〈白樺思舊友;黃柳立新鄉〉(是我聯語),〈睡貓居〉〈鄭。葉。湯。京。沛〉〈民族。民權。民生〉〈劍。中。無〉〈燕飛〉〈羅雀〉〈鳳鳴〉〈幻夢。夢幻〉。

  自從離港移加,我書齣版後寄贈各方,得香港《詩網絡》詩刊主編王偉明兄義氣代勞。該刊停刊後,轉由香港文友程慧雲及六妹婉慈接手。這工作實在繁雜費神,我心存感激,在此一併補上緻謝瞭。

  封麵書名是我所題,封麵照片也是我所攝,《島上詩》是從烈治文眺望溫哥華國際機場,《海外詩》是芬蘭海岸的砲颱。封底個人照是勞美玉拍攝的,在韓國慶州與會期間。

韓牧 2022年7月,加拿大烈治文。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霧鎖長堤》簡直是文字版的公路電影,帶著一股子撲麵而來的海鹽味和未知的氣息。它給我的感覺非常「移動」,主角們似乎總是在路上,他們的目標或許模糊,但那份對「走齣去」的執著卻異常清晰。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描寫自然景觀時那種近乎詩意的寫實,不是矯揉造作的華麗辭藻堆砌,而是用最樸素的詞彙,勾勒齣大自然的粗獷與溫柔並存的麵貌。書中對「時間」的處理也很有意思,過去的陰影不斷地跟隨著當下的步伐,過去的錯誤像低空盤鏇的霧氣,不散不滅。這種結構處理,讓讀者不斷地在記憶與現實中穿梭,很有腦力激盪的效果。結局處理得非常高明,沒有給齣一個標準答案,而是留下一個開放式的空間,讓讀者自行去定義「到達」的真正含義。它適閤在一個安靜的、有微風拂麵的午後,配上一杯微苦的咖啡來閱讀。

评分

坦白說,《編年史之外》的開頭並不討喜,它採用瞭一種相當抽離的、近乎人類學田野調查般的筆法,讓人一開始有點難以進入。但是,一旦你適應瞭作者這種冷靜、客觀的「觀察者」視角,你會被其構建的世界觀深深吸引。作者似乎對人類社會的儀式性行為有著極大的興趣,透過描寫一群特定人群的日常作息、禁忌與信仰,來摺射齣普世的人性睏境。語言風格上,它非常節製,幾乎沒有任何多餘的情感宣洩,所有的情緒都壓在瞭文字的縫隙之中,需要讀者主動去挖掘。這種寫法,極大地考驗瞭讀者的共情能力和解讀能力。它不是一本讓你輕鬆閱讀的消遣之作,更像是一部需要被解構和分析的文本。對於熱衷於後現代文學或社會學思辨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佳的討論平颱和思想空間。

评分

《星辰的彼岸》這本書光看名字,就覺得有一種跨越時空的遼闊感。作者似乎很擅長捕捉那些不易言喻的、潛藏在日常風景底下的情感暗流。讀著讀著,會發現文字的線條非常細膩,像是用毛筆點染開來的淡水墨畫,層次感極強。特別是描寫人與人之間疏離又緊密的關係時,那種欲言又止的張力,讀起來讓人心頭微微一緊,卻又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書中對光影的捕捉尤其齣色,午後陽光灑在舊木地闆上的斑駁,或是深夜裡街燈拉長的影子,都彷彿被賦予瞭生命,成為瞭推動情節發展的無聲角色。這讓整本書的閱讀體驗,不隻是在看故事,更像是在進行一場感官的沉浸式體驗。作者的敘事節奏控製得宜,時而舒緩如潮汐退去,時而又陡然緊張,讓人屏息。整體來說,這是一部需要細嚼慢嚥,纔能體會到其中深厚意蘊的作品。

评分

初讀《琉璃碎鏡》,我差點以為自己掉進瞭一部歐洲文學的譯本裡頭,那種對存在主義的探討,和對個體在龐大社會結構中無力感的描摹,都顯得相當到位。作者的文字功力毋庸置疑,結構精密,邏輯嚴謹,但同時又飽含著一種隱藏的、近乎悲憫的情感溫度。書中角色的對話是亮點,每一個字似乎都經過瞭韆錘百鍊,充滿瞭潛颱詞,你得非常專心地去解碼他們話語背後的真正意圖。其中對於「記憶的不可靠性」這一主題的探討尤其深刻,透過不同角色的迴憶拼湊齣的事實,往往是相互矛盾的,讀者就像是在拼湊一塊被打碎的鏡子,得到的影像永遠是殘缺不全的。這對閱讀習慣比較偏嚮線性敘事的讀者來說,或許會有些挑戰,但若能沉下心來,你會發現這是一場智性與情感的雙重洗禮,非常過癮。

评分

《舊書店的低語》這本書,讀完後心中縈繞的,是一種久違的、關於「地方感」的懷舊情緒。它不隻是講述一個故事,更像是在建構一個微型的世界,那個充滿黴味、紙張陳舊氣息的小小空間,被作者描繪得栩栩如生,彷彿我都能聞到那股混閤著灰塵和墨水的味道。作者對於細節的掌握簡直到瞭偏執的程度,不管是店主整理書籍的習慣,還是客人翻閱書頁時的指尖觸感,都刻畫得入木三分。雖然情節發展相對緩慢,沒有太多戲劇性的高潮迭起,但這種平鋪直敘反而營造齣一種近乎冥想的舒適感。它探討的課題很安靜,關於傳承、關於知識的重量,以及時間對一切事物最終的篩選作用。這是一本值得反覆翻閱的書,每一次重讀,可能都會因為自身心境的變化,而從那些書堆裡發現新的線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